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热带第四纪气候波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热带早更新世气候波动以高频率小幅度为特征。“中更新世革命”发生在MIS20/MIS21之交。中更新世气候波动一般为三大旋回。晚更新世为两大旋回,但有变暖事件D/01~21及变冷事件H1~H6的表现。可以识别末次间冰期MISS及其阶段5a~5e。末次亚间冰期有4~7次冷暖波动。末次冰期温度一般比今低1~2℃或3~5℃。终止点Ⅰ为15000~13670aB.P.。终止点Ⅱ为0.135~0.130MaB.P.。新冰期Ⅰ、Ⅱ、Ⅲ都有表现。历史时期出现南北朝冷期、北宋冷期、明清小冰期。近200a的气候,前百年升温,后百年降温。  相似文献   

2.
中国热带第四纪动物群与气候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out 70 examples of Quaternary fauna in China‘s tropics are enumerated in this paper. Of which about 40% of the examples can be found even in cooling stages, showing the smaller amplitude of climatic fluctuation during Quaternary. According to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opical faun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 of climate variation can be evidenced: two main cycles in Early Pleistocene, three main cycles in Middle Pleistocene, two main cycles in Late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Megathermal. The drop in temperature during the Latest Glacial Period and Neoglaciation has not endangered the existence of tropical faunas. With influence of cooling fluctuation during historical period, some faunas have removed southwards progressively, but disappearance of these animals in China‘s tropics was mainly the result of artificial factors.  相似文献   

3.
古气候分析典型实例的对比.表明中国热带第四纪的气候波动,海域与陆域的差异主要出现在早、中更新世及末次盛冰期,而晚更新世以来直至历史时期,海陆的气候波动基本同步。中国热带万年尺度的气候变化.既受地球轨道参数的驱动,亦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千年和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与太阳常数本身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亚洲热带山地垂直植被带对晚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郑卓 《地理研究》1999,18(1):96-104
过去一直认为热带低海拔地区晚更新世冰期的地表气温基本维持不变。孢粉分析、树线等研究结果证明,从南半球的新几内亚和赤道附近的苏门达腊,一直到我国的热带山地在末次盛冰期垂直植被带下降了500m~1600m不等。植被带的下降不仅仅与温度变化有关,其他的综合因素如高海拔紫外线辐射、大气CO2浓度等都可能共同影响垂直植被带的分布。综合研究认为,整个亚洲地区年均温度平均下降约4℃的结果与热带非洲和美洲基本一致,并与近两年来热带海洋表层水温的研究结果和近期的气候模拟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中国热带第四纪气候波动幅度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40多个有关气候波动的实例分析,中国热带第四纪几个特征时段比今升温的幅度为1.0~3.0℃:降温幅度较大者为3.0~7.0℃,较小者为1.0—3.0℃。而中国热带地区现代理论雪线高度约为4300m;北半球长年冻土地带南界的年均温为-6.0~-8.0℃。因此,中国热带除台湾岛外,第四纪不具备形成冰川或冰缘现象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6.
中亚热带第四纪红粘土的粒度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中国南方第四纪红粘土的成因尚有洪积、冲积、风成、坡麓堆积风化等多种说法。中亚热带5个红土沉积剖面的粒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1)5个红土沉积剖面的粒度组成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粉砂(4~63 μm)为优势粒组,其含量的平均值为48.12%~68.89%, 粘粒(<4 μm)含量平均值变化于23.83%~50.10%,砂(>63 μm)含量平均值<5%。推测中亚热带红土母质具风成特性,沉积后经历了较强的风化成壤过程。(2)粒度参数高度相关,频率曲线以双峰为主体,概率累积曲线表现为三段式和五段式,表明中亚热带各地红土的沉积环境较为一致,但分选具一定复杂性。(3)在剖面上,红土粒度分布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棕黄色层的平均粒径值较均质红土层和网纹红土层粗,粉砂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第四纪中国热带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多个有关沉积、δ18O、孢粉、石笋等分析实例,并与代表全球变化的气候曲线进行对比,认为中国热带万年尺度气候变化的机制,早更新世为轨道驱动,中更新世为季风环流的非轨道驱动,晚更新世为轨道驱动,这个过程与青藏高原隆起的高度和速率有关.晚更新世的千年尺度变化和小冰期的百年尺度变化,其机制是受太阳常数周期性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分析孢粉、氧碳同位素、硅藻、沉积、史籍记载等约70个实例,表明中国热带末次冰期晚期(MIS2)以来有12期主要的冷波动。冷波动的地区分布具有热带南部和北部的纬度地带性,冷波动分布和降温程度的经度地带性表现在西区、中区、东区、台湾岛4个区的分异。西区位于热带西部,属南亚季风区,冷波动少,降温幅度小;中区、东区、台湾岛位于热带东部,属东亚季风区,冬季风的强度有东西向的交替变化,中区的冷波动最明显。各期冷波动的降温幅度大多为0.5~2℃,少数为3~5℃。  相似文献   

9.
试论第四纪晚期中国古人类三次迁移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陆巍  吴宝鲁 《地理学报》1997,52(5):394-402
本文整理了旧石器晚期以来石陶文化的特征,提出了一个“第四纪晚期中国古人类三次迁移”猜想,即五万年以来中国古文化发生过三次南北大融合;第一次,50kaBP-40kaBP,南民北移;第二次,18kaBP-13kaBP,北民南移;,第三次,10kaBP-8.3kaBP,南民又北移,成为中原新石器文化的南源;以瓦皮岩人迁到关中为典型,促进了中原新石器文化的敏荣和中华文明的兴起。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对阿尔泰山砂金矿区沉积地层和地貌的研究,反映出阿尔泰山第四纪以来的气候波动状况,并分析其与砂金矿形成的关系。认为温暖湿润的适宜期往往与砂金的成矿期相一致,对应着温湿的气候期主要有早更新世成矿期,中更新世最大间冰期成矿期和晚更新世多期次成矿期.  相似文献   

11.
中国热带全新世冷波动事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参照 47个实例 ,探讨中国热带全新世 7次冷波动事件的时空分布。认为新冰期Ⅱ和新冰期Ⅲ (第①冷期 )较明显 ,分布较普遍 ,比今降温 1~ 2℃及 <2℃。YD事件在热带陆域为 115 0 0~ 10 2 0 0aBP ,海域为 1140 0~ 10 5 0 0aBP ,降温 4~ 6℃。B事件和新冰期Ⅰ的地点偏北 ,降温 2 5~ 3 0℃。第②冷期短暂 ,第③冷期分布局限 ,降温 <1 5℃。年代越近 ,降温幅度越小。东部热带 7次冷事件俱全 ;西部热带冷波动微弱 ;海南岛与南海同步冷波动。  相似文献   

12.
我国热带气候的北界问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按照我国季风热带气候的特点,根据华南100多个台站近三十年气候资料拟订我国的热带北界,采用了如下气候指标:(1)最冷月均温15℃;(2)极端低温多年平均3℃;(3)绝对低温O℃;(4)年平均霜日1—2天;(5)≥1O℃积温>500℃;(6)热带天气型日数占各型天气日数约达80%.据此划定的热带北界自粤西高州,东出粤西沿海—珠江口—粤东沿海—台湾中南部沿岸,西延桂南沿岸—滇南西双版纳南部—向南流的各河谷南端及盆地.我国热带成带状,但不很连续,有些成“飞地”插入南亚热带.北界全长约3000km,热带陆地面积约8X10~4km~2.  相似文献   

13.
新疆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近期的几点重要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巍 《干旱区地理》1996,19(3):87-95
本文评述了近年来新疆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内陆西风型环境演变主末次冰盛期以来地冰川进退序列的建立,晚冰期气候突变事件及小冰期环境特征和西域砾岩下限磁性地层学年代的获得及第四纪沉积年代学进展等方面的进展,同时还指出了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对此地区第四纪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地区第四纪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萨拉乌苏河地区是我国北方晚更新统标准地层的命名点。但长期以来,对这套地层的看法多有分歧,特别是在地层的沉积相划分,地层时代以及该地层反映的古气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本文从历史回顾、分歧焦点和新的进展三个方面,评述和总结了萨拉乌苏河地区第四纪研究所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根据近年来的孢粉研究成果,本文阐述了兰州地区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主要类型及其演替特征,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和孢粉分析结果,讨论了环境变化问题。指出,中更新世以来南峰地区抬升约2000—3000米,全新世抬升约600米,并对气候变化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第四纪时期万年尺度的气候振荡是由地球轨道要素(偏心率、地轴倾斜、岁差,简称EPT)变化所导致。然而,最近几年在极地冰岩芯及北大西洋深海沉积中发现了一序列轨道尺度以下的气候振荡,这些百年或千年尺度的气候颤动显然不能用米兰柯维奇的地球轨道理论加以解释,也由此传统的第四纪古气候理论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