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城乡规划学科和地理学本科专业都经历了调整,顺应了城乡规划学科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学科综合性、人文地理学不断加强理论深度和专业性的发展趋势。这一举措帮助"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明晰了专业内涵、厘清了学科关系、明确了培养方向,给新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新专业也面临着培养方案制定、学时设置有限、社会认同待验等方面的挑战。为此,抓住学科调整的重大机遇,发挥地理学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方面的传统优势,利用地学信息技术的先机,组织教学实践,推进新型城乡规划人才的培养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孙施文 《城市规划》2016,(12):106-112
通过对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社会文化基础、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至今的历程进行回顾,从学科发展动力、表现形态以及知识特征和知识体系化发展等方面,对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并针对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论文强调,城乡规划作为应用性学科的发展,要在综合运用各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学科知识的生产,并指出知识生产的路径、相应方式以及需要关注的基础性问题;提出中国规划学科知识和成果向其他学科和其他国家输出是中国城乡规划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李翅 《风景园林》2012,(4):96-99
首先分析了北京林业大学的办学思想、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提出了城乡规划学科特色以及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次探讨了城乡规划学科课程体系优化的四项措施;最后,对构建北林特色的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进行了探讨,并指出我校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基于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的"融合共生",走向城市"生态园林化"的城乡规划学科体系,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乡规划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施文 《城市规划》2021,45(2):23-35
通过对城乡规划学科的特质及其发展历程的总结,在梳理学科基本范畴和主要领域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时代发展战略部署和要求,探讨了我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方向。论文提出在国家新规划体系中,城乡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多学科交互作用平台的主干型学科的定位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与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论文归纳了推进学科未来发展的10个方面重点议题并指明了知识生产的重点所在:要从中国特点、生态文明和空间治理等方面,调整、充实、整合和完善规划学科整体的知识体系;要在区域规划、城市更新、乡村规划、智能方法与技术、城乡韧性发展、规划管控技术以及规划实施评价等领域,夯实基础,弥补短板,突破重点,攻克难点,促进并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教育、科研、工程实践、国际合作和社会责任方面,简要回顾了新世纪以来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合理地规划城乡建设,城乡结合的过程也在加快。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情况下,针对土地的使用与管理也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因此,需要利用科学有效且结合实际的计划,建立完善的机制,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能,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围绕政府对城乡规划的目标全方位开展部署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7.
张善峰 《建筑与文化》2016,(12):163-164
在城乡规划学与风景园林学均独立成为一级学科的背景下,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目标与就业范围间的交叉将会进一步弱化。浙江工业大学城市规划系针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以"做好配角、服务主角"为课程定位,以"不求全、但求通"为课程教学目标,探索与实践在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下实现具有一定"风景园林/景观"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城乡规划设计、开发管理或后续城市研究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给城乡规划学科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进入“空间+”阶段的背景下,文章剖析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全尺度精准统一、全要素空间统筹和全过程动态管理的新特征,解析了“空间+”发展的尺度维度、时间维度、知识维度和技术维度特征,研究了以“空间+”为核心的学科思维能力和技术能力发展的新方向;提出了城乡规划学科建设应以“空间+”为核心,实现空间线与技术线和知识线的统一,并注重应对对象与目标上的物理空间+数字空间、规划与设计上的全尺度+全过程、技术与方法上的数字化+智能化三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自2021年第18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起,发布城乡规划学科年度十大关键词已经形成学科发展论坛的特色品牌。城乡规划学科本身构成了一个独立且专业的知识体系,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论坛的宗旨在于汇集和突出该学科知识体系中最新兴、最具前瞻性的发展焦点。第20届论坛在前两届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和凝练,确定了2023-2024年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十大关键词:智慧规划:AI赋能;学科发展:体系架构与知识拓展;城市财务:城市更新可持续;城市韧性:平灾结合;空间规划、细化、优化、科学化;城市包容:老龄化与全龄友好;规划行业:规划师职业发展;历史遗产:保护体系;城乡融合:要素流动;协同规划:都市圈。  相似文献   

10.
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工作 推进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温家宝 《城市规划》2000,24(2):7-10,19
这次全国城乡规划工作会议,是在世纪之交我国城乡建设面临新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统一思想认识,研究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措施.这次会议,对于提高城市和村镇建设水平,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GIS与城乡规划密不可分,是规划的数据库和工具箱。规划实施管理是规划管理机构的日常业务。本文分析了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业务流程与城乡规划实施管理数据更新业务流程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基于上述两大相辅相成的业务流程和GIS技术的数据更新方法,具体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处理、检验和确认、质量检查和更新入库等基本环节。最后指出只有把握好数据更新机制、数据质量控制、数据模型演化、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因素,才能实现城乡规划实施管理数据的可持续动态更新,提升数据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各种类型、各个层面的城乡统筹规划实践正在我国展开,然而在中国宏观发展背景的作用下,一方面,城乡统筹规划的实践表现出了许多认识的误区,产生了功利主义和利益博弈的取向;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配套的制度与法规支撑,城乡统筹规划面临着巨大的实施难题。文章通过对当前国内城乡统筹规划实践的检讨,揭示了“变奏”的相关现象和原因,指出城乡统筹规划及其实践的效果既需要自身不断的努力,也依赖于外部发展环境和整体制度、法规建设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首先介绍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和现实状况;然后归纳对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理论讨论,并陈述作者的若干观点;最后针对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的若干见解。  相似文献   

14.
温全平 《风景园林》2013,(6):144-148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重心由以建成区为主向建成区内外并重转变已成为当下及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坚持广义绿地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城乡绿地的特性及其对绿地系统规划的影响,包括主导性、多样性、多功能性、动态性、实施主体的多元性。文章对当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城乡统筹背景下绿地系统规划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赋予城乡绿地系统规划相对独立的地位,形成与城乡规划平行和互动的规划体系,在规划对象、组织系统、技术系统、规划内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过渡与转变。  相似文献   

15.
金鹰 《规划师》1998,14(1):39-41
本文对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近年来英国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过程、专业队伍以及规划师在社会事物中的角色作一简要介绍。英国战后形成的一整套规划体系在过去的十年中发生了很大变化,值得国内规划界关注。  相似文献   

16.
山地城市作为地质构造复杂的特 殊区域,是地质生态灾害的高发地段。山地 城市规划建设由于大气污染、地基下沉、严 重缺水及水体污染、地震与洪涝灾害等生态 地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 考验。根据对地质生态学的相关研究,从城 市地质生态的角度重新审视山地城乡规划, 基于地质生态学提出了需要规划方面引起重 视的问题,倡导建立地质生态学与规划学科 之间的整合体系,以此辨析当今山地城乡规 划与建设的现状和动态。  相似文献   

17.
何子张  陈庆 《华中建筑》2005,23(3):51-52
该文借助科学哲学的方法历史演进展规律。在本对象的扩张与目标的收敛;在科学层次上,城市规划理论通过与相关学科的渗透与分离,逐步发展,在技术层次上,城市规划向历史化、社会化、过程化、科学化和理论化方向发展。该文最后探讨了城市规划在中国的地位与未来。  相似文献   

18.
“和谐发展、共同繁荣”是当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大学城规划为载体,探讨中国大学城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和谐发展关系。文章从国内外大学校园规划发展沿革、大学城发展沿革入手,分析了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总结出大学城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发展的几个要素;最后基于实例具体探讨了大学城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