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东北少数民族古代服饰特点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少数民族古代服饰特点略论王友兴服饰的出现,是伴随着人类征服自然,以求得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逐渐产生的。它是人类应付特定自然环境的一种文化创造。服饰的产生及其特点,与人类所居住的自然地域条件、气候环境及生产方式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世界中的理性投资模型与非理性投资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学关于投资选择模型的分析和研究从属于理性和非理性的选择理论。本文通过对选择理论的概要回顾和评说,将投资选择模型划分为三种类型;在对每一种模型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隐性和显性交叉,而这种交叉关系体现了经济学世界中的理性投资模型与非理性投资模型的相容性。文章指出,从新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投资模型的底蕴来考察,新古典经济学将"行为最大化"作为一种公理来看待有着部分的合理性;从人们的实际投资行为来分析,"有限理性"和"偏差行为"贯穿于人们投资选择的始终。本文将理性和非理性投资模型综合于统一的框架,着重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交叉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品味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物志》形成的政治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毅 《东岳论丛》2007,28(6):86-91
刘邵是第二代建安名士中的曹丕太子党成员,作为魏明帝的近臣,参与了太和~景初之际压制"浮华分子"(早期正始名士)的活动。《人物志》形成于黄初~青龙之际,是为了配合选举制度改革而作,保留了有关曹魏九品中正制草创时期的宝贵信息。该书的核心思想是构建中和型人才系统,反映了在黄老道家"因循"政治哲学指导下,曹魏前期官方人才思想与选举政策从"赏功能"到"重德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服饰审美特性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琴 《江西社会科学》2003,(12):209-210
中国自古崇尚衣章制度,如《易·系辞》中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礼记·中庸》记载“春秋修其宗庙,陈其礼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衣裳》中也谈到“圣人所以制衣服何?……表德劝善,别尊卑”。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在服饰方面已有一定规范,而这规范的表面形态同时亦反应其内在实质的涵义如审美取向、人文思想等。服饰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用品的同时亦是人们的审美对象,中国古代服饰审美可具体化为功能美、形体美、时尚美。一、功能美服饰首先应是一种符合功能和自身需求的形式,服饰美被认为…  相似文献   

5.
<正>服饰,渗透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语言,一种符号,它连接着人类的内心与外界,塑造、润色、传达着人们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生活。服饰亦是一种文化形式,其所表达的文化是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变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6.
重评五四启蒙运动三题——兼评李泽厚诸先生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宇 《文史哲》2004,(4):138-144
五四启蒙运动有三个问题值得重新评说:一是"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是与非。五四启蒙运动常常因致力于思想文化问题而受到非议,但作为政治革命之后的思想文化补课,五四并非"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而是要解决的就是思想文化问题。这种选择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适应了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二是为什么反对"调和折衷"。这也是"五四"遭受非议的重要原因。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之所以选择这种极端化的态度,并非只是出自策略性的考虑,而是不相信调和折衷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只要面对文化冲突的实际,就会承认,一些基本价值是无法调和的。三是启蒙运动的目标指向。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五四启蒙运动是从属和服务于救亡的。事实并非如此,五四启蒙运动虽然与救亡相关联,但它以人为出发点,目标指向是人而不是民族或国家。  相似文献   

7.
近代山东服饰变迁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永洲 《文史哲》2002,1(3):152-158
近代山东的服饰变迁,是政治变革、西俗东渐和文明开化的产物。以新潮服饰为先导的多元化服饰结构的形成;服饰上华夷大防的消失;服饰新潮的领导者由个体名人、妓女,转变为具有高层文化素养的学界群体,都反映了山东服饰近代化的进程。然而,服饰变迁又来自中国国情和传统服饰文化“根”的呼唤:实现民主共和的革命与“易服色”成为跨越时代的知音;剪发易服暗示着帝制与共和的抉择,曾被人讪笑的“大脚”适应了男人的审美要求;等级服饰框定的审美是一种雷同型的和谐美,而不是超越型的反差美。步履蹒跚的山东服饰印记着山东人重礼义名节、自尊自信、保守内敛的个性。  相似文献   

8.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需要探索思政课讲道理的方式方法。作为启发式教学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启发方式,问题启发式成为思政课讲道理的重要方式,有着深刻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通过问题启发式教学讲道理要把握好灌输意识和启发思考、把稳方向和发散思维、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在教学实践中以问题启发式教学推动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道理,需要依照"引入问题" "思考问题" "辨析问题"的逻辑次序展开,以"做好教学设计,合理设置问题情境"为前提,"鼓励独立思考,有效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进行透彻分析,推动学生举一反三"为目标,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实现道理入脑入心入行。  相似文献   

9.
“诗可以怨”与“怨而不怒”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凯 《文史哲》2004,(1):119-123
"诗可以怨"和"怨而不怒"是儒家诗学中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命题,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前人与时贤对这两大命题的单独研究已有很多成果,尤其是钱钟书先生《诗可以怨》一文,对前者的分析已到了鞭辟入里的地步。然而迄今为止,却很少有人将二者联系起来分析。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漫长岁月中,"诗可以怨"和"怨而不怒"这两个命题有着相反相成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单独分析固然重要,却难免以偏概全。这就需要我们从儒家元典的材料入手,合理说明这两个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揭橥其背后所隐藏着的"怨"之文化的整体意蕴。  相似文献   

10.
新闻报道中强语势的评价资源对于塑造新闻事件的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评价性作用,"最"作为汉语词汇中的程度副词是一种常见的评价资源,具有语势强、分级性高的特征。通过评价系统的理论视角,了解新闻报道中"最"的使用规律可以更好地把握汉语强语势评价资源的性质,同时研究其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策略,为新闻工作者的语言运用提供有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渔擅长写艳词,《耐歌词》中艳词居多。或状女性态度衣饰,或述艳遇与艳情,或写思妇性苦闷,或用艳语暗示性行为;通俗中不乏雅致,秾丽中稍涉淫亵;艺术上趋于曲化和戏剧化,在清初词坛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汉代汉族服饰色彩的考古资料进行梳理发现:汉代服饰色彩并无什么明显规律可言;汉代服饰色彩的等级性并不明显;汉代女子服色较男子的服色丰富且鲜艳;汉代组绶制度确有实行,且色彩搭配丰富;西汉早期,侍从俑的内衣衣领基本上均为红色,可能包含了为墓主人服丧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三至九世纪是南北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重要时期,而服饰的变革演化正是颇能映见其融合程度的一个多姿多彩的方面,其中最具革命意义的无疑是在此期间流行广泛并体现着北方民族特点与中原传统风习相结合的袴褶服.本文从其创制于北方与西北方部族、融入中原之时代情形及其因素、基本形制的改进及其与中原服饰的融合以及其流行与消亡诸方面予以探讨.着重指出:两汉以前无袴褶之制,五代以后亦不再著袴褶;以其带有明显的胡服特征而不具正统资格,遂在唐代以后终为一种新型而便利的正统常服--中原袍服所替代,故未能成为中原朝服、公服乃至常服之主流.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服装是人们生活之所必须,服装业自然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服装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但一方面,目前我国服装企业存在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少、设计能力薄弱、服装品牌的含金量不足、库存压力大、产业链不健全、缺乏行业的专业人才、缺乏高效IT平台的支撑、经营管理的效率较低、信息反馈落后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国外的服装企业将中国视为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众多国际著名品牌纷纷进驻中国,并且强劲扩张,这又给中国的服装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中国服装企业不仅需要了解自身状况,还需要对国外服装企业例如国际服装巨头H&M公司①的成功经验进行借鉴,从而从产品、营销渠道、人才、管理、未来发展等方面寻求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宋丙玲 《兰州学刊》2007,(10):167-169,136
服饰是性别区分的重要标志,这是男女生理差别所致,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古代中国,"男女不通衣裳"是儒家重要的服饰观念,并为历朝历代所遵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所穿用的服饰有时会突破性别的界线产生性别转换.文章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中的性别转换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并试图探讨时人对服饰性别转换现象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和价值评价的主体,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他个人的行为准则、奋斗目标。重温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价值现,对我们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教育全党和干部关注民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运用弗雷德里克.巴斯(Fredrik Barth)的族群边界理论,以云南省石林县一个撒尼人与汉族杂居村落中撒尼人的族群认同为个案,对标识撒尼人族群边界的情感归属、服饰、语言等6个文化要素的内涵及其变迁进行分析,探讨当代多族群杂居村落中撒尼人族群认同的变迁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福生 《殷都学刊》2007,(1):151-154
中国传统道德注重个人的自我品德培养,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内在的品德。传统的道德教育非常注意认识论与修养论的统一,把德育寓于智育之中;倡导自我修养应以他人为镜子,时时省察自己,约束自己;传统道德要求存心养性,磨炼意志,培植刚强的浩然正气;道德修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中,在行动中进行道德实践。这些道德修养方法利于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给我们现代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国北方商周墓葬出土的11件"弓形饰"或"月牙形饰",做了初步的考察,认为它们是用作"胸饰"或"项饰"的,均是某种身份的标识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