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选取杀菌剂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进行混配,采用室内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研究其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供试药剂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均对胶孢炭疽菌的抑菌效果较好,EC_(50)值分别为0.4037mg/L、0.0558mg/L;两种药剂混配后,均表现出较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配比为2:8时,增效系数最大(2.65)、EC_(50)值最小(0.00254mg/L),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值得进一步大田实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监测分析海南省火龙果溃疡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及敏感性水平。【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对海南省8个火龙果种植市(县)采集到的59株火龙果溃疡病菌的EC50值,采用R语言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吡唑醚菌酯对供试菌株的EC50范围为0.2540~2.2233μg·mL-1,EC50均值为0.9841μg·mL-1;以58株菌株EC50连续性正态分布时的均值0.9627μg·mL-1作为海南省火龙果溃疡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海南省火龙果溃疡病菌均对吡唑醚菌酯表现为敏感;除乐东和白沙地区间敏感性差异显著外,其他地区间敏感性差异均不显著。【结论】海南省火龙果溃疡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差异较小,对吡唑醚菌酯仍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我国葡萄白粉病菌对QoI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明确葡萄白粉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水平。【方法】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对来自我国北京、湖南、宁夏、云南、江苏5个葡萄种植地区的145株葡萄白粉病菌的EC50值,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ytb基因上G143A的突变情况。【结果】吡唑醚菌酯对43株当年未施用过化学杀菌剂的葡萄白粉病菌菌株EC50值呈连续性单峰且符合正态分布,其均值(1.387±0.107)μg·mL-1作为葡萄白粉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采用孢子萌发法分析的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频率为45.52%,采用荧光定量PCR(G143A)法分析的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QoI类杀菌剂的抗性频率为57.69%。在RF>2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与孢子萌发法测定结果趋势一致,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我国葡萄白粉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发生较为普遍,应注意与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轮换使用或混用,以延缓抗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多基因手段结合形态学特征重新确定广西杧果炭疽病菌的分类地位,并统计分析各种类病菌的分布,了解广西杧果炭疽病菌的种类和优势群体,为进一步研究我国杧果炭疽菌及其病害的诊断、防控提供有力依据。【方法】从广西百色市、南宁市、钦州市等杧果产地采集杧果不同部位的炭疽病害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对所得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证明为杧果炭疽病菌。对病菌的ITS和ACT、GPDH、TUB2、CAL多基因位点进行扩增和测序,各基因序列按ITS、GPDH、ACT、TUB2、CAL的顺序相连接形成复合序列,采用MEGA 6.06软件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病菌的形态特征鉴定其分类地位,并统计各种类病菌的总分离率及其在不同地区、植株不同部位的分离率。【结果】获得50株杧果炭疽病菌菌株,分别属于3个种:Colletotrichum asianum、C.fructicola、C.siamense,其中36株为C.asianum、12株为C.fructicola、2株为C.siamense。C.asianum、C.fructicola、C.siamense的总分离率分别为72%、24%、4%;C.asianum在所有检测地区、植株部位均能分离到,且分离率均最高,超过57.1%;C.fructicola能从所有检测地区、枝条以外的植株部位分离到,其中花梗上的分离率最高,为42.9%;C.siamense仅从百色市的果实上分离到,分离率为13.3%。【结论】广西杧果炭疽病菌主要有C.asianum、C.fructicola和C.siamense 3个种,均属于C.gloeosporioides复合种,其中C.asianum为优势种,C.fructicola是我国杧果炭疽病菌的新记录种;病菌的种类与地理来源、侵染部位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以番茄叶霉病菌为靶标,采用孢子萌发法,研究了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番茄叶霉病菌毒力的影响,并对该混合物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以质量比2∶1混配后,对叶霉病菌具有显著的毒力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1.94;在田间试验中,该组合(2∶1)在240~300g a.i.·hm~(-2)的剂量下,对番茄叶霉病也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为81.96%~89.09%,与对照药剂10%苯醚甲环唑WG 120g a.i.·hm~(-2)相比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效没有显著差异。这2种药剂的混用能够发挥不同药剂的作用特点,增强杀菌活性,对延缓抗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96.8%咪鲜胺(10 mg·L-1)和99.2%咯菌腈(10 mg·L-1)复配剂(2 V:8 V)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药剂残留情况.结果表明:施用复配剂50 d后,番茄植株茎部病斑长度为0.2 cm,显著小于咯菌腈单剂处理和清水对照;株高为32.1 cm,与未接种枯萎病菌的健康植株间无显著...  相似文献   

7.
柑桔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itri pv.mangiferaeindicae引起的杧果细菌性角斑病是杧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为探讨杧果感染细菌性角斑病过程中杧果叶片内酚类代谢的变化规律,以细菌性角斑病高抗品种“红杧6号”和高感品种“贵妃”杧为试材,测定接种柑桔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后杧果叶片内总酚、类黄酮、阿魏酸、木质素相对含量及酚类代谢相关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接种病菌后,感(“贵妃”杧)抗(“红杧6号”)品种体内酚类物质均发生明显的变化。总酚、类黄酮、阿魏酸、木质素相对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接种病菌后均直线上升,抗病品种的总酚、类黄酮、阿魏酸、木质素相对含量增幅较高,且感病品种在侵染后期总酚和类黄酮相对含量均迅速降低;而感病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幅较高。推测杧果叶片的总酚、类黄酮、阿魏酸、木质素相对含量与杧果抗性呈正相关,而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抗病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漆酶基因Cglac10在杧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生长及侵染致病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利用qPCR技术对Cglac10在该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进行分析,并通过同源重组和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获得敲除突变体ΔCglac10H和回复菌株C-ΔCglac10H。【结果】Cglac10基因在侵染过程中的表达量是侵染前的8.02~13.66倍。回复菌株C-ΔCglac10H的表型与野生型菌株的无显著差异;突变体ΔCglac10H除在菌丝生长速率方面与野生型菌株差异不明显外,菌落颜色变为白色,培养10 d时菌丝中黑色素含量下降了67.33%,产孢量显著下降;在水膜中培养至24 h时,ΔCglac10H才偶见形成附着胞,36 h时的形成率仅为野生型菌株的44.85%;在PDB中培养6 d后,ΔCglac10H的胞内漆酶活性较野生型菌株下降了57.61%;不刺伤时,ΔCglac10H几乎不致病,刺伤接种6 d后,观察到ΔCglac10H的致病力比野生型菌株下降了52.94%。【结论】Cglac10在C. gloeosporioides无性繁殖及侵染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测定杧果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对13种杀菌剂的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50g/L咪鲜胺水乳剂对胶孢炭疽菌室内抑菌效果最好,EC50小于0.01mg/L,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50%氟啶胺悬浮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2.5%氟环唑悬浮剂的EC_(50)均小于1mg/L,对胶孢炭疽菌具有较好抑菌效果。450g/L咪鲜胺水乳剂1 500倍液、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 25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2.5%氟环唑悬浮剂2000倍液、250g/L嘧菌酯悬浮剂1 250倍液、50%氟啶胺悬浮剂1 5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7种药剂可相对有效地控制杧果炭疽病发生,防效为57.57%~65.57%。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对杧果蒂腐病菌Phomopsis mangiferae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杀菌剂及增效配方,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10种杀菌剂对P.mangiferae的室内毒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其EC50介于0.453 9~20.069 0mg/L之间,氟硅唑对P.mangiferae的抑菌效果最强,EC50为0.453 9mg/L,丙环唑次之,与肟菌酯、啶酰菌胺、嘧菌酯等5种杀菌剂之间差异不显著;嘧菌环胺对P.mangiferae的抑菌效果较差。采用Wadley法,将丙环唑与氟硅唑进行复配,获得4个增效配比,其中以丙环唑与氟硅唑配比为8∶2的增效系数最大(7.01)。  相似文献   

11.
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在大白菜上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测定大白菜中杀菌剂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对吡唑醚菌酯在河北、湖南两地大白菜中的残留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最低检出浓度为0.04 mg?kg-1,残留量在0.04~2.00 mg?kg-1范围内的添加回收率为70%~106%,变异系数为6.6%~10.0%。两地残留动态试验结果显示:吡唑醚菌酯在大白菜上的半衰期分别为2.97 d和3.34 d|按推荐剂量12.50 g?(667 m2)-1和1.5倍剂量18.75 g?(667 m2)-1施药3~4次,距最后1次施药7 d,吡唑醚菌酯在大白菜中的残留量为0.96~2.70 mg?kg-1。  相似文献   

12.
以台农1号杧叶片为材料,采用离体叶片针刺法,对2005—2013年采自海南、广西、广东、云南、四川以及美国夏威夷、泰国地区的112株杧果炭疽病菌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能引起台农1号叶片致病,采自不同地区、不同部位和不同品种的杧果炭疽菌致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供试菌株中强致病性菌株有30株,占供试菌株总数的26.78%;次强致病性菌株有27株,占24.11%;中致病性菌株有35株,占31.25%;弱致病性菌株有20株,占18.86%。  相似文献   

13.
采用胶孢炭疽病菌孢子悬浮液(1×105个·m L~(-1))针刺接种辣椒感病品种福湘5号的成熟果实,对吡唑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两种单剂及其复配混合物(吡唑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质量比为1︰2,1︰4,1︰8,1︰16和1︰32)的保护与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浓度≥3.00mg·L~(-1)时,它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在接种前和接种后施药的平均防治效果能达到81.82%以上;甲基硫菌灵浓度≥16.67mg·L~(-1)时,它的保护和治疗平均防治效果也在81.82%以上;在吡唑醚菌酯∶甲基硫菌灵的5个不同配比中,质量比为1∶8的混合物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平均防效最好,当浓度≥3.33mg·L~(-1)时,其平均保护效果达83.12%以上,平均治疗效果在77.92%以上。  相似文献   

14.
对海南省11个市(县)冬瓜炭疽病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89个冬瓜炭疽病菌菌株对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各调查点冬瓜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炭疽病为害;89个冬瓜炭疽病菌菌株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平均EC_(50)值为(42.485 3±29.762 0)μg·m L~(-1);EC_(50)最大值是儋州的DS3-7菌株,高达129.135 1μg·m L~(-1);EC_(50)最小值是临高的LB3~(-1)4菌株,仅为0.671 4μg·m L~(-1);89个冬瓜炭疽病菌菌株中,共有嘧菌酯低抗菌株8株,中抗菌株74株,高抗菌株7株。  相似文献   

15.
吡唑萘菌胺·嘧菌酯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防治黄瓜白粉病的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作者选用325 g/L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250 g/L嘧菌酯SC、125 g/L吡唑萘菌胺EC、50%醚菌酯WG开展黄瓜白粉病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25 g/L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 450 mL/hm2、600 mL/hm2、750 mL/hm2处理对黄瓜白粉病...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醚菌酯·啶酰菌胺复配制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本试验选用有效成分含量分别为135.0、202.5、270.0 g/hm~2的三种300 g/L醚菌酯·啶酰菌胺悬浮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0 d三种悬浮剂的防效分别为75.05%、84.82%和90.34%,说明醚菌酯·啶酰菌胺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在黄瓜上未见药害发生。因此,推荐在白粉病发病初期,有效成分剂量为202.5~270 g/hm~2的醚菌酯·啶酰菌胺最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细胞壁降解酶的角度开展其致病机制的研究,探讨杧果细菌性角斑病在发病过程中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对该病害的有效监测和研发防控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活体外诱导培养和病原菌接种处理,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病原菌侵染过程中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变化,DDS-ⅡA型电导率仪测定叶片组织浸出液的电导率,并观测细胞壁降解酶对杧果叶片的致病作用。【结果】病原菌在改良的Marcus培养液和罹病组织中均能产生6种主要细胞壁降解酶,其中羧甲基纤维素酶(Cx)活性较高,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和β-葡萄糖苷酶次之,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和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较低。病原菌接种杧果叶片后,6种酶活性显著升高,在病菌侵染前期(0~4 d),PMG接种后2 d达到最大活性高峰,酶活值为8.470 U?mg-1,以未含致病菌株的培养基接种杧果叶片作为对照,此时接种处理酶活值是对照的3.805倍;β-葡萄糖苷酶接种后4 d酶活性值最大,为15.190 U?mg-1,是对照的4.388倍。在病菌侵染后期(4~14 d),Cx、PG、PMTE和PGTE均在接种后的10 d达到最高峰,酶活性值分别为25.941、14.605、0.009、0.014 U?mg-1,是对照的2.672、14.634、12.571和4.121倍,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对照始终处于较低水平。此外,细胞壁降解酶对杧果叶片具有浸解作用,且浸解损伤程度与酶浓度成正比。【结论】细胞壁降解酶在病原菌的入侵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果胶酶在病原菌侵染初期最早分泌并起作用,纤维素酶主要降解次生壁,致病作用发生在后期,并且果胶酶比纤维素酶对杧果叶片的致病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8.
吡唑醚菌酯等5种杀菌剂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了25%吡唑醚菌酯乳油等5种杀菌剂对香蕉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75g/L氟环唑乳油500倍液的防效最好,喷药3次后10天防效达80.61%,其次为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000倍液和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2 500倍液,防效均超过75%.供试药剂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对香蕉安全,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我国杧果主产区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福建和台湾等8省(区)的104株杧果枝枯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杧果枝枯病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EC50范围为0.005 6~1.285 2μg/mL,平均值(0.395 5±0.230 2)μg/mL,EC_(50)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29.5倍。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频率分布近似单峰曲线,EC50平均值可作为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基线。根据抗药性分级标准,104株菌株中,均未出现抗性菌株。该病菌对甲基硫菌灵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不同菌株的敏感性具有一定差异性,存在潜在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20.
采用菌丝生长平皿法测定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及不同比例复配对柑桔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和共毒系数,并在田间验证了最大共毒系数复配制剂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代森锰锌对柑桔炭疽病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效果,EC50值分别为0.583 2和1.224 3 mg/L;苯醚甲环唑和代森锰锌9个配比的混剂,共毒系数介于98和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