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分析少量蛋白尿Ig A肾病(Ig AN)患者临床特征,探讨少量蛋白尿Ig AN患者肾功能损伤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治疗并确诊原发性Ig AN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按照24h尿蛋白定量分为少量蛋白尿组(1 g/24h)及中大量蛋白尿组(≥1 g/24h),并将少量蛋白尿组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肾小球滤过率(e GFR)90 ml·min~(-1)·(1.73 m~2)~(-1)]和肾功能受损组[e GFR90 ml·min~(-1)·(1.73 m~2)~(-1)],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分析各临床指标与肾功能损伤相关性并分析肾功能下降危险因素。结果 302例原发性Ig AN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少量蛋白尿患者116例(38.41%),中大量蛋白尿患者186例(61.59%)。少量蛋白尿组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水平均明显低于中大量蛋白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性肾脏病分期以慢性肾脏病(CKD)1期为主,Lee氏分级以Lee氏Ⅰ~Ⅱ级为主。亚组间比较,肾功能损伤亚组患者年龄大,高血压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病理损伤较重,以Lee氏Ⅲ级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血尿酸与少量蛋白尿Ig AN患者e GFR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少量蛋白尿Ig AN患者病理表现亦可能较重,年龄、血尿酸是预测少量蛋白尿Ig AN肾功能损伤独立危险因素,需积极干预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尿蛋白转归对Ig A肾病增生硬化型患者预后的影响,同时探讨尿蛋白控制的可能目标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01月~2016年03月在杭州市中医院行肾组织活检确诊为Ig A肾病增生硬化型的80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接受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的蛋白尿缓解情况、不同蛋白尿转归对血肌酐的影响以及蛋白尿对预后的影响。结果:经过50. 63±29. 01个月的随访,24例(30. 0%)患者在随访中达到终点事件,接受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的患者2年后蛋白尿缓解率高于激素联合霉酚酸酯(P 0. 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蛋白尿转归是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未缓解a组患者进入终点事件的风险是缓解a组的11. 3倍(P=0. 022),未缓解b组患者达到终点事件风险是缓解a组的31. 8倍(P=0. 001)。随访期间平均尿蛋白定量最佳截断值为0. 7 g/d。结论:一定疗程的免疫抑制治疗,可能有助于Ig AN增生硬化型患者蛋白尿的减少以及肾功能的保护。蛋白尿转归与Ig A肾病增生硬化型患者肾功能进展密切相关,而且是患者到达联合终点的独立危险因素,Ig A肾病增生硬化型患者的尿蛋白可能控制的目标值为0. 7 g/d。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g A肾病患者血清microRNA-141(miR-141)表达以及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联合小剂量泼尼松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MMF治疗组47例(治疗组),与治疗组匹配的未使用MMF及泼尼松治疗Ig A肾病患者33例(Ig AN组),健康对照组15例(健康对照组),用荧光实时定量PCR行血清miR-141表达检测,并比较各组其表达差异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g AN组血清miR-141表达增加(P0.001),治疗组血清miR-141表达较Ig AN组显著下调(P0.001),其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g AN患者血清miR-141表达与肾小球滤过率(e GFR)呈负相关(r=-0.398,P=0.024);而与尿蛋白排泄、血压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Ig AN LEE分级≤3级与3级的患者相比,后者血清miR-141表达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 AN患者血清miR-141表达显著增加,并且其表达水平与肾功能进展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miR-141可作为预测Ig AN进展的重要指标;MMF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使Ig A肾病患者血清miR-141表达显著下调。血清miR-141可能作为MMF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Ig AN的作用靶点,反映MMF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Ig AN的疗效,其具体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低蛋白饮食联合α-酮酸能否改善以轻度蛋白尿为主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40例以轻度蛋白尿为主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0例,接受低蛋白饮食联合α-酮酸和常规治疗;对照组20例,接受低蛋白饮食和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尿蛋白量下降、蛋白尿转阴率及中等量以上蛋白尿率。结果:(1)两组病例入选时基线资料可比性好(P>0.05);(2)在现有条件下失访率不超过5%;(3)治疗组尿蛋白量显著减少[(0.45±0.23)g/24hvs.(0.91±0.35)g/24h,P〈0.05)];中等量蛋白尿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P〈0.05)。结论:低蛋白饮食联合α-酮酸能改善以轻度蛋白尿为主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尿蛋白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g A肾病(Ig AN)患者血清、尿液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oluble transferrin receptor,s TfR)水平以及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对其水平的影响。探讨MMF治疗Ig AN可能的机制。方法:用ELISA法检测健康对照组19例(C组)、与MMF组匹配初诊未治疗Ig AN 39例(Ig AN组)、MMF治疗组48例(MMF组)血清、尿液s TfR的水平,比较各组表达差异性。结果:尿液s TfR的检测结果显示Ig AN组、MMF组均较C组表达显著增加(514.99±196.23),[(356.36±222.82)vs(110.43±64.78)ng/mg.Cr,P=0.000,0.000],MMF组较Ig AN组表达下降(P=0.03)。Ig AN组尿液s TfR表达与e GFR呈负相关(r=-0.559,P=0.002),与病理级别、血肌酐、尿蛋白呈正相关(r=0.423、0.550、0.575,P=0.007、0.000、0.000)。将Ig AN组按LEE分级3级(n=18)、≤3级(n=21)分成两组,前者尿液s TfR显著高于后者[(600.87±196.81)vs(441.38±167.07)ng/mg.Cr,P=0.010]。将MMF治疗组按疗程3~6个月(n=23)、6个月(n=25)分成两组,前者尿液s TfR显著高于后者[(435.56±223.49)vs(283.50±199.76)ng/mg.Cr,P=0.014]。结论:Ig AN患者尿液s TfR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且与尿蛋白排泄、肾功能进展及肾脏病理损伤程度等密切相关。MMF可显著降低Ig AN患者尿液s TfR水平,且疗程在6月以上者更为显著。尿液s TfR可作为预测Ig AN病变进展及评估MMF治疗Ig AN疗效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g A肾病(Ig AN)患者血清、尿液及肾组织microRNA-34a(miR-34a)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等指标的相关关系,进而探讨miR-34a作为反映Ig AN进展及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可行性。方法:收集新发33例Ig A肾病患者血清、尿液及肾组织标本(Ig AN组),来自于15例健康志愿者血清和尿液标本(健康对照组),来源于15例肾癌行肾脏切除的患者的癌旁正常肾组织(对照组),用荧光实时定量PCR行血清、尿液和肾组织miR-34a检测,比较两组间其表达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g AN组血清、尿液及肾组织miR-34a表达上调(P0.05)。Ig AN患者血清、尿液和肾组织miR-34a表达与尿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e GFR负相关;血清miR-34a与肾小球硬化程度正相关;尿液miR-34a水平与新月体比例、血尿程度正相关;肾组织miR-34a水平与总胆固醇、LDL、肾小球硬化、Lee分级、肾间质纤维化及舒张压呈正相关关系,与血清白蛋白水平负相关。随访进展至透析患者,其基线尿液miR-34a水平较未进入透析组偏高(P=0.029)。预后分析提示,低表达水平的肾组织miR-34a水平可预测较好的尿蛋白缓解情况(P=0.005)。结论:Ig AN患者血清、尿液及肾组织miR-34a表达增加。血清、尿液及肾组织miR-34a水平与Ig AN患者肾功能与尿蛋白水平密切相关。尿液miR-34a水平与Ig AN患者肾脏活动病变及Ig AN肾功能进展密切相关;血清miR-34a可能作为反应肾小球硬化程度的生物学标志物。肾组织miR-34a水平与Ig AN患者肾小球硬化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密切相关,其过程可能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肾组织miR-34a水平可预测Ig AN患者尿蛋白缓解情况,可作为反映Ig AN患者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并发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危险因素分析,以便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尽早针对性地干预防治危险因素,利于改善预后、肾功能的恢复以及提高患者生存率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共136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其中61例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75例患者非急性肾损伤患者,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病理资料等,分析各项指标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是否并发急性肾损伤的相关性。结果:(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各种病理类型均可发生急性肾损伤,其中尤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为多见,占全体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的91. 6%。(2)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大量蛋白尿、血白蛋白水平下降、血尿酸水平升高可能诱发该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3)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24 h尿蛋白定量(β=0. 368,OR=1. 444,P 0. 05),血尿酸升高(β=0. 013,OR=1. 013,P 0. 05),感染(β=2. 091,OR=8. 092,P 0. 05)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感染、大量蛋白尿、血尿酸水平升高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Ig A肾病(Immunoglobulin Ig A nephropathy,Ig AN)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25%~50%~([1]),以血尿和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2]),主要病理特征是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多,并伴有以Ig 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的沉积。目前Ig AN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基于不同发病机制已经建立了多种动物模型,其中自发类动物模型—dd Y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尿标本miR-374b表达水平与IgA肾病(IgAN)病情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01月~2016年10月我科住院病人,且首次经肾活检证实为Ig AN40例(少量蛋白尿(1 g/d)肾脏病理高积分IgAN、少量蛋白尿(1 g/d)肾脏病理低积分IgAN、中等量蛋白尿(1~3.5 g/d)IgAN、大量蛋白尿(3.5 g/d)IgAN各10例)、轻微肾小球病变、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及狼疮性肾炎各10例,我院体检中心正常健康对照组25例,收集上述各组尿液,采用RT-qPCR检测上述各组miR-374b表达水平,并分析miRNA-374b表达水平与肾脏病理Haas分级及尿蛋白的相关性。结果:IgA肾病患者miR-374b表达水平高于其他类型肾小球肾炎及健康对照组(P0.000 1),肾脏病理高积分少量蛋白尿IgAN患者miR-374b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miR-374b表达水平与患者尿蛋白水平及肾脏病理损伤程度正相关(r~2=0.89,P0.01)。结论:尿液miR-374b表达水平与Ig A肾病病情呈正相关,为少量蛋白尿Ig A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我国社区成年男性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以及生殖激素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及年龄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河北、陕西和江苏3省20~89岁以上成年社区男性人群共3 600例,进行生殖激素、生化指标检测以及身体基本参数测量。结果:共获得有效血清样本3 332例。社区人群中成年男性MS的患病率为38. 5%,MS组游离睾酮指数(FTI)显著高于对照组(0. 45±0. 19 vs 0. 39±0. 15,P 0. 01),而总睾酮(TT)、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及睾酮分泌指数(TS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T:(13. 37±4. 23) nmol/L vs (16. 35±4. 78) nmol/L,SHBG:(33. 32±14. 91) nmol/L vs (47. 13±20. 50) nmol/L,TSI:3. 14±1. 80 vs 3. 64±1. 92,P 0. 01],计算的游离睾酮(cFT)和黄体生成素(LH)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 0. 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除收缩压(SBP)外,TT、SHBG与MS各个组分均密切相关(P 0. 01),而cFT只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空腹血糖(FBG)、SBP有相关性(P 0. 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在调整年龄、吸烟及饮酒因素、体质量指数(BMI)影响后,MS各组分均与SHBG水平显著相关(P 0. 01),MS各组分中血压的升高与血清TT水平无相关性(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中调整年龄、吸烟、饮酒、BMI和TT的影响因素后,SHBG仍然是MS发病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OR:0. 965,95%CI:0. 958~0. 973,P 0. 01)。结论:cFT水平与MS无关,SHBG是MS发病的主要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IgA肾病(Ig A nephropathy,Ig AN)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肾小球肾炎,30%~50%的患者在10~20年后,将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1]。队列研究表明,蛋白尿、高血压就诊时肾功能是影响Ig AN患者预后的临床指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对于慢性肾脏病(CKD)的进展起着重要作用。阻断RASS被认为是治疗CKD基石。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12.
正Ig A肾病(Ig A Nephropathy,Ig AN)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约50%的经活检证实的Ig AN患者在患病的25~30年后会进入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1])。由于Ig A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治疗仍存争议。KDIGO指南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参考,但其仍缺乏较好的证据的支持~([2])。本文对近几年Ig AN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正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 AN)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是导致我国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发性疾病[1]。许多慢性肾脏病患者存在脂质代谢紊乱,而脂质代谢紊乱也是肾衰竭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459例原发性Ig A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了解伴有血脂异常Ig AN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为指导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肾病科13年肾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诊断、病理类型及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各类肾脏疾病的构成比例及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科2004年01月~2016年12月364例因肾脏疾病而行肾穿刺活检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病理类型及中医证候。结果: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GD)占75.3%,继发性肾小球疾病(SGD)占20.3%。PGD中以Ig A肾病(Ig AN)、膜性肾病(MN)和肾小球微小病变(MCD)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38.7%、32.8%、12.4%。SGD中狼疮性肾炎(LN)(29.7%)和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20.3%)最常见。在2004年至2010年的病理资料中,Ig AN占PGD的50.0%,MN占18.0%;而在2011年至2016年的资料中,MN成为最常见的PGD(占41.4%),其次为Ig AN(32.2%)。PGD和SGD的中医证候均以本虚标实证为主,分别占72.6%、78.4%,本虚证以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证为主,标实证以湿热、水湿证为主。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仍是肾穿刺活检患者中最为常见的肾脏疾病,近年来Ig AN呈减少趋势,而MN的患病率则不断上升;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狼疮性肾炎仍是首要原因。中医证候方面,PGD和SGD中均以本虚标实证为主,其中脾肾气虚证、湿热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尿安胶囊治疗Ig A肾病血尿和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肾穿刺病理活检确诊为Ig A肾病且同时伴有血尿﹑蛋白尿的患者68例,在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基础上,给予ARB类药物缬沙坦胶囊80 m,每日1次,口服3月,3月后联合血尿安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再观察3月。分别于入组时﹑入组后3月及6月采集患者血液及尿液标本,行尿常规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及肝肾功能、血红蛋白检测。对比不同时间点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及肝肾功的变化。结果:68例患者经缬沙坦胶囊3月治疗后,尿红细胞计数无明显减少(P 0. 05),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P 0. 05)。联合血尿安胶囊3月治疗后,尿红细胞计数显著减少(P 0. 01),24 h尿蛋白定量进一步减少(P 0. 01),肾功能及血红蛋白明显改善(P 0. 05)。结论:血尿安胶囊可减少Ig A肾病患者尿红细胞计数,与缬沙坦联合可显著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进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影响非大量蛋白尿(24h蛋白尿3. 5 g)狼疮肾炎(LN)患者肾脏病理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以及预后情况。方法纳入2004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肾脏穿刺活检确诊为LN并且起始24h蛋白尿3. 5 g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肾活检时相关临床信息,并行规律随访。对所有患者肾活检时的病理切片进行重新阅片,采用统一标准进行评分,根据患者肾脏病理严重程度分为病理轻组和病理重组。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缓解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非大量蛋白尿LN患者肾脏病理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5例非大量蛋白尿LN患者,以女性为主,平均年龄(32. 4±1. 1)岁,其中有随访者共79人。肾脏病理轻组43例,肾脏病理重组52例,病理轻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IgA水平均高于病理重组(P 0. 05),而血氯水平显著低于病理重组(P 0. 05)。随访结果显示,病理轻组患者的远期(大于6个月)累积完全缓解率大于病理重组(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年龄(OR=1. 219,95%CI:1. 043~1. 425,P 0. 05)、SLEDAI-2K评分(OR=1. 202,95%CI:1. 025~1. 411,P 0. 05)、起始蛋白尿定量(OR=3. 793,95%CI:1. 058~13. 595,P 0. 05)、血清IgA水平(OR=0. 222,95%CI:0. 063~0. 781,P 0. 05)是肾脏病理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龄、高SLEDAI-2K评分、高起始蛋白尿定量和低血清IgA水平可能与非大量蛋白尿LN患者的肾脏病理较重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青年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及睾酮水平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1月,调查门诊154例20~59岁男性器质性ED患者与103例性生活正常男性的一般情况、腰围、血压、空腹血糖、总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血清总睾酮、国际勃起功能评分5项以及勃起功能指标,比较ED组与非ED组,以及ED患者中MS者与非MS者各项指标差别。结果:中青年ED组MS患病率显著高于非ED组MS患病率(P0.05),ED组与非ED组腹围、血压、腹围、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及总睾酮均有有显著性差异(P0.05)。ED组中MS者与非MS者勃起功能各项指标及总睾酮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MS各项指标及总睾酮与ED相关性分析,发现腰围与ED密切相关(P0.01)。结论:中青年ED患者并发MS患病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ED患者中并发MS者睾酮水平较低、勃起功能较差。中心性肥胖与中青年E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和分析单中心肾脏疾病的病理类型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1日~2018年5月31日在南充市中心医院行肾活检患者肾脏病理类型及临床分型的特点。结果:283例肾活检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 18,发病高峰年龄为41岁~65岁。原发性肾脏病211例(74. 56%),其中肾小球疾病208例(73. 50%),常见的病理类型依次为膜性肾病73例(35. 10%)、Ig A肾病61例(29. 33%)、微小病变性肾病54例(25. 96%);继发性肾脏病64例(22. 61%),其中肾小球疾病62例(21. 91%),以狼疮肾炎最常见(35例,占56. 45%)。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类型分别为肾病综合征135例(64. 90%),慢性肾炎综合征52例(25. 00%),无症状血尿和/或蛋白尿19例(9. 13%),急性肾炎综合征1例(0. 48%),急进性肾炎综合征1例(0. 48%)。结论:南充地区肾脏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原发性肾脏病是本地区最常见的肾脏疾病,原发和继发性肾脏病均以肾小球疾病最常见。膜性肾病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狼疮肾炎是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病,且病理类型以Ⅳ-G(±V)型最常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强化控制舒张压(DBP)对Ig A肾病(Ig AN)患者尿蛋白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雷公藤多苷联合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断剂治疗并随访≥1年的Ig AN患者,依据治疗6月时尿蛋白情况分为缓解组及无缓解组,评估影响尿蛋白控制的相关危险因素,并依据是否强化控制舒张压分为强化组与未强化组。结果:共279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缓解组167例,无缓解组112例。尿蛋白是否缓解与基线肾功能、肾脏病理Lee氏分级相关,且两组随访6月时诊室舒张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63±5.95)比(80.03±7.76)mm Hg,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舒张压是影响尿蛋白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无缓解组83例舒张压≥80 mm Hg的患者中,39例强化控制舒张压(强化组),44例维持原方案(未强化组),继续随访至1年,在第9、12月时,强化组舒张压、尿蛋白显著低于未强化组(均P0.05)。随访期间两组肾功能均稳定。结论:舒张压水平可影响Ig AN尿蛋白的缓解,强化控制舒张压可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伴有新月体形成的儿童原发性IgA肾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1月~2017年05月在我院肾活检确诊的106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资料,对比新月体组及无新月体组之间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新月体的形成在原发性IgA肾病中的发生率为38.6%。新月体组的患儿中,出现肉眼血尿的比例(56%)明显高于无新月体患者(32.3%);蛋白尿排出量[(42.33±26.61)mg·kg~(-1)·24 h~(-1)]亦显著高于无新月体患者[(29.28±16.44)mg·kg~(-1)·24 h~(-1)],出现大量蛋白尿的比例(36.3%)明显高于无新月体患者(15.3%)。新月体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149.42±62.31)ml·min~(-1)·1.73 m~(-2)]较无新月体组[(184.34±58.79)ml·min~(-1)·1.73 m~(-2)]低且GFR低于90 ml·min~(-1)·1.73 m~(-2)者(14.6%)要多于无新月体组(3%)。在病理方面,按牛津分类标准,新月体组表现为M1E1S1T1的比例分别为70.7%、19.5%、9%、9%,而无新月体组表现为M1E1S1T1的比例分别为35.3%、4.6%、6.1%、4.6%。两组间在年龄、性别构成比、血红蛋白、血清补体C_3、C_4水平上无显著差异。结论:伴新月体形成的儿童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较重,容易出现肾功能下降、肉眼血尿、大量蛋白尿等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