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裸眼封隔器遇油膨胀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外裸眼封隔器采用橡胶遇油膨胀的原理,而遇油膨胀橡胶是在传统橡胶基体上引入吸油性树脂制成的.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一种共聚型高吸油树脂,研究了单体种类与配比、交联剂种类与用量、引发剂用量、分散剂用量对合成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吸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因素依次为交联剂数量、单体配比、交联剂种类、引发剂用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合成吸油树脂吸油倍率最高的配方:交联剂选择PEGDA,配方中的加入量为1.3%,单体配比(MMA/SMA)为12.6/0.4(质量比),引发剂(BPO)的加入量为1.1%.  相似文献   

2.
淀粉接枝系高吸水吸油树脂的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淀粉与丙烯酸等接枝共聚制备高吸水吸油树脂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以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淀粉与单体比,交联剂用量等对淀粉改性制备高吸水吸油树脂性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甲基丙烯酸酯及苯乙烯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自溶胀型的高吸油性树脂.考察研究了交联剂及分散剂的种类、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单体配比等因素对高吸油性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所合成的高吸油树脂可吸自重15倍以上的苯、14倍以上的二甲苯,且吸油后树脂强度高.  相似文献   

4.
高吸油性树脂PASE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甲基丙烯酸十六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和苯乙烯为单体 ,水为分散相 ,以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BPO为引发剂 ,采用悬浮聚合法 ,合成高吸油性树脂PASE。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交联剂和分散剂用量等对PASE的影响。并对PASE的吸油率、吸油速度、保油率、浮油回收性以及重复吸油性能等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5.
丙烯酸酯类吸油树脂的合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丙烯酸酯为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低交联度的聚丙烯酸酯类吸油树脂。讨论了单体结构、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对吸油树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水解缩聚所得的反应型低聚硅氧烷(OSS)为交联剂,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为共聚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通过本体聚合合成了高吸油凝胶。考察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对其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单体质量比(m(ST)/m(BA))、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的增加,凝胶的吸油率先增大后减小;当单体质量比(m(ST)/m(BA))为1∶2,m(交联剂)/m(BA+ST)=0.208/100、m(引发剂)/m(BA+ST)=1.5/100时,在55℃反应12 h所合成的吸油凝胶吸油性能最好,对氯仿的吸油率达到66.2g/g,保油率达到90%以上,可以重复使用10次以上。  相似文献   

7.
以丁苯橡胶(SBR)为基体,甲基丙烯酸十八酯(SMA)和乙酸乙烯酯(VAc)为聚合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在甲苯溶液中通过溶液聚合两步法得到新型改性高吸油树脂(R-OAR)。分别考察了单体配比、SBR、引发剂和交联剂用量作为单一影响因素对油品吸油平衡值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表征。FT-IR表明,SMA、VAc成功接枝到SBR上,共聚形成了R-OAR;TGA表明,R-OAR热稳定性较高吸油树脂(OAR)好,分解温度提高了约50℃;单体配比为1.5∶1,SBR用量为5 g,BPO1和BPO2用量分别为4%和0.6%,交联剂为2%时,吸油平衡值达到最大,对柴油、甲苯、苯、四氯化碳分别为10.1 g/g,19.74 g/g,23.18 g/g,30.49 g/g;SEM表明,树脂中存在有利于提高其吸油能力的类交织状结构和织状间隙。  相似文献   

8.
多孔性丙烯酸酯吸油树脂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多孔性丙烯酸酯吸油树脂。研究结果表明,当体系中引入致孔剂时,溶剂萃取后的吸油树脂有着更好的油品吸收率,进一步证明了吸油率对树脂内部孔结构的依赖性。当单体用量27%(质量分数,以下同)、交联剂用量1.3%,引发剂用量0.7%,分散剂用量3%,水油比4∶1,所得树脂对苯、甲苯、二甲苯的吸油率分别达到18.082,9.831,9.064g·g-1;致孔剂乙酸乙酯的加入不仅使树脂对苯、甲苯、二甲苯的吸油率分别达到了30.174,18.233,16.333g·g-1,而且加快了吸油速度。  相似文献   

9.
高吸油性树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吸油树脂是一种与传统吸油材料不同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综述了高吸油树脂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介绍了高吸油树脂的吸油机理、主要合成和制备方法,概述了单体、引发剂、交联剂和分散剂对高吸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高吸油树脂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高吸油树脂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高吸油树脂的分类和性能.系统阐述了高吸油树脂的合成方法,讨论了单体,引发剂,交联剂和分散剂对高吸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分散剂对聚醋酸乙烯酯共混乳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与丙烯酸丁酯共聚来提高粘接强度,加入分散剂来调节乳液的黏度,改善雾化效果。具体讨论了分散剂的作用以及分散剂的用量对粘接强度和乳液性能的影响,通过透射电镜照片,比较了分散剂加入前后乳液的分散情况。结果表明,当加入适量的丙烯酸丁酯后,分散剂用量为0.05%时,具有较好的粘接效果,乳液的分散效果较好,稀释稳定性也比较好。  相似文献   

12.
羟化聚天冬氨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间体聚琥珀酰亚胺( PSI)为原料,己二胺为交联剂,无水乙醇为分散剂,采用乙醇胺对其进行改性,制备了羟化聚天冬氨酸高吸水性树脂(HPASP).研究了PSI相对分子质量、反应温度、交联剂用量、乙醇胺用量及无水乙醇用量等因素对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树脂在蒸馏水和0.9% NaCl水溶液中的吸水率分别达到804g...  相似文献   

13.
球形多孔木质素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先发  罗学刚 《功能材料》2011,42(2):256-259,263
以工业碱木质素为原料,变压油为分散相,添加分散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及交联剂环氧氯丙烷,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出球形多孔木质素珠体.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筛选制备木质素多孔珠体的影响因素并对球形木质素珠体进行了形貌、红外光谱、X衍射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制备木质素珠体的最佳配比为:5g木质素溶于50mL水中,pH值为10~1...  相似文献   

14.
以淀粉和丙烯酸钠为原料,选择过硫酸铵为引发剂,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进行接枝共聚,获得了吸水量1000倍以上的高吸水性树脂。对该树脂进行了结构、性能、以及在农业上使用的研究和分析,并得到了一些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5.
以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为反应单体,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乙醇/水为分散介质,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微米级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微球,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扫描电镜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且对不同聚合条件下,产物微球的粒径和粒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苯乙烯/丙烯酸丁酯比值增大,粒子平均粒径和分布都减小;分散剂用量增加,粒子平均粒径减小,分布变窄;增加引发剂用量或提高温度,粒子平均粒径增大,分布变宽;随着乙醇/水比值增大,粒子平均粒径增大,分布有个极小值。  相似文献   

16.
以丙烯腈为主要单体,以氢氧化镁为无机分散剂,采用常压聚合法,制备了膨胀倍率达到20-30倍的可膨胀小球。系统研究了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DPGDA)、三缩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PGDA)、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NPGDA)、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和二乙烯基苯(DVB)等5种交联单体对可膨胀小球制备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交联密度测定等手段研究了可膨胀小球的形貌、粒径、发泡剂的含量、交联密度、发泡倍率。确定DPGDA为最佳的交联剂种类,用量为1.7%。采用DPGDA作为交联剂的小球既具有较完好的球状形貌,又有较小的粒径,较高的发泡剂含量和较高的交联度,膨胀倍率可达30倍。  相似文献   

17.
以酪素(CA)、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腈(AN)为原料,通过无皂乳液聚合制备了酪素接枝丙烯酸酯表面施胶剂,考察了酪素用量对乳液稳定性和纸张施胶度的影响,软硬单体比例和交联单体DAAM的加入量对纸张施胶度和表面物理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酪素为单体总量30%,软硬单体...  相似文献   

18.
酚醛环氧丙烯酸酯光固化的动力学研究EI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酚醛环氧丙烯酸酯为预聚体,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自由基聚合型光固化体系,测定了树脂膜的双键转化率、硬度及凝胶转化率等,研究了不同光敏引发体系的引发活性及光固化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反应规律。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三种引发体系的引发活性为安息香双甲醚(DMPA)>二苯酮/三乙醇胺(BP/TEOA)>二苯基二硫化物(DPDS)。固化速度随预聚体的增多而加快,而涂层的交联程度则主要和预聚体与交联剂的配比有关。  相似文献   

19.
高装饰性自交联丙烯酸阴极电泳涂料的合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周子鹄  涂伟萍  陈焕钦 《材料保护》2001,34(1):26-27,47
对丙烯酸型自交联电泳涂料的配方和工艺者了研究和优选,成功地合成了具有高装饰性的自交联丙烯酸阴极电泳涂料,其最大特点是采用封闭的不饱和异氰酸脂与常用的丙烯酸类单体通过溶液实现自交联聚合,从而克服了外加交联剂固化而导致电泳涂膜成分和配比不稳定等缺点,对电泳涂膜的各项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漆膜质量优良,外观光滑平整,耐蚀性和耐候性好,适用于家具,家电产品等要求高装饰性的表面涂装。  相似文献   

20.
A semi-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 (semi-IPN) combining vinyl acetate-ethylene (VAE) and butyl acrylate (BA), as well as vinyl acetate (VAc), was prepared through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with the help of self-made dispersant and diethylene glycol diacrylate (DEGDA), the cross-linking agent. Both the dispersant and DEGDA had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on the preparation of semi-IPN(BA-VAc-VAE). And, the DEGDA had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conversion of polymerization system. The effects of emulsifiers and their amounts on the stability of obtained emulsions have been determined, and the best choices have been made after series experiments. The optical microscopy (OM), FTIR and DSC methods were adopted to characterize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morphology, and Tg of the prepared emulsions, respectively. Various comparisons have been made between the semi-IPN and VAE emulsions,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emi-IPN(BA-VAc-VAE) had been developed with improved properties in both water resistance and adhe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