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摘要:目的 分析重庆市三级医院下转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推进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 以三级医院下转病例为调查对象,以下转率、转诊疾病类型及下转机构、医保报销为切入点,实证分析下转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结果 肾脏、呼吸及神经系统疾病下转率较高,紧密合作医院下转人次数较多,而医院内部管理、考评激励机制缺乏、医疗保险等因素制约了转诊。结论 加强转诊管理,同步转诊配套建设;探索考评激励机制,激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加强紧密合作医院间的转诊合作;推进医保对双向转诊的引导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2.
双向转诊下转难影响因素量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双向转诊下转难影响因素的权重,为推进双向转诊提供政策建议.方法:查询文献、头脑风暴法获取双向转诊下转难的影响因素,设计权重打分表,德尔菲法咨询专家组和患者组对影响因素的权重判断,Satty权重法计算权重.结果:专家组认为双向转诊下转难影响因素权重分别是机制因素39.5%、患者因素23.0%、基层医院因素16.3%、社会宣传不够11.4%、大医院因素9.7%,细化因素权重前三位为无转诊标准和转诊标准流程16.0%、医疗保险制度不匹配12.0%、患者不信任基层医院11.4%;患者组认为双向转诊下转难影响因素权重分别是患者因素39.0%、基层医院因素28.8%、机制因素14.3%、大医院因素12.3%、社会宣传不够5.6%,细化因素权重前三位为患者不信任基层医院18.5%、基层医院设备差13.8%、患者怕麻烦不愿意下转13.0%.结论:制定转诊标准和流程、并使转诊手续简单化,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与双向转诊相匹配、给予下转患者一定的保险激励,建设基层医院、改变基层医院形象,是促进双向转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深圳市某医联体内医患双方下转意愿及影响因素.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采用整群抽取和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于2020年6—7月对深圳市某医联体医院147名医生和371名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对双向转诊制度态度、下转意愿等.结果 当病人病情稳定不需住院治疗时,83.67%的医生愿意将其下转,16.3...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双向转诊"下转难"现象,分别从供方、需方、政策和社会认识各方面分析原因,并对实现双向转诊下转畅通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分级诊疗背景下西宁市城西区居民双向转诊的下转意愿及影响因素,为更好推进向下转诊提供建议。方法 基于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设计调查问卷,2021-05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抽取西宁市城西区400名居民进行就诊下转意愿的问卷调查,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22位(55.50%)居民表示若病情好转愿意下转到社区医院就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文化程度、对差异化报销比例了解程度、所在地区转诊顺畅程度以及基层全科医生配备情况是影响居民下转意愿的主要因素。结论 西宁市城西区居民下转意愿相对较低,需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大对分级诊疗制度的宣教力度,提高居民对双向转诊的知晓率和转诊率。  相似文献   

6.
7.
该文分析了中国双向转诊存在的困难及其原因,提出应构建“112”双向转诊模式并进一步提出创建“112”双向转诊模式的三项措施。  相似文献   

8.
关于建立契约型新型双向转诊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目前珠海市双向转诊基本情况,探索建立契约式双向转诊新模式,为我市实施"小病治疗免费"项目和全民基本卫生保健服务运行作基础研究,配合建立健全全民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和体系,大力发展和推进基层卫生医疗服务,实行双向转诊找出问题和解决方法. [方法]采用统一设计的问卷调查法对珠海市双向转诊现状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归类分析;运用文献复习法总结提练. [结果]定向契约型双向转诊模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支持政策,比如拉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医院的医保报销标准,建立紧密的信息管理制度,合理调整病人和医疗机构三方的利益关系,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等. [结论]建立契约型新型双向转诊模式符合当前医疗卫生现状的双向转诊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模式主要为3类,分别是协议合作、托管、院办院管。本文通过对3种不同互动模式下已实施双向转诊的医院进行调查,了解目前各种互动模式的城市医院医生对双向转诊的认知情况并比较其认知差异,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双向转诊机制提供政策建议。1资料来源与方法1.1调查对象根据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状况、互动模式,选取湖北省武汉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我国双向转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上转容易而下转难,要让更多的患者有社区首诊也很难。要解决这一难题不能只是依赖行政干预,而是要更多地依靠体制和机制创新,"112"双向转诊模式正是根据多年的医改理论研究和实践体会,从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切入点和着力点而提出的双转诊新模式。"112"双向转诊模式为:建立由现有公立医院与众多公立基层卫生机构成为"一家人"的双向转诊管理体制;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双向转诊奖励和问责机制;建立公立与非公立两种城乡医院集团的公平双向转诊竞争机制。也许只有正确、规范地运用"112"双向转诊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城乡居民的看病难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医疗消费者视角探讨双向转诊制的运行效果。方法: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建立2013年和2015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并使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双向转诊制对实际补偿比、年次均住院自付费用、高费用支出的可能性、年次均住院天数和年住院次数的影响。结果:双向转诊制使住院患者的实际补偿比增加11.3%(P0.001),年住院次数增加0.710次(P0.001)。但政策并未显著降低高费用医疗支出的可能性和减少年次均住院天数、年次均住院自付费用。结论:双向转诊制在减轻患者住院成本和优化资源利用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和分析中山市三乡镇实行双向转诊服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中山市三乡镇6间社区卫生服务站内就诊的居民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高达90.2%的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首诊机构;居民双向转诊知晓率较低,高达76.9%的居民“没听说过”双向转诊制度;84.9%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与上级医院(二级及以上医院)间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但同时64.5%的居民赞成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分别有69.2%和42.3%的居民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的双向转诊制度和双向转诊流程感到满意。居民的年龄、职业、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和首诊机构选择是影响双向转诊服务满意的主要因素。结论:中山市三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服务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应加强其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配存在一个重大的问题,即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功能角色“错位”,缺乏合理分工,造成各地大医院“门庭若市”,社区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要实现初级医疗服务和二级医疗服务的合理分工,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核心在于建立和执行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从机构、人才、投资、沟通、政策、转诊等角度构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机制,从而实现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国城乡基层医生的转诊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16年中国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及质量综合评价调查项目横断面数据,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两类机构的医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三水平随机截距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医生转诊行为的主要因素。结果:被调查医生中有84.01%曾向上级机构转诊过患者,38.72%曾接受过上级机构下转的患者。乡镇卫生院医生向上转诊患者的行为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更容易发生(OR=2.24,P<0.001)。男性、有执业资格、可以常规使用电子信息系统对基层医生参与双向转诊有正向影响。高学历、高职称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高龄对乡镇卫生院医生参与双向转诊有促进作用。基层与二级机构住院报销比例差距增加以及乡镇卫生院万元以上设备数量增加都对医生接受上级机构转诊患者有促进作用。医生转诊行为的变异归属于医生个体的部分和归属于机构水平的部分分别为26.9%~33.3%和48.0%~59.9%。结论:实现双向转诊的关键在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基层的人力水平。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velop a construct model regarding the daily activities, emotional security provided by food, enjoyment of food, level of satisfaction with delivered food,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homebound seniors who benefitted from meal delivery program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AS 9.2 and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 which was created by Analysis of Moment Structure (AMOS) 5.0 packag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data was confirmed by a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through a Cronbach''s alpha coefficient, and the measurement model proved to be appropriate by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measurement model in conjunction with AMOS. The results of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all the variables showe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P < 0.05). The path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aily activities (P < 0.01) and the emotional security created by food (P < 0.05)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foodservice satisfaction (P < 0.05), while the daily activities (P < 0.05), the sense of emotional security made by food (P < 0.05), and food enjoyment (P < 0.05) also presente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quality of life. However, the food service satisfaction was shown to directly, but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life. This revealed that the current meal delivery programs needed to be improved in several direction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拟建立预防艾滋病知识-动机-心理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为制定MSM人群的艾滋病综合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两个MSM非政府组织,通过滚雪球法招募MSM 550人,采用问卷调查获取其艾滋病防治相关信息,信息完整者477人。由文献及课题组前期研究确定影响艾滋病预防行为的相关因素,建立MSM预防艾滋病知识-动机-心理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拟合问卷数据并对模型进行修正,验证艾滋病相关知识、动机、心理与预防行为的关系及影响程度。结果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修正后拟合指数:RMSEA=0.035、NFI=0.965、RFI=0.920。修正后外生潜变量包含动机、知识、心理;内生潜变量为预防行为。动机、知识、心理对预防行为的标准化总效应分别为0.44、0.41、0.17,动机、知识与心理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16、-0.17(P<0.05),动机与知识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M人群中存在知识动机分离情况。在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的同时,应把动机提升作为预防艾滋病的新突破点,并通过正面引导减轻、消除MSM人群的消极心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生态学模型视角探讨育龄妇女重复人工流产影响因素,为有效降低妇女重复人工流产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生态学模型构建育龄妇女重复人工流产影响因素分析框架;编制重复人工流产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收集2014年7月~2015年11月在湖北省某妇幼保健院就诊的422例育龄妇女调查问卷信息。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初步探讨重复人工流产的影响因素。结果: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性经验年限越长,发生重复流产的风险越高。童年家庭的完整是育龄妇女重复流产结局的保护因素。同性好友人工流产次数越多的妇女,越容易发生重复流产。结论:在生态学模型的视角下,性经验年限、童年家庭的完整性及同性好友人工流产的次数与育龄妇女的重复流产有关联。重复流产应对策略需要从识别高危妇女群体和普及正确的生殖健康知识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SETTING: Selected schools in East York, an ethnically diverse municipality of 110,000 people within Toronto. OBJECTIVE: To explore school staff's attitudes and beliefs about the nature of tuberculosis and its possible effect on the function and culture of schools. DESIGN: Four focus groups of 6-8 school staff, lasting from 1 to 1.5 hours, were held in the spring of 1997 at four different schools deemed to be at high risk for tuberculosis contact tracing. RESULTS: The study identified the following dominant themes: fear of tuberculosis and its impact on school, lack of knowledge and the need for education concerning tuberculosis, and issues in multiculturalism. CONCLUSION: Tuberculosis was perceived by staff of East York schools to be a source of fear. Lack of accurate and reliabl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uberculosis contributes to this situation. Staff identified age-specific and culturally relevant, educational initiatives as means to reduce this fear.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