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反交班模式在ICU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接班护士提前到岗了解所分管患者的情况,并在交接班时汇报,汇报不完全时,由交班护士负责补充。并在危重患者病情知晓度、患者家属和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和护士自我效能感方面与传统交班模式进行比较。结果实行反交班模式后,在危重患者病情知晓度、患者家属及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护士自我效能感方面均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反交班模式可以提高护士对危重患者病情知晓度、患者家属和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和护士自我效能感,是一项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手段,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邓艳  张建林  唐湘 《护理研究》2014,(12):4418-4421
[目的]观察“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交流模式在肾脏科危重病人床旁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6月-8月30例住院危重病人进行的100例次床旁交接班设为对照组;将2013年9月-11月30例住院危重病人进行的100例次床旁交接班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流模式,观察组采用 SBAR 交流模式,比较两组交接班平均耗时、问题发生率、护士对病人病情掌握程度、病人或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使用 SBAR 交流模式前后护士自我效能感。[结果]两组交接班平均耗时、问题发生率、护士对病人病情掌握程度、病人或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 P 〈0.01);观察组护士使用 SBAR 交流模式前后自我效能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运用 SBAR 交流模式后,规范了危重病人床旁交接班流程,减少了护士床旁交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提高了护士评判性思维以及病情观察和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了护士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3.
邓艳  张建林  唐湘 《护理研究》2014,(35):4418-4421
[目的]观察"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交流模式在肾脏科危重病人床旁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6月—8月30例住院危重病人进行的100例次床旁交接班设为对照组;将2013年9月—11月30例住院危重病人进行的100例次床旁交接班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流模式,观察组采用SBAR交流模式,比较两组交接班平均耗时、问题发生率、护士对病人病情掌握程度、病人或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使用SBAR交流模式前后护士自我效能感。[结果]两组交接班平均耗时、问题发生率、护士对病人病情掌握程度、病人或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护士使用SBAR交流模式前后自我效能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SBAR交流模式后,规范了危重病人床旁交接班流程,减少了护士床旁交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提高了护士评判性思维以及病情观察和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了护士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5月神经外科按照传统交接班模式进行交接班的213例病人和21名护士作为对照组,2013年6月—2013年12月按照SBAR规范交接班的198例病人和21名护士做作研究组,比较两组不同模式交接班护士对危重病人病情掌握度、交接问题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士在对危重病人病情掌握度、住院病人满意度及交接双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方面均较对照组高,而交接问题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可提高护士对病人病情的掌握度,降低交接问题的发生率,同时可提高病人和护士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患者信息单的反交班模式在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将2015年3~5月收治的8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按照传统交接班模式进行交接班;6~8月收治的81例作为观察组,按照基于患者信息单的反交班模式进行交接班。比较两组交接班时间、患者病情知晓度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情知晓度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基于患者信息单的反式交接班可明显提高护士对患者病情知晓度,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 目的 探讨反交班模式在ICU晨交接班中的效果。方法 改进传统交接班模式即夜班护士(交班者)在晨会进行背诵式交班,现由白班护士(接班者)提前到岗了解病人病情后进行晨会交班,不足之处再由夜班护士进行补充。比较这两种交班模式下,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床边交接班耗时、医生满意度、年轻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的情况。结果 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更加全面、交接班耗时缩短、医生满意度有所提高、年轻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结论 反交班模式提高了护理质量,保证了护理安全,融洽了医护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年轻护士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反交班模式在急诊病房交接班中的效果。方法改进传统交接班模式为分组反交班模式,比较这两种交班模式下,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患者满意度、床边交接班耗时、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的变化。结果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更加全面、患者满意度提高、交接班耗时缩短、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提高。结论分组反交班模式提高了护理质量,保证了护理安全,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护士的职业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BAR标准化交接单在产科一级护理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6—7月产科一级护理患者48例进行的240次交班设为对照组,将2017年8—9月产科一级护理患者62例进行的310次交班设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交接班模式,晨会医护大交班,床头交接班按医院交接班制度规定需要交接的内容进行交接;试验组在晨会上进行以SBAR报告形式对本组患者进行晨会交接班,在床边以标准化SBAR床边交接单进行逐项床边交接,完成交接后逐项打勾并签字。比较两组存在问题发生情况及对病情的知晓情况。结果试验组存在问题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护士对试验组患者的病情知晓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标准化SBAR床边交接单有利于规范交接班流程,使交接班过程有着统一标准、规范流程,逐一对照内容防止交接时遗漏,并且可以在交接时及时发现上一班次存在问题和缺陷点,标准化SBAR床边交接单使用在晨会报告病情时,提高了护士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及对病情的知晓率,长此以往提高了护士的专业水平,可以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医师和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SBAR交接模式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危重症患者床旁交接班质量及其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5月在本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从事护理工作的24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2021年2月—3月(实施前),护士对患者实施常规干预及床旁交接班,2021年4月—5月(实施后),护士对患者实施基于SBAR交接模式的床旁交接班,比较SBAR交接模式实施前后护士交接班质量及其自我效能感水平,并分别选取SBAR交接模式实施前后护士护理的100例患者,比较实施前后患者不良情况发生率。结果 实施基于SBAR交接模式的床旁交接班后,护士交接班质量评分为(67.52±2.97)分,显著高于实施前的(54.98±2.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自我效能感评分为(36.43±2.98)分,显著高于实施前的(27.53±3.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不良情况发生率为9.00%,显著低于实施前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基于SBAR交接模式的床旁交接班能够有效提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危重症患者交接班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杨杰 《天津护理》2016,24(5):427
目的: 观察SBAR模式在神经肿瘤科重症病人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5年2、3月神经肿瘤科重症监护室的48例手术病人进行的928例次交接班设为对照组,将2015年4、5月神经肿瘤科重症监护室的62例手术病人进行的1 184例次交接班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观察组采用SBAR交流模式进行交接班,比较两组交接班的问题发生率,病人或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护士的自我效能感。结果:两组交接班的问题发生率,病人或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BAR模式使用前后护士的自我效能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AR交流模式,规范了重症病人交接班流程,减少了护士床旁交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护士的自我效能和病人或家属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 从而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护士晨交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4月科室采用SBAR沟通方式,制订并实施"SICU护士晨交班报告表",改进了以往的交班模式,规范了SICU护士晨交班形式。[结果]运用SBAR沟通模式后,采取规范的晨交班模板,护士晨交班时间明显缩短;促进了护士全面掌握病人病情,提高护理质量,保证病人安全;同时更进一步提升了护理人员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结论]运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晨交班的同时,还可以将此种模式进一步扩展,比如:医护沟通,ICU病人在不同科室之间交接的沟通,都可以尝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现况-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产科护士对危重病人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6名护士为本方案执行者。选取2017年7月1日—2017年12月31日40例危重产妇作为对照组,采取产科护士常规沟通模式下的护理干预措施,选取2018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40例危重产妇为观察组,采取产科护士SBAR沟通模式下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调查两组产妇的病情进展,查找病人护理缺陷及细节,比较两组护士对病人病情知晓率、护士对病人病情交接班缺陷率和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对病人病情知晓率优于对照组(χ~2=6.058,P0.05),护士对病人病情交接班缺陷率低于对照组(χ~2=7.575,P0.05)。观察组病人对护士护理行为规范性满意度、对护士与病人沟通能力满意度、对护士解决病人问题能力满意度、对护士为病人健康宣教的能力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SBAR沟通模式交接班能够强化护士对病人病情的了解,降低产科护士对病人病情交接班缺陷率,提高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BAR模式交班表在感染科危重患者晨交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5月45例住院危重患者按照传统交班表的模式进行晨交班作为对照组,2018年6—7月44例住院危重患者采用SBAR(现状-背景-评估-建议)模式交班表进行晨交班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不同模式下晨交班不合格例次及医生和护士对晨交班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应用SBAR模式交班表进行晨交班前后,交班不合格率从37.77%下降至15.91%,医生对护理晨交班满意度从77.14%提高到94.28%;护士对护理晨交班工作满意度从72.50%提高9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SBAR模式交班表进行晨交班,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晨交班质量,提升了医疗安全,促进了医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可,提升了护士职业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SBAR沟通交接模式在急诊病人转出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1月—2014年4月抽样选取200例由急诊科转入病房住院病人为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交接模式;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4年10月以口头交接为主要方式的急诊转出病人20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病人的转出交接时间、交接质量、两组急诊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病房护士对急诊护士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的急诊病人转科交接时间缩短将近10min,两组病人在转科过程中问题发生率对照组为15%,观察组为4%,观察组病房医护人员对急诊科护士的满意度为94%,对照组为61%,观察组急诊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SBAR沟通交接模式不但可以为危重病人节约抢救时间,保证病人安全,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急诊护士的评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提高了病房护士对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实施病区护士交接班程序标准化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护士交接班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 ,交接班程序标准化、规范化的实施 ,进一步明确了各班的责任 ,避免工作中的遗漏 ,有效防止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从而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安全性和有效性[1] 。交接班程序标准化护士交接班按形式分 :口头交接、书面交接、床旁交接 ,3种形式既相互交叉又相互补充。其程序标准为 :接班护士提前 2 0min到岗 ,接抢救药品、器械物品 ,护士长每天早晨提前2 0min到岗 ,深入病房了解夜班护士夜间工作质量和护理员晨护质量 ,主持医护晨会集体交班 ,交班护士背诵报告本病区 2 4h病情动态和备忘交班内容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反交接班模式在产科特需病房晨间交接班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2014年5月~10月采用由交班者汇报病情的传统交班模式。2014年11月~2015年4月采用由接班者汇报病情的反交班模式,具体方法:1主动查阅。接班护士提前15 min到岗根据护士长弹性排班,主动查看患者信息一览表,查阅所管床位患者病历与交班卡。2至病房进行晨间护理,与患者沟通,自我介绍,初步评估与收集分管床位患者情况。3分组进行床头交接班,责任组长跟随责任护士与夜班护士进行床边交接,根据一级护理"九知道"及床旁护理查体规范,梳理出患者的首优护理问题,并拟定相关护理措施及关注重点。4集中交班。由接班责任护士汇报各自负责床位的患者的病情,运用护理程序提出患者现存的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重点。5夜班交班护士、责任护理组长予以补充与指导。6护士长进行讲评。根据交班内容对病区疑难、危重患者的护理重点、难点进行点评。以交接班质量考核、护士病情掌握能力、护士专科知识掌握度、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及交接班时间为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行反交班模式后,从以上五方面进行比较,除交接班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专科知识能力的提高、交接班质量、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方面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的交接班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反交班模式在不延长交接班时间的基础上,通过强调责任护士"接班",加强对分管床位的病情掌握与护理,同时也促进护理人员对护理专科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内涵,从而提高了年轻护士的临床实践能力,提升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SBAR沟通工具在促进老年病房护理品质改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6年6月采用ISBAR沟通工具规范病人交接班流程。将一病区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交接班,二病区设为观察组,运用ISBAR沟通工具交接班,分析2个病区采用不同交班方式后的交接班内容遗漏现象发生率、护士交接班满意度以及责任护士对病人病情"十知道"情况。[结果]观察组交接班问题发生率为6.25%,护士交接班满意度问卷调查评分达到48.11分±1.96分,责任护士对病人病情"十知道"分数为93.57分±4.44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ISBAR沟通工具规范了病人交接流程,避免了护士交接班遗漏,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改善了老年病人尤其是重症病人的护理品质,保证了病人安全,促进了团队协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降阶梯思维导入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科、ICU病人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降阶梯思维为指导,制订关键流程SBAR交接表,于2013年12月—2014年10月在急诊科、ICU病人转入、转出时运用关键流程SBAR交接表交接病人,规范病人转出及转入交接流程,对交接班科室医生、护士进行实施前后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应用降阶梯思维SBAR交接表后,科室医务人员对交班内容、病情重点、书写规范、管道管理、交班时语言表达、交接时间满意率提高。[结论]运用降阶梯思维SBAR沟通模式交接病人,规范了交接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黄丽明  李春容  林少虹  林月双 《全科护理》2020,18(15):1888-1889
[目的]探讨运用电子病历信息系统结合早期预警评分表(MEWS)评分提高外科急重症病人医护沟通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3月—2018年8月66例急重症病人的评估及医护交班沟通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9月—2019年2月59例急重症病人的评估及医护交班沟通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急重症病人的评估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流程基础上利用电子病历信息系统的数据及信息,结合MEWS评分预警外科急重症病人的病情。比较两组护士判断危重病人病情的能力、医生护士对急重症病人交班沟通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判断危重病人的能力高于对照组,医生、护士满意度提高,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电子病历信息系统结合MEWS评分评估病人,可提高护士对外科急重症病人病情危重程度的判断,利于医护沟通,提高医疗护理安全质量。  相似文献   

20.
护理交班量化评价方法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护理交班质量评价在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通过实施护理交班量化评价,对交班护士的行为规范、交班前准备、口头交班、床边交班、账物交班、交班记录、终末质量、交班时间8个方面规范护理交接。结果实施后护士对患者病情知晓及患者对护士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优于实施前(P0.01)。结论应用护理交接班量化评价表评价护理交接班全过程,有利于对护理交接班进行科学的考评和及时有效的监控,规范护理交接班流程,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