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高氯酸盐为高氯酸根(ClO_4~-)与不同阳离子(如NH_4~+、Na~+、K~+、Mg~(2+)等)结合形成的一类化合物,多为白色晶体或无色液体,在高温下易发生爆炸,易溶于水,稳定性强,一般情况下很难被还原.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患者(简称HIV/AIDS患者)合并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的发病率及不同样本检出率,分析外周血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与HCM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luorescence methond,PCR-FM)和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FCM)分别检测HIV/AIDS患者各类样本(血、痰、粪、尿及脑脊液等)的HCMV-DNA及血液中不同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 665例HIV/AIDS患者中,97例HCMV-DNA检测结果>1 000 copies/ml,检出率为14.59%;结果显示,低CD_4~+ T淋巴细胞是HIV/AIDS合并HCMV感染的危险因素(OR=1.007>1,95%CI=1.003~1.011,P<0.001)。CD_4~+ T淋巴细胞≤150个/μl占混合感染的86.60%(84/97),此时HCMV感染率为20.05%(84/419),与CD_4~+ T淋巴细胞>150个/μl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15,P<0.001);合并HCMV感染后,HIV/AIDS患者CD_3~+、CD_4~+和CD_8~+ T淋巴细胞与HCMV-DNA病毒载量呈负相关,其中CD_8~+ T淋巴细胞下降趋势最明显;此外,不同样本HCMV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34,P<0.001)。结论 HIV/AIDS患者易合并HCMV感染,应密切关注艾滋病患者CD_4~+、CD_8~+ T淋巴细胞计数及CD_4~+/CD_8~+比值变化,尽早确诊治疗可获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在白血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7例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期选择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的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的表达率,同时将观察组患者分为急性白血病(A组)和慢性白血病(B组),比较两组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表达情况,分析白血病轻重与免疫功能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CD3~+T细胞、CD4~+T细胞表达率依次为(61.72±15.43)%、(32.64±7.5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8.95±16.24)%、(37.54±7.43)%,CD8~+T细胞表达率(33.45±6.36)%显著高于对照组(26.51±7.27)%(P0.05);A组患者的CD3~+T细胞、CD4~+T细胞表达水平为(57.59±10.43)%、(62.93±11.08)%,均显著低于B组(62.93±11.08)%、(33.42±5.19)%,CD8~+T细胞表达率(34.85±6.27)则高于B组(31.67±5.58)%(P0.05);且rsCD3~+T=0.623,rsCD4~+T=0.714,rsCD8~+T=-0.755,P均0.05。结论: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表达紊乱,临床可借助上述T细胞表达水平进行疾病诊断及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卵巢癌腹水及外周血CD4~+CD25~+Treg/CD4~+T细胞含量及意义。方法选择确诊为卵巢癌合并腹水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ELISA法检测腹水及外周血中CD4~+CD25~+Treg/CD4~+T、血清中肿瘤标志物、腹水中基质蛋白酶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卵巢癌患者腹水中CD4~+CD25~+Treg/CD4~+T细胞含量(28.44±3.12)%明显高于外周血中CD4~+CD25~+Treg/CD4~+T细胞含量(14.72±2.14)%(P0.05);浆液腺癌腹水、外周血中CD4~+CD25~+Treg/CD4~+T细胞含量明显高于黏液腺与其他组织学类型,Ⅲ~Ⅳ期明显高于Ⅰ~Ⅱ期,G1分化程度明显高于G2、G3分化程度(P0.05)。卵巢癌组癌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卵巢癌组患者腹水中MMP2、MMP9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卵巢癌腹水中CD4~+CD25~+Treg/CD4~+T细胞含量明显高于血清中CD4~+CD25~+Treg/CD4~+T细胞含量,不同组织学类型、肿瘤分期、分化程度表达各不相同,且与肿瘤标志物含量、MMPs含量升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CD4+CD28-T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入选病例为我院从2006年6月到2008年12月共59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活动期36例、稳定期23例),同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借助双色荧光标记技术对外周血CD4+CD28-T细胞和CD4+CD25+占CD4+T细胞比例进行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活动期PBC患者外周血CD4+CD25+细胞比例(1.66±0.83)%低于稳定期(2.53±1.06)%和正常组(4.06±2.36)%(P﹤0.05);而CD4+CD28-细胞比例(4.15±1.89)%则高于稳定组(3.66±0.7)%和正常组(1.54±0.99)%(P﹤0.05)。[结论]活动期PBC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比例减少而CD4+CD28-T细胞比例升高,CD4+CD25+比例降低可能使外周免疫耐受失去平衡,参与了PBC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及免疫功能变化与妇科术后淋巴囊肿并发感染的关系,为妇科术后淋巴囊肿并发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于郑州人民医院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发生淋巴囊肿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对淋巴囊液进行病原菌检测,同时检测患者血ANC及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T细胞亚群(CD_3~+、CD_4~+、CD_8~+)绝对计数及CD_4~+/CD_8~+。结果 27例患者发生囊肿并发感染,感染率为27.00%,其中21例患者囊液检测出病原菌21株,其中葡萄球菌属10株、链球菌属6株、肠球菌属3株、其他2株;感染患者ANC、IgA、IgG、IgM、CD_3~+、CD_4~+、CD_4~+/CD_8~+水平分别为(0.65±0.23)×10~9/L、(3.28±2.11)g/L、(9.70±1.72)g/L、(1.26±0.68)g/L、(41.21±4.38)%、(32.11±4.15)%、(1.07±0.43)均低于无感染患者,CD_8~+(30.33±2.89)%高于无感染患者(P均<0.001);ANC、CD_4~+/CD_8~+水平低下是妇科术后淋巴管囊肿患者并发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妇科术后囊肿患者ANC及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发生囊肿并发感染,应针对引起术后淋巴囊肿并发感染的因素进行防控,若患者存在ANC及免疫功能低下应积极纠正,以避免并发感染。  相似文献   

7.
许飞  侍佳  陆牡丹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9):4546-4547
目的:对18例复发性流产患者采用主动免疫方法,治疗前后进行CD4+CD25+high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检测,探讨T细胞群在妊娠期参与调控母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18例复发性流产患者在流产后初诊时、免疫治疗后3次、孕后免疫治疗2次时其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25+highT细胞、CD4+T细胞、CD8+T比例进行分析。结果:18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的CD8+T细胞占淋巴细胞初诊时比例为(22.5±1.35)%、免疫治疗后3次比例为(26.10±1.62)%;CD4+CD25+highT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初诊时为(0.98±0.26)%,免疫治疗后3次比例为(1.25±0.35)%;其中12例复发性流产患者孕后免疫治疗2次时的CD8+T占淋巴细胞比例为(29.50±2.20)%,CD4+CD25+highT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为(1.56±0.29)%。结论:主动免疫治疗可以提高外周血CD4+CD25+highT、CD8+T细胞水平,从而调控母胎界面免疫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NK细胞、CD4+/CD8+水平动态监测在转移性结肠癌化疗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本院经病理学确诊为转移性结肠癌化疗患者95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8例为对照组。两组均在入院时检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3+、B细胞、CD4+/CD8+)及自然杀伤(NK)细胞,观察组于化疗后复查以上指标,观察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 化疗前观察组化疗有效者、化疗无效者CD3+、CD4+、B细胞、CD4+/CD8+及血清NK细胞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8+水平高于均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有效者NK细胞、B细胞、CD4+水平均高于化疗无效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后,化疗有效者CD4+、CD3+、B细胞、CD4+/CD8+及血清NK细胞水平分别为(40.15±2.38)、(69.92±5.84)、(12.08±1.03)、(1.22±0.72)、(12.67±1.32)%,高于化疗前;CD8+水平为(33.04±5.86)%,低于化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D4+、CD8+、CD3+、B细胞、CD4+/CD8+及血清NK细胞水平可作为临床判断转移性结肠癌化疗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同时可为临床改进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趋势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脓毒症患者自诊断成立第1、3、5天的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并与1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按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脓毒症患者19例生存,17例死亡.生存组和死亡组第1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42±3.26)%、(12.96±3.00)%比(16.97±3.66)%.P<0.05].生存组和死亡组第3天CD4+CD25+s细胞/CD4+细胞比值分别为(24.47±4.62)%和(26.61±3.85)%.均高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第5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为(18.28±4.28)%,较第3天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第5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为(36.19±5.33)%,较第3天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3天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天生存组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而持续上升提示出现免疫功能麻痹,伴随病死率的升高.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作为临床评价脓毒症患者炎性反应中免疫功能状态和预后的方便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4种典型个人护理品有效成分对嗜热四膜虫的生长抑制及联合毒性作用。方法将嗜热四膜虫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3-(4-甲基苯亚甲基)-樟脑(4-MBC)、二苯甲酮-3(BP-3)、三氯卡班(TCC)和三氯生(TCS),其中,4-MBC、BP-3的终浓度均为0.001、0.01、0.1、1.0、5.0、10.0、15.00 mg/L,TCC的终浓度为0.001、0.01、0.1、0.25、0.50、0.75、1.0 mg/L,TCS的终浓度为0.001、0.01、0.1、1.0、1.5、2.0、4.0 mg/L,并设置对照组(0.1%DMSO),30℃暴露24 h,测定细胞浓度并计算半数抑制效应浓度(EC_(50))。根据毒性单位(TU)法将4种化合物两两组合形成6组混合体系,即4-MBC+BP-3、4-MBC+TCC、4-MBC+TCS、BP-3+TCC、BP-3+TCS和TCC+TCS。并按照等毒性设置6个暴露浓度,即总TU依次为0.1、0.2、0.4、0.8、1.6和3.2,同时设对照组(0.1%DMSO)。联合毒性分别采用浓度相加(CA)模型和独立作用(IA)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4-MBC、BP-3、TCC和TCS对嗜热四膜虫的生长均存在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24 h-EC_(50)值分别为5.125、7.544、0.295、1.063 mg/L。二元混合体系中,4-MBC+BP-3、4-MBC+TCC、4-MBC+TCS和TCC+TCS组符合CA模型,联合毒性表现为相加作用;4-MBC+BP-3、BP-3+TCC和BP-3+TCS组符合IA模型,联合毒性判别为独立作用;其中,4-MBC+BP-3的联合毒性既符合CA模型,又符合IA模型。结论 4种典型个人护理品有效成分对嗜热四膜虫均存在生长抑制作用,CA模型更加适用于预测这类新兴污染物的联合毒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IV/AID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血清HIV RNA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杭州市西溪医院就诊的艾滋病感染者40例以及AIDS患者32例,在未经抗病毒治疗前采用RT-PCR技术检测血清中HIV RNA载量,流式细胞仪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计数CD4~+、CD8~+T淋巴细胞。结果 HIV感染组血清中HIVRNA检出率为75%(30/40),平均载量为(3.08±1.49)lgCopies/ml,CD4~+平均计数为(235.24±79.53)个/μl, CD4~+/CD8~+平均值为0.38±0.17;AIDS患者组血浆中HIV RNA检出率为87.5%(28/32),平均载量为(4.57±2.25)lgCopies/ml,CD4~+平均计数为(135.24±55.20)个/μl, CD4~+/CD8~+平均值为0.23±0.1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IV RNA载量与CD4~+计数呈负相关(r=-0.742,r=-0.561,P0.05)。结论 AIDS患者较HIV感染者HIV RNA平均载量高,CD4~+平均含量低;而CD4~+计数、CD4~+/CD8~+比值与HIVRNA载量呈负相关,病毒载量越高,CD4~+计数、CD4~+/CD8~+比值越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外科手术对HIV感染者(HIV阳性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为HIV阳性者行外科手术前的安全评估、围手术期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5-01/2018-12间由疾病控制中心检测并确诊为HIV阳性且在核工业416医院(成都医学院附属第二院)行外科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设计方案,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及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LSD法及主体内效应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61例HIV阳性者纳入统计分析。术后HIV阳性者感染发生率为19.67%,CD4+200个/?l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8.10%,CD4+≥200个/?l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10.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校正=5.22,P=0.02)。按照临床分期分为3组,显示HIV+Ⅰ组患者的术后7 d(D7)和术后30 d(D30)CD4+水平分别为(512±87)个/?l、(531±93)个/?l,HIV+Ⅱ患者D7和D30CD4+水平分别为(289±42)个/?l、(303±61)个/?l,HIV+Ⅲ患者D7和D30CD4+水平分别为(85±21)个/?l、(101±25)个/?l。3组患者手术前后3次CD4+计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组内两两比较发现,术前(D0)vs D7、D0vs D30、D7vs D30CD4+计数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0/D0、D7/D0、D30/D0CD4+百分比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3组患者时间与分组因素之间的交互效应,显示各组CD4+计数、CD4+相对比的变化趋势及时间之间有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357,P0.05)。结论 CD4+水平越低,术后患者感染风险增加。手术对CD4+水平产生影响,不同临床分期患者CD4+水平术后变化速率不同,结合临床分期及CD4+水平,以积极应对围手术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外周血CD_3~+、CD_4~+、CD_8~+、CD_(19)~+细胞变化情况及与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82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化疗期间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16例)和未感染组(66例),记录患者术后化疗前后外周血CD_3~+、CD_4~+、CD_8~+、CD_(19)~+细胞水平变化及术后化疗感染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外周血CD_3~+、CD_4~+、CD_8~+、CD_(19)~+细胞水平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CD_3~+、CD_4~+、CD_(19)~+细胞水平比较,均为化疗前化疗1个疗程化疗3个疗程(P0.05),CD_8~+细胞水平比较则为化疗前化疗1个疗程化疗3个疗程(P0.05)。16例感染患者以呼吸道感染为主(42.86%);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居多(39.13%)。感染组化疗前外周血CD_3~+、CD_4~+、CD_(19)~+细胞水平均低于未感染组(P0.05),CD_8~+细胞水平则高于未感染组(P0.05),且外周血CD_3~+、CD_4~+、CD_8~+、CD_(19)~+细胞水平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感染均具有较高预测价值。结论化疗前检测外周血CD_3~+、CD_4~+、CD_8~+、CD_(19)~+细胞水平,对预测乳腺癌术后化疗期间感染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补肾健脾中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化疗过程中T细胞亚群及Treg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6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2组,根据患者病情给予规律化疗或同步放化疗,对照组及健脾补肾组在化疗同期分别口服不同中药方剂;各组患者在第1周期化疗第1天(D1)及第2周期化疗第7、14、21天(D7、D14、D21)检测患者T细胞亚群(CD_3~+、CD_3~+CD_4~+、CD_3~+CD_8~+、CD_4~+/CD_8~+)及Treg细胞(CD_4~+CD_(25)~+)变化情况水平并记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或Ridit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One-way ANOVA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治疗组与健康对照组D1比较,CD_3~+、CD_3~+CD_4~+、CD_4~+/CD_8~+、CD_3~+CD_4~+/CD_3~+显著降低,CD_3~+CD_8~+/CD_3~+、CD_4~+CD_(25)~+/CD_4~+显著升高,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D14与D1及D7比较,CD_4~+CD_(25)~+/CD_4~+降低,D21与D1及D7比较,CD_3~+、CD_3~+CD_4~+、CD_4~+/CD_8~+、CD_3~+CD_4~+/CD_3~+升高,CD_3~+CD_8~+/CD_3~+、CD_4~+CD_(25)~+/CD_4~+降低,D21与D14比较,CD_4~+CD_(25)~+/CD_4~+降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D14与D1及D7比较,CD_3~+、CD_3~+CD_4~+、CD_4~+/CD_8~+、CD_3~+CD_4~+/CD_3~+升高,CD_3~+CD_8~+/CD_3~+、CD_4~+CD_(25)~+/CD_4~+降低,D21与D1及D7比较,CD_3~+、CD_3~+CD_4~+、CD_4~+/CD_8~+、CD_3~+CD_4~+/CD_3~+升高,CD_3~+CD_8~+/CD_3~+、CD_4~+CD_(25)~+/CD_4~+降低,D21与D14比较,CD_3~+、CD_3~+CD_4~+、CD_4~+/CD_8~+升高,CD_4~+CD_(25)~+/CD_4~+降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D14比较,治疗组CD_4~+CD_(25)~+/CD_4~+低于对照组,D21比较,治疗组CD_3~+、CD_3~+CD_4~+、CD_4~+/CD_8~+高于对照组,治疗组CD_4~+CD_(25)~+/CD_4~+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于健康人群,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化疗药物在治疗持续期会降低患者免疫功能,但随着化疗对肿瘤的抑制和杀伤,肿瘤对机体的免疫抑制解除,患者免疫功能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在治疗期间加用补肾健脾中药可更加快速、更有效地恢复患者的免疫功能,解除肿瘤对机体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环孢素、胸腺肽及甲泼尼龙三联免疫疗法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及细胞因子的影响,评估调节性T细胞水平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CAA患者39例,给予三联免疫疗法。同时选取同期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CD4+、CD4+CD25+、CD4+CD25+CD127lowTreg及白细胞介素(IL)-10、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评价CAA组疗效与外周血Treg水平的关系。结果经治疗,CAA临床总有效率为82.1%。CAA组治疗前外周血CD4+、CD4+CD25+、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CAA组CD4+、CD4+CD25+、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CAA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L-17、TGF-β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CAA组血清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IL-17、TGF-β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无效患者外周血CD4+、CD4+CD25+、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均低于有效患者,但仅CD4+Tre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患者CD4+、CD4+CD25+、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Treg水平变化可对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环孢素A(CsA)对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的体外作用. 方法 以CsA作用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体外实验模型,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对CD4+CD25+Tr细胞表达频率的变化. 结果 CsA处理外周血后CD4+CD25+Tr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1.0 μmol/L组为(11.78±1.61)%,10.0 μmol/L组为(13,42±1.98)%,与正常生育组(6.52±2.3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A可提高外周血CD4+CD25+Tr细胞比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目前针对晚期卵巢癌患者,多于肿瘤细胞减灭术后给予紫杉醇+卡铂(taxol+carboplatin,TC)方案治疗,取得了一定临床效果,但患者易出现身体机能减退等不良反应,预后不利。本研究观察胎盘多肽注射液联合TC方案治疗晚期卵巢癌的效果及对身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旨在为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和化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03-01-2017-03-01辽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晚期卵巢癌患者实施肿瘤细胞减灭术,根据术后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胎盘多肽注射液+TC方案组,即观察组和TC方案组,即对照组各41例。于治疗前(T_1)及治疗18周后(T_2)检测两组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CD3~+)及血清卵巢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DDX4)水平,于T_2时评估疗效。结果两组外周血CD4~+、CD8~+、CD4~+/CD8~+、CD3~+水平组间、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T_2时,观察组CD133水平为(8.44±1.65)U/mL,低于T_1时的(146.72±26.68)U/mL,F时间=54.681;且低于对照组的(26.51±4.12)U/mL,F组间=15.623。T_2时,观察组DDX4水平为(10.39±2.51)U/mL,低于T_1时的(173.37±27.53)U/mL,F时间=49.079;且低于对照组的(32.22±5.24)U/mL,F组间=14.435,均P0.001。两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0.48%和65.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36,P=0.145。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92.68%,对照组为87.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9,P=0.710。结论胎盘多肽注射液联合TC方案可显著改善晚期卵巢癌患者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对提升化疗效果有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常规、肺表面活性蛋白(SP-A)和T淋巴细胞水平与肺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肺炎患儿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6月该院诊治的肺炎患儿100例为研究组,同期在该院健康体检的正常儿童50例为对照组,将研究组患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重症组(68例)与重症组(32例),检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SP-A和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水平。结果研究组患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SP-A及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3~+、CD4~+、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重症患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及SP-A、CD8~+水平均高于非重症患儿,CD3~+、CD4~+及CD4~+/CD8~+水平均低于非重症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研究组肺炎患儿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SP-A及CD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CD3~+、CD4~+及CD4~+/CD8~+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SP-A及CD8~+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呈正相关关系(P0. 05),CD3~+、CD4~+及CD4~+/CD8~+水平与PCIS呈负相关关系(P0. 05)。结论血常规、SP-A和T淋巴细胞水平与肺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通过检测以上指标变化可预测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为肺炎患儿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与丙泊酚对感染性休克老年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医院诊断为感染性休克拟行病灶清除术的老年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tomidate group,E组)和丙泊酚组(propofol group,P组),各4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术毕即刻(T1)、术后1天(T2)、3天(T3)、7天(T4)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患者上述时间点CD_3~+、CD_4~+、CD_8~+及CD_4~+/CD_8~+。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低血压、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CD_3~+、CD_4~+、CD_8~+及CD_4~+/CD_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T1、T2、T3、T4时点,E组患者CD_3~+、CD_4~+、CD_8~+高于P组患者(P<0.05);E组患者T1、T2、T3CD_4~+/CD_8~+分别为(1.66±0.41)、(1.74±0.72)、(1.72±0.40)高于P组(P<0.05),而在T4时点,两组患者CD_4~+/CD_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4)。E组术中出现低血压2例少于P组8例(P=0.043)。两组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4)。结论与丙泊酚相比,依托咪酯对感染性休克老年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更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患者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其与细胞免疫的相关关系。[方法]2002~2006年对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门诊的40例活动性狼疮性肾炎(LN)病人尿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与外周血CD4+、CD8+、CD3+细胞数变化及其与细胞免疫的相关关系。[结果]尿MCP-1(pg/ml)25例LN活动期病人为(1298±396),15例稳定期LN病人为(449±181),30名正常对照为(145±110)(P<0.01)。活动期LN组与对照组比较,CD4+、CD3+、CD8+细胞数升高,CD4+/CD8+明显降低(P<0.05或P<0.01);活动期LN与稳定期LN比较,CD4+、CD3+、CD8+细胞数与CD4+/CD8+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LN组与对照组比较,CD4+、CD3+细胞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细胞数升高(P<0.01),CD4+/CD8+比值降低(P<0.05)。活动期LN病人尿中MCP-1与CD4+、CD4+/CD8+均呈负相关(r=-0.41、-0.42),与CD8+、DAI呈正相关(r=0.43、0.63),与CD3+未见相关性。[结论]尿MCP-1水平可作为了解LN患者肾病活动性病变的一个指标,与细胞免疫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