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胜北生烃洼陷是台北凹陷最具资源潜力的油气富集单元,胜北构造带受造山运动挤压影响较小,油气由源岩基本沿断层向上运移,在双向断裂系统交汇所形成的应力释放低势能和低幅度隆起的配合下,油气聚集成藏.另外,储集层发育及相带、物性等因素也对油气的分布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纵向上形成上油下气的分布格局.在不对称水动力场形成的压榨离心流作用下,油气向盆地边缘通过侧向输导层运移的数量远大于盆地中心通过断层沟通深部向上运移的数量.因此,在加强洼陷内低幅度隆起区油气勘探的同时,更要把洼陷斜坡及过渡区视为重要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
吐哈盆地低断块油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低断决油藏属于特殊类型的隐蔽油藏,其形成需要适当的条件。低断块油藏在吐哈盆地近期的油气勘探和储量增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找到的低断块油藏数量较多,但特点不一,形成条件各异。研究表明,油气的不断运移是低断块油藏形成的根本原因,而构造变动、异常高压含油气区的存在、长期生排烃、储集层发有较差、油质重调等都可以成为促使油气不断运移长期存在的因素。通过分析低断块油藏特殊的形成条件及不同成因低断块油藏的分布规律,认为在油气勘探过程中应重视对低断块油藏形成的可能性研究。胜北次凹周围低断块油藏勘探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辽河外围中生代盆地“下洼找油气”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河外围盆地小规模、呈狭条带状分布的中生代凹陷分割性强且紧邻隆起区,因而凹陷以近物源、多物源沉积为主.沉积条件决定了各凹陷储集层物性普遍较差,多方向物源交汇,形成砂泥交替沉积.储集层的低渗透性使得油气横向和垂向均以短距离运移为主,平面上油气紧邻生油洼陷分布或位于生油洼陷内,纵向上紧邻生油岩分布.根据该认识,提出"下洼找油气"勘探部署原则,自2004年实施"下洼找油气"勘探部署以来,辽河外围中生代凹陷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获得了勘探上的新突破.陆家堡凹陷五十家子庙洼陷、交力格洼陷和三十方地洼陷、钱家店凹陷胡力海洼陷、龙湾筒凹陷额尔吐洼陷、张强凹陷章古台洼陷和七家子洼陷、元宝山凹陷中央洼陷带及奈曼凹陷中央洼陷是该区下一步勘探目标.图4表2参10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明确吐哈盆地下侏罗统致密砂岩气藏特征与勘探方向,开展了吐哈盆地下侏罗统致密砂岩气藏类型、成藏特征、有利勘探方向评价研究。认为吐哈盆地下侏罗统致密砂岩气藏分为背斜构造型、构造—岩性复合型和动力圈闭型3类,构造—岩性复合型致密砂岩气藏主要分布于胜北生气中心及周缘,储集砂体主要为湖底扇砂砾岩和三角洲前缘砂体,综合评价为II类储层,是勘探最有利的气藏类型。研究结果表明:①湖底扇砂砾岩、三角洲前缘细砂岩与构造匹配形成构造—岩性复合型致密砂岩气藏,砂砾岩、粗砂岩的抗压实能力优于细砂岩,粗粒度砂体的储集物性优于细粒砂体;②吐哈盆地下侏罗统致密砂岩气资源量为2 400×108 m3,胜北洼陷是最有利生气中心,勘探潜力大;③三工河组储层可分为4类,位于胜北生气中心的胜北洼陷南部斜坡带、胜北洼陷洼中隆起区、鄯善弧形带三工河组储层主要为Ⅱ类、Ⅲ类储层,是致密砂岩气的主要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5.
吐哈盆地下侏罗统油气资源潜力大,剩余资源量多,已发现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台北凹陷胜北洼陷和丘东洼陷周边的正向构造带,以构造油气藏为主,洼陷腹部油气勘探研究程度低。基于对已知油气藏的解剖,对台北凹陷三大富烃洼陷的沉积体系、烃源岩、储集层和成藏条件开展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台北凹陷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广泛发育,与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大面积接触,利于形成近源致密砂岩气藏。下侏罗统发育圈闭型和连续型2类致密砂岩气藏,其中洼陷腹部是连续型致密砂岩气成藏的有利区,勘探应由源边正向构造转向富烃洼陷,由源上常规油藏向近源(源内)致密砂岩气藏转变,胜北洼陷和丘东洼陷腹部具备形成大气藏的条件,是下侏罗统近源大面积致密砂岩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6.
复杂油气藏油气运移的地球化学特征——以胜坨油田为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东营凹陷胜坨油田原油划分为4个组群。组群1是由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烃源岩提供的成熟油,主要分布于宁海、坨一区西部;组群2是由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提供的成熟油,主要分布于坨二、三区及一区东部,是胜坨地区的主要原油组群;组群3为混源油,油源是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和四段上亚段两套成熟烃源岩所提供,分布局限;组群4为低熟油,是由民丰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高伽马蜡烷烃源岩在低成熟阶段提供的烃类,仅分布于胜北断层北侧。利津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烃源岩形成的油气沿坨94断层向上运移,分别从东、西两个充注点在坨一区西部和宁海地区聚集成藏;利津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形成的油气沿坨94断层向上运移,在坨一区东部聚集成藏。坨二、三区8砂组都源自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具有两次油气充注过程。早期成藏发生在东营组沉积末期,民丰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早期生成的油气主要在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8砂组以下(包含8砂组)储层成藏;晚期成藏发生在明化镇时期,民丰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晚期形成的油气主要在8砂组以上(包含8砂组)沙河街组二段—东营组储层成藏。早期油气运移的充注点位于胜北断层,晚期油气运移的充注点位于南北向断层北部。  相似文献   

7.
现代地质理论研究认为,地层水是烃类运移聚集的载体,油气运聚规律与水动力势场的关系密不可分。吐哈盆地水动力类型为重力流盆地,主要供水区是盆地北部博格达山;区域水头高程呈现北高南低、地层水水势梯度东弱西强的特点,最小水头高程与白垩纪至第四纪沉降中心的迁移相一致,从东向西由红台地区的洼陷中央逐渐过渡到西部的艾丁湖南斜坡;油气富集规律受控与水动力势场及地层水与地表水的交替区带,油气富集区与水动力低势区完全吻合,从东向西,小草湖洼陷分布于东南斜坡区,丘东洼陷富集于南斜坡,胜北洼陷则分布于南部和西南部;油气藏形成后同样受水动力场的影响,油气调整再分配和被地表水驱替而遭破坏。坳陷西南部艾丁湖斜坡区(鲁西低凸起)是水动力低势区,可能是形成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8.
吐哈盆地水动力类型为重力流盆地,主要供水区是盆地北部博格达山,区域水压头高程呈现北高南低、地层水水势梯度东弱西强的特点,最小水压头高程与白垩纪至第四纪沉降中心的迁移相一致,从东向西由红台地区的洼陷中央逐渐过渡到西部的艾丁湖南斜坡。油气富集规律受控于水动力势场及地层水与地表水的交替区带,油气富集区与水动力低势区完全吻合:小草湖洼陷分布于东南斜坡区,丘东洼陷富集于南斜坡,胜北洼陷则分布于南部和西南部。油气藏形成后同样受水动力场的影响,使油气分布进行调整、再分配,或被地表水驱替而遭破坏。坳陷西南部艾丁湖斜坡区(鲁西低凸起)是水动力低势区,可能是形成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9.
台北凹陷西部的油源基本上都来自胜北洼陷,由于胜北洼陷生油岩埋藏深。从胜北洼陷到周边的葡北、胜金口-葡萄沟,从火焰山下盘的火8井区到西部的神泉-胜南、亚尔湖及雁木西-盐山口地区,油气显示的最深层位逐渐变浅,原油密度逐渐变轻,根据构造格局、原油物性、原油饱和烃成分等分析,台北凹陷的油气存在着从胜北洼陷到葡北-玉果、胜金口-葡萄沟、从胜北洼陷到火焰山下盘的火8井区、从火8井区到神泉-胜南、再从神泉-胜南到雁木西-盐山口地区和亚尔湖-吐参1井附近的几个运移方向。根据油气运移方向,寻找油气藏,是勘探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从而分析和指出了相应的几个方向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0.
胜北洼陷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特殊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充分认识含油气洼陷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是开展油气勘探的前提,而认识油气成藏的特殊性是寻找油气勘探切入点的关键。胜北洼陷岩性圈闭组成要素的复杂性和岩性油气藏成藏地质背景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盆地性质、构造特征的特殊性――吐哈盆地表现为窄而长的多旋回叠合盆地;2洼陷沉积体系的特殊性――南北双向短物源沉积体系分布格局;3岩性油气藏成藏地质背景的特殊性――下生上储式生储组合和南斜坡的构造斜坡带;4岩性油气藏成藏圈闭的特殊性――缺乏沟通油源断裂、侧向封堵断裂的必要配置;5岩性油气藏赋存的特殊性――成带分布的岩性圈闭含油气面积小、砂体薄、单层圈闭储量规模较小。根据对这些特殊性的综合分析认为,胜北洼陷中浅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应依附于一定的构造背景展开;处于南北物源交汇区的胜北构造南翼是岩性圈闭发育和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1.
岩性油气藏是目前吐哈盆地胜北洼陷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也是近期增储上产最为现实的油气藏类型。胜北洼陷岩性油气藏勘探刚刚开始,有必要结合构造油气藏勘探成果,系统分析洼陷基本成藏条件,明确近期岩性油气藏有利勘探区带。胜北洼陷侏罗系发育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和中侏罗统七克台组湖相泥岩等烃源岩系,油源条件好,油气资源丰富;侏罗系及其以上发育7套储盖组合;油气藏类型主要为中侏罗统的构造、构造-岩性油气藏、上侏罗统和白垩系的浅层次生构造-岩性油气藏;成藏期为燕山期和喜山期。在目前构造油气藏勘探程度相对较高的形势下,围绕古构造背景开展岩性圈闭识别、描述、优选与评价,寻找构造-岩性油气藏是近期的主要勘探方向,其中葡北东斜坡、葡萄沟北坡、洼陷中央胜北构造及其南翼等地区是近期岩性油气藏勘探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2.
中亚阿姆河盆地构造变形复杂,发育多种类型圈闭和气藏,不同类型气藏主控因素既有共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为了明确盆地气藏分布规律,寻找下一步勘探接替领域,利用油藏及单井产能资料、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区域石油地质特征,沉积背景、储层特征对研究区气藏特征进行了全面剖析。研究认为,阿姆河盆地气藏形成的共性控制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平面上,气藏分布受古隆起和礁滩体的发育控制,古隆起的地貌背景为礁滩体的发育提供构造背景,且容易发生暴露溶蚀,形成有效的储集空间,同时构造高部位,为油气运移的优势指向区,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纵向上,气藏的分布受断裂、不整合和渗透性砂体等输导体系及圈闭封闭条件控制。两方面三个关键因素共同控制了气藏的空间分布。通过主控因素的分析,认为下部成藏组合的勘探应在古隆起背景下礁滩体发育区与断裂/不整合输导体系和膏岩盖层叠合发育区寻找有利靶区,而上组合则应在古隆起背景下礁滩体发育区与下部膏岩尖灭区以外的白垩系泥岩盖层发育叠合区开展勘探。  相似文献   

13.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东南部油气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认识江汉盆地潜东南地区油气成藏特征,指导勘探有利区的选择,利用岩心、测井和实验资料,全面分析了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东南部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确定在盐岩的封盖作用下,该区油气以横向运移为主。据此特征,将研究区油气富集主控因素总结为:主力烃源岩和盐岩分布层段控制油藏分布层组;古隆起背景上的构造圈闭是油气富集的场所。进一步指出马王庙地区新沟咀组下段为油气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14.
临邑洼陷是济阳坳陷惠民凹陷的次级负向构造单元。文中详细分析了洼陷内油气二次运移的输导系统、运移时期、运移方式、运移方向,确定了洼陷内油气二次运移时期;输导系统由砂层、不整合面、断层、火成岩侵入体组成;运移方式为渗流和涌流;洼陷内油气具有“离心式”的区域运移规律。位于凹陷附近的隆起带和斜坡带及长期继承性隆起是油气滚动勘探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5.
临邑洼陷是济阳坳陷惠民凹陷的次级负向构造单元。文中详细分析了洼陷内油气二次运移的输导系统、运移时期、运移方式、运移方向,确定了洼陷内油气二次运移时期;输导系统由砂层、不整合面、断层、火成岩侵入体组成;运移方式为渗流和通流;洼陷内油气具有“离心式”的区域运移规律。位于凹陷附近的隆起带和斜坡带及长期继承性隆起是油气滚动勘探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6.
济阳坳陷孤南洼陷油气生成与聚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孤南洼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内的一个洼陷,该洼陷具有很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洼陷内发育沙三段和沙一段两套良好的生油岩,同时它们又是区域盖层。储集居主要包括第三系碎屑岩和中生界火山碎屑岩。本区圈闭多与断层有关,圈闭的形成与油气的运移聚集有良好的配置关系。两套生油岩分别对应着两个成藏期。根据两套生油岩,两个成藏期可以识别出两个油气成藏系统,两个成藏系统的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不同,它们既相互独立,又通过断层和不整合联结。断层对本区油气藏的分布起控制作用,靠近洼陷中心的边界断层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地区,同时也是勘探远景区。  相似文献   

17.
流体势分析技术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沉积层序油气运移期的古构造形态为边界条件,系统考虑沉积层序内部与流体运移有关的参数(储集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压力等),在划分流体运聚单元的基础上,依据流体从高势区向相对低势区运移的普遍规律,采用Petro Charge系统模拟流体运移轨迹,以此来评价处于含油气沉积盆地斜坡带等非有利构造位置的岩性圈闭接受流体的能力,通过分析岩性圈闭在流体势场中的位置来综合评价其含油气性。通过在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和吐哈盆地胜北洼陷的应用,初步证实了该方法在岩性圈闭含油气性综合评价方面的辅助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重新认识准噶尔盆地油气地质条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准噶尔盆地在今后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其地质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对盆地的形成,盆地的演化模式,生油凹陷的判断,油源对比、油气再次运移,以及中央隆起、乌伦古断陷的含油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作者根据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强调指出,指导油气勘探必须把握油气藏形成的三个环节,即油气生成、油气运移和油气聚集。只有这样才能使油气勘探部署大体符合地下油气分布的规律,提高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滨里海盆地是中亚地区油气资源最丰富的盆地之一,盐下碳酸盐岩为主力油气层,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通过对滨里海盆地南部隆起带的油气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南部隆起带烃源条件好,油源充足,良好的圈–源匹配关系是油气聚集成藏的基础,区域隆升的构造背景决定油气运移优势指向区,石炭系礁滩相及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情况控制着油气的富集程度,源岩断层和淋滤改造后的不整合面形成了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近系勘探程度的提高,古近系逐步成为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的重点勘探领域。从珠一坳陷油气成藏的关键地质条件出发,系统梳理古近系油气分布规律,探索其勘探潜力。珠一坳陷不同洼陷油气富集程度差距大,其中裂陷期构造活动强的洼陷易形成欠补偿湖盆,发育富生烃层系、形成富生烃洼陷;两幕裂陷形成了文昌组和恩平组2套烃源岩,其地化特征不同,形成两期油气充注;沉积演化的旋回性决定了三级层序及沉积体系的差异展布,导致不同洼陷储盖条件的差异。盆地格局和洼陷结构影响油气在平面上的展布,其中正常半地堑油气主要富集于缓坡带,低角度及复式半地堑油气在陡坡带、缓坡带均有分布;"源、断、砂"立体输导控制油气在纵向上分段聚集,"源-砂"、"断-砂"组合模式分别导致层内、层间富集的分段性;区域盖层控制规模性油气分布,其分布越稳定,油层数量和规模往往越大。珠一坳陷油气资源丰富,古近系勘探潜力大,下一步应围绕"富洼找优、差异勘探"思路,形成"一洼一突破、一带一油田"格局,并将二级构造带整体纳入勘探视野,连片评价并叠合勘探,重视构造转换带、缓坡带和隆起带等区带,有层次地推动该地区古近系勘探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