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口腔正畸治疗的目的是通过牙齿在骨组织内的移动以及对颌骨生长发育的控制.来矫治各种错颌畸形,牙齿通过牙周膜和牙槽骨相连接.并固定于牙槽骨内,牙槽骨主要由松质骨组成,是高度可塑性组织.受体内多种激素和活性物质的调节。其中性激素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适应性改建起着十分重要作用,而缺乏不同性激素引起的骨组织代谢异常,一定影响到正畸牙齿移动及牙周组织的改建过程。本实验主要探讨切除雌、雄大鼠性腺后,在雌、雄激素缺乏下,其不同的骨代谢率对正畸大鼠牙移动的实验研究,从骨组织形态结构改变观察其牙周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建特征,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正畸牙移动的影响,以及在正畸牙齿移动的机制中所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正畸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8只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生理盐水对照组(20只)、rmbFGF注射组(20只)。在生理盐水对照组和rmbFGF注射组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切牙之间安装正畸螺旋弹簧,使大鼠磨牙近中移动。实验组在大鼠右侧第一磨牙区注射rmbFGF溶液1.0mL,计量为5μL/mL,每隔两天一次,一共三次。各组大鼠分别于牙齿移动0,1,7,14,21d后取材分别进行HE染色。游标卡尺测定牙移动距离。结果:rmbFGF注射组牙齿移动速度高于对照组。HE染色,在大鼠正畸牙牙周组织中rmbFGF注射组压力侧:单核—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和张力区牙槽骨边缘的成骨细胞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加;张力侧成骨反应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外源性bFGF可以促进牙周组织的改建,可能在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缩短疗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口腔正畸就是运用一些生物学原理将牙齿的发育畸形情况进行矫正,进而使牙齿的形态和功能恢复正常,使牙齿变得更加整齐美观,增加人们的自信心。爱美是每个人的天性,所以牙齿畸形患者对口腔正畸的质量要求会非常高,然而,目前的口腔正畸过程中,仍然不乏会有一些正畸失败的案例,为了让更多的患者满意,本文对口腔正畸治疗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供参考借鉴。1造成口腔正畸失败的原因口腔正畸治疗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稍有一步做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加力后牙周组织与骨组织的改建情况和牙移动的阶段性变化。发现正畸过程中牙齿移动时的生物学组织反应。方法分别从生物力学阶段与组织学阶段展开研究,从牙齿结构的组织移动来观察正畸牙移动的情况。结果在生物力学阶段,会出现牙周膜组织的改建和骨组织的改建2个阶段的力学反应;在组织学阶段,生物学组织的反应集中在细胞反应与活化和牙周组织与牙槽骨反应2个方面。结论正畸牙齿的过程中,要想提高正畸牙齿的工作效果,就要更加深入的了解正畸牙齿的生物学组织反应,从牙周组织与骨组织两个方面来分析其组织反应的情况,进而能够有针对性的提高正畸牙齿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口腔正畸中的支抗控制是指通过各种措施,调整移动牙和支抗牙的位移量。目的是希望移动的牙齿发生最大限度的移动。当矫治力施加到需要移动的牙齿上时,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支抗。所谓支抗就是能够抵抗矫治力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的结构,它可以是牙齿、肌肉或骨骼,传统中加强支抗的方法很多如:横腭杆、Nance弓、固定舌弓、口外弓等装置。如果没有设计良好的支抗,就会发生牙齿的不良移动,从而影响矫治效果。那么由此可见,在治疗过程中对于AngleⅡ错[牙合]的病例,要求最大限度回收前牙,  相似文献   

6.
口腔正畸中的支抗控制是指通过各种措施,调整移动牙和支抗牙的位移量。目的是希望移动的牙齿发生最大限度的移动。当矫治力施加到需要移动的牙齿上时,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支抗[1]。所谓支抗就是能够抵抗矫治力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的结构,它可以是牙齿、肌肉或骨骼,传统中加强支抗的方法很多如:横腭杆、Nance弓、固定舌弓、口外弓等装置[2]。如果没有设计良好的支抗,就会发生牙齿的不良移动,从而影响矫治效果。那么由此可见,在治疗过程中对于AngleⅡ错的病例,要求最大限度回收前牙,改善面型,只有正确的支抗设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Follistatin(FST,卵泡抑素)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选取21只SD大鼠(SPF级)作为本次动物实验研究对象,在每只SD大鼠的口腔内一侧建立正畸牙齿移动模型,建立模型侧为观察侧,未建立模型一侧为对照侧。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每3只分为一组,共7组,按照正畸牙齿复诊周期分别标记为1 d组、3 d组、5 d组、7 d组、14 d组、21 d组、28 d组。对比各组SD大鼠FST在口腔内观察侧及对照侧牙周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对比各组SD大鼠口腔内观察侧及对照侧的情况,Follistatin(FST)的表达与分布在7 d组中为最大值,在1 d组与28 d组中为最小值,即Follistatin(FST)在SD大鼠观察侧牙周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随着加力时间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结论 Follistatin参与了正畸牙齿移动骨改建过程,并且对正畸牙齿的骨改建起着负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彤彤  米宇菁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5,34(10):824-826,i0001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BMP)超家族的成员BMP-2在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分布和表达。方法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实验性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BMP-2的表达。结果BMP-2在正畸牙齿加力各个时期存在特异的分布模式。正常牙周组织中主要分布于牙周膜,加力后张力区染色深,压力区为阴性。结论BMP-2参与了大鼠正畸牙齿移动骨改建过程,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由于口腔正畸临床治疗疗程较长,错位牙齿矫正需作三维移动,用方丝弓矫正技术治疗错牙合畸形,需要在方丝弓上进行转矩时对牙齿进行控根移动,依靠教师单纯的理论讲述及传统的转矩钳和转矩卡示教难以生动形象展示,口腔专业的学生很难观察和理解方丝弓矫正技术中的第三序列弯曲矫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正畸牙周膜改建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在牙周膜中的表达变化,探讨IGF-Ⅰ与正畸牙齿移动的关系.方法:在大鼠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切牙之间安装正畸装置,于牙齿移动3,7,14,21, 28d后取材分别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IGF-Ⅰ于牙齿移动3d后在牙周膜中表达开始增强,张力侧7d达到高峰,压力侧14d达到高峰,以后表达逐渐降低.结论:IGF-1参与了正畸牙周膜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鼠正畸牙周膜改建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在牙周膜中的表达变化,探讨IGF-I与正畸牙齿移动的关系。方法:在大鼠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颔切牙之间安装正畸装置,于牙齿移动3,7,14,21,28d后取材分别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IGF—I于牙齿移动3d后在牙周膜中表达开始增强,张力侧7d达到高峰,压力侧14d达到高峰,以后表达避渐降低。结论:IGF-1参与了正畸牙周膜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在口腔疾病患者中有效的运用正畸技术进行治疗,了解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0~2011年期间收治的90例牙齿间出现间隙的患者,分别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口腔修复,观察组采用正畸治疗方法进行口腔修复。结果观察组患者修复牙列间歇的满意程度、总体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超过对照组患者;而观察组患者接受正畸治疗后并发不良反应的情况也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正畸技术应用口腔修复患者的临床治疗上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并且能够有效的减少口腔修复患者在治疗时出现的不良反应,能够是患者牙齿获得较为理想的美观性,正畸技术在口腔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上具有极大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外源性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hVEGF)对大鼠正畸牙牙齿移动距离和体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SD大鼠正畸牙近中移动动物模型,将30只模型大鼠按 rh‐VEGF注射剂量不同随机分为0(对照组)、1 ng、5 ng、10 ng、15 ng和20 ng组,每组5只,将不同剂量rhVEGF每3 d注射于模型大鼠左上颌第一磨牙颊侧牙龈黏膜下,10 d后处死,测量牙齿移动距离并监测体质量的改变。结果注射 rhVEGF剂量低于5 ng 时牙齿移动距离较小,随剂量增大而增加,5 ng 时到达高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后牙齿移动距离随剂量增加而减小;其余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处死时体质量均比实验前轻,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定剂量范围内的外源性rhVEGF可加快正畸牙移动,局部短时间内应用外源性rhVEGF对正畸模型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姜肖梅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4):117-118
刷牙是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状况最重要的方法。由于正畸患者口腔内添加固定或活动矫治装置,给牙齿的清洁带来一定的困难,使牙菌斑容易堆积,正畸疗程一般较长,从而造成牙龈炎、牙齿脱矿、龋齿等症状。这不但影响矫治的顺利进行,而且有损口腔健康,对于这一特定人群口腔健康的维护已成为口腔正畸医护人员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口腔卫生宣教及正确刷牙方法对正畸患者口腔卫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不同黏接剂对氟斑牙黏接托槽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有效的黏接托槽是保证口腔牙齿正畸治疗成功的关键,正畸治疗中,由于黏接强度不足导致托槽脱落已成为困扰口腔正畸临床医师的主要问题,并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重组鼠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rIGF-1)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探讨IGF在正畸牙齿移动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牙齿移动模型.实验中分别将rrIGF及生理盐水注射入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右侧上颌第一磨牙腭侧的骨黏膜下,分别在加力1、3、7、14、21d后记录上颌第一磨牙移动距离。用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组织中表达的IGF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大鼠压力侧破骨细胞数和成骨细胞数在实验全过程中均多于对照组,实验组大鼠牙齿移动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证实IGF参与了牙齿移动过程中的牙周组织改建,内源性IGF和注射IGF都使牙齿移动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林培杰 《河北医药》2013,35(6):902-903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大量患者选择了口腔正畸来完善口型的美观。正畸技术近年来飞速发展,受到了口腔科专业人员的重视,在临床上口腔正畸有多种技术被推广应用,包括种植体支抗、自锁托槽、改进后的舌侧矫正技术和无托槽矫正技术[1]。支抗的意思就是在矫治过程中,不希望移动的牙齿不动。本研究重点放在了被广泛认同的种植体支抗技术上。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诊治的30例上颌前突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微螺钉种植体在前牙矫治中的有效性,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啜策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9):150-150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好发牙位和部位并提出预防的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口腔正畸患者治疗后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结果:69例患者共1487颗牙齿,31例患者的172颗牙齿治疗后发生了脱矿,发病率和脱矿率分别为44.93%和11.57%。结论:口腔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发生率高,需引起临床上的广泛重视,有效避免其发生。  相似文献   

19.
支抗就是抵抗由于作用于牙齿上矫治力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单位或解剖结构。支抗一直被认为在错牙合畸形矫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是决定矫治牙齿能否按照设计要求的方向及距离移动的主要因素。多年来,国内外众多正畸学者对支抗控制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正畸治疗中影响支抗磨牙移动因素的研究及对支抗丧失的临床处理办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纯 《中国医药指南》2013,(25):434-435
目的研究在口腔修复前正畸治疗的临床作用以及应用正畸治疗的达到的临床效果,总结正畸治疗的特点以及正畸治疗在12'腔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患者60例,并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此次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纽,每组各有30例患者。对实验组的患者采用正畸治疗,对照组进行可摘局部义齿治疗,并对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患者中有29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口腔恢复正常,仅有1例患者没有痊愈,治愈率达到了96.67%,该组的患者平均疗程为3.4个月,并且患者在治疗后均无不良反应的出现;对照组患者中有21例患者痊愈,有9例患者在治疗后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该组的治愈率为70.00%,该组的平均疗程为6.3个月,有6例患者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20.00%。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经修复后牙齿咬合度良好,并且修复后牙齿具有美观性,应该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