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存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存货的真实、准确与否 ,对企业的会计报表的可信性将产生重要影响。做好存货盘点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制定规划、组织人员、及时结帐、存货停止流动、明确产权、防止漏盘、项目选取、正确计算损耗等一系列的准备活动 ,使存货盘点能够按计划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毕业之后即将走入社会,那么,在大学生走入社会之前应该做哪些准备来迎接人生的转折点和应对就业、挑战以及各种社会压力呢?本文从专业知识准备、实用技能准备、毕业求职准备、应对挫折准备四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前应该做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3.
李莎相亲记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芳龄二十有五却还名花无主的李莎,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下,无奈地踏上了相亲的漫漫征程。3年中相过的亲不下三打,还参加了一些速配相亲类娱乐节目,仅一面之缘的转身就忘到九霄云外,却也有那么几位另类的记忆犹新,不妨撷取其个案生相,让还在寻觅的女孩拓宽视野。姑且以出场顺序来讲述吧。  相似文献   

4.
英语戏剧表演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起到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跃校园文化的作用。同时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技巧。锻炼学生的演技,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但英语戏剧表演是一件耗费时间精力的艰巨工作,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来完成。本文从英语戏剧表演前教师、剧本、学生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谈起,论述了英语戏剧表演前准备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到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中国电视相亲节目完成了从纯服务类节目到娱乐性节目的演变。出于电视节目的商品性和电视观众"人性弱点"之合力的作用,进入娱乐阶段的相亲节目出现了"拜金""炫富"等低俗化倾向,造成了放大错误的价值观念、制造浮躁文化、引发纠纷、践踏社会公德等负面影响。为使相亲类娱乐节目健康发展,政府应强化监管,媒体应严格自律,也可借鉴国外实行的电视分级模式,以削弱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现在各大频道的相亲节目非常火爆,赢得了观众,伴随着较高的收视率,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经济效益.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本文以<非诚勿扰>节目为例,分析相亲节目.  相似文献   

7.
电视相亲节目同质化中的差异化竞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2009年开始,相亲节目就成为了中国电视节目创作的热点。电视节目相亲热潮与社会的进步、媒介的发展、人的价值观念的改变息息相关。纵观现今国内各级电视媒体,电视相亲节目至少有40多档,而这些节目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相似的节目服务功能、共同的国外类型节目引进、相通的真人秀节目形式等。在激烈的竞争中,这些内容相近、形式类似的相亲节目究竟该如何寻找到突围之路,通过对几个热播相亲节目的横向比较,总结剖析了相亲节目差异化竞争的策略:明晰节目定位与提升制作水准。  相似文献   

8.
刘红英 《云梦学刊》2013,(6):123-126
大学生作为新派相亲类节目忠实的受众,在“相亲娱乐化时代”加强其婚恋价值观的引导,要正确处理好这样三种关系:电视相亲与现实恋爱的关系,相亲名人与爱情典范的关系,网络评论与价值重构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9.
10.
作为一种为未婚男女提供电视相亲平台的节目类型,电视相亲节目不仅创造了收视奇迹,为两情相悦的男女嘉宾提供配对成功的良机,而且在中国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还延伸到婚恋观念、个人价值、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等话题,甚至涉及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成为中国电视文化50多年来的一个较有特色的节目类型。在一种比较研究的视野下,结合历史研究、作品研究、类型研究、文化研究等方式,研寻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的同质化与异质性,从而透析它们在产品定位、叙事规则、营销手段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同质化倾向与差异性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高师钢琴教学还是表演专业钢琴教学,从技能训练上讲并无大的区别,只是标准不尽相同.在提高钢琴演奏技巧和能力上,练琴前的心理准备和音乐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样显得尤为重要,构建起科学化的练琴理念,可提高练琴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费耶阿本德多样性的生活经历、多样性的学科教育以及费耶阿本德本人的主要著作 ,同时介绍了国内外费耶阿本德研究的简况。这些“外围”的介绍 ,对研究费耶阿本德哲学的“本文”有所帮助 ,有助于理解为什么费耶阿本德对方法多样性有所偏爱  相似文献   

13.
电视相亲类节目在提供“相亲交友机会”和“娱乐消费”的同时,也从栏目设置和剪辑上传递出当代文化背景下的性别理念。采用女性主义视角,通过对舞台影像设置和节目流程的分析,探析电视相亲类节目的性别关系定位和对女性形象的媒介塑造,指出相亲类电视节目在看似女性把握话语权和选择权的背后,传递的依旧是对传统“男权中心”观念的妥协和依附。以男性为话语权力中心,对女性的窥看、“筛选”与“刻板印象”塑造,以及女性群体以展示容貌身体来吸引或等候“白马王子”救赎的心态,通过娱乐至上的节目方式传递出来,在包括众多女性在内的收视群体中得以潜移默化,形成女性主体意识的集体“陷落”。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电视相亲类节目席卷荧屏,形成一股热潮,以文质观这种文论观点来看待此现象,观众的质疑、批评、谩骂,原因在于此类相亲节目过度包装、策划、炒作,而忽视了电视节目本身的内涵,娱乐教育服务功能,可以说是文胜于质。本文欲对《论语》中孔子“文质观”略作梳理,并且通过其之精髓来推进电视节目的良性发展及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电视媒介与传统相亲的融合,电视相亲节目自出现在中国电视荧屏之上就一直备受关注。在经历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婚介为主的试水期以及新旧世纪交替以综艺娱乐为主的探索期之后,以2010年《非诚勿扰》为标志的繁荣期到来,一时间各种相亲节目充斥荧屏。热闹背后,电视相亲节目也需要从发展的历程中追寻,在比较中发现“同”与“不同”之处,并从同质化与特征化的比较中得出保持长久生命力和维持较高收视率的发展之路,即不仅要克服盲目同质化的问题,还需要不断提升节目质量,并坚守内蕴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6.
《非诚勿扰》的成功,一方面在电视相亲领域迅速催生出一股拷贝风潮,不可避免地导向同质或趋向同质的结局;另一方面,《非诚勿扰》始终占据相亲栏目收视霸主的现实则昭示出“差异化”才是竞争优势的决定性来源。以《非诚勿扰》为切入点,梳理相亲栏目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并试图解析其“差异化”生存策略的具体所指。突出情感并强化服务意识的目标定位,通过媒体光环透视社会百态的话题效应,点评嘉宾的出色表现及有效的引导和规约,将经典叙事纳入相亲环节、设置并铺设悬念,优秀的主持人及嘉宾的“差异”组合,突破常规的舞台设计,极富画面感、情境感的音响等多方面的创新,最终令《非诚勿扰》成为“相亲”领域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个体化和积极受众理论,本文以2016年底东方卫视制作的代际相亲节目《中国式相亲》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焦点小组的方法考察中国当代青年如何解读节目再现的婚恋观和代际冲突。研究结果发现由于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男生倾向于主导-霸权式解读,更认同节目中父母辈的婚恋观,更容易接受父母参与自己的择偶过程。女生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多为协商、对抗式解读,批判节目中长辈强调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研究结果还表明,当代青年在择偶和婚恋问题上重视个人欲望的满足,忽略了其中对等的义务和责任,某种程度上说明当代青年在私人生活领域个体化进程中缺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浅析大学生就业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生难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正确对待这一问题,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即:心理准备、知识准备、能力准备。  相似文献   

19.
根据帕森斯的"单位行动"模型我们可以呈现出电视相亲运动的行动逻辑: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提供的手段和条件以及娱乐主义和物质主义文化语境的铺垫为电视相亲运动得以形成提供了情境和规范性因素,主办方、男女嘉宾、其他谋体、受众四个方面的行动者在动态的博弈关系中充分发挥能动性,努力展示自由意志,最终企及各自的行动目的,形成"利益共赢"的格局,使电视相亲运动一经出炉,就得以迅速扩散.  相似文献   

20.
董雪  周介吾 《理论界》2013,(4):78-80
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由市民自发形成,是一种公开发布征婚信息的择偶方式。基于对人民公园"相亲角"征婚启事的实地调查,对相亲角的征婚信息进行文本分析,可以看到沪上适婚女研究生相较于女本科生,在择偶标准上的坚持与妥协,同时回应了关于女研究生择偶"重才不重财"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