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126例妇女早期自然流产的绒毛组织进行CMV-DNA检测,并以118例健康妇女人工流产的绒毛组织的检测作对照。结果:观察组CMV-DNA阳性率为11.1%,与对照组相比3.4%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导致早期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绒毛细胞是胚胎外胚层细胞,具有与胎儿组织相同的遗传性状,利用绒毛细胞检测胎儿染色体异常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自Simoni于1983年首先报道应用绒毛滋养层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技术,对胎儿染色体疾病进行早期、快速的诊断以来,为自然流产的病因研究提供了方便。本文用改良直接法研究孕早期自然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取得了较好的分裂相,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胚胎血红蛋白基因变异与早期自然流产的相关性。方法:无菌收集40份早期自然流产的绒毛标本(自然流产组)及35份人工流产的绒毛标本(人工流产组),提取胚胎绒毛组织DNA,针对3个外显子及部分内含子、上游调控序列分片段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筛查基因突变。结果:所有胚胎绒毛组织血红蛋白ε、ζ基因的外显子片段均未发现突变。两组部分胚胎绒毛组织血红蛋白ε基因第一内含子84位点处发现4 bp CAAA插入序列,但其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部分胚胎绒毛组织血红蛋白ζ基因第一内含子128位点处发现58 bp插入序列,自然流产组血红蛋白ζ基因58 bp插入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关联性分析提示该基因片段变异与早期自然流产相关(r=0.26,P<0.05)。两组血红蛋白ζ基因58 bp插入纯合子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胚胎基因血红蛋白ζ基因第一内含子第128位点处存在一58 bp插入变异,该变异与早期自然流产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早期自然流产与绒毛局部TORCH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60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局部血浆和静脉血清TOX、RV、CMV、HSV-Ⅱ阳性情况。结果 60例患者中,绒毛局部血浆TOX、RV、CMV、HSV-Ⅱ阳性率分别为:15.00%(9/60)、8.33%(5/60)、5.00%(3/60)、13.33%(8/60),静脉血清TOX、RV、CMV、HSV-Ⅱ阳性率分别为:6.67%(4/60)、8.33%(5/60)、3.33%(2/60)、10.00%(6/60)。绒毛局部血浆TOX阳性率明显高于静脉血清TOX阳性率(P〈0.01),绒毛局部血浆RV、CMV、HSV-Ⅱ阳性率与静脉血清RV、CMV、HSV-Ⅱ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绒毛局部血浆TOX阳性率明显高于静脉血清TOX阳性率,提示TOX可能通过损伤胎盘,导致自然流产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在早孕人工流产(正常早孕)及早孕自然流产(早期流产)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探讨HB-EGF在早期流产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连接法检测正常早孕妇女及早期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HB-EGF的表达.结果 正常早孕组与自然流产组绒毛组织内均有HB-EGF表达,各组HB-EGF均表达于绒毛组织滋养细胞细胞膜和细胞浆内.灰度测定与对照组比较,自然流产组绒毛组织内HB-EGF表达明显减弱(t=2.48,P=0.02).结论 绒毛组织产生的HB-EGF在正常早孕及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的表达有明显差异,自然流产绒毛组织内HB-EGF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早孕,HB-EGF在自然流产的发病及病理生理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绒毛组织滋养细胞内HB-EGF的减少有可能是发生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者TORCH检查结果,分析TORCH感染与自然流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0年10月以来在通海县计生服务中心检查的56例有自然流产史妇女及60例无自然流产史妇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弓形体(TOX)、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CMV)和单纯疱疹病毒(HSV)4种病原体的IgM。结果自然流产组妇女血清中TOX、RV、CMV和HSV病原体IgM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无自然流产史组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ORCH感染是孕妇发生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其对胎儿及母体均有一定的危害,临床上进行孕前TORCH病原体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滕奔琦  范建辉  章钧  崔金晖  侯红瑛 《新医学》2011,42(11):723-726
目的:探讨绒毛细胞染色体核型异常与初次自然流产及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根据104例早期自然流产孕妇的临床资料分为复发性自然流产组(57例)和初次自然流产组(47例).清宫时取绒毛组织,按常规技术方法制备绒毛细胞染色体,G显带后进行核型分析.结果:复发性自然流产组染色体数目异常22例(39%),初次自然流产组染色体数目异常30例(67%).复发性自然流产组绒毛细胞染色体核型异常率以及常染色体三体发生率均低于初次自然流产组(P均<0.05),两组X单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导致早期流产的主要原因.除细胞遗传学异常外,复发性自然流产的防治需积极寻找其他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在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与自然流产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人工流产女性与自然流产女性各35例,分为人工流产组与自然流产组。利用Western blotting与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绒毛与蜕膜组织中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人工流产组绒毛与蜕膜组织的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表达量为75%~85%,自然流产组的表达量为45%~55%。人工流产组与自然流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自然流产可能与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在绒毛与蜕膜组织中的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快速诊断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FISH技术快速检测607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13、16、18、21、22号和X、Y染色体数目。结果 607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中,253例FISH检测出现异常信号,异常率为41.68%,其中15例13-三体、64例16-三体、3例18-三体、17例21-三体、3例21单体、35例22-三体、50例X单体、47例三倍体、14例四倍体和5例其他异常。结论 FISH技术可以快速、简便地检测出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为早期自然流产夫妇进行遗传咨询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对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血清学诊断及胎儿出生前后感染该病毒的检查,可测定抗病毒非结构蛋白抗体,即抗早期抗原的抗体。测定这种抗体,需要含有CMV早期抗原的细胞制剂,该抗原由感染含阿糖胞苷(AraC)的人成纤维细胞而得到。AraC能抑制DNA的合成,从而阻止了病毒的复制及病毒结构蛋白(即晚期抗原)的形成。已知用人CMV感染兔肺成纤维细胞,能诱导早期抗原,而无病毒复制。作者用感染兔成纤维细胞和感染后经AraC处理的人成纤维细胞,测定急性CMV感染病人与健康人血清中抗CMV早期抗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细胞凋亡角度探讨早期自然流产发病机制。方法:标本取自在空军总医院妇科就诊行流产的患者,自然流产组蜕膜及绒毛标本23例,并以正常早孕蜕膜及绒毛标本22例为对照组。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Bax及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自然流产组蜕膜及绒毛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增加(P<0.01),p53及Bax蛋白的表达也均明显增加(P<0.01),而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细胞凋亡过度为自然流产发病机制之一,p53通过Bax/Bcl-2途径参与了自然流产蜕膜及绒毛组织细胞的凋亡调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绒毛细胞染色体异常与妊娠早期自然流产间的临床关系。方法 对112例妊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细胞进行短期培养、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结果 成功检测绒毛标本105例,占93.75%(105/112)。其中,检出正常核型50例,占47.62%(50/105);异常核型55例,占52.38%(55/105)。异常核型中以数目异常为主,其中三体型最为常见(33例),三倍体6例,四倍体及复合三体各1例,嵌合体2例,性染色单体1例,结构异常6例,另有染色体正常变异5例;正常核型中男性20例,女性30例。结论 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妊娠早期自然流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开展流产绒毛染色体检查有利于判断本次流产原因,合理指导下次妊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microRNA-17在人早期自然流产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人早孕期自然流产绒毛组织(n=28)中microRNA-17的表达水平,取同孕期正常妊娠孕妇的绒毛组织作为对照(n=30)。结果在全部正常妊娠孕妇的绒毛组织中都存在microRNA-17的表达。而在早孕期流产孕妇的绒毛组织中,microRNA-17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相对比率为0.35)。结论 microRNA-17在人妊娠早期的绒毛组织中存在表达,而其在早孕期流产孕妇的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下调。microRNA-17可能参与人胎盘滋养细胞侵袭,其失调可能与以胎盘缺陷为特征的疾病相关。  相似文献   

14.
稽留流产(missed abortion)又称过期流产,即胚胎或胎儿已死亡滞留在官腔内尚未自然排出者,是自然流产的一种特殊类型.据报道,胚胎发育异常为早期自然流产最常见的原因,胚胎染色体异常所致的流产约占50%~60%[1].目前,临床上通常运用绒毛细胞长期培养法进行染色体检测[2],但通常仅针对于多次稽留流产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和EB病毒(EBV)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34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CMV DNA和EBV DNA载量。结果 334例患者中EBV检测阳性率为13.2%,CMV检测阳性率为19.2%,DNA拷贝数介于(102~107)copy/mL之间。治疗有效者EBV DNA和CMV DNA载量迅速下降,2~3周后转阴。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动态监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CMVDNA和EBV DNA水平对于CMV感染和EB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局部绒毛、蜕膜组织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进一步探讨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发病机制.方法:Th1/Th2型细胞因子分别以IL-2/IL-10为代表,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对40例自然流产患者绒毛和蜕膜中IL-2、IL-10的表达进行检测(试验组),利用计算机CMIAS系统,表达指标以阳性数密度(N/S)计算,并与40例正常人工流产的绒毛和蜕膜组织比较(对照组).结果:原位杂交显示试验组及对照组绒毛组织IL-2、IL-10分别为0.002 6±0.000 7、0.036±0.011 vs 0.002 8±0.000 7、0.042±0.011,蜕膜组织两组分别为0、0.02±0.006 vs 0、0.032±0.006;两组比较IL-10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原位杂交一致.结论:Th1/Th2型细胞因子平衡与自然流产有关,是介导流产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自然流产与TORCH感染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郑林儿  范骏 《检验医学》2005,20(2):115-116
目的探讨杭州地区自然流产与弓形体(TOX)、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CMV)和单纯疱疹病毒(HSV)4种病原体(简称TORCH)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0年10月~2003年10月自然流产孕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TORCH各项IgM,与同时间段正常育龄孕妇TORCH IgM进行比较,探讨自然流产与TORCH感染的关系.结果自然流产孕妇TOX、RV、CMV和HSV 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4.47%、11.18%、25.66%和3.95%.而同时段正常育龄孕妇相应的IgM抗体阳性率为0.11%、0.29%、0.50%和0.16%.自然流产孕妇TORCH各项IgM阳性率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孕妇TORCH感染是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杭州地区自然流产与弓形体(TOX)、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CMV)和单纯疱疹病毒 (HSV)4种病原体(简称TORCH)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0年10月~2003年10月自然流产孕妇,用酶 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TORCH各项IgM,与同时间段正常育龄孕妇TORCHIgM进行比较,探讨自然流产 与TORCH感染的关系。结果 自然流产孕妇TOX、RV、CMV和HSV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4.47%、11.18%、 25.66%和3.95%。而同时段正常育龄孕妇相应的IgM抗体阳性率为0.11%、0.29%、0.50%和0.16%。自然 流产孕妇TORCH各项IgM阳性率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 孕妇TORCH感染是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与绒毛组织细胞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对106例自然流产患者取绒毛组织原位培养进行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培养成功102例,成功率为96.23%,检出染色体异常共35例(34.31%),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30例(85.71%);结构异常4例(11.43%);数目合并结构异常1例(2.86%)。结论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胚胎染色体检测对分析自然流产原因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咨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早期自然流产(ESA)患者绒毛组织中血红素氧合酶-1(HO-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并探讨复发性自然流产(RSA)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64例ESA患者作为ESA组,另同期选取164例行人工流产的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绒毛组织HO-1、MCP-1表达。ESA组均随访12个月,根据患者自然流产(SA)次数将其分为RSA组和非RSA组,比较RSA组和非RSA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SA的危险因素。结果 ESA组绒毛组织HO-1阳性率及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ESA组绒毛组织MCP-1阳性率及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ESA组患者12个月随访期间有23例发生RSA,发生率为14.02%;RSA组绒毛组织HO-1表达水平低于非RSA组(P<0.05),既往有自然流产史患者占比和MCP-1表达水平高于非RSA组(P<0.05);既往有自然流产史、绒毛组织HO-1低表达和MCP-1高表达均为RSA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