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间点针刺左侧大包穴对健康青年男性大脑前动脉(A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治疗ACA相关疾病时,是否选用该穴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8例,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双侧颞窗探及大脑前动脉(ACA),针刺被测者的左侧大包穴,在针刺前10min、进刺得气后、留针15min(行针后)、留针30min(出针时)、出针后10min分别检测大脑前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J)的变化,并记录TCD各参数变化情况。结果:针刺大包穴在针刺时、行针时、出针时以及出针后血流速度均无显著变化;PI,RI的变化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大包穴对ACA血流动力学无任何影响,提示该穴具有安全性但不能做为治疗ACA供血不全的首选用穴。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运用经颅多普勒(TCD)技术,研究针刺左侧列缺穴对健康青年大脑前动脉(ACA)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为临床选取该穴治疗脑血管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健康青年30例,针刺受试者左侧列缺穴,在针刺前(针刺前10 min)、入针后(进针得气时)、行针时(留针15 min)、出针时(留针30 min)、出针后(出针后10 min)运用TCD分别记录志愿者双侧ACA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针刺左侧列缺穴,在出针时,双侧ACA的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较针刺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针刺左侧列缺穴可增加双侧ACA的血流速度,并有后遗效应,对双侧ACA的血流动力学有正性影响,临床治疗ACA缺血性疾病可选用列缺穴。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使用经颅多普勒(TCD)连续观测针刺左侧飞扬穴不同时间点的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该穴对双侧MCA血流动力学是否存在负性影响,为临床治疗相关脑血管疾病是否选用该穴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15名健康青年,通过TCD观察针刺左侧飞扬穴针刺入前10 min、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10 min等5个不同时间点的左右两侧M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分别记录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Vm)、阻抗指数(RI)共5项参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针刺左侧飞扬穴,在针刺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10 min将左右两侧MCA的Vs、Vd、Vm、PI、RI分别与针刺前10 min比较,左侧MCA的Vs在出针后10 min与进针前10 min相比P<0.01;左侧MCA的Ym在出针后10 min与进针前10 min相比P<0.05;右侧MCA的Vs在行针时与针刺前10 min相比P<0.05.结论:针刺左侧飞扬穴对双侧MCA的血流动力学有负性影响,可降低MCA的血流速度,提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时应慎用该穴,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则可以选用该穴.  相似文献   

4.
针刺上巨虚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上巨虚穴对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应用上巨虚穴治疗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对10名青年健康志愿者(男性6名,女性4名)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连续观测针刺双侧上巨虚穴在进针前10rain、进针得气后、行针时(留针15min)、出针时(留针30min)并分别施以行针手法15s钟后、出针后10min等5个时间点的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同进针前10min比较,进针时、行针时VM、VD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针时、出针后10minVM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同进针前10min比较Vs、PI、RI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上巨虚穴有可能增加MCA的血流量,对MCA的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具有非常显著的后遗效应,提示针刺该穴具有一定的延迟治疗作用。针刺上巨虚穴对MCA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左侧列缺穴对健康青年大脑前动脉(ACA)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并探究列缺穴对不同性别受试者ACA的影响,为临床选取该穴治疗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健康青年30例,分为3组进行试验,分别为男女混合组30例、女性组15例、男性组15例。针刺受试者左侧列缺穴,在针刺前(针刺前10 min)、入针后(进针得气时)、行针时(留针15 min)、出针时(留针30 min)、出针后(出针后10 min)运用TCD分别记录志愿者双侧ACA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1)男女混合:针刺左侧列缺穴,在出针时,双侧ACA的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较针刺前显著增加(P0.05)。(2)女性:针刺左侧列缺穴,在出针时,双侧ACA的舒张期Vd较针刺前显著增加(P0.05)。(3)男性:针刺左侧列缺穴,在出针10 min后,左侧大脑前动脉PI与行针时比较有所增加(P0.05)。结论针刺左侧列缺穴可增加健康青年双侧ACA血流速度,其中女性结果明显优于男性。列缺穴可作为女性ACA缺血性疾病的首选治疗穴位。男性选穴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左侧大包穴对健康青年I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其是否存在负性作用。方法:随机选取青年健康男性8例,针刺左侧大包穴,使用TCD分别检测双侧ICA在针刺前10min、进针时、留针时、出针时、出针后10min的变化并记录各参数。结果:右侧IcA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10min后的Vs、Vd、Vm、RI、PI与针刺前10min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ICA在进针时、针刺15min、出针后的Vs、Vd、Vm、RI、PI与针刺前10min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I、RI有增加趋势;出针时Vm血流速度与针刺前10min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左侧大包穴在出针时能够降低左侧ICA的平均血流速度,提示该穴对ICA具有累积的针刺负性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针刺健康青年左侧劳宫穴,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观测5个不同时间点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应用该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3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男女各15名,针刺左侧劳宫穴,应用TCD检测并记录双侧大脑中动脉在针刺进针前10 min、进针时(进针得气并以平补平泻手法行针15 s后)、留针时(留针15 min并行平补平泻手法行针15 s后)、出针时(留针30 min并以平补平泻手法行针15 s后)、出针后10 min的血流速度及PI和RI的变化。结果:针刺左侧劳宫穴,在出针时和出针后10 min与针刺前相比左侧MCA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降低,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和平均血流速度(Vm)升高,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降低(P0.05);其余各参数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左侧劳宫穴,在出针时和出针后10 min可使同侧MCA的Vs下降,Vd和Vm升高,PI和RI均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间点针刺左侧公孙穴对健康青年大脑后动脉(PCA)血流动力学是否存在负性影响,为临床治疗相关脑血管疾病是否选用该穴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男女各8例,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双侧颞窗探及大脑后动脉(PCA),针刺被测者的左侧公孙穴,在针刺前10min、进针得气时、留针15min(行针平补平泻)、留针30min(出针时)、出针后10min分别检测大脑后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的变化,并记录TCD各参数变化情况。结果:针刺公孙穴在进刺时、行针时、出针时以及出针后血流速度和PI、砒与针刺前10min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针刺公孙穴对大脑后动脉的血流速度既无正性影响亦无负性作用,其后遗效应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临床应用针刺少海穴提供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参考数据。方法:选20名健康青年,针刺左侧少海穴,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分别检测并记录进针前10 min、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及出针后10 min的双侧MCA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所得数据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结果:针刺左侧少海穴行针时双侧MCA的Vm参数均较进针前10min下降(P<0.05);右侧MCA的Vs行针时参数较进针前10 min下降(P<0.05);左侧MCA的Vs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参数分别较进针前10 min下降(P<0.05)。结论:针刺左侧少海穴可降低双侧MCA血流速度,对双侧MCA血流动力学有负性影响,临床治疗脑缺血性疾病慎用少海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间点针刺左侧偏历穴对健康青年双侧颈内动脉(I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运用该穴提供单穴处方。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男女各8例,用毫针直刺左侧偏历穴0.3~0.5寸,采用经颅多谱勒超声仪,探头在颞窗分别探及双侧颈内动脉(ICA),观测针刺前、进针时、运针时、出针时、出针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进针、运针、出针时各施以平补平泻手法15 s,记录TCD各参数。结果:针刺偏历穴,进针15 min后左侧ICA的Vs及出针时的Vs与针刺前5 min比较显著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数据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偏历穴能降低左侧ICA进针15 min后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与出针时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提示针刺该穴有负性效应。  相似文献   

11.
针刺后溪、申脉对青年健康人大脑中动脉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后溪、申脉穴对青年健康人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时间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青年健康志愿者10例,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一侧颞窗探及大脑中动脉(MCA),针刺被测者的双侧后溪、申脉穴,在针刺前10 min、针刺得气时、针刺15 min(行针平补平泻)、针刺30 min(出针时)、出针后10 min分别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记录TCD各参数变化情况。结果:在针刺得气时、针刺15 min(行针平补平泻)、针刺30 min(出针时)、出针后10 min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阻抗指数(RI)、搏动指数(PI)与针刺前10 min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得气时与针刺前10 min平均血流速度(Vm)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5 min(行针平补平泻)Vm血流速度与针刺前10 min相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30 min(出针时)、出针后10 min Vm血流速度与针刺前10 min相比较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后溪、申脉穴在针刺过程中能显著增加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左侧公孙穴对大脑颈内动脉(ICA)血流动力学及心率和血压的影响及其时效关系。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16名,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双侧颞窗探及颈内动脉(ICA),针刺受试者左侧公孙穴,在针刺前10min、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10min分别检测并记录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等各参数值以及心率和血压值。结果:针刺左侧公孙穴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及出针后10min血流速度和PI、RI与针刺前10min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心率在行针时与针刺前相比较、出针时与进针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收缩压和舒张压,在各时间点与针刺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左侧公孙穴对大脑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无负性影响,具有安全性;在行针和出针时,使心率在生理范围之内较进针时减慢,提示该穴对心率无负性影响;对血压无明显影响,提示该穴对血压无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观察针刺健康青年左侧液门穴在不同时间点对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变化的影响,为应用该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3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男女各15例,针刺左侧液门穴,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双侧颞窗探及大脑中动脉(MCA),在针刺前10 min、进针后(进针后即刻)、行针时(留针15 min)、出针时(留针30 min,出针后即刻)、出针后10 min分别检测并记录M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疗效。结果:针刺左侧液门穴,出针时、出针后10 min左侧MCA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与针刺前相比减慢,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与针刺前相比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数据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左侧液门穴,在出针时、出针后10 min使左侧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减慢,搏动指数与阻抗指数均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曲池穴对青年健康人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青年健康志愿者40例,针刺被测者的双侧曲池穴,在针刺前、入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分别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CD)检测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记录TCD各参数变化情况.结果:针刺曲池穴,入针时和行针时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均较针刺前显著增快,但出针时、出针后血流速度无显著变化,搏动指数(PI)的变化总体上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曲池穴能增加大脑中动脉血流量,但其后遗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左侧丰隆穴对健康青年颈内动脉(I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相关脑血管疾病提供数据。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共16例,针刺被测者的左侧丰隆穴并记录针刺前、针刺时、针刺后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等参数。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针刺丰隆穴在进刺时、行针时、出针时以及出针后在血流速度、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较针刺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验过程中,针刺丰隆穴对颈内动脉的血流速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针刺健康青年左侧曲泉穴,观察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在不同的时间点血流速度、搏动及阻抗指数变化,为临床使用该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例健康青年,针刺左侧曲泉穴,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在针刺前10 min、进针时(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时(留针15 min,行平补平泻手法)、出针时(留针30 min行平补平泻手法,出针后即刻)、出针后10 min分别检测并记录MCA的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的变化.结果 针刺左侧曲泉穴,出针时左侧MCA的Vd与针刺前相比较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数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左侧曲泉穴在出针时使左侧大脑中动脉的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通里穴在不同时间点对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前动脉(ACA)的Vs、Vd、Vm、PI、R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左侧偏瘫脑血栓患者30例。针刺左通里穴,使用TCD观察并记录进针前、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和出针后5个时间点的大脑前、中动脉Vs、Vd、Vm、PI及RI数据。结果 1)针刺通里穴时,病灶侧(右侧)MCA在行针时的Vd、Vm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对侧(左侧)出针时的Vd、Vm明显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通里穴,病灶侧(右侧)及对侧(左侧)的ACA各参数在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通里穴未引起双侧MCA和ACA的PI、RI变化(P0.05)。结论针刺通里穴对动脉硬化性脑血栓患者的MCA具有正性调节及累积效应,对ACA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曲泽穴在不同时间对前动脉(ACA)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阻抗指数(RI)各指标的影响,为临床使用该穴治疗脑病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随机选取健康志愿者30名。针刺左曲泽穴,分别在针刺前10 min、进针后、行针时(留针15 min)、出针时(留针30 min)、出针10 min后5个时间点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志愿者双侧颞窗位置并探及大脑前动脉,检测并记录ACA的Vs、Vd、Vm、PI及RI。结果:针刺左曲泽穴,右侧ACA在出针时与出针后两个时间点的Vd、Vs、Vm数据较针刺前的数据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数据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针刺左曲泽穴可以使右侧ACA的Vs、Vd与Vm在出针时与出针后两个时间点的血流速度增加。针刺曲泽穴具有明显的留针效应及出针后的延时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间针刺健康青年左侧丰隆穴观察双侧大脑前动脉(ACA)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使用该穴是否具有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6名健康成年人,针刺左侧丰隆穴,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在针刺前10 min、进针后(进针时,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时(留针15 min,行平补平泻手法)、出针时(留针30 min,行平补平泻手法)、出针后10 min时分别检测并记录大脑前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的变化.结果:针刺左侧丰隆穴左侧ACA的Vd、Vm出针10 min后的参数均较进针前10 min下降(P<0.05).结论:针刺左侧丰隆穴能降低出针10 min后同侧ACA的Vd、Vm,提示针刺该穴能降低脑动脉血管充盈度以及血流量,应注意针刺强度和留针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间针刺左侧大包穴对青年健康男性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运用该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青年健康男性志愿者8例,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双侧颞窗探及大脑中动脉(MCA),针刺被测者的左侧大包穴,在针刺前10min、针刺得气时(行平补平泻手法15s后)、留针15min(行平补平泻手法15s后)、留针30min(行平补平泻手法15s后即出针时)、出针后10min分别检测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的变化,并记录TCD各参数变化。结果:针刺大包穴,出针时左侧MCA的PI、RI及出针后10min的PI与针刺前10min相比较显著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大包穴能降低左侧MCA出针时搏动指数与阻抗指数以及出针后搏动指数,提示针刺该穴具有负性针刺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