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证型动态血压曲线、颈动脉粥样硬化、年龄分布。方法选择全国七省市1 311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观察老年高血压病症候特点、分级分布、证型分布规律,比较各证型动态血压曲线分布、颈动脉硬化分布、年龄分布。结果中医辨证共4个主要证型,共736例(56.15%),分别为痰湿壅盛(210例,16.02%)、阴虚阳亢(177例,13.50%)、肝肾阴虚(79例,6.03%)和气阴两虚型(252例,19.22%),另有瘀血阻络和痰瘀互阻两个亚型。211例患者完成24 h动态血压检测, 152例(72.38%)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以阴虚阳亢、痰湿壅盛和气阴两虚兼夹瘀血阻络型多见;660例主要证型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测,痰湿壅盛和气阴两虚兼夹瘀血阻络和痰瘀互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高,分别为182例(27.58%)和322例(48.79%);60~79岁的患者以阴虚阳亢型为主,而80岁以上患者以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型为主。结论痰湿壅盛、阴虚阳亢、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不同中医证型血压昼夜节律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年龄分布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的证候分布规律,为建立证候宏观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以三家医院老年高血压病近10年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证型和四诊信息为切入点,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探讨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的临床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575份病历资料中单证占总数的15.7%,复合证型占84.3%;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了4个公因子,分别为肾虚、气虚+痰湿、瘀血和阴虚阳亢.结论 肾气亏虚证是老年高血压病临床常见中医证候类型,但是单证较少,在住院患者中大多以复合证候的形式出现,痰和瘀是肾气亏虚证最主要的兼夹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客观分布规律和特点,为该病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可行的研究思路。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开展现代文献对照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7篇高血压病相关文献分成老年人高血压病组和对照组,用SPSS13.0软件对证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卡方检验。结果:老年人高血压病组常见中医证候类型按构成比由大到小依次为阴虚阳亢证、肾气亏虚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肝火亢盛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证型分布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人高血压病证候分布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肾气亏虚是老年人高血压病的基本病机特点和常见证候类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及与年龄、性别和高血压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高血压病患者762例按是否合并脑梗死将其分为脑梗死与非脑梗死组,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高血压病条件下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证型分布规律: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痰热上壅瘀血阻络气阴两虚肝阳上亢,与非脑梗死比较,证型分布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组以及不同级别的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P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型主要以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痰热上壅、瘀血阻络肝阳上亢和气阴两虚为主,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较非脑梗死患者更多见瘀血阻络证;随着患者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级别的不同,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型出现不同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张崇泉教授认为老年高血压病病机以本虚标实、阴虚阳亢、夹风火痰瘀为要点。根据病证结合原则,按老年高血压病病程不同阶段病机变化出现的阴阳偏盛偏衰、虚实夹杂不同证候,大致归纳成肝火亢盛、阴虚阳亢、肝阳化风、痰湿肝风、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等六种常见证型,结合兼挟的各种慢性病证。进行辨证论治,随症加减,临床辫治各种疑难病例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6.
张崇泉教授论治老年高血压病的经验摭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崇泉教授认为老年高血压病病机以本虚标实、阴虚阳亢、夹风火痰瘀为要点,根据病证结合原则,按老年高血压病病程不同阶段病机变化出现的阴阳偏盛偏衰、虚实夹杂不同证候,大致归纳成肝火亢盛、阴虚阳亢、肝阳化风、痰湿肝风、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等六种常见证型,结合兼挟的各种慢性病证,进行辨证论治,随症加减,临床辨治各种疑难病例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高血压中医证候类型、证候因素,地域及时间变迁及老年高血压的角度,对近20年间国内高血压病相关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1993—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的高血压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其中医证型,证候因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变化规律及老年高血压的证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37篇,病例43626例,覆盖全国24个省市地区,证候类型常见的有阴虚阳亢、痰湿壅盛、肝火亢盛、阴阳两虚、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瘀血阻窍证,老年高血压阴阳两虚证的比例明显上升,证候因素以阴虚、阳亢、痰、火、阳虚、血瘀多见。近年来肝阳上亢证、瘀血阻窍证的患者显著增加,实性证候因素所占比例也不同程度的升高。东北地区阴虚阳亢、肝火亢盛及阴阳两虚证证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华北地区则以痰湿壅盛证居多,瘀血阻窍证型西北地区占首位,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分别以华中、西南地区最多。结论:高血压病机以本虚标实多见,本虚以阴虚、阳虚为主,标实以阳亢、痰、火多见,近年来血瘀等实性证候因素在高血压证候中所占比例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2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发病刺激因素,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和证候特点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法,对2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发病刺激因素及中医体质的问卷调查,依据王琦"体质九分法"同时结合中医理论辨证分型最终总结体质辨识结果,进行中医四诊资料采集及证候诊断,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讨中医体质类型和证候的相关性。结果:(1)发病刺激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患者受到喜怒情致过激、思虑过度、饮食不节、饮食偏咸、抑郁情志不遂等刺激因素的影响,前三位依次为:喜怒情致过激142例(71%)、思虑过度138例(69%)、饮食不节127例(63.5%);(2)200例患者中,平和质3例,特禀质4例,其余193例均为病理体质,如果兼杂质者按每种体质出现频次统计,以痰湿质出现频次最高,其后依次为气郁质、血瘀质、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特禀质、平和质;(3)中医辨证分型结果表明,200例入选患者中以痰湿壅盛证最为常见,占39%,其后依次为痰瘀互结证(25%)、肝阳上亢证(16%)、痰热内阻证(10%)、气阴两虚证(6%)、阴阳两虚证(4%);(4)中医体质类型与证候相关数据表明,痰湿质与痰湿壅盛证、痰瘀互结证、痰热内阻证呈正相关;气郁质与肝阳上亢证、痰瘀互结证呈正相关;血瘀质与痰瘀互结证、肝阳上亢证呈正相关;阴虚质与肝阳上亢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呈正相关;湿热质与痰热内阻证呈正相关;气虚质与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呈正相关;阳虚质与阴阳两虚证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体质类型以痰湿质、气郁质最为常见,证候特点以痰湿壅盛证最为常见,体质类型与本病临床表现证候具有明显相关性,可作为其危险因素及至关重要的特质。其中痰湿质多为痰湿壅盛证、痰瘀互结证、痰瘀互结证;气郁质表现为肝阳上亢证、痰瘀互结证,这些体质和证候的形成可能与喜怒情致过激、思虑过度、饮食不节、饮食偏咸、抑郁情志不遂等刺激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高血压患者证型分布情况,分析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参数特征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纳入高血压患者515例,进行辨证分型,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指标、危险因素及临床症状,并分析其相关性,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HRV时域参数,比较不同中医证型HRV的5项时域参数[全程NN间期标准差(SDNN)、每5分钟SDNN的平均值(SDNN Index)、HRV指数(HRV Index)、相邻NN间期之差(PNN50)、全部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差异。结果 515例患者中,阴虚阳亢证、痰瘀互结证、肝火亢盛证、肾气亏虚证、痰湿壅盛证分别为160、136、83、69、67例。阴虚阳亢证、肾气亏虚证、肝火亢盛证SDNN较痰瘀互结证、痰湿壅盛证明显降低(P0.05);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SDNN Index、HRV Index较痰湿壅盛证明显降低(P0.05);肾气亏虚证SDNN Index较痰湿壅盛证明显降低(P0.05);肾气亏虚证PNN50较阴虚阳亢证明显降低(P0.05);阴虚阳亢证、肾气亏虚证、肝火亢盛证RMSSD较痰瘀互结证明显降低(P0.05)。判别分析显示,收缩压、舒张压、血压晨峰值(MBPS)、SDNN、SDNN Index、HRV Index、PNN50、RMSSD与辨证分型的诊断判别具有相关性。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女性),失眠,收缩压升高,血压晨峰程度越大,SDNN Index、PNN50降低与阴虚阳亢证呈正相关;性别(女性),高龄,收缩压与舒张压升高,SDNN、HRV Index、RMSSD降低与痰瘀互结证呈正相关;高龄,高血压家族史,收缩压升高,SDNN Index、HRV Index、PNN50降低与痰湿壅盛证呈正相关。结论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肾气亏虚证高血压患者HRV时域参数明显降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较重,阴虚阳亢证、痰瘀互结证、痰湿壅盛证与引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黄赛忠 《江苏中医药》2017,49(10):40-42
目的:观察进展性脑梗死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15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并同时观察发病危险因素、不同时期的NIHSS评分,比较证候分布比例、不同证候之间危险因素及NIHSS评分的差异。结果:进展性脑梗死中医证候分布比例为瘀血阻络痰瘀阻络肝阳上亢风痰阻络阴虚风动气虚血瘀,证候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患者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4种证候,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痰瘀阻络、瘀血阻络证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例数明显高于其他4种证候,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风痰阻络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及瘀血阻络证4种证候治疗后不同时期NIHS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进展性脑梗死的常见中医证候为瘀血阻络证及痰瘀阻络证;痰瘀阻络证、瘀血阻络证与颈动脉斑块密切相关,而肝阳上亢证和阴虚风动证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密切相关;痰瘀阻络证、气虚血瘀证患者的预后差,而风痰阻络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和瘀血阻络证的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现代特征进行专家调查。方法运用Delphi法在全国范围内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候类型的现代特征开展两轮专家调查。结果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普遍多见气虚、血瘀、痰浊及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等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较稳定性心绞痛多见气滞、血瘀、痰浊、热蕴、寒凝、阳虚及气阳两虚,气虚、阴虚及气阴两虚相对少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较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多见实性证候要素,气虚、阴虚等虚性证候要素则普遍少见;冠心病心力衰竭多见气虚、血瘀、水饮、阳虚、痰浊、阴虚,心气不足与气虚血瘀水停是冠心病心力衰竭最常见证候类型;冠心病心律失常较其他分型多见血虚、阴虚、热蕴及心脾两虚、气血亏虚、气阴两虚、阴虚火旺。结论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特征存在共性规律与个性特点,基于专家共识的调查结果对于冠心病临床辨治具有一定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近10年全国各大地区原发性高血压证型分布规律及中药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发表的有关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药研究文献,建立相关数据库,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统计的12159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证型排序为: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痰瘀互结证〉气血亏虚证〉气阴两虚证〉痰热内扰证〉肝气郁结证〉脾肾两虚证;各地区证型分布皆以肝火亢盛证最多;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地区其次最多见的证型为痰湿壅盛证,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其次以阴虚阳亢证最多见。3149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药使用频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消食药〉收涩药〉祛风湿药〉止血药〉泻下药〉开窍药〉温里药〉化湿药;各地区中药使用频数以补虚药为首,华北、华南、西南、西北地区其次使用频数较高的为平肝息风药,东北、华东、华中地区其次使用频数最多的为活血化瘀药。结论:近10年全国原发性高血压证型多见于肝火亢盛证,中药治疗以补虚药最为常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山东中医药大学附院心内科近10年的489例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结果,结合中医理论和古今文献系统地分析了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证治特点。489例冠心病中医证型多见于气阴两虚型(41%)、气虚血瘀(39%)、痰湿壅盛(36%)、痰瘀痹阻(17%)、气滞血瘀(11%)、心阳不振(5%)。其中401例心绞痛以气虚血瘀占42.39%,88例心肌梗塞以气阴两虚证占68.18%居各组证型首位。研究表明:热证在冠心病中占60%左右。由此提出清化瘀热应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癌的中医证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72例,通过中医辨证,统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痰热、热毒、气滞、血瘀9个单一证型的出现频次,分析证型构成比,以及舌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痰热证、热毒证、气滞证、血瘀证9个单一证型共出现1053例次,其中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虚证,痰证(包含痰湿证10.07%、痰热证7.12%)居第3位,阳虚证最少(3.23%)。(2)9个单一证型舌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气虚证与痰热证、气虚证与气滞证、血虚证与阳虚证、阴虚证与热毒证、痰热证与气滞证外,各证型间舌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个单一证型舌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气虚证与气滞证、气虚证与血瘀证外,各证型间舌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的中医证型以血瘀证、气虚证、痰湿证、痰热证为多;各证型的舌证符合率比较,以实证的舌证符合率较高,而虚证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证素分布与组合的特征,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要求,制定《高血压病临床调查表》,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调查并建立证素研究数据库,应用因子分析得出高血压病的中医证素,并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因子分析得到7个公因子,分别是:F1(血瘀证素)、F2(阳虚证素)、F3(痰浊证素)、F4(阳亢证素)、F5(气虚证素)、F6(血虚证素)、F7(阴虚证素).7个证素出现的频次和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瘀51 (45.95%)>气虚48 (43.24%)>阴虚36 (32.43%)>阳亢31 (27.93%)>痰浊29(26.13%)>阳虚28 (25.23%)>血虚12 (10.81%);证素组合情况以2个证素相兼最为常见,占60.4% (67/111);其次是单证素,占21.6%(24/111);3个证素相兼占16.2%(18/111);4个证素相兼占1.8% (2/111).结论 高血压病的主要中医证素是血瘀、气虚、阴虚;证素组合情况以2个证素组合最常见,其中又以阴虚+阳亢的组合所占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与汉族早发冠心病(CHD)患者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7月—2011年11月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早发CHD患者660例,按不同民族分为两组,汉族384例,维吾尔族276例。结果维吾尔族早发CHD组年龄、性别、血脂代谢紊乱、超重等方面与汉族早发(H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汉族早发(H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维吾尔族中最常见证型依次是秽浊痰阻、气虚血瘀、痰阻心脉、心血瘀阻、气滞血瘀、阴寒凝滞、气阴两虚、心肾阴虚、阳气虚衰。汉族中最常见证型依次是秽浊痰阻、气虚血瘀、心血瘀阻、气滞血瘀、痰阻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阴寒凝滞、阳气虚衰。秽浊痰阻、气虚血瘀是两组最主要中医证型(维吾尔族67.8%,汉族63.0%),其次是心血瘀阻、气滞血瘀和痰阻心脉,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疆维吾尔族早发CHD患者超重、年龄、性别、血脂代谢紊乱、高LDL-C、Fib水平等与汉族早发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且有多种危险因素。秽浊痰阻、气虚血瘀是两组最主要的中医证型,其次是心血瘀阻、气滞血瘀和痰阻心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中医证素与体质的相关性。方法:对纳入的94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收集四诊资料,进行证素判断与中医体质判定,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体质与证素的相关性。结果:病性证素分布依次为:阳虚(28.4%)、内火(20.8%)、阴虚(17.9%)、阳亢(8.3%)、气虚(7.8%)、痰浊(6.4%)、血虚(4.4%)、血瘀(3.6%)、肝风(1.5%)、气滞(1.0%),虚性证素以阳虚、内火和阴虚证素为主,实性证素以痰浊、血瘀为主;偏颇体质由高至低顺序为:痰湿质(30.6%)阴虚质(28.0%)阳虚质(18.8%)湿热质(12.3%)气虚质(4.7%)瘀血质(3.9%)气郁质(1.2%);以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为最常见的4种偏颇体质;高血压患者中医证素与体质差异经检验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25.88,P0.01)。回归分析提示阴虚质与阳亢、阳虚质与阳虚回归系数为正,说明阴虚质患者对阳亢证素呈正相关,阳虚质患者对阳虚证素呈正相关;气虚质与内火、血瘀、阴虚、阳虚回归系数为负,表明气虚质对这些证素负相关。结论:阳虚、内火和阴虚证素为高血压患者主要证素;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为最常见的4种偏颇体质,高血压患者证素与体质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高血压病的中医证类分布规律,了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权重,并分析各相关发病因素与证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5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发病中居首位(44.6%),其次为肾阴亏虚证类(8.6%),瘀血阻络证类(7.2%),气血亏虚证类(5.8%),风痰上扰证类(4.4%),阴虚血瘀证类(3.8%),气虚血瘀证类(3.4%),阳虚血瘀证类(2.4%),阳虚痰瘀证类(2.4%),气阴亏虚证类(2.2%),肾阳不足证类(2.0%),阴亏痰瘀证类(1.8%),肝郁痰瘀证类(1.6%),肝阳上亢证类(1.6%),气虚痰瘀证类(1.2%)和阴阳两虚证类(0.4%)。同时,除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外,男性更易患肾阴不足证类,女性更易患瘀血阻络证类和气血亏虚证类;中青年患者肾阴不足证类患病率明显高于老年患者;病程延长则患瘀血阻络证类和肾阳不足证类的机率增加;超重者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的整体机率增加;高脂血症者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风痰上扰证类和肝阳上亢证类的机率明显增加。结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为高血压病的主要多发证类;不同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饮酒、吸烟、病程、血压控制情况与中医的证类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T2DPN)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T2DPN病例,收集其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Cr)、空腹C肽(CP)、餐后2hC肽(P2hCP)等指标。遵循《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对入组病例进行辨证分型,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气虚血瘀证与痰瘀内阻证相似,与阴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比较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痰瘀内阻证SBP与阴虚血瘀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TC和LDL-C三者相似,痰瘀内阻证与其他3个证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血瘀证Cr、CP较其他3种证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内阻证、肝肾亏虚证的P2hCP值与其他2种证型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照阴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痰瘀内阻证顺序,T2DPN病情有逐步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