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Lu PX  Wang JB  Zhang QN  Wu Y  Sun Y  Chen T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4):1665-1669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黄曲霉毒素(AF)暴露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在肝癌高发现场,对515例感染HBV的肝癌高危人群进行了21年定群纵向研究.结果 (1)观察人群肝癌人年发生率为1437.25/10万,极显著地高于相应自然人群的184.53/10万(P=0.000,RR=7.79),其他肿瘤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2)定期观察人群中发现的肝癌患者平均年龄较相应自然人群提前了1.4年,治后平均生存期延长了6.42个月.(3)AF暴露对象的肝癌人年发生率为2784.96/10万,极显著地高于非暴露人群的1251.02/10万(P=0.008,RR=2.23),其他肿瘤的发生率与AF暴露与否无关.(4)AF暴露人群肝癌发生率随着尿中AFM1排出量增加而上升,当24 h尿中AFM1排出量>100 ng时,肝癌的人年发生率高达4717.82/10万.尿中AFM1排出量与肝功能异常明显相关(P=0.035),与HBeAg无明显相关性(P=0.812).(5)HBV感染同时伴有AF暴露人群的人年肝癌发病率(2784.96/10万)极显著地高于观察人群(P=0.001)和相应自然人群(P=0.000,RR=15.09).(6)诊断乙肝到肝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14.65年,中位时间13.68年;诊断肝硬化到肝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7.38年,中位时间6.40年.结论 HBV是肝癌发生的主要病因因素,AF暴露在肝癌的发生中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定期观察肝癌高危人群能有效地实现早诊早治,提高疗效;防治肝炎和AF污染是预防肝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黄曲霉毒素(AF)暴露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在肝癌高发现场,对515例感染HBV的肝癌高危人群进行了21年定群纵向研究.结果 (1)观察人群肝癌人年发生率为1437.25/10万,极显著地高于相应自然人群的184.53/10万(P=0.000,RR=7.79),其他肿瘤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2)定期观察人群中发现的肝癌患者平均年龄较相应自然人群提前了1.4年,治后平均生存期延长了6.42个月.(3)AF暴露对象的肝癌人年发生率为2784.96/10万,极显著地高于非暴露人群的1251.02/10万(P=0.008,RR=2.23),其他肿瘤的发生率与AF暴露与否无关.(4)AF暴露人群肝癌发生率随着尿中AFM1排出量增加而上升,当24 h尿中AFM1排出量>100 ng时,肝癌的人年发生率高达4717.82/10万.尿中AFM1排出量与肝功能异常明显相关(P=0.035),与HBeAg无明显相关性(P=0.812).(5)HBV感染同时伴有AF暴露人群的人年肝癌发病率(2784.96/10万)极显著地高于观察人群(P=0.001)和相应自然人群(P=0.000,RR=15.09).(6)诊断乙肝到肝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14.65年,中位时间13.68年;诊断肝硬化到肝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7.38年,中位时间6.40年.结论 HBV是肝癌发生的主要病因因素,AF暴露在肝癌的发生中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定期观察肝癌高危人群能有效地实现早诊早治,提高疗效;防治肝炎和AF污染是预防肝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肝癌发生中乙肝病毒感染与黄曲霉毒素暴露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Lu P  Kuang S  Wang J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5):340-342
目的研究肝癌发生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与黄曲霉毒素(AF)的作用。方法在肝癌高发区,对737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699例HBsAg阴性人群进行了10年前瞻性研究,同时按1∶5的病例对照模式,随机对队列中30例肝癌和相应的150例非肝癌人群进行血清中黄曲霉毒素B1白蛋白加成物(AFB1Alb)测定。结果(1)HBsAg阳性组平均年肝癌发生率为824.13/10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97/10万,相对危险度(RR)为1161,其他肿瘤发病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肝癌组人群血清中AFB1Alb阳性率为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7%,比值比(OR)为347,肝癌组人群血清中AFB1Alb的浓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HBV感染及AF暴露是肝癌发生的重要病因因素,两者可能具有协同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近20年来黄曲霉毒素B_1(AFB_1)与扶绥肝癌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1)扶绥县的气候特点适宜黄曲霉菌的生长和产毒,(2)8697份粮油食品的检测结果表明,该地区是AFB_1的重污染区;(3)AFB_1的污染水平及居民的AFB_1摄入量与肝癌死亡率有高度相关;(4)AFB_1摄入量与肝癌死亡率有剂量—反应关系;(5)10年前瞻性研究结果,高摄毒组居民患肝癌的危险性是低摄毒组居民的4.3倍。作者认为,AFB_1是扶绥肝癌高发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减少和消除这一因素的影响,对控制和降低当地居民肝癌的发病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颖  张效萌 《医学综述》2002,8(9):551-552
肝癌 (hepaticcellcancer,HCC)占恶性肿瘤发病率的 4 % ,在我国肝癌的死亡人数为各种肿瘤的第二位 ,每年约有 11.2万人死于肝癌。肝癌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因此探明其发病机制并制订相关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方案意义重大。癌症的发生是一个由多因素诱导、多基因参与、多基因突变积累的漫长的多阶段过程。肝癌也不例外 ,它的发生也是由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包括病毒感染、致癌物的作用、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等。而其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在肝癌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 HCC与抗 HBc(乙肝核…  相似文献   

6.
用生物素标记的HBV DNA探针对经83~158周实验的55只树鼩肝组织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切片进行原位杂交研究。有45只树鼩接种过HHBV,在肝细胞检出HBV DNA的有30只,另15只肝内HBV DNA阴性。这55只树鼩,有41只摄入了AFB_1,其中肝HBV DNA阳性的A组22只有10只发生PLC;19只HBV DNA阴性的B组,只发现2例PLC。两组差别显著(P<0.05)。未接触过AFB_1的14只树鼩中,肝内HBVDNA阳性的8只(C组),有1例出现PLC;而HBV DNA阴性的6只(D组)无PLC发生。结果表明:HHBV和AFB_1在PLC发生中起协同作用,支持了HHBV感染与PLC存在病因学关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合扶绥等地10多年来进行乙型病毒性肝炎与肝癌关系的系列流行病学研究结果:(1)肝癌高低发区HBsAg对比调查,凡采用灵敏性较差的检测方法,往往有不平行关系;若采用灵敏性高的RIA法,无论成人或儿童都表现出明显的平行关系.(2)反复、多次肝癌户与非肝癌户家庭成员的HBsAg检测及病例(对照)研究、前瞻性研究都一致证明乙型肝炎与肝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病例对照研究最高的OR值达21倍,前瞻性研究最高的RR为44.03倍.(3)两次前瞻性研究结合HBV感染,黄曲霉毒素的调查分析;认为扶绥县肝癌高发,HBV感染是一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明显的表示与黄曲霉毒素摄入有相互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9.
人肝癌组织中黄曲霉毒素和肝炎病毒基因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为研究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组织中的黄曲霉毒素B1,嵌套式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组织中的HBVDNA和HCVRNA。  相似文献   

10.
肝癌高发地区人群黄曲霉毒素暴露水平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我国原发性肝癌高发区居民进行较为全面的黄曲霉毒素(AFT)暴露水平的评估,为进一步研究AFT与肝癌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甲地(广西扶绥县竹琴村)、乙地(江苏启东通兴乡)丙地(启东天汾镇)作为调查地区,应用AFT生物标记物的检测,对人群AFT暴露水平进行评估。结果:食物结构调查表明,甲地居民以玉米为主食,乙地和丙地居民则以大米为主食,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污染水平以甲地最为严重,居民膳食中AFB1的摄取量即AFT外暴露水平,血清中AFB1-白蛋白(AFB1-ALB)加合物水平,肝癌发病率均以甲地最高,丙地最低,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FT外接触水平高的居民,AFB1-ALB加合物水平,尿中AFM1水平亦高,说明两者是反映AFB1外接触剂量的良好指标,在现有膳食结构条件下,AFT暴露仍是肝癌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与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09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9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随访3年,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性别、长期吸烟史、肝癌家族史、其他肿瘤家族史、糖尿病、抗病毒治疗及HBVDNA水平均会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发生。而长期吸烟史、糖尿病、未予以抗病毒治疗及HBVDNA阳性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长期吸烟史、伴有糖尿病、未予以抗病毒治疗及HBVDNA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上需予以注意与预防,防止原发性肝癌(HC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核心基因内缺失突变株( C I D) 在慢性乙肝及肝癌患者中存在的状态及意义。方法 提取标本 D N A 作 Southern 印迹及杂交,或用 P C R 扩增核心基因,分析片段大小,部分作克隆及测定。结果 35 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30 例(85 % ) 核心基因为阳性。30例中3 例(10 % ) 除有正常大小片段外,还有相对小分子质量片段。15 例肝癌患者肝癌组织 P C R C 基因阳性为9 例(60 % ) ,未见小片段。肝癌组织中2 份存在 C I D(2/9 ,22 % ) 。克隆测序证明有大小不等的缺失突变,自6 ~324 个核苷酸不等的符合框架的缺失,位于 C 基因的中段。结论 我国慢性乙肝患者中 C I D 株阳性率仅10 % ,不是构成我国多数乙肝患者持续性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肝癌组织中 C I D 的阳性率高于乙肝患者血清的阳性率, C I D 在肝癌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对40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乙酰半胱氨酸(NAC)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的疗效进行评估.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的住院病人40例,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治疗前做常规体检,B超、心电图等检查;给药方案:乙酰半胱氨酸8g/d,静脉滴注,疗程45天,同时配合基础综合治疗,并于用药前、用药后15天、30天、45天分别抽血检查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肾功生化、血常规等检查.结果:揭盲后A组(治疗组)20例;B组(对照组)20例,脱落6例(A组2例,B组4例),乙酰半胱氨酸能显著降低血清TBIL、DBIL、ALT、AST,A组的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结论:乙酰半胱氨酸能明显减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转氨酶,改善凝血酶原活动度,试验过程中病人耐受性好,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但坚持用药2~3天后消失,1例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停药后好转.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脏瞬时弹性成像系统(FS)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纤维化的诊断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本院1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行FS值检测,受试者同期行肝穿刺活检。以肝活检的不同分级结果为判断界点构建FS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阳性和阴性结果的临界值(cut-off值),评价FS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纤维化的诊断意义。结果 FS对显著纤维化(S2-S4)、严重纤维化(S3-S4)、早期肝硬化(S4)的AUC值分别为0.81、0.88、0.90,cut-off值分别为7.3、9.7、17.5 KPa;随着肝功能受损程度的加重,胆红素、转氨酶的升高对FS值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ibroscan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纤维化的诊断分析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对肝硬化、严重纤维化、显著纤维化(S≥2)的诊断价值优于轻度肝纤维化(S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指标定量检测的变化,以期 为乙型肝炎后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5 年2 月—2016 年 2 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及唐山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患者59 例,选择82 例同期住院的单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分析两组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 HBeAb、HBV DNA 的差异。结果 肝硬化并发肝癌组HBsAg、HBeAg 的含量低于单纯肝硬化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HBsAb、HBeAb 及HBV DNA 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随 着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情的进展,HBsAg、HBeAg 含量可能会逐渐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病情得到控制或好 转,有可能进展为肝癌,所以对病毒载量较低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仍需积极抗病毒治疗,且应至少3 个月 复查1 次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以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可溶性Fas(sFas)在肝癌细胞及慢性肝炎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 18例慢性乙型肝炎 (CH)患者、12例肝癌患者 (HCC)和 6例正常对照者 (NC)血清sFas进行检测 ,并对CH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肝细胞损害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CC患者血清sFas水平比CH患者及NC组明显升高 (均P <0 .0 1) ;CH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N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CH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血清ALT/AST ,ALB ,PTA呈负相关 (P <0 .0 1) ,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P <0 .0 1)。结论 :sFas可阻止肝癌细胞凋亡的发生 ,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Fas与肝脏重症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