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菌种和发酵条件对发酵豆粕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利用单一枯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曲霉混合菌种分别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发酵时间、pH、温度、接种量和菌种比例进行优化,比较研究菌种和发酵条件对发酵豆粕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曲霉混合菌种发酵豆粕比用单一菌种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更有利于提高发酵豆粕营养水平,发酵豆粕最优的方案为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曲霉混合菌种比例为2∶1,初始pH为7.5,温度为37℃,发酵时间为48 h.  相似文献   

2.
旨在用含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的复合菌制剂发酵金针菇菌渣饲料,提高金针菇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正交试验,研究复合菌剂的接种比例、接种量、水分、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等因素对发酵金针菇菌渣饲料的pH值和乳酸、氨态氮、还原糖、挥发性脂肪酸等指标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复合菌固态发酵金针菇菌渣的最优工艺。结果显示,最优发酵参数为: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接种比例2∶2∶1,接种量5%,固体培养基含水量50%,温度33℃,发酵时间5 d。与发酵前相比,发酵后金针菇菌渣的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pH值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以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菌发酵金针菇菌渣饲料后,菌渣pH值降低,且营养成分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两步发酵法降解大豆抗原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混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混菌发酵生豆粕,研究表明,酵母菌及乳酸菌对枯草芽孢杆菌降解抗原蛋白的能力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以枯草芽孢杆菌好氧发酵作为前发酵,乳酸菌及酵母菌厌氧发酵作为后发酵对生豆粕进行两步发酵,结果表明:前发酵时间对豆粕中抗原蛋白的降解影响最大,后发酵温度其次,前发酵温度影响最小;当前发酵温度为35℃,前发酵时间为48 h,后发酵温度42℃,后发酵时间32 h,豆粕中两种主要抗原蛋白的残留量仅0.15%。  相似文献   

4.
为了克服单菌发酵豆粕饲料的缺点,利用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组合菌种发酵豆粕,试验采用单因素法研究菌种接种时间差对豆粕发酵过程中蛋白酶活及大豆肽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菌种发酵豆粕过程中总蛋白酶活及大豆肽转化率在不同接种时间差(3,6,9,12 h)各试验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接种时间差为9 h蛋白酶活及大豆肽转化率极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组(P0.01);接种时间差为9 h总蛋白酶活最高,此时蛋白酶大量分解大豆蛋白转化为大豆肽,肽转化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以小肽含量为指标,对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3个菌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3个试验菌的生长曲线确定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接种时间。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量、温度、料水比、发酵时间4个因素对豆粕发酵产小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单、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对豆粕发酵前后豆粕营养物质含量、大豆球蛋白含量、蛋白质分子质量、发酵产物p H进行测定。结果显示:3株试验菌接在各自种子培养基扩大培养至21 h为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时间。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0%、温度为40℃、料水比为1.0∶1.2、发酵时间为72 h;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5%、温度为31℃、料水比为1.0∶1.0发酵时间为120 h,3个菌株的接种比例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9∶3∶2。经微生物发酵后,发酵产物中小肽、粗蛋白质、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较发酵前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粗纤维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大豆球蛋白含量均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分子质量较未发酵组降低;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而单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则与未发酵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豆粕经微生物固态发酵后营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p H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拟利用前期筛选的分离于斜带石斑鱼肠道的短小芽孢杆菌SE5、分离于小丑鱼肠道的乳酸乳球菌17和分离于酒曲的酿酒酵母菌Sa,开发一种水产专用发酵豆粕。先通过控制因素,确定复合菌株的配伍比例、接种顺序、最适接种量、温度、料液比和发酵时间,然后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结果显示:以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含量为指标,最佳发酵工艺为:短小芽孢杆菌SE5:酿酒酵母菌Sa:乳酸乳球菌17比例为2:2:1;分别在0 h接入短小芽孢杆菌SE5,12 h接入酿酒酵母菌Sa,24 h接入乳酸乳球菌17;发酵温度30℃,总接种量10%,发酵时间为48 h,料液比1:1。在最优工艺下,发酵豆粕中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降解率分别为71.48%和73.29%。  相似文献   

7.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曲霉混合固态发酵豆粕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提高多肽含量。运用minitab 16软件,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方法分析6种因素对产生多肽量的影响,确定装料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为影响多肽产量的重要因素。然后采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简称RSM)对这三个因素进行优化。得到最优条件:装料量10 g;发酵时间96 h;发酵温度34℃。此时大豆多肽含量可达21.32%,与响应面优化得到的理论值仅相差0.65%。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小肽含量为指标,对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3个菌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3个试验菌的生长曲线确定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接种时间。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量、温度、料水比、发酵时间4个因素对豆粕发酵产小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单、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对豆粕发酵前后豆粕营养物质含量、大豆球蛋白含量、蛋白质分子质量、发酵产物p H进行测定。结果显示:3株试验菌接在各自种子培养基扩大培养至21 h为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时间。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0%、温度为40℃、料水比为1.0∶1.2、发酵时间为72 h;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5%、温度为31℃、料水比为1.0∶1.0发酵时间为120 h,3个菌株的接种比例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9∶3∶2。经微生物发酵后,发酵产物中小肽、粗蛋白质、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较发酵前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粗纤维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大豆球蛋白含量均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分子质量较未发酵组降低;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而单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则与未发酵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豆粕经微生物固态发酵后营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p H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邓永平  肖凯  车鑫  刘晓兰 《中国饲料》2023,1(3):149-154
本试验以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玉米蛋白粉、米糠和豆粕为原料,通过多菌株固态发酵生产蛋白质饲料。以可溶性蛋白含量为指标,经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培养基中玉米蛋白粉、米糠和豆粕的质量比例为5:2:3,含水量为53%(V/m),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种子液按体积比3:2:1组成复合种子液,接种量为6%,在32℃发酵72 h。在上述优化条件下发酵后玉米蛋白粉饲料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为19.37%、粗蛋白质约40.22%、干物质约54.17%、蛋白酶活力2926.52 U/g、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1092.07 U/g。因此表明,通过多菌株发酵显著提高了饲料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短乳杆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表芽孢杆菌进行豆粕固态限定发酵和强化发酵的研究,对发酵过程中小分子蛋白含量、菌量、pH及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纯菌条件下,接种短乳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实验组限定发酵的小分子蛋白含量分别为31.0%和28.3%,高于接种酵母菌试验组的22.4%.且小分子蛋白积累高峰时间为48~72 h;接种地表芽孢杆菌实验组的胰蛋白酶抑制剂降解率高于接种短乳杆菌或酵母菌实验组.豆粕天然发酵试验组的小分子蛋白含量和胰蛋白酶抑制剂降解率分别为22.2%和44.1%.接种短乳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试验组的小分子蛋白含量和胰蛋白酶抑制剂降解率分别为32.4%、99.5%和29.3%、99.7%.表明接种强化发酵有助于小分子蛋白含量的提高和胰蛋白酶抑制剂的降解.  相似文献   

11.
固态发酵生产豆粕多肽饲料的温度分段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温度分段控制对豆粕固态发酵生产豆粕多肽饲料的影响。选用普通饲料豆粕为原料,米曲霉作为发酵菌种,在对菌株生长性质和蛋白酶学性质研究的基础上,以豆粕蛋白水解度为测定指标,对影响菌株发酵豆粕制备大豆肽的温度因素进行了分段研究,并运用混料设计法对不同温度的不同时间段进行了优化预测及验证。结果表明:在用米曲霉固态发酵豆粕的过程中,通过温度分段控制,可以达到生产多肽饲料的目的(豆粕蛋白水解度10%以上),并得到了最优发酵条件:0~33.5 h、26℃;33.5~50 h、23℃;50~65 h、45℃,在此条件下,豆粕蛋白的水解度为19.5%。温度分段控制对固态发酵生产豆粕多肽饲料影响明显,可大幅度提高豆粕蛋白的水解度(比原有工艺提高了140%)。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菌(黑曲霉、乳酸菌、酵母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发酵玉米蛋白粉的优化条件。通过各菌种玉米蛋白粉水解驯化试验、菌种混合比例及发酵条件(温度、时间、含水量及初始pH)的正交试验,以玉米蛋白粉多肽得率为指标,确定发酵玉米蛋白粉的最优发酵条件。并在此条件下,测定发酵液中粗蛋白质、总糖、还原糖、氨基酸含量以及多肽得率。结果显示,正交试验优化的最佳接种比例为地衣芽孢杆菌4%、乳酸菌4%、酵母菌6%、黑曲霉6%,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84 h、含水量45%、初始pH为6,在此条件下多肽得率为44.03%。在发酵过程中,粗蛋白质含量和多肽得率呈上升趋势,发酵终止时,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了15.17%,多肽得率提高了205%,还原糖含量提高了850%,总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2.58%和12.37%。本试验结果可为扩大玉米蛋白粉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The objective of this experimentation was to optimizate the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for corn gluten meal by four different bacterial strains (Aspergillus niger,Lactobacillus,yeast and Bacillus licheniformis) through the acclimatization test of strains for hydrolysis corn gluten meal,orthogonal experimental of strains proportion determination and fermentation condition (temperature,time,moisture content and initial pH) and taking the peptides yield rate as an index.And then the crude protein,yield of peptides,total sugar,reducing sugar and amino acid constitute of corn gluten meal fermented at the optimal condition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oculation proportion of Bacillus licheniformis,Lactobacillus,yeast and Aspergillus niger were 4%,4%,6% and 6%,respectively.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fermentation was that the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fermentation time,moisture content and initial pH were 35℃,84 h,45% and 6,respectively,and the peptides yield rate was 44.03%.During fermentation,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and peptides yield were increased.At the end of the fermentation,the content of crude protein,peptides yield rate,reducing sugar,total essential amino acid and total amino acid and were increased by 15.17%,205%,850%,12.58% and 12.37%,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4.
混菌固态发酵豆渣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生产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豆渣是加工大豆制品的副产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以豆渣为原料,通过对混菌菌株(黑曲霉、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发酵的最佳温度、接种量、发酵时间以及瓶装量这些因素的研究,探讨混菌发酵豆渣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最佳生产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其最佳的发酵温度为30℃、接种量是10%、瓶装量为30g/瓶、发酵时间是3d。  相似文献   

15.
试验研究了不同发酵条件对发酵豆粕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优化,逐级递进法,对豆粕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以豆粕为原料,以益生蜡样芽孢杆菌和粪肠球菌作为发酵菌种进行固态发酵试验研究,主要考察其对发酵产物酸溶蛋白和总有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豆粕固体发酵最优工艺条件为:发酵菌种比2:1(蜡样芽孢杆菌菌液:粪肠球菌菌液=2:1)、发酵初始含水量45%,发酵时间54 h、好氧与厌氧时间比2:1,在此发酵条件下酸溶蛋白达到14.95%、总有机酸2.47%、抗原蛋白降解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利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Yn制备发酵饲料的合适参数及发酵后饲料品质。试验以酵母活菌数为检测指标,对发酵原料添加量、糖化酶添加量、接种量、料水比和发酵温度等参数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响应面设计进一步确定糖化酶添加量、接种量和发酵温度的最优条件,同时评价最优固态发酵条件下发酵饲料的营养品质。结果表明:最适的发酵配方为玉米粉50%,豆粕20%;酵母菌Yn最佳的发酵条件为糖化酶添加量220 U/g、接种量1.4%(w/w)、料水比1:0.8(w/v),优化后的酵母菌数(折算干重)达到1.30×10~(10) CFU/g;粗蛋白、总酚、维生素B_2和低分子量肽含量在发酵后显著提高(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以上结果表明,该发酵条件在饲料发酵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对黑曲霉AS3.350和米曲霉A-9005双菌种混合发酵产大豆肽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较优工艺为:黑曲霉和米曲霉的菌种比为2∶1,初始pH为6.0,温度32℃,发酵时间144h,结论得到在最佳条件下的大豆肽转化率为89.61%。  相似文献   

18.
混合菌株发酵豆粕生产复合蛋白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虾壳发酵液和豆粕为原料,根据影响发酵效果的几个因素,设计6组实验,通过测定系列指标,比较不同处理组豆粕的发酵效果。结果表明,发酵豆粕(复合蛋白粉)与原料豆粕相比,感官良好,带有酒香的浓郁酸香味,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酸溶蛋白、游离氨基酸、小肽含量显著升高(P<0.05),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说明经过混菌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得到极大提高。在各实验组中,以实验5组效果最佳,该组的发酵参数是:发酵原液pH值6.5,添加未灭菌豆粕,料液比为1:1.8,酿酒酵母接菌量为豆粕质量的15%,发酵后12 h添加豆粕质量10%的葡萄糖,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48 h。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以我国产量高且价格低廉的棉籽粕和菜籽粕为原料,按1:1的比例混合作为杂粕,采用黑曲霉、米曲霉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固态发酵,分析发酵前后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酶活性、抗营养因子和霉菌毒素含量的变化,探索微生物固态发酵对杂粕营养价值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1)与发酵前相比,发酵后粗蛋白质、粗灰分、钙、磷含量分别提高了15.19%、11.67%、18.18%、22.43%,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了15.47%,干物质、酸性洗涤纤维和总能无显著变化。(2)在氨基酸组成中,赖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和总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了30.93%、23.97%、22.07%、20.56%和21.36%。(3)发酵后,杂粕中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游离棉酚、单宁和植酸的含量分别降低了21.25%、28.56%、51.51%、21.21%和23.22%。(4)与发酵前相比,发酵后蛋白酶活性提高了115.21%,脂肪酶活性有提高的趋势,而淀粉酶活性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经复合菌固态发酵后,杂粕的营养组成、氨基酸含量及蛋白酶活性显著改善,抗营养因子和霉菌毒素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就2种菌组合协同固态发酵生产功能大豆寡肽蛋白饲料工艺参数优化的工业化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其模式为:2种菌组合→液态接种→发酵池封闭式发酵。筛选菌种:枯草芽胞杆菌和乳酸杆菌。经优化后发酵工艺参数:时间38h;pH值为7~8;初始培养温度(37±1)℃;芽胞杆菌菌液接种量2%,乳酸菌接种量为3%;料水比为2∶1;底物组成:豆粕90%、麸皮7%、玉米粉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