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博  苟文军  解宸  游慧  白梦天  李恒   《四川医学》2022,43(10):1008-1013
目的 探讨术中内界膜(ILM)剥离对糖尿病性黄斑前膜(ERM)患者黄斑区血流信号的影响。方法 糖尿病性ERM患者分为ERM+ILM剥离组(18眼)和ERM剥离组(19眼),均行标准玻璃体切除术,随访至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黄斑厚度(CMT)、血管密度(VD)、血管长度密度(VLD)、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圆度。结果 ILM剥离对两组患者的BCVA、CMT的变化没有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浅表毛细血管丛(SCP)中,ILM剥离与否不影响VD、VLD、FAZ面积和FAZ圆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深部毛细血管丛(DCP)中,ILM剥离对VD、VLD和FAZ圆度的变化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M+ILM剥离组术后第6个月的VD、VLD和FAZ圆度与ERM剥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性ERM患者术中剥离ILM延迟了黄斑区深部毛细血管丛血流信号的改善,增加了深部黄斑缺血的风险,但不影响术后BCVA和CMT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参数的变化及微视野计在黄斑区视功能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BRVO继发ME的病人41例41眼,所有病眼均接受抗VEGF治疗,药物为康柏西普。注射前和注射后6月,所有病人均接受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OCTA)和黄斑完整性评估仪(MAIA)微视野计检查。记录治疗前后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的平均血流密度(VD)、黄斑区视网膜平均敏感度(RMS)、2°固视率(P1)、4°固视率(P2)。采用配对t检验法分析治疗前后各项资料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治疗后logMAR BCVA与RMS、P1、P2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康柏西普注射6月后,BCVA显著提升(P<0.05),CMT显著降低(P<0.05);黄斑区SCP VD、DCP VD、FAZ面积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OCTA技术分析浅层视网膜和深层视网膜的血管密度、流量指数和中心凹无血管区(FAZ)与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探讨视网膜血流指数用于NPDR病变程度监测的意义。 方法 将2016-2017年金华市中医院收治的70例NPDR患者根据ETDRS分级标准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NPDR组,另纳入7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接受OCTA检查,测量血管密度、流量指数和FAZ面积。比较各种灌注指数和FAZ的差异并分析其与NPDR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无论是浅层视网膜还是深层视网膜,轻度NPDR、中度NPDR和重度NPDR组患者的旁中央凹血管密度、旁中央凹流量指数、中央凹周围区血管密度和中央凹周围区流量指数均较对照组所对应视网膜层血流指数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深层视网膜血管密度和流量指数普遍低于浅层视网膜(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浅层视网膜中央凹周围区流量指数,深层视网膜的旁中央凹血管密度、旁中央凹流量指数、中央凹周围区血管密度、中央凹周围区流量指数与病变程度呈负相关(均P<0.05)。 结论 通过OCTA测量深层视网膜血管密度和流量指数可作为研究NPDR严重程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监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视网膜微血管密度(MVD),分析两者在DR临床分期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32例260眼糖尿病患者,依据DR的国际分期标准,分为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轻度NPDR组(63眼)、中度NPDR...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OCTA)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黄斑中心凹区、黄斑旁中心凹区及黄斑区血管线性密度(VD)、血管灌注密度(PD)及黄斑区(FAZ)面积(FAZ Area)、周长(FAZ Perimeter)、形态指数(FAZ Circularity)的影响。方法 收集68位糖尿病患者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68只眼纳入研究,依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依次分为3组:A组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理想(HbA1c<7%)20人、B组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一般(7%≤HbA1c≤10%)18人、C组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佳(HbA1c>10%)20人。招募2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D。所有受试者行OCTA检查,测量黄斑中心凹区、黄斑旁中心凹区及黄斑区血管线性密度、血管灌注密度及黄斑区面积、周长、形态指数。结果 A组、B组、C组、D组的黄斑中心凹血管线性密度(VCD)与黄斑中心凹血管灌注密度(PCD)分别为9.30、9.00、10.65、11.25 mm-2和0.17、0.17、0.19、0.20mm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光凝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对黄斑区微血管结构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106例C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激光光凝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术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用LogMAR表示)、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区微血管结构[浅层毛细血管层密度(SCP)、深层毛细血管层密度(DCP)、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BC-VA、CMT、FAZ及TNF-α、IL-6、sICAM-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SCP、DCP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珠单抗联合光凝治疗CRVO继发黄斑水肿疗效好,可增加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减少黄斑区非灌注面积及炎症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2型糖尿病(DM)患者黄斑区厚度与形态的改变.方法:正常对照组23例30眼,DM患者75例120只眼分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非增殖期(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及增殖期(PDR)病变3组.采用OCT观察DM患者黄斑区图像特征,同一时间点应用黄斑地形图分析软件测量黄斑部9个分区视网膜厚度,并做最佳矫正视力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人、NDR、NPDR、PDR组黄斑各区平均厚度与国内外报道相符,NDR与正常人黄斑各区厚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DR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力呈负相关(r=-0.69,P<0.01);同时发现DM患者黄斑区有囊样水肿、黄斑前膜等多种表现,多以两种及两种以上形态出现.结论:OCT能定性、定量地观察糖尿病黄斑区的表现,为其组织形态的评价、指导治疗及随访提供可靠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视网膜病变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将117例T2DM患者,根据眼底荧光造影结果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组)41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46例及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组)30例.测定3组患者的baPWV,分析baPWV与T2DM患者视网膜病变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关联性卡方检验显示baPWV测定的血管弹性减退程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有关(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呈正相关(r=0.475,P<0.001).结论 随着T2DM患者视网膜病变进展,baPWV测定的血管弹性减退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血管的量化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特征,探讨OCTA量化指标用于监测DR病情发展以及指导激光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病例资料研究。选取经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根据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范围和不伴或伴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将其分为5组。采用OCTA检查对所有被检眼行黄斑区3 mm×3 mm、HD 6 mm×6 mm范围模式扫描采集视网膜血管图像,获取2种范围内浅层及深层毛细血管丛视网膜血管密度值以及黄斑中心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 area,FAZ)面积、周长及围绕FAZ区域300 μm宽度内的中心凹血管密度值(FD?300)。采用神经网络算法确定不同分组的分布区间及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实验组与对照组采用Dunnett?t检验,使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组黄斑区3 mm×3 mm和6 mm×6 mm范围浅层和深层视网膜血管密度(%)、FAZ面积(mm2)和周长(mm)、FD?300(%)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需PDR治疗组的黄斑区血管密度、FD?300较背景期组明显下降,FAZ面积、周长较背景期组明显增加。不同分组的分布区间内背景期组的检出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需PRP组的检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见OCTA的量化测量指标对DR的背景期组和需PRP治疗组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结论:黄斑区血管密度及FAZ面积、周长、FD?300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提示结合眼底检查,量化OCTA检查可以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疾病发展的一种无创监测手段,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提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是否需激光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4):30-33+37+封三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TNF-α水平与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相关性以及外周血TNF-α水平用于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DKD患者50例,设为糖尿病肾脏疾病组(DKD组),并根据患者尿白蛋白/尿肌酐将DKD患者分为微量蛋白尿组(n=32)、大量蛋白尿组(n=18),选同期T2DM不合并DKD患者200例,设为单纯糖尿病组(T2DM组)。检测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UACR、肾小球滤过率,检测并分析T2DM组患者和DKD组患者以及DKD患者两个亚组间TNF-α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或Spearman分析外周血TNF-α与eGFR或UACR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TNF-α水平与DKD的关系,最后绘制ROC曲线分析TNF-α、eGFR或UACR用于DKD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DKD组血清TNF-α水平高于T2DM组患者,且大量蛋白尿组血清TNF-α水平高于微量蛋白尿和单纯糖尿病组;TNF-α高水平是DKD的高危因素;血清TNF-α分别与UACR呈正相关(P0.05),与e GFR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TNF-α水平检测DKD的曲线下面积为0.893,95%可信区间为0.675~1.00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3%和89.3%,高于eGFR或UACR检测DKD的敏感性(73.4%,75.1%)和特异性(80.1%,83.5%)。结论 TNF-α可能参与DKD进程,在DKD病情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可作为DKD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IRI)与糖尿病肾病(DKD)患者白蛋白尿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0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将其分为3组,UACR<30 mg·g-1为单纯糖尿病组(T2DM组),UACR≥30 mg·g-1且≤300 mg·g-1为早期DKD组(EDKD组),UACR>300 mg·g-1为临床DKD组(CDKD组)。比较3组SIRI及其他指标水平,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KD的危险因素。结果 3组患者的性别、吸烟史、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年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CHR)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糖尿病肾病(DKD)患者中的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21例T2DM患者,根据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分为单纯糖尿病(DM)组(正常蛋白尿)、早期DKD组(微量白蛋白尿)和临床DKD组(大量白蛋白尿)。收集并分析各组患者基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及CHR等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CHR与炎症及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KD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HR对早期DKD的预测价值。结果 CHR随蛋白尿增加而升高,早期DKD组和临床DKD组CHR均高于单纯DM组,且临床DKD组高于早期DKD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HR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UACR、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呈正相关(P<0.05),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  相似文献   

13.
高升  褚欢欢  郭建新 《医学研究杂志》2023,52(4):148-151,116
目的 应用光学相关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对比观察不同缺血分型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患者的黄斑无血流区(macular non-flow, MNF)面积及其他微血管参数变化,并分析MNF面积与其余各项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经检查后确诊为BRVO患者45例(45只患眼),其中非缺血型25例(25只眼),缺血型20例(20只眼),OCTA检查分析获得黄斑中心6mm×6mm大小范围内MNF面积、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uperficial vascular density, SVD)、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eep vascular density, DVD)、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 FAZ)面积、FD-300等参数,比较非缺血组和缺血组的上述指标,并分析MNF面积与其余各项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与非缺血组比较,缺血组MNF面积明显增加,SVD、DVD、FD-300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AZ面积无明显变化。MNF面积与SVD、DVD、FD-300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78、-0.630、-0.480, P均<0.05),而与FAZ面积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NF可作为一项新的OCTA指标来评估BRVO黄斑区视网膜的缺血状态;BRVO两组间比较,DVD相比SVD下降更为明显,提示深层毛细血管丛的毛细血管损伤对于视网膜缺血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杜颖红  郑海华 《浙江医学》2016,38(6):393-397
目的探讨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视网膜厚度(RT)两项指标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中的临床意义,并分析MPV与RT在糖尿病各期的相关性,为早期诊断黄斑水肿、判断DR严重程度提供临床诊断依据。方法选取确诊为2型糖尿病(DM)患者80例(159眼),其中男42例(84眼),女38例(75眼),将DM患者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NPDR)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PDR),检测DR患者不同分期的MPV,观察糖尿病黄斑水肿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中的形态,定量测定黄斑区RT,并与30例健康成年人(对照组)比较。结果4组MP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PDR组和PD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DR组与NPD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R及NPDR组与PDR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区以中心凹1mm为直径RT对照组为(243.35±11.76)滋m、NDR组(249.95±10.81)滋m、NPDR组(279.50±34.67)滋m、PDR组(305.12±66.01)滋m。4组A1~A9的RT比较,NPDR、PDR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R组与NPDR、PDR组及NPDR与PDR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DR、NPDR和PDR组的MPV与黄斑区中心凹的RT均呈正相关(r=0.54、0.72、0.85,均P=0.00)。对照组的MPV与黄斑区中心凹的RT不相关(r=0.27,P=0.14)。结论MPV增大是DM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黄斑区RT与DR严重程度有关,DR程度越重,RT增大的概率就越大,RT大小与是否发生DME相关;DR患者MPV和RT呈正相关,且随着DR分级的加重,相关度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毛细血管血流改变情况及与视力恢复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单眼IMH患者75例为观察组,将患侧眼作为A组,对侧健康眼作为B组,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者眼75例为对照组,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area of avascular area of fovea macula,FAZ)及FAZ中心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central superficial retinal capillary,RSCP)、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deep retinal capillary ,RDCP)、脉络膜浅层毛细血管(superficial choroidal capillary,CSCP)血流面积和血流密度,观察A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相关指标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ion,BCVA)恢复情况的相关性。 结果 术前B组、对照组FAZ低于对照组,RDCP血流密度、CSCP血流面积及血流密度高于A组,A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黄斑裂孔闭合率100%,患者BCVA术前(1.14±0.27)LogMAR,术后3个月为(0.87±0.15)LogMAR,术后6个月为(0.84±0.13)LogMAR。术后3个月、6个月FAZ低于术前,RDCP血流密度、CSCP血流面积及血流密度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与FAZ呈负相关性(P<0.05),与RDCP血流密度、CSCP血流面积及血流密度呈正相关性(P<0.05)。 结论 IMH患者黄斑裂孔的发生与FAZ及黄斑区毛细血管血流变换有密切的相关性,术后患者FAZ面积及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及脉络膜浅层毛细血管的血流密度和血流面积均得到明显改善,患者远期视力恢复与术后FAZ面积呈显著负相关性,与血流密度和血流面积呈正相关性,其可作为IMH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良好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使用眼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测量单眼低度近视儿童双眼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密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8~14岁单眼低度近视儿童45例(90眼)临床资料。经1%环喷托酯睫状肌麻痹后验光,将等效球镜度(SE)-3.00 D~-0.50 D纳入近视眼组,SE+0.25 D~<+2.00D纳入非近视眼组。使用IOL Master 500测量眼轴(AL)、平均角膜曲率半径(CR),计算轴率比(AL/CR)。使用海德堡SD-OCT进行黄斑区水平线性扫描并获取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值。使用OCTA模块获取3 mm×3 mm的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图像,通过Image J图形处理软件获取浅层视网膜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血管丛(DCP)血流密度、脉络膜毛细血管层(CC)血流密度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血流指标与年龄、AL、CR、AL/CR、SFCT的相关性。结果 近视眼组SE和SFCT均小于未近视眼组,而AL和AL/CR均大于未近视眼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同型半胱氨酸(Hcy)与2型糖尿病(T2DM)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按是否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将120例T2DM患者分为DR组(n=76)和单纯T2DM组(n=44),将DR组分为非增生型DR(NPDR)组(n=45)和增生型D...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5月在笔者医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 (T2DM) 患者, 分为单纯T2DM组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其中单纯T2DM患者887例,DR患者214例,后者中非增殖期(NPDR)患者156例, 增殖期(PDR)患者58例,糖尿病诊断依据符合2014年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提出的T2DM诊断标准,DR的分期标准符合我国眼底病学会制订的2014年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结果 T2DM患者内脏脂肪面积(84.99±39.33cm2)与DR患者内脏脂肪面积(76.35±42.85c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脏脂肪面积在NPDR和PDR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高血压、内脏脂肪面积是DR的相关因素(P<0.05),内脏脂肪面积每增加1cm2,糖尿病患者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减少1%,性别、年龄、血脂、吸烟史、饮酒史等相关指标与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内脏脂肪面积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相关因素,其与DR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评价康柏西普对糖尿病黄斑水肿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生物图像变化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研究,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宁波市第一医院眼科中心48例受试者的80眼进行每月一次的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并分析,所有定量分析比较均使用生物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包括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各部位血流密度和厚度等指标,分析不同分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视网膜微循环的改变。方法 运用OCTA对22例(39眼)正常人、73例(73眼)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NPDR)和25例(25眼)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患者进行检查,收集不同区域的深、浅层视网膜血管密度、厚度并进行记录分析。结果 (1) 浅层血流密度: 与正常组相比,PDR和NPDR组的近中心凹血流密度、旁中心凹血流密度、FD-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和NPDR组相比,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2) 深层血流密度: PDR和NPDR组与正常组相比较,旁中心凹四方位以及近中心凹的下、颞侧血流密度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全图区血流密度、中心凹血流密度、以及近中心凹上、鼻侧分区血流密度无显著差异;PDR与NPDR各部位血流密度相比较,旁中心凹以及旁中心凹颞侧区域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部位分区无显著差异。(3)视网膜厚度: 正常组较NPDR组黄斑中心凹厚度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数据3组之间视网膜厚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通过OCTA检查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深层和浅层血流密度下降明显,且在NPDR时期已经出现明显的血流密度下降;深层的视网膜旁中心凹尤其是旁中心凹颞侧血流密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性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