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乡县位于华北平原的中西部,是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改道最频繁的区域之一。受黄河作用的深刻影响,地貌、土壤、水文等要素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其不同的组合形成了区域内不同的农业生态环境背景。本区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是河南省重要的粮棉产地,长期的农业生产建设和高投入,极大地改善了区域农业生态环境。随着乡镇企业、交通事业和建筑事业等蓬勃兴起,大量耕地被占用,耕地面积的减少导致单位耕地面积上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增加,由此产生的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使区域生态环境发生新的变化,出现新的问题。水利工程建设活动,林业活动,化肥、农药、农膜等的使用,以及其他活动等是新乡县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和田地区4个气象站40年(1961~2000年)的气候观测资料的分析,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对该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3.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艳 《贵州气象》2005,29(5):29-30
根据1951年以来的气候资料,叙述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提出了防灾减灾的战略措施,针对传统的一年一熟制造成的冬春光秃、浪费气候资源的现象,提出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改革耕作制度,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4.
基于1982-2003年GIMMS NDVI遥感资料、气候资料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利用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对黄淮海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力和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从气候、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了区内6种植被类型区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区,其驱动机制差别很大,但总体来说,区内各类植被类型区植被覆盖变化大都受到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共同驱动,主要驱动力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在局部区域能够产生较大作用,而大范围区域植被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变化或改变,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6种植被类型区年均NDVI变化驱动力模型。  相似文献   

5.
黄淮海地区植被覆盖变化驱动力与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1982-2003年GIMMS NDVI遥感资料、气候资料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利用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对黄淮海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力和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从气候、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了区内6种植被类型区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区,其驱动机制差别很大,但总体来说,区内各类植被类型区植被覆盖变化大都受到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共同驱动,主要驱动力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在局部区域能够产生较大作用,而大范围区域植被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变化或改变,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6种植被类型区年均NDVI变化驱动力模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海东地区的气候及特点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关系出发,通过对代表海东地区东、南、北三个地区的民和、化隆、互助三县近40a气温、降水等资料的统计,分析海东地区气候变化对该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晋城市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分析了43年来晋城市的气候变化趋势,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和农业生产都对农业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青海省气象部门的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随之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服务领域、服务对象以及服务内容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环  相似文献   

9.
近千年东亚季风变化统计动力反演与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观测数据和非线性统计-动力学方法,构建了东亚季风变化的动力方程。量化了单因子强迫及各因子间相互作用在东亚季风演化中的相对贡献率,为东亚季风驱动机制研究提供了量化参考。研究发现:(1)过去千年东亚季风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下的复杂非线性动力系统。有些因子以起驱动作用为主,则有些以反馈调节作用为主,因子间交互作用与东亚季风演化存在耦合效应机制。(2)季风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副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青藏高原动力热力强迫、CO2和N2O交叉项、太阳辐射和N2O交叉项、CO2与CH4交叉项等的耦合作用机制;调节作用主要是石笋δ18O指代的地理位置、单因子CO2浓度、太阳辐射变化、CH4与N2O交叉项、太阳辐射与ENSO交叉项等的耦合作用机制。温室气体(CO2、CH4与N2O)浓度对东亚季风演化的驱动与调节作用贡献较大。(3)通过动力反演机制推论副热带太平洋和热带西太平洋对东亚季风均有驱动作用,但主要驱动力来自副热带太平洋,即驱动东亚季风变化的主源地在副热带太平洋海区,次源地在热带西太平洋海区。(4)由海-陆温差对季风演变贡献大小推测石笋δ18O指代的也主要是夏季风信息。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龙羊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美国陆地卫星ETM、TM图像,对青海省龙羊峡库区1987、2000年两个时相的生态环境进行遥感分析。结果表明,龙羊峡库区的地貌类型分别为19类,查清了各类型的分布区域和面积。对龙羊峡库区13年间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在水体、沙地、天然草地面积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新疆的生态安全已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作者依据近年几次考察和资料信息分析,分析了新疆生态环境近期变化的主要特点和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强调指出新疆气候“暖湿”变化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新疆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状态,对此不能盲目乐观,只能因势利导,抓住有利时机加大修复生态环境的力度。文中提出了五项加强新疆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和建设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近年锦州水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 ,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锦州连续干旱分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玉莲  张翠艳 《辽宁气象》2004,(1):29-29,33
通过分析近年锦州水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变化夺雾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黄玉仁  李子华 《气象科学》2000,20(2):129-135
西双版纳地区是的著名的热带雨林多雾区,但70年代末以来,雾日明显减少,德层明显减弱。1997年11月23-30日,实施了一项雾的外场试验计划,本文利用景洪(生态环境变化较大)和勐养9生态环境变化不大)的宏、微观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雾的宏、微观结构和物理过程,并结合气候资料,讨论了生态环境变化对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环境演变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50年代以来,额济纳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本文分析了该地区环境演变的主要过程,即黑河水系不断溯源退缩和荒漠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并进一步探讨了该地区环境演变的驱动机制,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水环境的变化成为该地区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最后为保护和恢复额济纳地区生态环境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分别统计分析了上海、合肥、金华、武汉、长沙、南昌、吉安、衡阳等站生长季热量(﹥10 ℃积温及持续日数)和越冬期低温(﹤0℃负积温及极端最低气温)变化特征。运用谱分析方法,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冷暖变化的周期及长期波动趋势。同时,预测本世纪末,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冷暖波动对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可能是一种潜在威胁;指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重视气候投入,突破传统农业经验,优化农业耕作轮作栽培制度,建设对气候变化具有强的调控功能的新的农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7.
南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近期变化的成因解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南疆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已引起社会和科技界广泛注意。本文分析了该地区生态环境近期变化的6个主要特点,并用自然和人文社会学观点解释了变化的成因,提出气候变化是该极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中最活跃的主要自然因素及其影响方式,但在人类主要活动地区盆地主体,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环湖盆地气候及其变化特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萍 《青海气象》2003,(1):30-33,40
针对环湖地区草场退化、沙化的现状,分析了近40年来环湖盆地的气候及其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气候及其变化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可为配合地方政府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农业病虫害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是农业生产及管理中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本文主要针对农业病虫害预报机制的建立健全展开理论分析和调查分析,提出建立健全农业病虫害预报机制的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为理清农业病虫害预报业务,协调各相关部门、实体和人员关系,为有效预报防治农业病虫害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也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浙江气象》2011,32(3):F0003-F0003
2011年4月26日,《自然·通讯》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孙立广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过去千年南海水文变化与太平洋沃克环流变化》。该成果对南海地区过去千年降雨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热带太平洋地区气候变化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