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核压力容器的焊接检验过程。文中着重介绍无损检验设备(直线加速器、超声波、声发射等)及其使用场合、方法,最后简述了在役检查中采用的水浸聚焦探头超声波探伤法。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全焊透T型角焊缝超声波探伤的两种方法,单直探头法和单斜探头法。对直探头探测频率及斜探头K值选择进行了简单论述;着重分析了探伤中出现的波形及依据波形及依据波表特征确定缺陷位置,并对缺陷性质作出判断的分析方法,为实际检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曲面工件超声波检测的扫描方法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忠  史耀武 《焊管》1999,22(2):6-11
曲面工件的超声波检测中,由于工件表面曲率对超声波速的散射和聚焦,如何将超声波束准确可靠地投射到工件内的待检测区域,是检测工作中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文对棒材和管材超声波检测中常用折发描方法作了评述,介绍了最近几年出现的适于棒材和管材和接触法和水浸法探伤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小波  刘腾跃 《焊管》2017,40(9):49-52
为了推进超声波探伤在奥氏体油管检测中的应用,简要介绍了奥氏体合金油管超声波检测的难点,从耦合剂的要求、探头参数的选择、对比试块的制作、焊缝余高引起的顶部盲区、周向横波检测的条件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奥氏体合金油管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伪缺陷波的判定要点。分析结果认为,奥氏体合金油管管体和焊缝超声波检测中建议耦合剂选用机油,探头频率选择2.5~5 MHz;周向横波探测奥氏体合金油管时,钢管的内外径之比应≥0.547;为了减少噪声伪缺陷波对超声检测的影响,最有效的措施是使用窄脉冲超声波进行检测,并通过声程法和水平定位法区分焊缝根部成形产生的伪缺陷波。  相似文献   

5.
林春明  周央  郑单花  周凯 《焊管》2009,32(6):54-56
针对中—哈原油和天然气管线工程对螺旋焊管自动超声波探伤提出的特殊要求,对自动超声波探伤的探头选取和布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尝试和探索:即在平时探测的基础上增加一组收发的探头,奇次波探伤采用一次波扫查方法,从而加强和改善了自动超声波探伤系统的探测能力,提高了检测效率和检测灵敏度。  相似文献   

6.
朱祥军  吴怡 《钻采工艺》2010,33(6):96-98
在石油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石油专用管材的要求越来越高。超声波探伤技术以其高效、准确的特点,在石油专用管材的无损探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油田中高压管线焊缝的超声波探伤进行了论述,根据油田用高压管线焊缝超声波探伤的特点,介绍了探头和试块的选择,并对小径管超声波探伤步骤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7.
高频焊管焊缝通常采用超声波斜探头横波探伤。分析了斜探头参数如K值、晶片尺寸、频率等对缺陷检出准确率的影响,给出了探头各参数的选择原则。最后指出,声程损失、仪器性能、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等均会对超声波探伤时的回波产生影响,有时还会造成误判,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多试用几个探头,选择其中最适合的,以提高超声波探伤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朱春飞  胡庆仰  李少云  叶永春 《焊管》2010,33(12):68-70
为了满足钢板超声波探伤时,检测扫查面积达到规定要求,必须对超声波探伤探头的数量、位置、探伤速度等进行合理选择。介绍了超声波探伤机械结构的工作原理,并以探头数量、探伤速度、机械结构所形成的正弦波扫查轨迹创建了简易的数学模型,从而快捷、准确地得出探头的布置数量,方便了超声波探伤岗位人员对设备的调校。该数学模型真实地反映了检测扫查面积,简易实用。  相似文献   

9.
王晨  任国庆 《焊管》2011,34(11):58-61
简要分析了超声波探伤对油气输送用埋弧焊管安全运行的意义。介绍了目前埋弧焊管焊缝超声波探伤的基本工况,以及管线制造标准和超声波探伤标准中对焊缝超声波探伤灵敏度的规定。着重分析了标准反射体的选择对于超声波探伤灵敏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钢管生产过程中,检测纵向缺陷应优先选择刻槽作为灵敏度调整的标准反射体,或者使用刻槽作为纵向缺陷探伤灵敏度调节的标准反射体,使用竖通孔作为横向缺陷探伤灵敏度调节的标准反射体。  相似文献   

10.
李晓敏  唐彦林 《焊管》2013,36(6):48-52
针对常规自动超声波探伤方法进行螺旋缝埋弧焊钢管焊缝缺陷探伤时可能出现缺陷漏检的现象,介绍了串列探伤方法及其参考反射体和探头的选择方法、调节装置的基本组成、串列探伤的检测流程及对缺陷的判定方法。通过生产实践验证,对壁厚12~17.9 mm的螺旋埋弧焊钢管焊缝,采用自动超声波串列探伤方法能有效检测出缺陷,避免了常规自动超声波探伤方法(单个斜探头探伤)漏检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为了及时、准确了解地下储气井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储气井安全运行,利用水浸法超声波测厚原理,研制了一种超声波相控阵自动检测系统。该系统能够适应直径为177.8 mm和244.5 mm的储气井。使用研制的超声波相控阵自动检测系统对储气井试验平台进行了超声检测,结果表明,该检测系统运行平稳、可靠,检测精度高,可方便判断缺陷的位置信息,实现了检测结果的多维显示,为地下储气井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射线检测和超声波检测是焊接钢管制造过程中的两大无损检测方法。介绍了射线检测和超声波检测各自的特点和在评判焊缝缺陷方面的局限性。由于不锈钢/碳钢复合钢管焊缝的超声波检测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把射线检测作为首选检测方法写入Q/JZS 16—2012《不锈钢复合焊接钢管》企业标准中,并通过对焊管行业和其他行业一些标准的比较和分析,验证了Q/JZS 16—2012企标中无损检测选择射线检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吕育栋  李志华  付彦宏 《焊管》2012,35(7):53-57
简要介绍了水柱式(射流)超声波探伤的工作方式及原理。分别采用手动超声波探伤、X射线拍片、荧光磁粉检查及金相分析等方法,对X65级?准 660 mm×12.7 mm直缝埋弧焊管生产过程中发现的焊缝横向裂纹进行了分析及识别。分析了横向裂纹的形成机理,并通过控制焊缝中S和P等有害杂质元素的含量,优化焊接工艺,做好焊接前原料(如板边坡口)的除锈等,改善焊接环境等措施,可有效防止和消除焊缝横向裂纹的产生,保证焊管焊缝质量。  相似文献   

14.
新型接触法焊缝超声波自动探伤探头支撑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禹胜  蒋太秋 《焊管》2002,25(1):49-50
介绍一种新型接触法焊缝超声波自动探伤探头支撑机构,该机构通过自重贴附钢管,通过多维探头角度的调整来控制适宜的声束入射,通过支撑滚轮随动控制耦合间隙,并通过开放式供水随动控制耦合水的供给,,以获得良好的声耦合特性实现随动探伤。该机构适用于对螺旋焊管和直缝焊管焊缝进行接触法超声波自动探伤。  相似文献   

15.
孙永泰 《石油机械》2011,(4):57-59,95
超声波检测具有可测量绝对壁厚、适应材料多样性等特点,因此超声波检测是海底油气输送管道检测的重点研究方向。介绍了超声波检测原理及超声波检测系统的总体构成,确定了超声波通道数的选择方法及探头工作频率的计算和选择方法。试验及应用表明,海底油气管线超声波检测系统各项指标基本达到技术要求,能够准确检测出正常回波下的壁厚信息及管道的螺旋焊缝、直焊缝等特征轮廓;该检测系统会受到气泡的影响,因此应在投放装置上研究介质中气体排放措施。  相似文献   

16.
汪超  王卫华  苏景富 《焊管》2012,35(2):20-23
介绍了超声波探头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双晶片K1探头的技术要求。分析了钢管焊缝缺陷的分布情况。分别采用单晶片斜探头和双晶片斜探头对直缝埋弧焊管焊缝进行了横向检测,并对比了检测结果。结果表明,采用双晶片斜探头可以显著提高焊缝横向缺陷的检测灵敏度和检测速度。最后给出了超声波检测过程中对回波信号超标钢管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郑玲慧  任尚坤 《焊管》2019,42(11):6-13
为了推动管道轴向导波检测技术的发展,介绍了电磁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在圆柱管道检测方面的应用,在近年来管道轴向导波检测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对管道轴向导波检测技术做了系统的阐述,重点分析了轴向导波的频散特性,以及近年来采用电磁超声传感器激发轴向导波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指出扭转导波无频散的特性在检测上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管道轴向导波无损检测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Lots of water and surfactants are poured into the oil well to enhance the exploiting efficiency, so the crude-oil emulsions exploited by this technology contain much water, which is very hard to be separated at present. The demulsifying and separating experiments of the crude-oil emulsion were conducted by using the thermal chemical method and the ultrasonic chemical method separately. The crude oil emulsion samples were provided by the Dagang oil field of China and the water content was 35% volume/volume (v/v). The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on demulsification effect were explored by changing the ultrasonic output power, the irradiating time, and the demulsifier amount in the experiments. The dehydrating ratio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self-made emulsions of different water content with the ultrasonic chemical method. The demulsifying velocity and dehydrating ratio for the high water content crude-oil emulsion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emulsion with lower water content in the demulsifying experiments with the ultrasonic chemical method. For the crude-oil emulsion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the result was a dehydrating ratio of 97.7% under the condition of 100 W of ultrasonic output power, 10 min of irradiating time, 50 mg/L of demulsifier, and 75°C of water bath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