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以广州泮塘五约微改造为案例,记录了前期历史和概念研究,中期公共传播和图景试验,及近期的施工设计,讨论设计中的历史地理方法、形态研究方法、传播方法、城市场景研究方法和设计细节调整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4.
芮光晔  李睿  邢懿 《新建筑》2023,(1):88-93
当今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社区参与势在必行。面对社区参与实践持续动力不足、参与者关注范畴与参与形式局限等问题,需要创新社区参与的行动方法与视角。文章以广州泮塘五约微改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展现社区规划师亲历并观照微改造社区参与的全过程;分析记忆场所的空间再现对文化认同、社区参与及参与者“动力翻转”的积极作用。研究结论表明,记忆场所既是保持社区可持续参与动力、实现参与全过程共同缔造的行动策略,同时也是一种建构文化认同、促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动态传承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陆熹   《风景园林》2021,28(9):24-30
在社区更新改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利益相关方的特征及其互动关系,对于促进社区共识的达成以及优化更新效果至关重要。与以往对社区更新利益相关方的分析研究所采用的描述性方法不同,以“影响力–利益”及“行动者–关系”网络为基础,通过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等混合研究方式收集数据,系统分析泮塘五约微改造项目中的利益相关方的社会网络。研究分为3个步骤:1)将145名利益相关方归类为14个组别;2)分析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力、利益和参与程度等特征;3)研究不同利益相关方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参与式微改造有利于社区共同价值取向的建立,可推进利益相关方的积极互动;肯定了社区规划师与设计师、宗族代表、相关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递作用。针对老年人、女性、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其他影响力较低的社会群体在参与式规划活动中所处的边缘化地位问题,应重视采取更具包容性的参与方式来开展工作。研究结果对于参与式社区更新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城镇经济飞速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景观形态等都发生了“城市型态”的转变。城乡之间的界限已逐渐模糊。乡村还没完成城市化,就已被快迅增长的城市包围,成为相对独立而特殊的“城中村”。“城中村”是城市中不健康的板块,是城市的负空间,需要被城市逐渐消化、吸收、改造。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通过对北约村的整体改造规划实践探索,找寻城乡融合的发展规律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力复兴关乎民生福祉,也是产生城市历史感、凝聚力和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节奏日益加快和城市更新的提速,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遗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袭、街区文化氛围的打造等都面临着诸多问题,文章以广州城市更新微改造项目泮塘五约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视角探讨如何活化复兴历史街区的文化氛围和激发历史街区商业活力,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凯  郭谦 《华中建筑》2020,38(3):21-25
泮塘在历朝历代都是岭南园林的聚集区,虽历经时代变迁已沦为城市旧区,但仍保留了丰富的历史遗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泮塘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七园五馆项目应运而生。其设计以历史环境再生及拼贴理论为出发点,通过追溯泮塘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统筹考虑历史村落肌理、荔湾湖景观界面、历史建筑遗存等场地要素进行泮塘历史街区的更新设计。最终方案以丰富的园林形式呈现,作为整体历史街区的空间过渡,延续了北侧五约村落肌理,呼应了南侧荔湾湖公园的园林气息,整合了场地内历史建筑遗存。泮塘历史环境的再生设计实现了非遗活化的传承,达到修补泮塘历史空间、延续城市记忆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2002年初,广州市政府决定在番禺区新造镇的小谷围岛建设大学城,岛上的练溪古村住处珠江之滨,根据<广州大学城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定位为滨水文化共享区.该文通过村落结构和历史建筑的调研,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和更新理念.设计通过对村落功能的置换,使它成为大学城的一个集历史文化博览、休闲购物和餐饮服务的综合服务区.  相似文献   

10.
余俊颖  郭谦  肖磊 《中外建筑》2022,(1):107-113
广州泮溪酒家是岭南酒家园林的代表性作品,在2020年新一轮泮溪酒家更新改造中,设计团队采用"情景模写"的设计方法,通过对历史文化、空间营造、人情关系三个方面的情景挖掘,再现西关辉煌的造园历史、海山仙馆园林建筑场景以及社区社群情感关联,将大荔湾湖的历史文化精神与内涵在此重新演绎.以期达到使用者与历史、与当下的建筑空间、与...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底恩宁路永庆坊改造项目落成以后,一位长期关注广州旧城更新改造的记者邀请了几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到现场走访。据说专家们对该改造设计很不以为然,现场指出屋脊的做法不合乎岭南传统形制、突出的橱窗不是西关传统建筑的做法等问题。这几位都是古建筑方面的专家,看问题自然是从古建筑保护的角度出发,但实际上那些问题并不需要特别指出,普通市民也可一目了然。问题是位于旧城的项目是不是就一定要做回古建筑的样子?城市发展经历了很多时代,哪个时代的古才是正确的古?这不禁让  相似文献   

12.
邓孟仁  倪阳 《华中建筑》2011,29(12):56-58
广州万菱汇广场是广州天河路上最大的停建续建项目,该文围绕"流动之美"的设计理念,介绍了设计者如何通过改造建筑的公共空间,利用led灯与幕墙系统结合形成的新型外墙维护系统,构建出当今具有时代特色的商业综合体建筑典范,并赋予建筑以新的生命与活力。  相似文献   

13.
正比森特·瓜里亚尔特(Vicente Guallart)先生根据他在西班牙开展乡村教育建设的经验,分享了对于楼纳乡村教育建设的一些想法。沉浸式教育沉浸式教育和传统的课堂设计模式有所不同,沉浸式教育是以工作室和实验室为基础的设计模式,是生活和工作在同一个环境下的设计模式。边学边做位于巴塞罗那的加泰罗尼亚高等建筑学院原本是一个旧工业园区的改造项目,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一起做  相似文献   

14.
《规划师》2016,(1)
在城市存量时代,村庄用地的发展红利逐渐消失,"城中村"改造面临资金缺口大、村民阻力大等问题,不能盲目沿用原有的基于"政府拆迁、净地出让、就地安置、就地平衡"的单一改造思维模式,"城中村"改造困局急需新的思维方式去破解。文章以厦门市岭兜村改造规划为例,在开发主体、土地供给、项目运营、补偿方式和安置房建设等方面进行突破与创新,提出"城中村"改造的多元思维。  相似文献   

15.
当前,历史街区微改造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方式,在改造过程中融入城市文脉,展示城市历史与内涵,使文化扎根于城市环境中,是城市文化复兴的一个主要方面。该文以"语境编织"为手法,以广州市北京南路历史街区改造方案设计为例,详细阐述了以城市文脉为导向的历史街区微改造设计策略,将"语境编织"手法的具体内容做出阐释。这一策略对于以文化为背景的城市改造具有借鉴意义,有可能成为未来历史街区更新与发展的又一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广州城安围船厂的改造工程实例,针对工业遗存的延续和发展问题,提出了"保护、治理、融合、活化"四方面的设计原则,并将这些原则在园区规划、建筑改造、室内外空间的设计中进行了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吴卫光 《建筑师》2008,(5):31-33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有关古典建筑的权威观点。其对建筑学的六个概念:秩序、布置、协调、比例、得体和经营的规定.实际来源于当时盛行的修辞学。例如“得体”,便经历过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分别在各自著述中的阐发和运用。维特鲁威援用了古典拉丁文学中成熟的批评范畴来表述对建筑的审美评价,并将之确立为造型艺术的风格批评标准。《建筑十书》由此也成为了艺术批评术语的文献来源。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十年,虽然广州在积极地探索改造城中村的合理方式,但是现行的改造方式对广州的文化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探讨城中村改造的新模式,以广州岑村为调研对象,对村落的现状以及改造的可行性进行了相应调研,并提出了微改造的改造模式,希望能为城中村改造提供新思路与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浙南地区城镇化经历了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进程。快速城镇化带来了乡村土地利用无序杂乱,农民建房缺乏引导,整体村落格局凌乱,景观资源减少,乡村地域文化流失等诸多弊端。在此以山根村改造项目为例,阐述乡村人居环境微活化设计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对现有建筑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机更新,延续其乡村地域文化,同时注入新的活力,使得山根村的微活化设计能够成为温州周边乃至整个浙南地区经济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梅容 《城市开发》2002,(11):10-10
<正> 近年来,广州市在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调整撤并建制镇,重点抓好中心镇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城中村”改制改造的路子,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管理体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一村一策 以点带面 据统计,目前,广州市385平方公里规划发展区内有138个“城中村”,分属5个带农村的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