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大环多元醚应用方面,实现了以DB-18-C-6为载体,乳化液膜法分离钾、钠离子的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内水相试剂、外水相中阴离子的性质、膜相溶剂以及冠醚与金属阳离子的匹配均对乳化液膜的提取效果有极大的影响.扩散控制的传质模型与实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乳化液膜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包括影响乳化液膜稳定性的各项因素,乳化时间和速度、表面活性剂浓度、载体浓度和内水相浓度等,并分析了各项因素的影响机理。同时介绍了一些提高乳化液膜稳定性的途径,如优化乳化液膜制备工艺、优化乳化液膜料相组成与配比、提高乳化液膜稳定性及对吸附离子的选择性、利用离子液体强化液膜稳定性等,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新型环境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3.
《应用化工》2022,(5):1231-1235
介绍了乳化液膜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包括影响乳化液膜稳定性的各项因素,乳化时间和速度、表面活性剂浓度、载体浓度和内水相浓度等,并分析了各项因素的影响机理。同时介绍了一些提高乳化液膜稳定性的途径,如优化乳化液膜制备工艺、优化乳化液膜料相组成与配比、提高乳化液膜稳定性及对吸附离子的选择性、利用离子液体强化液膜稳定性等,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新型环境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4.
化工过程排放的部分废水中酚类的质量分数比较高,含酚废水是水体的重要污染物之一,对含酚废水进行脱酚处理,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回收酚类物质。在模拟含酚废水情况下,对乳化液膜法脱酚进行了正交实验研究,乳化液膜体系为水/油/水型,内水相为氢氧化钠溶液,外水相为含酚水溶液,膜相为煤油。在最优实验条件下,苯酚的脱除率达到99.8%。  相似文献   

5.
以煤油作为乳化液的膜相,硫酸溶液作为乳化液的内相,将煤油、表面活性剂、硫酸溶液、膜增强剂等物质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于3500 rad/min搅拌反应一段时间后,制得乳白色的油包水(W/O)型乳化液。通过考察废水pH,乳水比,反应时间,硫酸浓度,乳化油与硫酸溶液的比例等因素对中低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佳的乳化液制备条件及较好氨氮处理效果下的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6.
乳酸的乳化液膜萃取与有机溶剂萃取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乳酸发酵与分离耦合过程中,可以采用乳化液膜萃取法或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发酵液中的乳酸。本文比较了这两种方法的传质机理和操作过程,并实验分别研究了它们的最佳工艺条件,提出:在最佳操作条件下,提取相同量的乳酸,有机溶剂萃取有机相的消耗量为乳化液膜法的3-4倍,乳化液膜法萃取率高,而且能得到浓缩的乳酸。  相似文献   

7.
研制成一种新型(307-Ⅰ型)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实验表明用307-Ⅰ型表面活性剂制成的乳化液膜有良好的耐温性和对酸碱的稳定性。以它配制的乳化液膜脱除废水中酚和铬离子获得良好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乳化液膜体系来去除废水中的铜离子,乳液膜体系的表面活性剂为Span-80,载体为Lix-63,油相为煤油,实验研究了影响分离效果的一些因素,如外水相中缓冲溶液的PH值,载体浓度,内水相盐酸浓度,乳水比等.从而得知外水相缓冲溶液的PH值选取是否得当,决定着乳液是否能够进行,同时乳液膜对钢离子的富集浓度越大,反渗透作用越明显,会对分离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乳化液膜法脱除废水中硫化氢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含流动载体的乳化液膜对废水中H2S的脱除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综合考察了进料浓度,表面活性剂种类及浓度,操作温度,内相试剂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得到了液膜的最佳配方及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乳状液膜法可心得到令人满意的脱除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正辛醇为载体的乳化液膜体系进行了苯酚和邻甲酚废水的脱酚试验,研究了乳化液中的载体、表面活性剂、内相试剂浓度和油水比对脱酚效果的影响。在传质条件方面,考察了传质搅拌速率、传质时间、乳水比和初始酚含量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乳化液中正辛醇体积分数0.4%、油水比1∶1、液体石蜡体积分数5%、表面活性剂T154体积分数6%、内相NaOH溶液浓度为0.6mol/L、乳水比1∶6的实验条件下,经过一级乳化液膜分离过程,可快速脱除苯酚和邻甲酚,脱除率达到99%以上。  相似文献   

11.
<正> 乳化型液膜分离技术是可用液-液萃取法处理的一切分离系统,都能适用。乳化型液膜分离装置如下图所示.用乳化型液膜分离技术处理含酚废水,溶剂为异构烷烃(平均分子量约390),在溶剂中加入油溶性界面活性剂和膜强化剂,然后和氢氧化钠溶液一起在乳化器内高速搅拌,分散相为水溶液相,连续相为油相,调制成油包水型乳化液。把乳化液在搅拌下加在含酚废水中,乳化液在含酚废水中分散成滴状,油膜隔在中间,把两个水相分开,形成多相乳化液。内水相的滴径为1~10微米,油包水型乳化液的滴径为0.1~2毫米.外水相的酚溶解入油膜相,并向乳化液滴内部扩散,然而到达水溶液相和氢氧离子反应后生成酚盐离子,并浓缩在水  相似文献   

12.
乳化液膜萃取乳酸稀溶液过程中的渗透溶胀及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元力  王子镐 《化工学报》1998,49(2):208-216
根据膜相中载体萃取的机理,指出载体在萃取溶质后形成的络合物具有一定的亲水性.采用气相色谱法,分别对含有表面活性剂和载体的膜相在与乳酸溶液接触后的溶水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其溶水率远高于与无溶质的外相水接触后的膜相溶水率.所以渗透溶胀进人内相的水除表面活性剂分子结合的迁移外还有载体-溶质络合物结合水.从而提出了实际萃取过程中乳化液膜渗透溶胀的反应-溶解-扩散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经与实验数据比较,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采用磷酸三丁酯-Span80-液体石蜡-煤油液膜体系去除废水中的铅离子。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液膜配比和工艺条件:液膜体系中磷酸三丁酯的含量为10%,Span80为4%,液体石蜡为4%,外水相pH为4,内水相硫酸溶液的浓度为1.0 mol/L,油内比为1∶1,乳水比为1∶4。在此条件下,铅离子的去除率可达95.3%。乳化液膜法与氢氧化镁沉淀、沸石离子交换、活性炭吸附相比,具有更好的去除铅离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郑鑫  贺高红  李祥村  刘红晶 《化工进展》2007,26(8):1159-1165
采用乳化液膜法制备出草酸锌微细颗粒,乳化液膜体系以煤油为油相,以含量高于95%的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为载体,选取丁二酰亚胺类表面活性剂T155为膜相稳定剂,内、外水相分别为草酸和硝酸锌溶液,外水相Zn2 透过膜相与内水相草酸结合生成草酸锌微细颗粒。反应在40min时基本平衡,Zn2 萃取率达到90%。实验考察了反应条件对产物粒径的影响,研究表明,粒径随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增加、油水比(O/A)的增大而减小,外水相Zn2 浓度的降低可以有效地减小颗粒的粒径。TG、SEM和XRD分析证明合成产物是含两个结晶水的均匀草酸锌颗粒。将制得样品在500℃下煅烧2 h得到粒径均匀的六方纤锌矿晶系ZnO颗粒。  相似文献   

15.
采用乳化液膜法对制革废水中Cr~(3+)的提取进行了研究.液膜由活性载体磷酸三丁酯(TBP)、表面活性剂磺化聚丁二烯、溶剂磺化煤油、助剂液体石蜡组成;论文把Cr~(3+)的迁移速率与液膜的稳定性作为两个重要的研究指标,研究了膜相组成、乳化速度、传质迁移时间、载体浓度,内相NaOH浓度及乳水比对Cr~(3+)提取率及液膜破裂率的影响规律;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Cr~(3+)的提取率可达99.79%.  相似文献   

16.
以多孔管式炭膜为载体制备二氧化钛动态膜并开展动态膜分离油水乳化液的研究,考察了载体孔径对动态膜的截留率和稳定渗透通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动态膜处理油水乳化液的截留率在98%以上,渗透液浓度低于8.3mg·L-1,达到国家环保排放要求;稳定渗透通量随载体孔径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动态膜稳定渗透通量衰减率(FDR)的概念,并将FDR的变化趋势与动态膜类型进行关联研究。分析发现,FDR随载体孔径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动态膜由完全堵塞过滤型过渡为中间堵塞过滤型;用中间堵塞过滤型动态膜过滤油水乳化液时,随着载体孔径的增大,渗透通量衰减变缓。  相似文献   

17.
针对6-氨基青霉烷酸(6-APA)母液结晶后剩余的废水,设计了乳化液膜体系来处理废水中的6-APA,以三辛胺作为载体,研究了乳化液中的溶剂类型、载体浓度、内相浓度、油内比〔V(油相)∶V(内相),下同〕、外相p H、乳水比〔V(乳状液膜)∶V(外相),下同〕、传质搅拌速率等因素对6-APA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乳化液中以煤油为膜溶剂(体积分数为88%)、三辛胺体积分数为5%、液体石蜡体积分数为1%、表面活性剂Span80体积分数为6%、内相Na2CO3质量分数为5%、油内比为2∶1、外相p H=5.5~6.5、乳水比为1∶4、传质搅拌速率为300~350 r/min、反应时间为30 min时,经一级乳化液膜分离之后,6-APA的提取率可达72.9%,二次提取率可达93%以上。乳化液的离心破乳率可达65.2%,破乳后的有机相可重复利用5次,对6-APA的提取率仍可达68%以上。  相似文献   

18.
乳化液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海燕  张安贵 《化工进展》2007,26(2):180-184,203
介绍了乳化液膜技术的分离机理及在金属离子的回收与提取、废水处理、发光粉与纳米材料制备和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叙述了各应用研究中所用的膜溶剂、表面活性剂、载体和内相试剂的种类以及分离效果。最后指出了制约乳化液膜技术工业化应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1925年,Seiftiz氏对乳化液的转相现象进行了观察,发现在转相过程中分散相的内部有时还有分散媒成分分散着的状态,并将此命名为多相乳化液。也有称其为复合乳化液或多重乳化液的,总之,这种乳化液可以分  相似文献   

20.
无机膜处理乳化废水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除去废水中的乳化油,采用无机陶瓷微滤膜对乳化废水进行了中试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乳化液废水经孔径为200 nm的无机陶瓷膜处理后,透过液可达国家排放标准;在最佳操作压力0.16 MPa下,系统可连续、稳定运行20 h以上,平均膜通量为272 L/(m2·h);化学清洗30 min后,可使膜通量恢复至初始通量的95%;平均料液运行成本为4.49元/m3.用无机陶瓷膜处理乳化液废水是一种经济、技术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