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干扰素 α(IFN α)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IFNα2b处理前、后的HepG2 2 15细胞上清的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检测IFNα2b处理后不同时点的HepG2 2 15细胞和其母源细胞HepG2 细胞内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1(STAT1)、STAT2、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3γ(ISGF3γ)、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OAS)、RAN依赖蛋白激酶(PKR)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ISGF3γ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并用染料木黄酮阻断IFNα2b信号转导后再次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IFNα2b处理8h后,HepG2 2 15细胞上清HBVDNA平均减少0 72log 10copies ml,而加染料木黄酮后则无减少。IFNα2b处理后,HepG2 和HepG2 2 15细胞中STAT1、STAT2、ISGF3γ、2′5′OAS和PKRmRNA水平明显升高;加染料木黄酮后前3个因子mRNA水平仍然能检测到,而2′5′OAS和PKRmRNA则受到抑制。WesternBlot检测也提示IFNα2b处理后ISGF3γ蛋白质水平升高,加染料木黄酮后其表达受到抑制。结论 Janus酪氨酸激酶(JAK) STAT途径在IFN α抗HBV中发挥主要作用,而ISGF3是该途径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新型CpGODN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我室自行设计的CpG ODN(CpG BW001)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CpG BW001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48小时,用VSV病毒保护实验及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的病毒保护能力及其中的IFN-α含量.将上述CpG BW001刺激人PBMC的上清与HepG2.2.15细胞共孵育12天后收集培养上清,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该培养上清液中HBsAg及HBeAg的含量,用点杂交法检测HBV DNA的含量.结果:CpG BW001刺激人PBMC产生以IFN-α为主的抗病毒物质;CpG BW001刺激人PBMC的培养上清作用于HepG2.2.15细胞后,HepG2.2.15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含量明显减少,且细胞内HBV DNA的含量也显著降低.结论:CpG BW001能通过刺激细胞产生抗病毒物质如IFN-α等,从而在体外抑制HBsAg和HBeAg的表达及HBV的复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CpG-ODN体外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的免疫刺激效应.方法 CpG-ODN体外刺激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ELISA检测培养液中IFN-α的水平;将不同比例的PBMC培养上清与HepG2.2.15细胞共孵育4和8 d后,用ELISA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培养上清液中HBsAg、HBeAg和HBV DNA的水平;MTT法观察活化的PBMC培养上清液对HepG2.2.15的杀伤作用.结果 CpG-ODN可有效诱导慢性乙肝患者PBMC分泌IFN-α,增强其活化的PBMC培养上清液对HepG2.2.15的杀伤作用;CpG-ODN本身虽不能直接抑制HBV的复制,但可通过其活化的PBMC的培养上清抑制HepG2.2.15细胞产生HBsAg、HBeAg和HBV DNA.结论 CpG-ODN可有效激活慢性乙肝患者的免疫细胞,发挥抗病毒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HBV转染的肝细胞系(HepG2.2.15细胞)在细胞因子作用下能否上调PD-L表达.方法 应用肝细胞系(HepG2细胞和HepG2.2.15细胞)为模型,用IL-4、IFN-α、IFN-γ(终质量浓度均为10 ng/ml,刺激时间为12 h)作用于上述细胞系,采用RT-PCR技术检测细胞因子作用前后PD-L表达情况.结果 无论是否转染HBV,IFN-α和IFN-γ均能诱导肝细胞系(HepG2细胞和HepG2.2.15细胞)PD-L1表达;而IL-4不能诱导PD-L1表达,IL-4、IFN-α、IFN-γ均能诱导转染了HBV的HepG2.2.15细胞PD-L2表达,仅IFN-γ能诱导未转染HBV的HepG2细胞PD-L2表达.结论 IFN-α和IFN-γ有较强诱导肝细胞系(HepG2细胞和HepG2.2.15细胞)PD-L1表达上调的作用,HBV在细胞因子诱导HepG2.2.15细胞PD-L2表达中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针对HBV X基因区设计的小干扰RNA(siRNA)表达载体质粒pGenesil-siHBV X 对HepG2.2.15细胞HBV表达和复制的抑制效果及特异性。方法 针对HBV X区设计siRNA表达载体质粒pGenesil- siHBV X。分别用培养液(空白对照)、脂质体Metafectene、pGenesil 空载体、pGenesil-siHK(阴性对照)、pGenesil-siAFP(特异性对照)、pGenesil-siHBV X处理或转染HepG2.2.15细胞各3次。于每次转染后24 h,取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技术检测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含量,用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含量,用PCR荧光定量技术检测HBV-DNA复制水平。 结果 pGenesil-siHBV X转染能抑制HepG2.2.15细胞对HBV标志物的表达,且抑制作用随转染次数增加而增强。第3次转染后,pGenesil-siHBV X组细胞上清液中 HBsAg、 HBeAg和HBV-DNA检测结果分别为(6.26 ± 1.07)ng/ml 、(0.13 ± 0.05)Ncu/ml和(3.01 ± 0.40)×107拷贝/ml,与空白对照组的(22.50 ± 1.39)ng/ml、(1.12 ± 0.11)Ncu/ml和(12.33 ± 1.28)×107拷贝/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80、12.21、9.71,P < 0.05);pGenesil-siHBV X 转染不影响细胞对AFP的表达(t = 0.18,P = 0.86)。结论 pGenesil-siHBV X可以有效和特异地抑制HepG 2.2. 15细胞HBV-DNA的复制及HBsAg和HBeAg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鉴定可能与 HBV 核心蛋白去磷酸化有关的磷酸酯酶。 方法 以磷酸酯酶 2A 抑制剂冈田酸(OA)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肝癌 HepG2.2.15 细胞。将细胞分为 4 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 0(对照组)、10、20、30 ng/ml 的 OA(OA 10 ng 组、OA 20 ng 组、OA 30 ng 组),每组各设 5 孔。在培养 0、2、4、6 d 时分别收集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 HBsAg 浓度,荧光实时定量 PCR 方法检测 HBV DNA 拷贝数。取培养 2 d 时的各组细胞,采用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 HBcAg 异质性,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 HBcAg 亚细胞定位。 结果 OA 10ng 组、OA 20 ng 组各时间点细胞培养上清液HBsAg 浓度、HBV DNA 拷贝数分别与对照组相应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培养 2 d 时 HBcAg 电泳条带、亚细胞定位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异常。OA 30 ng 组在培养 2、4、6 d 时细胞培养上清液 HBsAg 浓度(n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各时间点(分别为 385.9 ± 43.1 vs. 510.2 ± 63.3、346.5 ± 39.6 vs. 484.6 ± 59.4、295.1 ± 32.8 vs. 467.2 ± 52.9,P 值分别为 0.028、0.022、0.016);在培养 2 d 时细胞培养上清液 HBV DNA 拷贝数(ml-1)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6.71 ± 6.07 vs. 6.34 ± 5.72,P = 0.022),而在培养 4、6 d 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各时间点(分别为 5.80 ± 5.19 vs. 6.29 ± 5.68、4.75 ± 4.15 vs. 6.25 ± 5.58,P 值分别为 0.008 和 0.005);在培养 2 d 时 HBcAg 电泳条带明显增宽,约 20% 的 HepG2.2.15 细胞的细胞核内 HBcAg 红色荧光信号明显增强。 结论 短时间、高浓度的 OA 处理可提高 HBV DNA 的复制水平和核心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提示磷酸酯酶 2A 可能参与了 HBV 核心蛋白的去磷酸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CpG-ODN体外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pG-ODN体外对HBV复制和HBV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CpG-ODN体外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ELISA检测培养液中IFN-α及IFN-γ的水平。将不同比例的PBMC培养上清与HepG2. 2. 15细胞共孵育 2、4、6、8d后,用ELISA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培养上清液中HB sAg、HBeAg和HBVDNA的水平。结果:CpG-ODN可诱导PB MC分泌IFN-α和IFN-γ。CpG-ODN本身虽不能直接抑制HBV的复制,但经刺激活的化的PBMC的培养上清,却能显著抑制 2. 2. 15细胞产生HBsAg、HBeAg和HBVDNA,在培养的第 8天,抑制率最高分别达 90. 8%、31. 3%和 32. 2%。结论:CpG-ODN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剂,可诱发机体的免疫效应,抑制HBV复制和HBV抗原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否影响肝细胞对双链DNA(dsDNA)分子诱导产生的Ⅰ型干扰素应答。方法:以肝癌细胞HepG2以及整合有HBV基因的HepG2.2.15细胞为模型,转染dsDNA分子poly(dA-dT),实时定量RT-PCR检测IFN-β、干扰素应答基因IFIT1与炎症因子TNF-α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F-κB、IRF3的核转位以及pTBK1的表达。HBV复制型质粒HBV1.3转染HepG2、HBV siRNA转染HepG2.2.15后,实时定量RT-PCR检测细胞中IFIT1的表达。结果:poly(dA-dT)能够诱导HepG2细胞产生Ⅰ型干扰素,在转染后6小时,IFN-β与IFIT1表达达高峰,而后下降,TNF-α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Poly(dA-dT)转染后6小时能检测到TBK1的磷酸化与IRF3的核转位,但NF-κB的核转位不明显。HepG2.2.15细胞在poly(dA-dT)转染后12小时能检测到TNF-α的一过性表达,而IFN-β与IFIT1的表达在72小时才达到高峰,与之对应的:在转染后6小时,没有检测到TBK1的磷酸化与IRF3的核转位。poly(dA-dT)与HBV1.3共转HepG2后,HBV的蛋白表达受到抑制,而将HBV siRNA转染HepG2.2.15后,细胞对poly(dA-dT)的应答明显增强。结论:HepG2与HepG2.2.15能够应对ds-DNA的刺激,通过NF-κB与IRF3信号通路产生Ⅰ型干扰素或炎症因子,但HBV的存在影响了肝细胞对dsDNA产生的固有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9.
IFN-γ对TRAIL诱导HBV相关性肝癌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以转染了HBV全基因组、并稳定表达HBV病毒颗粒的HepG2.2.15细胞为细胞模型,探讨IFN-γ对新型凋亡分子TRAIL(TNF相关的诱导凋亡配体)诱导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发生机制。方法:以流式细胞仪检测IFN-γ和TRAIL作用前,HepG2.2.15细胞的凋亡率,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和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IFN-γ用0、6、12和24h后,细胞表面膜结合型TRAIL和TRAIL受体mRNA的表达。用HBsAg和HBeAg ELISA检测试剂盒测定IFN-γ作用0、6、12和24h后,HBV病毒颗粒的分泌表达状况。结果:TRAIL单独作用、IFN-γ单独作用、TRAIL和IFN-γ联合作用后,HepG2.2.15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9.12%、5.84%和46.68%,表明IFN-γ可以显著上调TRAIL诱导的细胞凋亡。IFN-γ作用后,细胞表面膜型TRAIL的表达有显著上调,而部分与TRAIL诱导凋亡相关的TRAIL受体的表达也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并且IFN-γ可以抑制HepG2.2.15细胞HBV病毒颗粒的分泌。结论:转染HBV全基因组的HepG2.2.15细胞对TRAIL诱导的凋亡相对耐受,而IFN-γ却可以逆转这种耐受,使其变得对TRAIL诱导的凋亡敏感,其发生机制可能是通过IFN-γ上调细胞表面TRAIL及其受体的表达,以及抑制HBV病毒颗粒的分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HBV感染后Tim-3/Galectin-9信号通路对NK细胞功能的影响,我们首先利用RT-PCR和FACS法比较四种不同肝癌细胞系HepG2、HepG2-N1、HBV阳性的HepG2.2.15和HepG2-HBV细胞表面Galectin-9的表达差异,继而观察NK细胞对不同Galectin-9表达水平的靶细胞的杀伤效率和产生IFN-γ能力的变化,并采用Annexin V/PI双染法观察Galectin-9对NK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HBV阳性的HepG2-HBV和HepG2.2.15细胞表面Galectin-9的表达明显高于HepG2和HepG2-N1细胞,NK细胞对高表达Galectin-9的HepG2-HBV和HepG2.2.15细胞的杀伤能力明显低于低表达Galectin-9的HepG2细胞,产生IFN-γ的能力亦明显降低。Galectin-9重组蛋白抑制NK细胞的杀伤效率并促进其发生凋亡;阻断Tim-3/Galectin-9信号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NK细胞的功能。结果表明,HBV感染可通过诱导肝细胞表面Galectin-9的表达抑制NK细胞杀伤和IFN-γ分泌能力,并促使其发生凋亡,这可能是HBV感染易造成机体细胞免疫耐受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以转染了HBV全基因组、并稳定表达HBV病毒颗粒的HepG2.2.15细胞为细胞模型,研究新型凋亡分子TWEAK对HBV感染细胞的作用机制。MTT法检测TWEAK和IFN-γ对HepG2.2.15细胞的杀伤效应。流式细胞术(FCM)分析TWEAK和IFN-γ作用后,HepG2.2.15细胞的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变化。HBsAg和HBeAg ELISA检测试剂盒测定TWEAK与IFN-γ作用24小时后,HBV病毒颗粒的分泌表达状况。TWEAK对于HepG2.2.15细胞有较弱的杀伤效应和诱导凋亡效应,但是与IFN-γ联合作用后,HepG2.2.15细胞的凋亡率显著上调,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并且TWEAK与IFN-γ能够协同抑制HepG2.2.15细胞病毒颗粒的分泌。TWEAK在IFN-γ的参与下,可以诱导HBV相关的HepG2.2.15细胞发生较强烈的凋亡反应,这提示,在HBV感染者体内的炎症反应环境中,TWEAK极有可能通过与炎性因子的协同效应参与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细胞人基因组 DNA 对荧光实时定量 PCR(FQ-PCR)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 HBV DNA 含量的可能干扰影响,提高细胞培养上清液中 HBV DNA 定量检测的准确性。方法 取 HBV DNA 阳性血清,以 DMEM 培养基分别配制出 HBV DNA 拷贝数为 5 × 107/ml(高拷贝组)、5 × 105/ml(中拷贝组)、5 × 103/ml(低拷贝组)的不同样本组;各组内再分 5 个亚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 0(对照组)、12.5、25、50、100 μg/ml 的细胞人基因组 DNA(提取自人肝癌细胞系 HepG2)。以不含 HBV DNA 阳性血清的 DMEM培养基加入上述浓度细胞人基因组 DNA 为空白组。采用基于 TaqMan 技术的 FQ-PCR 检测各组样本的 HBV DNA 拷贝数并绘制 HBV DNA 定量曲线。每组均重复检测 10 次。根据 HBV DNA 定量检测结果确定受干扰样本和未受干扰样本,分别计算其定量曲线线性期斜率和平均扩增效率。 结果 高拷贝组中加入不同浓度细胞人基因组 DNA 的各个亚组与相应对照组比较,HBV DNA 拷贝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拷贝组中加入细胞人基因组 DNA 浓度为 50 和 100 μg/ml 的 2 个亚组,其 HBV DNA 拷贝数结果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增高可达 50 ~ 100 倍,且重复性差。低拷贝组中只有加入细胞人基因组 DNA 浓度为 12.5 μg/ml的亚组可通过提高基线值取得与相应对照组接近的定量检测结果,而其他亚组 HBV DNA 定量曲线指数扩增期斜率明显异常,无法确定其定量检测结果。空白组各亚组均未观察到明显的 HBV DNA 指数扩增期。受干扰样本线性期斜率(-1.01 ± 0.06)和平均扩增效率(90.0% ± 2.1%)与对照组样本(分别为 -1.52 ± 0.06,97.0% ± 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细胞人基因组 DNA 对应用 FQ-PCR 技术进行的HBV DNA 定量检测可产生非特异性干扰,尤其在 HBV DNA 拷贝水平较低时。在细胞培养上清液作 HBV DNA 定量检测时应尽量去除细胞人基因组 DNA。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霉酚酸(MPA)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影响。 方法:将不同浓度的MPA(1-20 mg/L)作用于HepG2.2.15细胞,在外加或不加鸟嘌呤核苷(简称鸟苷)的情况下,分别收集第4 d细胞培养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上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mRNA(HBV core mRNA),狭缝印迹杂交法定量分析细胞内 HBV DNA。 结果:在不外加鸟苷情况下,MPA对HBV复制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增加,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逐渐上升,细胞内HBV DNA复制水平下降。外加鸟苷后能逆转MPA对HBV复制的抑制作用。 结论:MPA对HepG2.2.15细胞HBsAg和HBeAg的分泌及HBV DNA复制具有抑制作用。MPA可能通过减少细胞内鸟苷酸的合成来实现对HBV复制的抑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人肝癌细胞HepG2.2.15中Ras相关蛋白7a (Rab7a)的巯基化机制及其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影响。方法通过生物素转换实验检测H2S对HepG2.2.15细胞中Rab7a巯基化水平的影响并验证Rab7a的巯基化位点;通过酶联免疫法、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巯基化的Rab7a对HBV复制标志物水平的影响。结果在HepG2.2.15细胞中H2S可增强内源性Rab7a的巯基化水平(P<0.01);NaHS(H2S速释供体)可增强外源性Rab7a的巯基化表达,但其巯基化位点突变后则不受NaHS影响(P<0.01);Rab7a巯基化后,可抑制HepG2.2.15细胞上清中HBsAg、HBeAg和HBV-DNA及细胞内HBV-cccDNA、3.5kb RNA、total RNA和HBcAg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Rab7a的巯基化抑制HBV阳性细胞系HepG2.2.15细胞中HBV的复制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蛋白转化酶(PCs)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抑制HBV复制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常规培养的HepG2.2.15细胞加2μg/L或5μg/L重组TGFβ1或/和20μmol/L PC抑制剂作用18h,收集细胞提取细胞总RNA和HBV衣壳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C mRNA和HBV DNA含量。结果:HepG2.2.15细胞的7种PCs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加用重组TGFβ1后除PC5/6下调外,其余PCs均显著上调。尽管PC1/3和PC2上调最显著,但结合基础表达水平的分析显示furin和PACE4在TGFβ1处理前后均为优势表达PCs。在HepG2.2.15细胞上,进一步使用PC抑制剂可消除TGFβ1抑制HBV复制的效应。结论:上调PCs mRNA表达是TGFβ1抑制HBV复制的重要中间环节。此结果对进一步探讨TGFβ1有效干预HBV复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gamma(IFN-γ)是一个重要的多向细胞因子,它通过激活细胞膜表面的激酶(JAK)、磷酸化偶联信号转导系统(STAT),活化的STAT移至核内,并结合特异的DNA元件,进行相应的基因转录.JAK-STAT1信号的各个水平均受到严格的抑制性调控,指导基因转录.严格的弱化性抑制信号调控对于精确可控的细胞反应至关重要,其中该信号有三个抑制信号,磷酸酪氨酸磷酸酶(FTP)家族,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COS)家族以及活化STAT抑制蛋白(PIAS)家族,它们各自通过特异性的途径在信号转导的不同层面显示出核心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林绮文  吴长有 《免疫学杂志》2011,(9):752-755,759
目的研究IFN-α对CD56+NK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杀伤功能和细胞内信号传导的作用。方法分离健康人PBMC分别与培养液、IFN-α和IL-12培养,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的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分析IFN-α诱导IFN-γ产生的细胞亚群以及该细胞亚群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和信号传导机制。结果经IFN-α刺激后,PBMC能产生低剂量的IFN-γ。细胞亚群分析的结果表明,IFN-α诱导CD56+NK细胞产生IFN-γ,但对CD4+T和CD8+T细胞无明显作用。IFN-α促进NK细胞的杀伤功能。促进STAT1和STAT4磷酸化。结论 IFN-α通过磷酸化STAT1和STAT4,增加NK细胞IFN-γ分泌和增强杀伤功能。  相似文献   

18.
固有免疫分子TRIM5α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构建固有免疫分子TRIM5α的真核表达质粒,研究TRIM5α 对HBV复制的影响.方法:通过巢氏RT-PCR技术从恒河猴肺组织中扩增出TRIM5α的编码基因,并将其克隆入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将TRIM5α真核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用Western blot的方法鉴定TRIM5α蛋白表达情况.将TRIM5α真核表达质粒与复制型HBV质粒通过磷酸钙沉淀法共转染HepG2细胞、通过尾静脉高压注射法共转染BALB/c小鼠.ELISA检测转染细胞上清及小鼠血清中的HBsAg和HBeAg;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肝组织HBcAg的表达;South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中HBV复制中间体.将TRIM5α真核表达质粒转染293T细胞3小时后,再将基于HIV-1结构的慢病毒载体三质粒系统转染293T细胞,通过检测转染细胞上清中的HIV-1 p24抗原含量来鉴定TRIM5α抗HIV-1功能.结果:成功构建TRIM5α真核表达质粒;过表达TRIM5α不能有效降低HBV抗原和复制中间体水平,但可抑制HIV-1 p24抗原的表达.结论:TRIM5α不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肝细胞靶向穿膜肽-家蝇天蚕素(HTPP-MDC)融合多肽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抑制作用及其在肝细胞中的定位。方法:不同浓度HTPP-MDC分别与HepG2.2.15细胞和Chang liver细胞共培养,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应用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技术定量研究HTPP-MDC对HepG2.2.15细胞系分泌HBsAg、HBeAg及HBV DNA复制的影响。应用激光共聚焦技术研究HTPP-MDC在肝细胞中的定位。结果:HTPP-MDC 在体外能有效抑制HepG2.2.15细胞系分泌HBsAg和HBeAg,对HBV DNA的复制亦有显著抑制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HTPP-MDC进入细胞内部。结论:HTPP-MDC在体外对 HBV 复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能快速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有望用于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20.
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TL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检测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活性的变化。方法:选择行干扰素治疗的HLA-A2慢性乙肝患者19例,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一部分用rHBcAg刺激培养72h后测其上清中IFN-γ含量,另一部分以HBcAg18-27合成多肽,rHBcAg,rIL-2及经丝裂霉素处理的饲养细胞共同诱导CTL前体扩增,以转染HBV,DNA的HepG2细胞(2.2.15细胞)作靶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其特异性细胞毒活性,未转染HBV DNA的HepG2细胞检测其非特异杀伤活性。结果:在干扰素治疗完全应答组,针对2.2.15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及PBMC培养上清IFN-γ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而部分应答或无应答组差异不明显,无论干扰素-α治疗应答与否,治疗前后对HepG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差异不显著,结论:对干扰素治疗完全应答的慢性乙肝患者CTL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