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脑血管     
人脑Willis动脉环前循环变异的显微解剖;颅内动脉瘤破裂并发巨大脑内血肿的外科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相关并发症的诊治;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分析;骨桥蛋白在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中的意义;术中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背景 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一个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CVS造成的继发性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脑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因素. 目的 探究围术期液体治疗和循环容量管理在aSAH后CVS预防和治疗中的有效性,为减少脑动脉瘤手术后CVS发生、改善预后提供参考. 内容 探究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病因、病理生理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液体进行容量治疗和三高疗法来防治CVS的发生. 趋向 深入研究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CVS的发病机制和探讨围术期液体治疗以及循环容量管理,为临床防治CVS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而又危害极大的脑血管疾病,一旦破裂出血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而80%-85%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20世纪90年代,一种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装置(GDC)进入临床应用领域,随着栓塞材料的改进和栓塞技术的革新,运用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动脉瘤预防再出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患.一些研究机构甚至建议将血管内栓塞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这些问题.明确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例在首次CT扫描上表现为脑内出血(ICH),或壁内出血(IMH)而无SAH的MCA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首次CT扫描时间为起病后0—2d,表现为单纯ICH者4例,IMH者2例。DSA和手术证实为MCA动脉瘤破裂。开颅动脉瘤切除1例,夹闭5例,其中4例同时行血肿清除术。术后无死亡。结论MCA动脉瘤破裂首次CT扫描可仅表现为ICH或IMH而无SAH,与动脉瘤的部位、出血量以及CT扫描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7例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大多在发病后2周内(21例,77.78%),经治疗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得到改善(P<0.05).结论 在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CT鉴别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术后对比剂残留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SAH患者及45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GDC栓塞术后患者的CT特征。结果55例SAH患者中,出血以鞍上池(44/55,80.00%)、外侧裂(25/55,45.45%)分布为主;45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GDC栓塞术后患者颅内高密度分布以静脉窦(39/45,86.67%)、后纵裂(20/45,44.44%)、小脑幕(18/45,40.00%)分布为主;GDC栓塞术后脑内高密度CT值升高明显,平均值大于75HU,与SAH比较边界相对清晰,对脑裂、脑池及静脉窦正常形态影响小。结论CT显示的病灶分布部位、密度、形态有助于鉴别GDC栓塞术后对比剂残留造成的颅内高密度影与动脉瘤破裂出血导致的SAH。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主要原因.是致死致残的常见脑血管病,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夹闭和神经介入栓塞两种。本研究自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采用开颅夹闭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22例.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瘤再破裂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颅内动脉瘤在弹簧圈栓塞过程中发生破裂是最可怕的术中并发症之一,本文探讨处理、预防这一并发症的初步经验。方法2002年4月-2006年12月,共有153例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41例患者曾有过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史。5例有动脉瘤破裂出血史的患者术中再次发生动脉瘤破裂。术中动脉瘤再破裂时,常规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并设法用弹簧圈尽快填塞动脉瘤腔。微导丝引起动脉瘤破裂时,尽量保持微导丝不动,微导管尽快送到瘤腔中进行填塞治疗。若微导管引起破裂而微导管头端位于瘤壁外蛛网膜下腔时,微导管且勿退入瘤腔内,应将弹簧圈经微导管送入蛛网膜下腔一部分后,再将微导管头撤入瘤腔内,继续弹簧圈填塞。若弹簧圈引起破裂,要将弹簧圈完全或部分送出去,将破裂口堵住后,调整微导管头端位置继续弹簧圈填塞。结果在接受动脉瘤栓塞治疗的153例患者中,141例曾有过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5例发生了术中再破裂,占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5%,总发生率为3.3%。1例破裂由导丝引起,1例由微导管引起,1例由弹簧圈过度填塞引起,弹簧圈穿孔1例,其余1例由微导管和弹簧圈共同引起。2例死亡,死亡率占术中破裂的40%,占总例数的1.3%;1例患者出院时遗留有右下肢瘫痪,其余2例患者无残留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动脉瘤栓塞术中动脉瘤的再破裂是一少见、威胁生命但又不可避免的事件。应该立即采取妥善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降低可怕并发症的发生。如处理恰当,多数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能够存活,无后遗症。  相似文献   

9.
<正>2007-0—2012-01,我科对20例经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后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实施脑脊液置换术,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2~68岁,平均52岁。均以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和呕吐入院。经脑CT和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施行弹簧圈致密栓塞破裂动脉瘤,并于术后次日行脑脊液置换术。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与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部出血性疾病,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目前,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的技术,以其微创、简便和迅捷的优点取得了长足进步。2002年10月Lancet杂志公布了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协作组(ISAT)历时8年的关于破裂囊状脑动脉瘤神经外科手术夹闭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国际多中心随机试验的结果,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对和绝对危险性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较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意外,本院2004年9月至2008年12月手术夹闭治疗动脉瘤26例。同时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7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弹簧圈栓塞联合枕大池置管引流治疗脑动脉瘤破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破裂脑动脉瘤 (AN)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开颅夹闭瘤颈并尽可能地清除位于蛛网膜下腔的血块。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栓塞术能在不开颅的情况下闭塞AN[1] ,防止再出血。但其缺点是无法清除蛛网膜下腔的血块 ,而后者是导致脑血管痉挛 (CVS)的直接原因。我科在GDC栓塞AN后 ,采用微导管插入枕大池注射尿激酶 (UK)溶解血块并持续引流的方法治疗急性破裂期AN。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 0 0 0年 9月~ 2 0 0 2年 1月 ,采用本法治疗 15例 72h内破裂的脑AN。其中男 6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 5 2岁 ;Fisher分级[3 ] :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Ⅳ-Ⅴ级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3例Ⅳ-Ⅴ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诊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后,并给予脑室外、腰大池引流、血肿清除治疗。结果17例患者恢复良好,神经功能恢复(51.52%),4例术后出现脑积水,但神经功能基本恢复(12.12%),5例患者植物生存(15.15%),7例术后临床死亡(21.21%)。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以改善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Ⅳ-Ⅴ级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破裂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起病,可伴有脑内血肿(intracerebral hematoma,ICH)或/和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而以壁内出血(intramural hemorrhage,IMH)无SAH的颅内破裂动脉瘤罕见,作者收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部出血性疾病 ,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目前 ,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的技术 ,以其微创、简便和迅捷的优点取得了长足进步。 2 0 0 2年 10月Lancet杂志公布了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协作组 (ISAT)历时 8年的关于破裂囊状脑动脉瘤神经外科手术夹闭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国际多中心随机试验的结果 ,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对和绝对危险性均显著降低。血管内栓塞技术在宽颈动脉瘤、大型动脉瘤 (如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 )的治疗效果方面以及动脉瘤非致密填塞后残腔…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一般多见于先天性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患者,常因情绪激动、咳嗽、排便或突然用力等因素致破裂出血。血液不仅积聚在脑底部,也可分布到大脑、小脑的凸面,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表现为起病急骤,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轻者神志清楚,重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极少数患者有偏瘫和动眼神经麻痹。腰穿时脑脊液压力增高,呈均匀一致的血性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     
Onyx在颅内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中的初步应用,CT血管造影诊断破裂脑动瘤,大骨瓣减压加血管通道的建立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治疗,应用HydroCoil栓塞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体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1(sICAM-1)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术前、术后1~3d、7~9d、13~15d血清sICAM-1进行动态观察,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结果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sICAM-1在术后1~3d、7~9d各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术后7~9d变化最明显;术前、术后有脑血管痉挛组和非脑血管痉挛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sICAM-1含量与病情演变、脑血管痉挛(CVS)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球囊辅助下ONYX栓塞大型脑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其破裂出血的病死率很高.达25%-60%,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出血及早期并发症。目前显微神经外科直接手术治疗大型(10~25mm)和巨大型(〉25mm)脑动脉瘤虽可治愈部分患者,但手术难度大.病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以往对此类颅内动脉瘤应用微弹簧圈如电解脱弹簧圈(GDC)等进行血管内治疗,由于瘤腔难以致密填塞、手术后弹簧圈被压缩和瘤内存在血栓等因素,因此疗效较差、复发率高。球囊辅助下ONYX可以致密填塞动脉瘤腔,保留载瘤动脉,重建损伤的动脉血管壁,因此对治疗大型和巨大型脑动脉瘤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脑血管     
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早期栓塞治疗;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胼周动脉创伤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水通道蛋白4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水肿的表达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铁含量增加——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