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掌握某炼化企业碳排放情况,制定减排措施,参照相关指南核算了该企业的年度二氧化碳(CO2)排放量,范围包括发电设施和石油化工装置。对于CO2排放占比较多的工艺过程,采取或规划了高效合理的减排措施,包括开展CO2捕集纯化侧线试验、建设燃煤烟气CO2捕集示范装置、研发及应用一氧化二氮(N2O)分解催化剂以及提高装置电气化率等。降碳措施的实施,直接或间接地降低了企业的CO2排放量,促进了低碳环保、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工作的开展,可为同类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韩恒文  韩伟  程薇 《石油化工》2023,(12):1754-1764
全面细致地进行CO2排放核算是炼化企业挖掘碳减排潜力、升级碳减排技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依据。综述了国内外石化行业CO2排放的核算方法与减排技术,重点介绍了CO2排放核算模型、核算方法、核算指南与规范,以及基于核算结果的CO2减排技术,分析了国内外大型炼化企业CO2排放核算成果、减排技术效果及发展趋势,以期为炼化企业在转型发展、节能降耗、CO2减排和利用等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提高盐水层中CO2埋存潜力评价的准确性,基于物质平衡方法,建立CO2构造埋存过程的物质平衡方程,在对CO2可埋存地下体积准确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CO2理论构造埋存量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新方法计算的CO2理论构造埋存量,与面积法、容积法相比,误差更小,仅约为10%;新方法可同时预测CO2增压埋存条件下和保压埋存条件下的理论构造埋存量,且随着注入时间或注采比的增加,CO2理论构造埋存量和地层压力均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该方法对CO2构造埋存量研究及CO2注入量实时动态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中和背景下,CO2封存利用已成为人类绿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以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O2捕集与封存(CCUS/CCS)为核心的碳工业,正成为碳中和目标下的新兴战略产业,规模可持续发展需借鉴全球油气工业发展路径。地球系统发育3种“碳”,黑碳是未被封存或利用并长期留存在大气圈中的CO2,灰碳是被固定或永久封存在地质体中的CO2,蓝碳是通过生物、物理、化学等方式可转化为人类利用产品的CO2。碳工业体系覆盖碳产生、碳捕集、碳运输、碳利用、碳封存、碳产品、碳金融等业务,是彻底消除“黑碳”的革命性领域。研发以碳减排、零碳、负碳及碳经济为内涵的碳工业技术体系,构建以CCUS/CCS为基础的低成本、高能效的碳工业体系,是世界各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和能源清洁利用的战略举措,利于推动4个“80%”的中国能源供应格局转变,即由2021年含碳化石能源消费占比80%以上、化石能源CO2排放80%以上,转变为2060年非碳新能源占比80%以上、...  相似文献   

5.
对示例类型企业进行增产化工原料的转型发展方案研究,从经济效益、CO2排放量、征收碳税等方面分析了重油加工采用沸腾床加氢裂化、浆态床加氢裂化和灵活焦化方案对企业的影响。结果表明:重油加工选择灵活焦化方案时经济效益最优,但其CO2排放量高,征收一定碳税后,经济效益仍为最优;虽然灵活焦化技术有利于解决全厂燃料平衡问题,并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在CO2排放量配额受限的地区,宜优先考虑沸腾床加氢裂化方案,该方案经济效益较好,CO2排放量较小,还可兼顾生产低硫船用燃料油;重油加工采用加氢裂化技术时,其转化率高,增产优质乙烯裂解原料多,CO2排放量小,随着绿色能源发展,绿氢成本逐渐降低,加氢路线的优势将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6.
CO2既是温室气体、也是可再生碳资源。将CO2转化为更有价值的能源、化工和材料产品是推动碳循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而催化是实现该途径的重要技术之一。综述了CO2多相催化转化为典型C1和C2+产品的重要进展,其中,转化为C1的路线以制甲醇、合成气为例,转化为C2+的路线以制乙醇、低碳烯烃为例;并进一步剖析该领域的研究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7.
枯竭气藏是进行CO2埋存的有利场所之一,进行气藏CO2埋存潜力评估至关重要。基于气藏生产和CO2埋存采注过程中物质的量平衡原理,考虑气体偏差系数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依据气体状态方程,建立了气藏CO2埋存潜力评估模型,分析了采出程度和气体偏差系数对气藏CO2埋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出程度和气体偏差系数越大,越有利于CO2埋存。结合川中A区块L1井的实际参数进行了CO2埋存潜力评估,考虑气体偏差系数随储层温度和压力变化预测的CO2埋存量比传统物质平衡法计算的埋存量高27%。该方法对CO2埋存潜力评价研究及埋存方案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炼油企业催化裂化装置的CO2排放量在总排放量中占比很高,相应的烟气CO2回收治理技术却鲜有报道。醇胺法酸性气体脱除工艺(醇胺法)广泛应用于天然气净化等领域,是一种脱碳效率高、再生能耗低的成熟脱碳技术,可考虑应用于再生烟气脱碳过程中。利用Aspen HYSYS软件模拟醇胺法再生烟气CO2吸收和解吸过程发现:混合胺液的组成和浓度会影响再生烟气CO2的脱除效果,适当提高吸收压力及温度有利于吸收过程的进行;富胺液解吸过程的能耗主要取决于解吸率及操作压力,在解吸温度不高于胺液降解温度的条件下,应适当提高解吸压力。  相似文献   

9.
以南海北部边缘盆地为例,选取典型火山-幔源型CO2气和不同有机成因CO2气的碳同位素值作为端元,模拟计算了2种成因CO2气按不同比例混合后碳同位素值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论有机成因CO2的同位素值(-10‰~-25‰)和初始有机成因CO2气含量(0.5%~2.0%)如何变化,当CO2气含量小于10%(摩尔分数)时,混合后的δ13CCO2值随总的CO2气含量增加而迅速增大;而当CO2含量超过约10%(摩尔分数)时,δ13CCO2值增加缓慢,最后都迅速趋近火山-幔源型CO2的端元碳同位素值(约-4‰)。该模拟结果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世界上所发现的火山-幔源型CO2气为主天然气藏,其CO2含量多高于10%(摩尔分数)或15%(重量分数),其碳同位素值大都介于-4‰~-7‰之间。模拟结果与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和珠江口盆地实测CO2气的碳同位素值变化趋势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0.
二氧化碳(CO2)捕集与封存技术有利于减少CO2的排放量,近年来针对CO2地质封存形成了从纳米尺度到油气藏尺度的大量研究成果,大多数研究只针对单一维度多孔介质中流动行为开展研究,且物理实验方法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十分耗费时间和成本。为了从微观角度深入理解CO2地质封存过程中的渗流行为,提高CO2地质埋存量,基于追踪两相界面动态变化的VOF(Volume of Fluid)方法,分别建立了2D和3D模型,开展了超临界CO2-水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对比了不同润湿性、毛细管数、黏度比条件下的CO2团簇分布特征、CO2饱和度变化规律,揭示了孔隙尺度CO2埋存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岩石对CO2润湿性增加,CO2波及范围扩大,同时CO2团簇的卡断频率减少,CO2埋存量增加;②随着毛细管数的增加,驱替模...  相似文献   

11.
在CO2气藏束缚水、入侵水、产出水中都溶解有CO2,以摩尔守恒为理论基础,建立了CO2气藏的物质平衡方程。CO2的相态及物性变化与气藏压力、温度条件密切相关,同时考虑地层水矿化度对CO2溶解度的影响,利用牛顿均差插值方法编程计算气藏任意条件下的物性参数。利用物质平衡方程结合CO2 的高压物性随压力、温度的变化关系,可以计算CO2气藏的地质储量和不同采出程度下的平均地层压力,并确定开发过程中的CO2相态变化。实例验证计算误差为0.131%,说明计算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如何经济有效地控制CO2的排放量,减缓温室效应对我国已显得越来越迫切。非常规储存是将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通过采集回注到地下煤气层、废油气储层或深海盐水储层中储存的方法,主要有CO2水合物法、煤层气置换法、CO2驱替甲烷水合物、注CO2提高原油或凝析油的采收率、深海盐水储层储存法等。从储存的机理方面介绍了各种非常规储存CO2的方法,并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对各种方法进行了评价。指出对于具有相同烃类孔隙体积的油气藏来说,由于气体更容易压缩,地质构造封闭性好,气藏、凝析气藏在储存CO2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战略愿景下,CO2驱强化采油封存技术(CO2-EOR)因能助力油气行业转型发展,成为“低碳化”乃至“负碳化”的首选技术和最现实的选择。无论是实验、数值模拟还是现场实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CO2-EOR研究侧重于CO2作为高效的驱油“催化剂”本身及油藏CO2-EOR适应性认识,对于工程选址评价缺乏统一标准和系统研究。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CO2-EOR应用进展和工程实践,明确了CO2-EOR工程选址可行性评价所需的通用依据,指出了CO2-EOR工程选址遵循“CO2封存与驱油双统一”、安全性、经济性的专属性原则,并从CO2-EOR工程选址的地质、工程、安全、经济4个要素开展了较详尽系统的研究,定性-定量构建了“4+8+27”CO2-EOR工程选址三级指标评价体系(GESE),以期为油藏开展CO2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流体包裹体的CO2成因及其与油气演化的关系,应用同位素分馏方程计算了奥陶系碳酸盐岩脉流体包裹体中CO2的碳同位素值和H2O的氧同位素值.结果表明,其碳、氧同位素值分别为-1.64‰~-11.15‰和-22.12‰~-33.06‰.该包裹体的CO2以无机成因为主,其碳同位素组成形成于100℃~160℃的条件下,对应于油气演化的成熟-高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5.
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O2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保障,其中CO2管道输送是最重要的一环。从CCUS技术和CO2管道设计两个维度综述了国内外CO2捕集、CO2运输、CO2封存和CO2利用的研究进展,针对运输过程,着重从工艺设计、杂质、含水量、止裂控制和风险评估等方面梳理了CO2管道设计的研究成果。中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CCUS技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等机构分别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聚焦CCUS发展的各个环节。虽然中国尚处于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但相信随着科研人员的努力会很快赶超发达国家,跻身第一方阵。研究结果旨在为中国的CCUS技术发展提供参考,促进中国CCUS技术的推广实施和CO2管道的合理设计。  相似文献   

16.
2020年9月,中国政府提出了在2030年前碳达峰以及争取在2060年前碳中和两阶段减排目标,该目标的确立为中国CO2驱提高天然气采收率(CO2-EGR)产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机遇。为了对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下CO2-EGR的发展形成全局性的认识,系统分析了“双碳”目标下发展CO2-EGR的意义,CO2-EGR的潜力、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而针对我国CO2-EGR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发展CO2-EGR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加速清洁能源体系建设推动能源转型、进而尽早实现“双碳”目标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2)我国应明确CO2-EGR发展路径,构建CO2-EGR空间布局,强化CO2-EGR数字融合及其在多能互补能源系统中的减排作用,助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运用和传统难减排的煤炭行业深度脱碳;(3)充分借鉴欧美税收抵免政策和创新基金政策,加速建立CO2  相似文献   

17.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一种有效的碳处理技术。在碳中和背景下,中国CCUS技术将迎来万亿级产业风口。目前,CCUS技术各环节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大规模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调研国内外CCUS技术文献以及全球正在运行和计划建设的CCUS项目,总结了国内外CCUS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进一步明确CCUS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前景。研究表明:目前碳捕集效率不足90%,碳捕集成本占CCUS项目总成本的60%~85%,碳捕集技术的研发重点应以燃烧前捕集(如乙醇、合成氨和天然气加工等行业)以及燃烧后捕集等以提高碳捕集效率、降低碳捕集成本为主;CO2利用技术目前处于工业示范阶段,突破高温、高压环境瓶颈,寻找合适的催化剂提高碳利用效率是CO2利用技术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方向;CO2在油气田和咸水层封存应围绕CO2驱提高油气采收率和增加CO2封存潜力开展进一步研究;CCUS项目需要克服实现经济盈利、技术创新、降本增效、政策补贴激励等挑战;CCUS耦合氢能、油气田地热能等新能源将成为未来...  相似文献   

18.
CO2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是“双碳”战略下重要的碳减排手段,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地质利用方面,而对地层的碳封存潜力尤其是CO2矿化潜力的定量评价存在不足。为此,通过程序开发手段,将闪蒸计算加入开源的反应溶质运移模拟软件中,利用改进后的软件建立了松辽盆地大情字井油田H59区块的三维地质模型,通过历史拟合注采过程校正模型地层参数,最后采用校正后模型量化表征了不同注入阶段及注采结束后CO2迁移与相态转化的时空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在油藏CO2混相驱条件下,CO2在注入井端的小范围内呈现气相,在接触到油相前缘后,CO2受浮力影响减弱,在垂向上逐渐趋于均匀分布,并向开采井端均匀推进;(2)气水同注阶段与注气阶段均有超过70%注入的CO2溶解于油相,但气水同注阶段溶解于水相的CO2含量明显增加;(3)注采结束后的相态演化特征表现为溶解水相CO2逐渐转变为矿物相,而溶解油相CO2...  相似文献   

19.
随着温室气体CH4与CO2排放量的逐年增加,全球气温上升、全球变暖加剧。CH4-CO2重整(CRM)能够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且重整产物为合成气(CO和H2),能提高碳资源的利用率。通过CRM装置完成了反应过程及产物分析,结合流体仿真软件Fluent与化工模拟软件Chemkin模拟揭示了等离子体作用下CRM制合成气反应过程中进料速率、进料比(n(CO2):n(CH4))及等离子体功率对反应器内部温度场与浓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进料速率提高,物流在反应器内涡流作用加剧,导致反应器底部温度变高,CH4所参与副反应的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参与主反应的CH4减少,对CO、H2的选择性降低。相同进料速率下,进料比越大,目标产物产量越高,过量的CO2发生副反应,导致CO的增量大于H2的增量。大功率等离子体提供的高温环境会促进C...  相似文献   

20.
碳科学公司(Carbon Sciences)是CO2转化碳酸盐技术的开发商,该公司将气体转化为沉积碳酸钙(PCC)用于生产纸张、医药和塑料,该公司于2008年9月底宣布,现正在开发将CO2转化为低碳烃类(C1~C3)的工艺,以便再进一步改质成较高碳的燃料,如汽油和喷气燃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