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8 毫秒
1.
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教育接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中14226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x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接受艾滋病防治教育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防治教育的影响因素。结果 14226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教育接受率为47.9%,传统线下宣传方式仍是其接受防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为55~64岁(OR=0.786,95%CI:0.633~0.976)、≥65岁(OR=0.708,95%CI:0.528~0.949)、非经济型原因流动(OR=0.805,95%CI:0.727~0.892)、无工作单位(OR=0.684,95%CI:0.545~0.858)、很少与人交往(OR=0.865,95%CI:0.786~0.953)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接受艾滋病防治教育的危险因素。结论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教育接受率较低,在兼顾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促进防治教育内容、方式与少数民族本土文化资源结合,增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防艾意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我国中老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为改善我国中老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情况,顺利开展慢性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平台中24 075名中老年流动人口调查数据,采用χ2检验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我国中老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影响因素,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影响因素重要性。结果 我国中老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率为34.28%;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OR=0.928,95%CI=0.873~0.986)、老年人(OR=1.302,95%CI=1.192~1.422)、初中及以上受教育层次(OR=1.165/1.289/1.464,95%CI=1.090~1.244/1.181~1.407/1.267~1.692)、样本点类型为居委会(OR=1.294,95%CI=1.207~1.388)、非跨省流动(OR=1.161/1.151,95%CI=1.086~1.241/1.060~1.250)、流入中西部地区(OR=1.410/1.652,95%CI=1.293~1.53...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湖北省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17年湖北省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流入湖北省的5 000名被调查流动人口中,2周患病率为6.2%,建档率为46.0%,81.9%的流动人口接受过健康教育,35岁及以上患有慢性病的流动人口中49.1%接受过慢性病管理服务。与非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相比,农业户口流动人口建档率较高(OR=1.218,95%CI:1.023~1.450);与行业为建筑业的流动人口相比,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其他行业的流动人口建档率较高(OR=1.053,95%CI:0.778~1.425;OR=1.413,95%CI:1.066~1.873;OR=1.502,95%CI:1.106~2.041;OR=1.621,95%CI:1.199~2.190;OR=1.418,95%CI:0.934~2.151;OR=1.635,95%CI:1.189~2.249);与就医距离30 min的流动人口相比,就医距离≤15min、15~30 min的流动人口建档率较高(OR=2.373,95%CI:0.925~6.085;OR=1.843,95%CI:0.707~4.804);与流动范围为跨省的流动人口相比,省内跨市的流动人口建档率较低(OR=0.951,95%CI:0.811~1.117),市内跨县的流动人口建档率较高(OR=1.261,95%CI:1.070~1.485);与自评不健康的流动人口相比,自评健康和基本健康的流动人口建档率较高(OR=1.783,95%CI:1.123~2.831;OR=1.264,95%CI:0.783~2.039)。结论湖北省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不均衡,不同户籍、不同行业、不同就医距离、不同流动范围会影响流动人口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的情况,需关注重点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珠三角青年女性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提升青年女性流动人口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率提供参考建议,助力健康湾区塑造和健康中国建设。方法 利用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对珠三角青年女性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流入珠三角6个月及以上2 970名青年女性流动人口,有407人(13.7%)在本地社区签约过家庭医生,有886人(29.8%)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有2 479人(83.3%)接受过≥1种的健康教育,教育形式主要为宣传资料、宣传栏。影响本地家庭医生的签约情况的因素有:是否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OR=0.626,95%CI:0.425~0.921)和今明两年是否有生育打算(OR=0.806,95%CI:0.668~0.972);影响青年女性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的因素有:是否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OR=0.626,95%CI:0.425~0.921)和今明两年是否有生育打算(OR=0.813,95%CI:0.675~0.981);影响青年女性流动人口接受健康教育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特征、社会融合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方法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特征、社会融合与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接受健康教育和慢性病健康管理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36.54% 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以及分别有76.48%和42.49%接受过健康教育和慢性病健康管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化流动(OR=1.25;95%CI:1.04~1.49)、跨省流动(OR=1.12;95%CI:1.01~1.25)、流入城市(OR=1.34;95%CI:1.23~1.47)、有社会保障(OR=1.98;95%CI:1.82~2.15)、办理了居住证(OR=1.33;95%CI:1.22~1.46)、有落户意愿(OR=1.13;95%CI:1.02~1.24)以及心理融合(OR=1.07;95%CI:1.05~1.09)与社会参与(OR=1.17;95%CI:1.14~1.21)程度越高,是建档的正向影响因素。而流动城市数在2~3个内相对于1个以内是建档的负向影响因素(OR=0.87;95%CI:0.79~0.95)。有社会保障(OR=1.23;95%CI:1.12~1.35)、居住证(OR=1.45;95%CI:1.32~1.60)及社会参与(OR=1.31;95%CI:1.26~1.37)和心理融合(OR=1.03;95%CI:1.01~1.04)越高,是接受健康教育的正向影响因素,而流动城市数在4个及以上相对于1个以内是接受健康教育的负向影响因素(OR=0.82;95%CI:0.69~0.98)。此外,有居住证(OR=1.54;95%CI:1.07~2.20)和落户意愿(OR=1.66;95%CI:1.11~2.48)对接受慢性病健康管理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 结论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水平总体较低。需要格外关注独自流动、省内流动、流动稳定性较差的人群,促进地区和城乡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均衡化发展;通过提高社会融合程度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6.
尹玉  李娜玲 《现代预防医学》2021,(20):3769-3773
目的 了解城乡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中国流动人口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中国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共纳入 169 989名流动人口进行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用于组间比较。二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用于分析城乡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中,农村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接受率为65.6%;城镇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接受率为69.6%;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为中等教育(OR = 1.236, P = 0.003, 95%CI:1.065~1.361)、年人均GRP(gross regional product)在100 000元以上(OR = 0.833, P = 0.007, 95%CI:0.730~0.951)、患有高血压(OR = 0.702, P = 0.002, 95%CI:0.562~0.878)或者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OR = 0.072, P = 0.043, 95%CI:0.530~0.989)、本地建立健康档案(OR = 4.238, P<0.001, 95%CI:3.509~5.119)、和完全认同自己为本地人(OR = 1.412,P = 0.046,95%CI:1.006~1.981)的农村流动人口更愿意接受健康教育;已婚(OR = 0.692,P = 0.000,95%CI:0.671~0.804)、老年人(OR = 0.500, P = 0.020, 95%CI:0.278~0.898)、年人均GRP在100 000元(OR = 0.911,P = 0.034,95%CI:0.837~0.992)以上、患有高血压(OR = 0.820, P = 0.021, 95%CI:0.693~0.970)、自评健康(OR = 1.363, P = 0.018, 95%CI:1.041~1.533)、本地建立健康档案(OR = 3.892, P<0.001, 95%CI:3.424~4.425)的城镇流动人口更愿意接受健康教育。结论 城乡流动人口接受健康教育水平不均,健康教育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将城乡流动人口作为健康教育服务的重点关注对象,加大对于该群体健康教育服务的投入 ,针对城乡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河南省慢性病居民的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有效地开展健康素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5家三级医院就诊的675名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河南省慢性病居民的健康素养具备率为13.93%,三个方面中,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具备率最低(11.26%);6类健康问题中,慢性病防治素养具备率最低(4.3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OR=0.568,95%CI:0.392~0.823)、收入(OR=0.784,95%CI:0.632~0.972)等是慢性病人群健康素养水平达标的影响因素。与汉族相比,其他民族(OR=3.529,95%CI:1.059~11.762)是健康素养不达标的影响因素。与公务员相比,教师(OR=0.263,95%CI:0.069~0.999)和医务人员(OR=0.154,95%CI:0.042~0.561)健康素养达标率较高。结论河南省慢性病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相对较低,应针对少数民族、低学历、低收入和农村地区等重点的人群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8.
常浩然  房慧  杨锦茹  胡善菊 《现代预防医学》2023,(14):2578-2582+2638
目的 了解老年流动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筛选出年龄≥60周岁且流入时间≥6个月的老年流动人口,以安德森模型为理论框架,结合SPSS 22.0软件分析老年流动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5 103名老年流动人口中,家庭医生签约数为990人,签约率为19.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少数民族(OR=1.534,95%CI:1.057~2.527)、省内跨市流动(OR=1.564,95%CI:1.215~2.015)、市内跨县流动(OR=2.246,95%CI:1.659~3.042)是老年流动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的保护因素;受教育程度为初中(OR=0.648,95%CI:0.430~0.976)、不留居(OR=0.251,95%CI:0.098~0.644)、未接受慢性病教育(OR=0.522,95%CI:0.418~0.651)、不清楚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OR=0.089,95%CI:0.011~0.737)、未建立健康档案(OR=0.023,95%CI:0.017~0.030)、不清楚是否建立健...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东省流动人口建立健康档案和接受健康教育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17年广东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对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流入广东省6个月及以上的8630名流动人口中,3004人(34.81%)在本地社区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7089人(82.14%)接受过至少1种类型的健康教育,教育形式主要为传统的宣传资料、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影响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的因素有:婚姻状况(OR=1.163,95% CI:1.057~1.280)、身体健康状况(OR=0.768,95% CI:0.673~0.876)、是否听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OR=0.075,95% CI:0.065~0.087)、是否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OR=0.867,95% CI:0.779~0.966)和居住地类型(OR=6.002,95%CI:2.120~16.997)。影响流动人口接受健康教育的因素有:文化程度(OR=1.117,95% CI:1.048~1.190)、同住人口(OR=1.347,95% CI:1.016~1.642)、身体健康状况(OR=0.817,95% CI:0.713~0.935)、是否听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OR=0.224,95% CI:0.199~0.253)和居住地类型(OR=7.120,95% CI:2.423~20.918)。结论广东省流动人口对本地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不足,建档率低,接受健康教育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慢性病患者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促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中患高血压或(和)2型糖尿病的流动人口数据,了解流动人口慢性病患者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档案建档、健康教育服务和随访服务)利用情况。采用SPSS20.0进行χ2检验,对流动人口慢性病患者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9 272名研究对象,流动人口慢性病患者健康档案建档率为32.0%,健康教育服务利用率为63.2%,随访服务利用率为3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流动人口慢性病患者中,女性(OR=1.156),60岁及以上(OR=1.652),少数民族(OR=1.196),受教育程度为初中(OR=1.390)、高中或中专(OR=1.438)和大专及以上(OR=1.532),流动范围为省内跨市(OR=1.480)和市内跨县(OR=1.794),流动原因为经商(OR=1.125)和其他(OR=1.175),到达最近医疗服务机构时间15 min(OR=1.168)是利用健康档案建档服务的有利因素;受教育程度为小学(OR=1.266)、初中(OR=1.474)、高中或中专(OR=1.563)和大专及以上(OR=1.707),流动范围为省内跨市(OR=1.244)和市内跨县(OR=1.432),流动原因为经商(OR=1.321)和自评基本健康(OR=1.158)是利用健康教育服务的有利因素;女性(OR=1.187),年龄为45~59岁(OR=1.388)和60岁及以上(OR=2.296),少数民族(OR=1.329),受教育程度为高中或中专(OR=1.223),流动范围为省内跨市(OR=1.314)和市内跨县(OR=1.385),到达最近医疗服务机构时间小于15 min(OR=1.120),自评基本健康(OR=1.364)和自评健康(OR=1.436)是利用随访服务的有利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流动人口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水平较低,应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针对性,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1.
杜洁  高林慧    王娜  林钧昌 《现代预防医学》2020,(22):4033-4037
目的 了解我国流动老人健康档案建立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5 309名流动老人相关数据,应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分析方法有统计描述、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等。结果 5 309名流动老人中,仅仅38.0%的流动老人在流入地建立了健康档案。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OR = 0.083,95%CI:0.698~0.924)、藏族(OR = 0.376,95%CI:0.174~0.811)、跨省流动(OR = 0.785,95%CI:0.645~0.954)和东部地区(OR = 0.512,95%CI:0.428~0.613)是流动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的危险因素。中部地区(OR = 1.209,95%CI:1.013~1.442)、接受过免费体检服务(OR = 4.047,95%CI:3.361~4.874)、听说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OR = 11.430,95%CI:9.520~13.723)、接受过健康教育(OR = 1.893,95%CI:1.624~2.207)、月均家庭收入在2 000元及以下(OR = 2.813,95%CI:1.093~7.239)和月均家庭收入在2 001~5 000元之间(OR = 2.825,95%CI:1.110~7.186)是流动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的保护因素。结论 全国流动老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较低,健康档案建设工作亟待加强。建议根据不同人群特征,深入开展流动老人健康档案建设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甘肃省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甘肃省2017年健康素养监测数据库中5 416名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索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结果甘肃省慢性病患者的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6.91%。3个方面健康素养中,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具备率最高为15.18%,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具备率最低为8.42%;6类健康问题中,科学的健康观素养具备率最高为30.52%,慢性病防治素养具备率最低仅为1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是否慢性病"共病"(是:OR=0.716,95%CI:0.516~0.993)、民族(汉族:OR=2.794,95%CI:1.652~4.725)、文化程度(高中/中专:OR=2.547,95%CI:1.648~3.936;大专及以上:OR=2.039,95%CI:1.478~2.794)、自评健康状况(好:OR=1.477,95%CI:1.057~2.065)和职业(事业单位职工:OR=3.477,95%CI:2.226~5.432;学生:OR=3.267,95%CI:1.203~8.871;工人:OR=1.718,95%CI:1.064~2.774)是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结论甘肃省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仍较低,尤其是"共病"患者、少数民族居民、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自评健康差者和农民,他们是健康教育与促进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我国流动人口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升流动人口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保障和维护流动人口健康。方法 收集2018年5—8月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138 955名流动人口相关数据,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主要分析方法有统计描述、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等。结果 流动人口家庭医生服务的签约率为12.3%,山西省流动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最高,为48.6%,上海市最低,为1.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有配偶(OR = 1.284,95%CI:1.202~1.372)、流动时间为6~9年(OR = 1.090,95%CI:1.029~1.154)、流入中部地区(OR = 1.133,95%CI:1.080~1.189)、社会性质流动(OR = 1.002,95%CI:0.984~1.197)、家庭月收入少于3 000元(OR = 1.497,95%CI:1.391~1.611)、自评健康(OR = 1.092,95%CI:1.023~1.165)、已建立健康档案(OR = 38.932,95%CI:36.788~41.201)、接受过健康教育(OR = 2.488,95%CI:2.290~2.702)的流动人口签约率较高,而年龄15~24岁(OR = 0.718,95%CI:0.619~0.832)、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OR = 0.833,95%CI:0.766~0.907)、跨省流动(OR = 0.825,95%CI:0.782~0.871)、主要职业为生产及运输业人员(OR = 0.868,95%CI:0.818~0.921)的流动人口签约率较低。结论 目前,流动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流动时间、流动范围等为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保健服务利用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流动人口孕产妇的产前保健质量、保障其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问卷中的6 285名流动人口孕产妇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有统计描述、χ2检验、Fisher精确性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 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建档率为95.1%,产前检查达标率为88.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本人文化程度为初中(OR = 0.358,95%CI:0.196~0.654;OR = 0.651,95%CI:0.454~0.933)、家庭月均收入3 000元以下(OR = 0.394,95%CI:0.236~0.660;OR = 0.419,95%CI:0.293~0.597)、未接受过妇幼和生殖健康教育(OR = 0.512,95%CI:0.397~0.659;OR = 0.756,95%CI:0.639~0.893)的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档案建立情况和产前检查达标情况均较差,配偶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OR = 0.592,95% CI:0.424~0.827)的孕产妇产前检查达标情况较差;流入东部地区(OR = 1.436,95% CI:1.071~1.925;OR = 1.394,95%CI:1.138~1.708)的孕产妇产前档案建立情况、产前检查达标情况较好,流动范围为跨县流动(OR = 1.481,95%CI:1.106~1.982)的孕产妇产前档案建立情况较好。结论 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保健服务利用情况相对较好,但仍存在可改善空间,应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产前保健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国流动人口接受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全面提高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接受健康教育的内容、场所和方式进行描述,并对其接受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从健康教育内容来看,流动人口在生殖与避孕健康教育方面可获得性最高(105 757,52.6%),精神病(23 925,11.9%)、结核病(48 279,24.0%)以及其他传染病防治(44 975,22.4%)相对缺乏;宣传方式方面以传统的宣传栏(58.2%)、广播电视(46.8%)为主;从覆盖面来看,流动人口中未接受过任何一项健康教育内容的比例高达29.9%。进一步探讨发现,性别(OR=0.812,95%CI:0.794~0.830)、年龄(OR=0.966,95%CI:0.953~0.980)、文化程度、婚姻状况(OR=1.383,95%CI:1.345~1.422)、流动范围(OR=0.707,95%CI:0.692~0.722)、流动时间(OR=1.037,95%CI:1.015~1.060)、单位性质以公有性质为参照(私有性质:OR=0.598,95%CI:0.570~0.627;其他:OR=0.508,95%CI:0.482~0.536)以及收入(OR=1.013,95%CI:1.005~1.021)是影响流动人口接受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结论目前针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流动人口所接受的健康教育内容不够全面;主要依靠流入地获得服务的方式并没有充分发挥流出地所具有的宣传优势;不同性质的单位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辨析不同特征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接受水平的变动、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使用2014年天津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结果共调查流动人口5998人,接受过健康教育的比例为75.6%,年龄45~54岁(OR=1.877,95%CI:1.026~3.435)、35~44岁(OR=2.805,95%CI:1.548~5.084)、25~34岁(OR=3.099,95%CI:1.705~5.633)、15~24岁(OR=2.219,95%CI:1.144~4.307)的流动人口接受过健康教育的水平高于年龄55~64岁的流动人口;男性低于女性(OR=0.739,95%CI:0.639~0.855);在婚高于不在婚(OR=2.059,95%CI:1.409~3.010);中期流动(OR=1.459,95%CI:1.219~1.746)、长期流动(OR=1.416,95%CI:1.200~1.672)高于短期流动人口;文教卫机关接受水平低于制造业(OR=0.656,95%CI:0.522~0.823);私营企业接受水平高于个体工商户(OR=1.263,95%CI:1.009~1.581);机关国有集体单位接受水平低于个体工商户(OR=0.717,95%CI:0.537~0.956)。结论流动人口健康教育覆盖群体内部不均衡特征明显,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对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流动时间、就业行业、单位性质流动人口的匹配度和协调性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户籍与流动孕产妇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现状,探索不同特征对孕产妇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的影响,为提升孕产妇妇幼保健水平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方法 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中国内8城市户籍与流动人口对比专题数据,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PPS抽样原则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国内8城市的户籍与流动孕产妇的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本研究纳入孕产妇共计820名,户籍和流动孕产妇的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接受率差异较大,分别为83.26%和60.66%,接受方式以宣传资料(纸质、影视)和宣传栏/电子显示屏为主;其中有无子女(OR = 0.382, 95%CI:0.207~0.704, P<0.0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晓情况(OR = 0.198, 95%CI:0.105~0.374, P<0.01)以及健康档案建立情况(OR = 0.237, 95%CI:0.105~0.531, P<0.01)是流动孕产妇接受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晓情况(OR = 0.156, 95%CI:0.085~0.287, P<0.01)和健康档案建立情况(OR = 0.260, 95%CI:0.143~0.474, P<0.01)是户籍孕产妇接受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 结论 政府与基层卫生服务部门应努力破除制度壁垒,促进公共卫生资源利用最大化,以提高户籍与流动孕产妇整体妇幼保健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重庆市贫困地区居民的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市贫困地区15~69岁13 404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17年重庆市贫困地区居民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具备率为9.33%。其中居民慢性病防治素养具备率城市(6.08%)低于农村(10.03%)(P0.05);年龄间慢性病防治素养具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5~34岁最高(15.29%);不同文化程度的慢性病防治素养具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受过教育者最高(10.54%);不同职业的慢性病防治素养具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医务人员最高(46.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庆市贫困地区居民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是年龄(55~64岁:OR=0.627,95%CI:0.441~0.892;65~69岁:OR=0.546,95%CI:0.377~0.789)、文化程度(受过教育:OR=1.793,95%CI:1.456~2.206)、职业(医务人员:OR=3.977,95%CI:1.802~8.776;农民:OR=0.448,95%CI:0.215~0.930)和城乡(农村:OR=2.432,95%CI:2.004~2.952)。结论重庆市贫困地区居民2017年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具备率不高,应以农民、年龄较大者和文化程度较低者为重点干预对象,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9.
范子娜      尹文强      唐晓朦      张晗      范成鑫      张晓林      胡金伟< 《现代预防医学》2022,(10):1818-1822
目的 通过分析农村流入人口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现状,探究影响其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为改进农村流动人口医疗卫生服务提出建议。 方法 筛选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流入农村的流动人口39 578例,分析农村流入人口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现状,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农村流入人口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 结果 18 922例最近一年有患病或身体不适的流入农村人口中,10 705例曾就诊,就诊率为56.6%;首诊机构为本地社区卫生站和本地个体诊所的分别占24.5%和18.8%;听说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OR = 1.127,95%CI:1.055~1.204)、已建立健康档案(OR = 1.240,95%CI:1.148~1.340)、接受过健康教育(OR = 1.224,95%CI:1.146~1.308)、有医保(OR = 1.128,95%CI:1.003~1.268)的农村流入人口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高;而有工作的(OR = 0.803,95%CI:0.733~0.880)、随家属迁移的(OR = 0.851,95%CI:0.729~0.994)、自评健康状况健康(OR = 0.514,95%CI:0.444~0.595)的农村流入人口卫生服务利用率较低。 结论 流入农村人口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情况较差;患病后首诊机构多为本地社区卫生站和本地个体诊所;流动原因、就业状况、自评健康状况、健康档案建立情况、健康教育接受情况、是否听说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是否有医保均会影响农村流入人口利用医疗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20.
刘虹妍      刘亚欣      顾典  陈小丹  沈阳      赵勇      袁军      赖维云  曾缓<  / 《现代预防医学》2020,(7):1262-1266
目的 了解重庆市贫困地区慢性病人群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贫困地区针对性地制定健康促进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16个监测点的15~69岁慢性病人群,采用2017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17年重庆市贫困地区慢性病人群共3388人。慢性病人群的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为6.03%;在三方面中,健康技能素养最低(5.99%);在六类问题中,慢性病防治素养最低(7.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贫困地区慢性病人群总体健康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OR=1.64,95%CI:1.144~2.338)和职业(OR=0.46,95%CI:0.304~0.706);健康技能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民族(OR=2.96,95%CI:1.635~5.339)、文化程度(OR=0.65,95%CI:0.304~0.706)、职业(OR=0.60,95%CI:0.386~0.919)和地区(OR=2.11,95%CI:1.287~3.451);慢性病防控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家庭人均年收入(OR=1.41,95%CI:1.019~1.947)和地区(OR=2.65,95%CI:1.605~4.360)。结论 重庆市贫困地区慢性病人群健康素养水平较低,特别是健康技能素养和慢性病防治素养。农民、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年平均收入较低和地区不同的贫困地区慢性病人群是健康促进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