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胆汁自体回输的方法及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道术后行“T”管引流,时间一般为10~14日,每日引流出胆汁量较大,特别是高胆汁引流量,造成体液水分的大量丢失,可导致循环血容量不足以及电解质的丢失。胆道术后胆汁回输是改变以往胆道术后“T”管外引流的传统方式,采取引流和回输相结合。将胆汁输入十二指肠,避免体液、电解质和消化液等大量丢失,纠正电解质紊乱,促进食欲,加快患者术后康复。我科自1998年8月~2002年10月共使用胆汁回输装置63例,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将其方法及临床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胆总管探查术中采用胆道镜直视检查确认胆总管下端是否通畅对患者胆道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行胆总管探查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术中采用常规探查确认胆总管下端是否通畅,实验组术中采用胆道镜直视检查确认胆总管下端是否通畅.监测2组患者术后72 h内的24 h T管引流量,术后胆总管压力、流量、流量阻力及引流液淀粉酶含量.结果 对照组在术后第2天T管引流量增加,胆总管压力明显增高,流量减低,流量阻力加大,引流液淀粉酶含量降低,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若术中避免胆总管下端损伤性探查,术后72 h内监测胆总管压力、流量及流量阻力可能有助于确定T型管护理时早期夹管时机.  相似文献   

3.
胆道疾病手术后病人带T管是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道肿瘤切除、胆肠吻合术、术中胆道损伤后等常规放置,除具有支撑胆道、引流和减压作用外,还可根据T管引流胆汁的色、质、量了解胆道是否有感染、出血、胆汁外漏等,并能发现胆道残留结石和经T管窦道取结石。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对T管的管理要求较高,要严防术后T管滑脱、堵塞、拔T管致胆漏等并发症的发生,护理好T管也是病人顺利康复的一个重要环节。我院2000年1月~2008年12月经治带T管患者24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陈雪芬 《全科护理》2013,11(7):629-630
总结64例肝癌合并肝吸虫病病人肝切除术后T管引流的护理,强调应加强心理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记录24h引流液的量、T管周围皮肤的护理、观察胆汁的颜色、气味、性质和量、拔管时的护理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腔T管窦道造影预防拔管后胆漏的临床疗效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将12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63例患者实行胆道T管外引流,拔T管前经双腔T管窦道胆道造影(治疗组),62例患者采用常规置管.拔管前行非窦道胆道造影(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取包括心理护理在内的多种护理措施,比较两组平均拔管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平均拔管时间为36.2d。拔T管后发生胆漏6例,占9.68%;治疗组患者平均拔管时间为16.2d;拔管后2例发生胆漏,占3.17%;治疗组的拔管时间与胆漏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拔T管前经双腔T管窦道胆道造影可客观地反映窦道的形成情况,同时辅以合理的护理,可有效地防止拔管后胆漏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胆道T管引流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胆道T管引流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对279例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患者做好管道护理,加强病情观察,预防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组发生T管周围感染2例,T管滑脱造成胆汁漏入腹腔5例,窦道形成不全、拔管后致胆汁性腹膜炎2例,其余270例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加强胆道T管引流术后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是保证手术成功,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34例活体肝移植术后患者T形管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由于活体肝移植胆道吻合的特殊性,术后胆道并发症高达13.9%~38.5%.报告了活体肝移植术胆道重建后采用T形管引流胆汁的观察与护理,通过对34例患者T形管护理和胆汁观察,认为术后密切观察患者胆汁引流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管道冲洗,适时拔除T形管,有利于及早发现和处理术后早期并发症,有效地控制胆道并发症.本组1例T形管拽脱,2例拔管时发生胆漏,但都及时处理,恢复顺利.其余患者均未发生胆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BDS)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并经腹置鼻胆管引流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2014年5月-2015年5月55例胆囊结石合并CBDS患者分别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经腹置鼻胆管引流30例(鼻胆管组)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25例(T管组)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胆道引流管留置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胆管组更具优势;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胆汁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和3天胆汁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管组优势更明显。T管组术后并发症共11例(44.0%),鼻胆管组共10例(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水、电解质紊乱致厌食、恶心等消化道症状几乎均由T管引流造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鼻胆管引流扩大了胆总管一期缝合的适应证,避免了T管引流的一系列弊端,并未增加胆漏、结石残留及胆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体现了微创外科技术的优越性,适应证范围内治疗胆囊结石合并CBD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西东南地区胆石症并感染病人胆汁病原菌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病人的胆汁培养及药敏试验资料.[结果]62份胆汁检出G-菌45株,G+菌6株.G-菌对美罗培南、舒普深、阿米卡星较敏感;G+菌对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较敏感,G+菌组术后体温一般第3天、第4天恢复正常,G-菌组一般术后第6天或第7天恢复正常.[结论]广西东南地区胆石症并感染病人胆汁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最常见,此菌对阿米卡星、舒普深、美罗培南较敏感,术后发热与病原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0 3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胆管探查术后处理方法分成胆管一期缝合组 (19例 )和T管引流组 (84例 ) ,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与T管引流组相比 ,一期缝合组在术后胆汁引流量、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近期并发症方面具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在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不延长手术时间 ,不增加手术死亡率 ,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减少胆汁丧失量 ,避免因放置T管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和经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及胆管一期缝合胆道镜取石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病人的疗效,以评价各种腹腔镜胆道探查方式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00年1月 ̄2003年6月根据4项筛选标准,对符合条件的61例病人按胆道探查途径不同分为经胆囊管组(n=14)和胆总管切开组,后者又分为胆总管一期缝合组(n=23)和T管引流组(n=24)。比较观察3组病例的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日、恢复正常工作时间、术后平均输液量、住院费用、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经胆囊管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一期缝合组和T管引流组(P<0.05),T管引流组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日、恢复正常工作时间、术后平均输液量、住院费用明显长于或高于经胆囊管组和一期缝合组(P<0.05),而经胆囊管组和一期缝合组除手术时间外其他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经胆囊管组出现手术并发症1例(7.1%),一期缝合组出现手术并发症3例(13.0%),均为胆道并发症;T管引流组出现手术并发症7例(29.2%),其中胆道并发症5例(20.8%)。3组患者随访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经胆囊管途径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适合的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病人的疗效优于胆管切开途径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而后者中胆管一期缝合的疗效又明显优与T管引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7年8月解放军总院海南分院肝胆外科58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胆总管切口不同处理方式分为一期缝合组30例和留置T管组28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一期缝合组30例,患者术后发生2例胆漏,留置T管组28例,患者术后发生2例胆漏,1例结石残留,两组均未发生胆道狭窄。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均明显短于留置T管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体现出微创外科技术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与留置T管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月该科收治并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106例,根据手术方法分成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比较两组胆总管缝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结石残留复发等指标。结果 106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其中一期缝合组在胆管缝合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13.6±3.6)和(21.5±11.8)min、(1.6±0.6)和(2.1±0.7)d、(1.4±0.2)和(3.2±0.8)分、(7.3±2.1)和(9.6±3.5)d、(21 564.7±4 962.5)和(25 376.6±6 537.1)元]均优于留置T管组(P 0.05);而两组其他围手术期指标、胆道并发症及结石残留复发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相比留置T管有一定优势,值得在基层医院适当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胆道支架和鼻胆管引流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后一期缝合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21年1月在该院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失败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支架引流组(n = 38)和鼻胆管引流组(n = 36)。支架引流组ERCP取石失败后放置胆道支架引流,鼻胆管引流组ERCP取石失败后放置鼻胆管引流,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和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胆管缝合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鼻胆管引流组术后胆瘘发生率明显低于支架引流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支架引流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长于支架引流组,术后总补液量多于支架引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ERCP取石失败后放置鼻胆管引流,可降低LCBDE术后一期缝合的胆瘘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但放置胆道支架引流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更快,补液量更少。因此,在临床操作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个体化引流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一次性引流袋更换时间对胆道T管引流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探讨普通及抗反流一次性引流袋对患者最为获益的更换时间。方法将144例行胆道T管引流术且胆汁细菌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A组与B组使用一次性普通引流袋,A组每天更换,B组每周更换,C组使用一次性抗反流引流袋,每周更换。抽取引流袋胆汁做细菌学监测,比较3组患者胆道T管引流术后第5天与第10天细菌培养阳性例数、更换一次性引流袋次数与相关费用。结果3组患者胆道T管引流术后第5天与第10天细菌培养阳性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51,1.64;P>0.05)。 A、B、C 3组患者更换引流袋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9.17,P<0.01);3组更换引流袋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9.19,P<0.01)。结论对于胆汁细菌培养阴性的胆道T管引流的患者,使用一次性普通引流袋且每周更换对患者最为获益,其感染风险较低,与抗反流引流袋相似,并可降低患者费用及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T管引流还是一期缝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T管引流与一期缝合的适应证、手术特点及胆道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997年11月~2005年11月该院116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T管引流组(54例)与一期缝合组(6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对比两组胆总管内径、手术时间、术后胆漏及胆管狭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补液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1)。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选择T管引流还是一期缝合,取决于其适应证。一期缝合的适应证较为严格,主要为术中取石干净及胆总管通畅,其手术效果明显优于T管引流;T管引流为术后胆道造影及胆道镜处理残留结石提供了有效途径。只有严格按照手术适应证并熟练掌握手术要点,才能有效防止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LCBDE)胆总管一期缝合和T管引流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方法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纤维胆道镜取石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T2DM患者65例,其中术后采用胆总管一期缝合33例为A组,采用T管引流术32例为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补液量、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补液量少、住院费用少、发热时间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13、2.61、3.78、3.29、3.02,P均<0.05);A组并发胆漏、胆管狭窄、腹腔感染、结石残余和胆管炎的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3.58、2.61、4.27、3.88、3.51,P均>0.05)。结论与术后采用T管引流术比较,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对于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T2DM患者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索3D腹腔镜在胆道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该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手术治疗的胆道结石患者38例,其中3D腹腔镜手术16例,2D腹腔镜22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等的差异。结果 3D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优于2D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组有1例患者出现结石残留,术后2个月行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术后痊愈;3D组无结石残留病例。随访2~18个月,两组患者均无结石复发。结论 3D腹腔镜技术使胆道手术更精准、微创,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的可行性、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回顾2007年1月~2011年3月99例因胆囊胆总管结石病行腹腔镜胆管切开取石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一期缝合组39例,T管引流组60例,一期缝合组较T管引流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和恢复正常生活快(P<0.05).一期缝合组手术并发症1例(2.6%),T管引流组手术并发症2例(3.3%),与放置T管有关.两组随访结果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LCBDE一期缝合具高效、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当前微创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病的最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超声引导经皮肝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102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2例不能手术根治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超声引导PTCD术。其中肝门部胆管阻塞(A组)68例,胆总管阻塞(B组)34例。内外引流57例,外引流45例。行左路术式88例,右路术式3例,左路 右路术式11例。A组中11例合并右肝管阻塞者行左路 右路术式的左右肝管双管外引流。102例中82例患者完整随访。结果 102例患者置管成功率100%,无1例出现胆漏、出血等穿刺并发症。A、B两组术后疗效优良率分别达到95.6%、100%。经十二指肠乳头的内外引流术较不经十二指肠乳头的内外引流术,术后胆道感染和胰腺炎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外引流和内外引流两种引流方式之间的疗效及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TCD换管次数与生存期呈正相关。结论 超声引导PTCD是姑息性治疗手术不能根治的恶性胆道梗阻的有效方法,超声引导左路术式的胆汁引流成功率高且安全,术后监控引流管引流通畅是提高生存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