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立新  王雁 《人民军医》1999,42(4):214-215
我们应用利多卡因静滴治疗偏头痛3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治疗组36例,均为诊断明确的偏头痛患者,男4例,女32例;年龄30~52岁;病程2个月~10年,其中无先兆型34例,有先兆型2例。另设诊断明确的偏头痛3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5例,女25例;年龄28~54岁;病程0.5~11年。两组一般情况相似,差异无显著性。1.2 诊断标准 本组偏头痛诊断标准为:(1)头痛多为单侧搏动样中、重度疼痛;(2)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畏光和畏声;(3)上、下楼梯或类似活动可加重;(4)不予治疗,一般可持续4~72h;(5)发作次数至少5次以上[1]。1.3 方法 治…  相似文献   

2.
偏头痛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目前尚无完好的治疗方法。我们用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生产的消栓员注射液治疗26例偏头痛患者,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临床资料因偏头痛诊断尚无统一标准,我们使用Prensky氏标准,凡符合下列条件者列入研究对象:1)反复发作性头痛,间歇期完全正常。2)具备下列条件中三条:(1)头痛时伴有恶心呕吐,(2)偏侧头痛,(3)呈搏动性和跳动性头痛,(4)短期休息或睡眠自行缓解,(5)视觉性或运动先兆,(6)有肯定家族史。偏头痛患者共34例,其中男11例,女23例;年龄在18~43岁,平均26.7士7.8岁。所有…  相似文献   

3.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小儿偏头痛的诊断价值 --附4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偏头痛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颅内外血管的舒缩障碍是偏头痛发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 ;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能直接取得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功能状态的资料。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应用TCD对 1998年 8月至 2 0 0 1年 5月于门诊就诊的 4 8例偏头痛病儿进行检测 ,其中男 19例 ,女 2 9例 ,年龄 :7~ 9岁 17例 ,10~ 14岁 3 1例 ;病程一个月至两年不等 ;其中无先兆偏头痛 3 2例 ,有先兆偏头痛 16例 ;TCD检查均在头痛发作期进行。对照组 4 0例健康儿童 ,年龄 7~ 9岁 2 0例 ,10~ 14岁 2 0例 ,均无各人及家族…  相似文献   

4.
彭昌鼎  孙鸣 《人民军医》1999,42(1):33-33
我们应用氟桂利嗪合用丙戊酸钠治疗偏头痛5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共100例,包括典型偏头痛和普通型偏头痛。全部病例均符合神经病学的诊断标准[1],根据就诊的顺序,随机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17例,女33例,年龄15~40岁。典型偏头痛23例,普通型偏头痛27例。发作持续时间2~11h。发作程度1级(头痛发作时不影响工作)11例,2级(头痛发作时可以勉强从事某些工作及日常活动)19例,3级(头痛发作时需卧床休息,不能从事任何活动)20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19例,女31例,年龄15~41岁。典型偏头痛28例,普通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伴有脑梗死的偏头痛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院2009-01至2012-10收治的年龄为20~40岁的青年偏头痛298例,其中合并脑梗死39例(A组),随机选取无脑梗死偏头痛患者39例(B组),对两组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间在性别、偏头痛病程、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有无先兆、是否口服避孕药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头痛是否伴有恶心呕吐及偏头痛家族史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梗死部位位于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的有26例。结论与无梗死偏头痛患者相比,合并脑梗死的偏头痛患者临床上多伴有先兆症状、头痛病程长、发作更频繁、单次持续时间长,同时伴有高比率的口服避孕药史且梗死部位以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更多见。  相似文献   

6.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其临床特征是反复发作的严重的单侧搏动性头痛并伴有各种神经系统症状。根据2018年最新国际头痛分类指南标准,偏头痛分为六大亚型: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 MwoA)、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 aura, MA)及慢性偏头痛(Chronic migraine, CM)等。在偏头痛患者中,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为2~4倍,而且头痛发作更严重、更频繁、更持久,更容易向慢性偏头痛转变。目前对于偏头痛性别差异方面的研究较少,这种差异背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着重回顾了偏头痛的性别差异在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学、基因、神经影像学等方面的既往研究,以了解这些差异,为后续研究偏头痛发病机制及研发更有效的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偏头痛又称血管性头痛,以单侧或双侧剧烈搏动性头痛、反复发作为特征。其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了,多认为与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有关。我们用步长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患者30例,并通过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探讨头痛宁对血管舒缩功能的影响。1临床资料选择2007-08~2009-06我院门诊60例偏头痛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42例,年龄12~65岁,平均37.8岁。均符合1998年国际头痛协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病程3~42年,每年发作4~20次,每次2~48 h。排除颅内感染、肿瘤,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障碍者。将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观察组和治疗对照组各30例。同时从健康体检中选择20名健康人作对照,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5~60岁,平均35.9岁,经检查排除高血压、颈椎病、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其性别、年龄等与治疗组无显著差异(P>0.05)。2方法2.1治疗:治疗观察组给予步长头痛宁胶囊3粒/次,3次/日(陕西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5 mg,1/晚(西安杨森制药厂出品)。两组疗程均为28 d,其间停用其他治疗头...  相似文献   

8.
偏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是一种慢性血管神经紊乱性疾病,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发作性、搏动性剧烈头痛,临床主要分为以下类型:先兆型、无先兆型、视网膜型、为偏头痛预兆的儿童周期综合征、偏头痛并发症及很有可能的偏头痛.迄今尚未完全清楚其发病机制.各国学者提出了多种学说,近年来主要有三种理论:一是血管源性学说,认为偏头痛发作与颅外血管扩张有关.二是神经元学说,认为偏头痛是由不同神经递质介导的脑内不同区域神经元活动所致,重点是皮层扩布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理论.  相似文献   

9.
甘露醇为一种高渗性利尿剂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水肿及青光眼等。自 1998年 10月~ 2 0 0 0年 2月 ,用甘露醇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病人 2 8例 ,疗效可靠。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2 8例患者 ,男 10例 ,女 18例 ,年龄2 0~ 5 2岁。其中典型偏头痛 4例 ,普通型偏头痛 14例 ,基底型偏头痛 3例 ,丛集性头痛 2例 ,高血压性头痛 5例。本组患者均为多次发作 ,经详细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诊断明确。1.2 治疗方法与效果 :本组患者均为多次发作 ,头痛较重。给予甘露醇 2 5 0ml静滴 ,30分钟快速滴入 ,每日一次。可连续治疗 3天至一…  相似文献   

10.
复方镇痛灵治疗各类头痛40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7年8月~1992年4月,我们用自制复方镇痛灵胶囊治疗门诊各类头痛406例,取得了显著效果,且无明显副作用,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1.年龄及性别;女297例,男109例,女:男=2.71:1。年龄21~49岁。2.病程;7d~6个月315例,7个月~1年以内27例,1~3年以内34例,3~5年以内21例,5~12年9例。3.病因分类:据临床发病特征分类,原发性偏头痛136例,占33.5%,血管性头痛126例,占31.0%,神经功能性头痛50例,占12.3%,神经刺激性头痛42例,占10.4%,血管神经性头痛52例,占12.8%。二、头痛分类及诊断依据1.原发性…  相似文献   

11.
哮喘患儿血清TNF-α、IL-8、IgE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哮喘儿童血清TNF-α、IL-8、IgE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组88例及缓解期组78例、正常对照组70例,分别抽取其静脉血测定血清TNF-α、IL-8、IgE,IL-8、IgE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TNF-α应用ELISA法检测。结果哮喘急性发作组及缓解期组血清IgE、IL-8、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哮喘急性发作期组血清IgE、IL-8、TNF-α水平也均明显高于缓解期组(P<0.01)。结论IL-8可能参与了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发病过程,可能发挥正反馈调节作用,促进哮喘患儿IgE分泌;哮喘缓解期仍存在炎症反应。TNF-α在启动哮喘气道炎症并使其持续存在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冀凤云  刘建辉 《人民军医》1998,41(10):586-587
以偏头痛为最初表现的脑梗死(偏头痛型脑梗死——偏瘫型和基底动脉型),即在偏头痛发作过程中出现的脑梗死比较少见。现将经CT证实的25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均为住院病例,男2例,女23例;年龄15~65岁,平均35.5岁。偏头痛的诊断依据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拟定的标准。1.2 临床表现 25例中,完全性脑卒中20例(80%),进展性脑卒中5例(20%)。意识障碍4例,精神症状6例,智能障碍5例,运动性失语1例,失读2例,失用2例,格斯特曼(Gerstmann)综合征2例,体象障碍(body-image-disturbance)2例,“三偏症”5例,轻偏瘫9例,偏身感觉障碍11…  相似文献   

13.
近 5年来 ,我科采用Nd∶YAG激光照射筛前神经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病例选择  80例治疗病例均为门诊患者 ,其中男性4 8例 ,女性 32例 ;年龄 15~ 4 5岁 ;病程 3~ 30年 ,发作均无明显季节性。病情依据症状分级评分标准 (1997年 11月海口会议修订 ,见表 1)分为重度 (>8分 )、中度 (7分 )、轻度 (6分 )。重度患者 6 4例 ,中度 16例。表 1 变应性鼻炎症状分级评分标准分级记分连续喷嚏(个数 )每日流涕(次数 )鼻塞鼻痒1分 3~ 9≤ 4偶有间断2分 10~ 14 5~ 9经常蚁行感 ,但可忍受3分≥ …  相似文献   

14.
偏头痛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周期性的半侧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本病以女性患者居多,常于青春期起病,历经数年甚至数十年。一般至中年后逐渐减轻,到绝经期后有的可消失。典型的偏头痛常在清晨醒来时或白天发病,有明显的先兆期。常见的先兆是视觉障碍,如闪光、暗点、偏盲及感觉异常等,多持续20~30分钟后消退。之后即出现一侧性剧烈头痛,头痛常开始于颞部、眼眶或前额处,然后扩展到半侧头痛甚至全头痛。头痛的性质为跳痛、胀痛、搏动性疼痛等。一般在1小时左右达到顶峰后转为持续性头痛。每次头痛可持…  相似文献   

1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又称非外伤性SAH。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本文报告莆田市医院1992年6月~1998年6月收治的56例患者。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全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在18岁~80岁之间,中青年(<60岁)18例,老年(>60岁)38例。既往有SAH病史3例,其中第2次入院2例。12 发病诱因 用力或劳动时发病24例,排便时发病4例,饮酒及劳累后发病7例,情绪激动时发病15例,有诱因者占全部病例的89%,静态下发病6例。突然起病46例占83%,缓慢发病10例占17%。13 症状及体征 本组56例中,39例(占696%)首发症状为突然出现剧烈的炸裂样头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军人花粉症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提高起始浓度和快速递增浓度 ,上臂外侧皮下注射的方法对 10 6位军人花粉症患者行快速免疫治疗 ,并对每一位患者治疗前后检测血清中总IgE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 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总IgE和ECP值有显著性差异。 10 6例患者经 1~ 3年随访复查 ,78例 2个以上发病季节未发作 ,或仅有轻微鼻痒、眼痒 ,18例症状减轻 ,发病时间缩短半月 ,10例症状无明显改善。显效 82例 ,有效 14例 ,无效 10例 ,总有效率为 90 .5 7%。结论 快速免疫治疗能使患者血清总IgE和ECP下降 ,对军人花粉症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花粉过敏症多见于20岁以上成人,儿童中少见。我们自1987年3月~1992年3月间共遇儿童花粉过敏症患者34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诊断依据:季节性发病及典型的花粉症症状和体征,经花粉抗原皮肤试验结果阳性。 性别与患病时间:男性22例(64.71%),女性12例(35.29%)。年龄2~6岁16例,7~12岁8例,13~17岁10例。患病季节3~5月份及5~10月份各8例,8~10月份16例,常年患病2例。患病时间1~3年26例,4~6年和10年以上各2例,7~10年4例。  相似文献   

18.
<正> 鼻源性头痛是常见病,但有一部分患者因为没有明显的鼻部症状体征,可引起长期误诊。现将我科于1998年以来误诊的无鼻窦炎的鼻源性头痛9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9例患者中,男6例,女3例;年龄9~36岁,平均15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2年1个月;头痛对学习和生活有轻度影响者3例,有明显影响者6例。头痛不剧烈,以闷胀痛为主,头痛时轻时重,无明显规律性。9例患者均经过内科、神经科诊治,疗效不满意;其中按偏头痛治疗者5例,按神经性头痛治疗者4例。  相似文献   

19.
偏头痛是较为常见的头痛类型,人群发病率较高。我院从1980~1998年收治脑梗塞患者1325例,壁山县医院收治418例,两院共计1743例,其中以偏头痛为最初临床表现的脑梗塞(称之为偏头痛型脑梗塞)患者47例。此种在偏头痛发作过程中出现的脑梗塞临床上不多见。本文将有关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红外偏振光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对脑血流、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偏头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红外偏振光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振光输出功率1 500 mW,照射时间10 min,每日1次,2周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头痛程度、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和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平均血流速度以及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um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记录治疗后3年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73.3%(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头痛程度、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和MCA、PCA、ACA平均血流速度以及血浆ET-1、NO、CG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年内的偏头痛复发率、脑卒中及高血压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红外偏振光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可有效改善脑血流和ET-1、NO、CGRP水平,远期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