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急性牵拉对兔正中神经内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已建立了的家兔在体正中神经瞬时应力和应变定量的单纯性牵拉伤动物模型,对定量张力与神经内血循环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神经承受急性牵拉时,最先影响的是神经内静脉回流;随着牵拉的继续,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血管通透性增加,蛋白质外渗;进一步牵拉,则发生神经内供血中断。文中还讨论了周围神经牵拉伤的主要致伤因素和神经内血循环变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建立在体神经瞬时应力和应变定量的单纯性牵拉伤动物模型,采用弦式加载法和直线式加载法,分别对游离神经、非游离神经受到急性牵拉后的力学表现,定量张力与神经的形态结构、内部微循环、传导功能变化的相互关系和各级损伤的临界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王开仕  王正敏 《上海医学》2002,25(8):479-483
目的 研究视神经牵拉伤后不同时期神经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及相应的电生理表现。方法 豚鼠单眼视神经牵拉延长20%-25%,分期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及取视神经标本进行透视电镜观察。结果 牵拉伤24h内电生理变化明显,同期出现轴突水肿,线粒体肿胀,髓鞘松散等变化;96h后电生理变化达到高峰;9拉伤24h内电生理变化明显,同期出现轴突水肿,线粒体肿胀,髓鞘松散等变化。96h后电生理变化达到高峰;9d后有缓慢恢复的趋势,同期轴突有萎缩与修复的表现;2个月电生理有轻度恢复,但部分轴突萎缩现象明显,甚至消失,胶原纤维增生明显。结论 视神经牵拉损伤后神经纤维超微结构变化明显,并伴有相应的电生理表现。  相似文献   

4.
大鼠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改良Allen方法制成Wistar大鼠T13不完全损伤模型。采用定量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脊髓损伤后1周白质内轴突及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变化。应用透射电镜技术,于损伤后6h,24h观察脊髓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后白质内轴突及神经胶质细胞均明显减少;损伤早期,脊髓超微结构改变明显。本文对上述变化的机理和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一种定量判断心室壁机械感受性反射敏感性大小的方法,并观察缓冲神经对其的影响。方法;成年猫去缓冲神经前后,分别采取逐级夹闭升主动脉以提高左心室内压,观察心率和左心室内压之间的关系。结果;(1)去缓冲神经前,心率和左心室舒张末压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与左心室收缩压无相关性;(2)去缓冲神经后,心率和左心室舒和之间依然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与心韦缩压无相关性,且左心室舒张末压的变化引起的心率改变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硬膜外阻滞辅助应用异丙酚或哌氟合荆对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 21例择期胆囊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Ⅰ组用微泵输注异丙酚2mg/(kg-h);Ⅱ组静注哌替啶氟哌啶合荆。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牵拉胆囊及术毕采静脉血测定NO和ET含量。结果 麻醉后两组BP和ET均明显下降,NO升高;牵拉胆囊时HR、BP、NO和ET下降;Ⅰ组胆-心反射发生率低于Ⅱ组。结论 麻醉后血压下降与神经和体液因素均有关;牵拉胆囊时血压下降可能系神经调节因素占主导所致:小剂量异丙酚对消除内脏牵拉反应的效应不够理想,但可提供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轴索损伤后相应神经元内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和Tau蛋白表达的变化及热应激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HSP70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57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3只)、单纯视神经牵拉伤组(B组,18只)、单纯热应激处理组(C组,18只)和热应激预处理牵拉伤组(D组,18只)。对B组大鼠右侧视神经施予牵拉,对C组大鼠施予热应激处理,D组大鼠经热应激预处理24h后再对右侧视神经施予牵拉。B、C、D组分别在伤后4、8、16h,1、3、5d各处死3只动物。光镜下观察视神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动物RGCs中HSP70、Tau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牵拉伤后视神经轴索、RGCs的形态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热应激预处理再致伤后上述病理改变有显著改善。单纯牵拉伤可使RGCs中HSP70、Tau蛋白的表达增强,单纯热应激处理后HSP70的表达增强、Tau蛋白的表达不受影响,热应激预处理后再致伤使HSP70的表达明显增强、高峰表达时间提前、维持时间延长,而Tau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弱。结论Tau蛋白表达增强可能参与了迟发性轴索断裂及迟发性神经元凋亡;HSP70可能通过减轻Tau蛋白的异常聚集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增强内源性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慢传输型便秘乙状结肠壁内肽能神经递质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慢性传输型便秘(STC)结肠壁内神经肽的变化,方法;以14例STC和11例非梗阻性直肠腺癌患者的乙状结肠标本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用半定量法分析其结果。结果:STC患者乙状结肠肌间神经丛内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含量明显降低(P〈0.01),而粘膜层内无明显变化。结论:STC患得结肠传输缓慢与其结肠壁肌间神经丛VIP和SP能神经元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9.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前臂筋膜间隙内组织压力增高,使筋膜间隙内血循环障碍,造成神经和肌肉缺血坏死,从而引起前臂及手部严重的功能障碍,是肘部及前臂外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自1881年Volkmann报道第1例此病以来,关于此病的发病机制,病变发展变化过程的研究及临床手术治疗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将对其外科治疗方法做一回顾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胡正清  王正敏  周梁 《上海医学》2000,23(6):345-348
目的 研究牵拉伤对鼓索神经(CTN)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28只豚鼠随机分成4组,第1组为对照组,将第2、3组的鼓室段CTN分别自其中点向鼓室方向牵拉0.5mm和1mm,将第4组CTN牵拉致断裂,观察超微结构。结果 第1组的超微结构正常;第2组CTN基本正常;第3组CTN髓鞘排列轻度紊乱,1周后CTN的超微结构恢复正常;第4组CTN髓鞘排列重度紊乱,个别髓鞘断裂。结论 牵拉伤对豚鼠鼓室段CTN微超  相似文献   

11.
EffectsofmechanicaltensiononintraneuralbloodcirculationofthemediannerveinrabbitsYinYuqin(殷玉芹);LiuZhengjin(刘正津);HeGuangchi(何光 ...  相似文献   

12.
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动物实验模型,探讨蒂部不同结构对皮瓣血供的影响。方法:各取新西兰大白兔5只,分别进行活体及灌注解剖确定皮瓣模型,另采用24只根据不同蒂部组织切断类型分为4组,每组6只12测,1组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组;2组为皮神经内血管供养组;3组为皮神经外血管供养组;4组为对照组。结果:兔股内侧皮神经及营养血管起源于股神经及股动静脉,走行于大腿内侧中段,沿途发出3--6个皮支供养大腿后内侧区皮肤。分组实验皮瓣成活情况以1组最佳,2、3组次之,4组最差。结论:兔股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辫是一种可靠的动物实验模型,其血供由皮神经内血管及皮神经外血管丛共同提供,且后者更重要。  相似文献   

13.
毒蛇咬伤血清心肌酶谱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毒蛇咬伤血清心肌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毒蛇咬伤的病人按毒蛇类型分为神经毒、血循毒、混合毒3组,进行血清学心肌酶的检测,观察其变化,同时按临床症状轻型、重型、危重型进行对比。结果:120例中心肌酶升高者87例(72.5%),在心肌酶升高的蛇咬伤中,血循毒和混合毒的CK、CK-MB与神经毒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而血循毒与混合毒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且随着病  相似文献   

14.
Lipofibromatous hamartoma is a rare, benign tumor that most often involves the median nerve. A 16-year-old male with lipofibromatous hamartoma of the median nerve at the wrist level is described. This patient was a child when the mass was first noted. Although there were no symptoms or signs of carpal tunnel compression, the growth of the tumor was progressing. In addition to the release of the carpal tunnel, microsurgical intraneural dissection was done to preserve the thenar motor branch. Then segmental excision of the residual sensory component with sural nerve grafting was performed. Subjectively the patient did not notice the minor motor deficit, however, the patient did experience numbness of fingertips after surgery. There were no scars or trophic ulcers on fingertips at 3 years of follow-up regardless of the inadequate sensory return. Treatment of this benign tumor is still controversial. The relevant reports in the literature are reviewed.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其病理机制非常复杂,高血糖和微血管病变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以远侧对称性神经病为主要表现,麻木、疼痛、痛觉过敏、肌无力等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已经有大量的检查手段来区分特异的神经成分病变,但对其疼痛治疗和评估常被忽略,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联合采用控制血糖、神经营养、改善循环以及合理选择镇痛药物与神经阻滞等措施是治疗和延缓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16.
Three patients who originally presented with a mass in the tarsal tunnel are described to develop an algorithm for management of the tarsal ganglion. All three patients had complications from ganglion excision, including complete division of the posterior tibial nerve, injury to the posterior tibial artery, and ganglion recurrence. The guiding principles relating to the presence of an extraneural versus an intraneural ganglion are developed. An example of a posterior tibial intraneural ganglion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7.
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在烧冲复合伤肺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皮素 (Endothelin ,ET)和一氧化氮 (NO)在烧冲复合伤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制作大鼠烧冲复合伤模型 ,用 99Tcm 人聚巨蛋白 ( 99Tcm macro aggregatedalbumin ,99Tcm MAA)标记方法观察肺部血液循环状况和肺血管通透性 ,并检测血液流变学和动脉血气变化 ;分别用ET受体 (ETR)拮抗剂PD 14 2 893和NO合酶 (NOS)抑制剂硝基左旋精氨甲酯 (Nitro L argininemethylester ,L NAME)干预 ,观察其对上述与肺损伤密切相关的指标变化。结果 烧冲复合伤大鼠全血粘度、动脉血气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 ,BALF)放射性活性和肺部血液循环状况均出现了显著变化 (P <0 .0 5 ) ,给予PD 14 2 893和L NAME分别可减轻和加重这些指标的变化 (P <0 .0 5 )。结论 烧冲复合伤大鼠可出现明显肺损伤 ,ET和NO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烧冲复合伤肺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工作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病理检查技术观察了实验性缺血再灌流损伤大鼠小肠组织四种元素含量和组织学改变情况。结果显示在缺血30min时组织中Zn、Cu、Fe含量略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组织病理改变仅见粘膜充血和轻度水肿。在恢复血供30min时,组织中的Ca、Fe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织病理改变也变得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对气虚血瘀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拮抗机制进行研究发现,中药复方与针刺等中医药治疗方法 能够通过对神经组织的保护并促神经血管再生、抑制细胞凋亡、控制炎症反应等方面发挥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拮抗作用.治疗应针对气虚血瘀证型制定益气活血法的治疗原则,以补气生血,平衡阴阳,通利血脉为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对正中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42例正中神经损伤患者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n=21)与实验组(n=21),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手段,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手段基础上增加强制性使用疗法(CIMT),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评估指浅屈肌、拇对掌肌及第1、2蚓状肌肌力,采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SA7550测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与波幅,在治疗8周后评估患肢正中神经功能优良率。 结果:治疗8周后指浅屈肌、拇对掌肌及第1、2蚓状肌肌力、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正在神经功能评定优良率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优化(P<0.05). 结论:强制性使用对正中神经损伤后功能修复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正中神经功能、残存肌力、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法。 关键词: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正中神经损伤;行为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