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检测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意义。方法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nzymelinkedimmunosor bentassay ,ELISA)以及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PCR)检测肾移植术后受者血清中的抗 CMV抗体及CMV DNA。结果 检测了 72例肾移植术后的受者抗 CMV抗体及CMV DNA ,抗 CMV抗体及CMV DN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术前(P <0 0 1) ,其中 2 5 %的CMV感染者发展为CMV病。移植术后CMV DNA阳性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几率明显高于CMV DNA阴性者。结论 检测肾移植受者血清中的抗 CMV抗体及CMV DNA可以协助诊断肾移植受者是否感染CMV以及引起的CMV病 ,对临床治疗肾移植术后CMV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监测CD4+T淋巴细胞对防治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ytomcgalovims,CMV)肺炎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监测133例肾移植术后受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的动态变化,根据其变化调整免疫抑制剂(Cs~Fl(506+MMF+Pred)的用量,观察调整用药对CMV肺炎发病的影响.结果 共有36例受者CD4'细胞明显下降,发生在术后45~72(61.5~9.31 d.均给予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处理.133例受者有12例出现CMV肺炎,发病在术后5耻118(76.2~11.61d.其中7例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CD4+T细胞下降受者CMV肺炎的发病率(27.8%,10/36)明显高于CD4+细胞稳定受者(2.1%,2/97)(p,0.01),在调整用药期『日J有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增加(P>0.05).12例CMV肺炎病人8例(66.7%,8/12)治愈.4例(33.3%,4/12)死亡.24例未发病受者在调整用药后CD4'细胞迅速上升,在14 d恢复到术前水平;8例CMV肺炎治愈者上升较缓慢,在21 d恢复;而4例死亡病人持续保持在低水平.结论 肾移植术后CD4'细胞的变化与CMV肺炎发病有密切相关性,依据其变化在CMV肺炎发病之前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是安全的,为预防和救治CMV肺炎提供一条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T细胞亚群检测在活体亲属供肾移植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动态监测活体亲属供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外周血T淋巴亚群,探讨T淋巴业群与受者免疫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 动态监测26例活体亲属供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的T淋巴哑群,肌酐及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并依据主要免疫抑制剂环孢素(CSA)和他克莫司(FK506)分为两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6例受者术后肾功能均恢复良好;(2各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在术后急剧下降,但在术后2周左右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之后逐渐升高,并于术后3月逐渐稳定;(3)26例患者术后早期CD4 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外周血肌酐显著相关,并建立线性回归方程;(4)受者术后早期CD4 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血药浓度显著相关,并建立线性回归方程;(5)CD3 ,CD8 T淋巴细胞,CD4 /CD8 比值有类似变化但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1肾功能恢复良好的活体亲属供肾移植受者中,CD4 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能较好的反映肾移植患者免疫状态;(2活体供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肾功能恢复稳定时,受者术后CD4 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理想范围为:CSA组582~868个/μL;FKS06组为555~733个/μL;(3)根据受者术后CD4 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推算理想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有助于临床合理使用和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BK病毒(BKV)感染患者血清、尿液BKV DNA载量与肾功能、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间在本院接受肾移植的132例患者,测定患者肾移植后12个月时肾功能指标,流式细胞术分析患者肾移植后12个月时免疫功能指标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并计算CD4+/CD8+值;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肾功能指标肾小球滤过率(GF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患者肾移植术后0.5、1、3、6、9、12、15个月时尿液以及血液中BKV DNA载量,根据术后12个月时BKV DNA载量分别将尿液、血液标本分为尿BKV DNA阴性组、尿BKV DNA低载量组、尿BKV DNA中载量组、尿BKV DNA高载量组以及血BKV DNA阴性组、血BKV DNA低载量组、血BKV DNA中载量组、血BKV DNA高载量组,比较组间肾功能指标以及免疫功能指标;Pearson法分析患者尿BKV DNA载量、血BKV...  相似文献   

5.
肾移植受者活动性CMV感染的发生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肾移植患者术前CMV感染的发生率和术后活动性CMV感染的发生规律.方法检测27例健康成人、以及我院2002年3月至2003年6月138例尿毒症患者肾移植前血清抗CMV抗体(抗CMV-IgG、CMV-IgM);观察肾移植后CMV-pp65抗原血症的动态变化.结果27例健康成人血清抗CMV-IgM均为阴性、抗CMV-IgG的阳性率为70.4%、外周血CMV-pp65( )白细胞数为0~4个/5×10 4 WBC;尿毒症患者术前CMV-IgG、CMV-IgM阳性率分别为93.5%、7.1%,肾移植后外周血CMV-pp65( )白细胞数为0~2 280个/5×10 4 WBC(其中>5者占87.0%)、其高峰期在术后第6~8周.结论肾移植受者术前CMV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至少有7.1%存在着活动性CMV感染;肾移植患者术后6个月内,活动性CMV感染发生率高达86.96%;术后第6~8周是活动性CMV感染最严重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邹游  张磊  李瑞东  郭闻渊 《上海医学》2012,35(10):881-88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白细胞分类计数与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84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受者术后第7天在不应用糖皮质激素情况下的血样本,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单核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 Pearson分析显示,CD4+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单核细胞计数间均不相关(P值均>0.05),与淋巴细胞计数间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78、0.651,P值均<0.001).Spearman分析显示,CD4+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单核细胞计数间均不相关(P值均>0.05),与淋巴细胞计数间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48、0.702,P值均<0.001).非感染组的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感染组(P值均<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早期淋巴细胞计数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可间接反应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  相似文献   

7.
王平贤  黄赤兵  范明齐  张艮甫 《重庆医学》2006,35(15):1352-1354
目的明确肾移植患者术前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发生率和术后活动性CMV感染的发生规律。方法检测55例健康成人以及我院2002年3月~2005年8月期间377例尿毒症患者肾移植前血清抗CMV抗体(抗CMV-IgG、CMV-IgM);观察肾移植后CMV-pp65抗原血症的动态变化。结果55例健康成人抗CMV-IgG的阳性率为69.1%、血清抗CMV-IgM均为阴性、外周血CMV-pp65( )白细胞数为0~4个/5×104WBC;尿毒症患者术前CMV-IgG、CMV-IgM阳性率分别为94.2%、6.9%,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患者外周血CMV-pp65( )白细胞数为0~3 142个/5×104WBC(其中>5例占86.7%),其高峰期在术后第6~8周。结论肾移植受者术前CMV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约有6.9%存在着活动性CMV感染;肾移植患者术后6个月内,活动性CMV感染发生率高达86.7%;术后第6~8周是活动性CMV感染最严重的时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在人类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受者的免疫状态监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多种单克隆抗体及三色流式细胞技术对肾移植受者术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了化验监测,分析了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免疫方面并发症的关系。结果肾移植后顺利恢复组、急性排斥反应组与肺部感染组3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CD3+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70.21±9.75)%、(73.42±8.64)%和(71.35±8.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3+CD4+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40.52±9.61)%、(50.74±8.62)%和(27.42±9.51)%,急性排斥反应组及肺部感染组与肾移植后顺利恢复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72;P<0.01)。CD3+CD8+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27.12±9.40)%、(20.35±5.54)%和(45.32±13.55)%,急性排斥反应组及肺部感染组与肾移植后顺利恢复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84,P<0.01;t=5.425,P<0.01);CD3+CD4+/CD3+CD8+比值分别为(1.86±0.87),(2.82±0.73)和(0.71±0.35),急性排斥反应组及肺部感染组与肾移植后顺利恢复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别是CD3+CD4+/CD3+CD8+比值,对肾移植术后受者并发急性排斥反应及肺部感染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RT-PCR连续动态监测肾移植患者尿中巨细胞病毒(UCMV)载量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动态监测56例肾移植患者尿中CMV-DNA载量(术后9周内1周1次,此后2周1次,共23周)。比较CMV肺炎组和非肺炎组在不同时点病毒载量的变化,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探讨高病毒载量与CMV肺炎的相关性。结果56例患者UCMV的阳性率为87.5(49/56),随访过程中有8例患者出现CMV肺炎,发生率为14.3%,中位发病时间在术后第15周。两组患者在术后4周UCMV-DNA均维持在0值左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第7、8和11周,CMV肺炎组患者其病毒载量明显高于非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第5~15周内连续3次病毒载量〉104拷贝/ml作为预测CMV肺炎的指标,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3.6%、61.5%和100%,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107(95%CI=0.4791-0.9474),预警时间达2-8周。结论RT-PCR动态监测肾移植患者UCMV-DNA敏感性高,5-15周内病毒载量连续3次〉104拷贝/ml是预测肾移植术后是否发生CMV肺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合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的临床检测及意义.方法:对192例CIN合并HR-HPV感染患者行HPV DNA载量检测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检测.比较不同CIN级别患者HPV DNA载量水平及分布,对不同CIN级别和不同HPV DNA载量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对CIN级别、HPV DNA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CIN级别越高,HPV DNA载量越高,不同CIN级别患者HPV DNA载量水平及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CIN级别越高,其CD3+、CD4+、CD4+/CD8+水平越低,CD8+、CD4+CD25+CD127-水平越高;不同CIN级别、不同HPV DNA载量水平患者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水平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结果显示,CIN级别、HPV DNA载量与CD3+、CD4+、CD4+/CD8+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CD8+、CD4+CD25+CD127-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随HR-HPV感染CIN级别越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异常愈加明显,在CIN的发生、发展及肿瘤免疫逃逸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合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表达情况对病情预测、免疫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受者T、B淋巴细胞及红细胞活性的变化并探讨其关系。方法测定41例肾移植受者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形成率(C3bRR)。结果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在术后1~3周明显增强,7~8周减弱;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在术后6~8周明显增强;急性排斥期间,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增强,未观察到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红细胞C3b受体活性的明显改变。术后红细胞活性逐渐增强,与血红蛋白的变化呈正相关,与淋巴细胞活性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术后早期T淋巴细胞活性增强与移植物的刺激有关;动态观察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术后B淋巴细胞活性逐渐增强的意义尚待阐明。红细胞活性测定是否可作为移植后免疫监测指标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与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在肾移植术后的发生率及CMV感染与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检测2 0 8例肾移植受者术后CMVDNA和 48例肾移植受者血清CMVIgM、IgG抗体。并定期复查CMVDNA ,对CMVDNA阳性的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结果 :术后CMVDNA阳性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增加 ,经抗CMV治疗 ,则排斥反应减少。结论 :预防和治疗CMV感染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48周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48周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前后对照实验研究的方法,比较1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采用恩替卡韦0.5 mg/d治疗48周前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BeAg、HBV DNA等指标的变化,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8周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ALB)和胆碱酯酶(CHE)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hild-pugh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HBeAg血清转换1例。HBV DNA阴转率为86.7%(13/15)。治疗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48周,HBV DNA载量下降,肝功能改善,Child-pugh分级B级者获得改善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白细胞巨细胞病毒(CMV)PP-65抗原阳性细胞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CMV-PP65抗原,术后头3个月每周1次。【结果】273例肾移植受者中124例术后检出CMV-PP65抗原阳性,初次检出CMV-PP65抗原的平均时间为(24.1±11.3)d,每5万白细胞中CMV抗原阳性细胞数均值为7.1±5.8,其中5例CMV抗原阳性细胞数超过10/5万白细胞。无症状性和症状性CMV感染受者初次检出CMV抗原阳性细胞数分别为(6.7±5.6)/5万白细胞、(10.1±9.3)/5万白细胞(P>0.05);峰值水平为(8.1±4.2)/5万白细胞、(26.3±5.7)/5万白细胞(P<0.05);分别有17例(15%)、12例(100%)患者其峰值超过10/5万白细胞(P<0.05)。抗病毒治疗中90例(72.6%)患者CMV抗原阳性细胞数进一步升高。【结论】肾移植受者在CMV感染早期病毒复制能力强,CMV抗原阳性细胞数峰值有助于预测症状性CMV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温州地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的EB病毒(EBV)DNA载量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 年1月至2020 年12 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住院治疗1 155例IM患者,并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和相关的临床指标。EBV DNA≥500 copies/mL为EBV感染。根据EBV感染分为EBV阳性组和EBV阴性组,比较组间IM患儿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根据EBV DNA的载量结果,分为4 组(分别为500~104 copies/mL,104~105 copies/mL,105~106 copies/mL,>106 copies/mL),比较组间IM患儿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EBV DNA载量和临床指标相关性。结果:EBV阳性组ALT、LDH及住院时长与阴性组比较均有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阴性组比较,EBV阳性组外周血中CD3+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升高,CD4+ T淋巴细胞和CD4+/CD8+ T细胞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载量组IM患儿的ALT、LDH、CD3+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以及住院时长明显高于低载量组,CD4+ T淋巴细胞和CD4+/CD8+ T细胞比值明显低于低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BV DNA病毒载量与CD8+ T淋巴细胞呈正相关(r =0.156,P <0.05);与CD4+ T淋巴细胞、CD4+/CD8+ T细胞比值呈负相关(r =-0.224、-0.213,P <0.05)。结论:EBV DNA载量与IM患儿病情及免疫功能紊乱程度有关,高载量EBV DNA的IM患儿其临床指标变化更严重,住院时间更长,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移植肾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时,受者外周血中白细胞CD40、CD40L分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患者分成2组,急性排斥反应组15例,未出现排斥反应组(对照组)41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6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D40、CD40L在CD4 、CD8 T细胞表面的表达.结果 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受者的外周血CD40、 L分子的表达均增强,排斥组与未排斥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与CD40、CD40L共刺激通路的活化有十分密切关系,CD40、CD40L分子的表达随急性排斥反应的增加而显著上升.可作为临床上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无创性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HSC)在NOD/SCID小鼠模型体内体液免疫功能重建的作用。方法从新鲜脐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NC),利用免疫磁珠分选法筛选CD34+造血干细胞,经尾静脉输注入经亚致死剂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体内,移植后4、6、8、10周分批处死存活的小鼠,取其脾脏和外周血,分别进行细胞表型分析、体液免疫分析,监测小鼠体液免疫功能重建情况。结果照射2周后,阴性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6周后移植组小鼠存活率为37.5%,空白对照组小鼠存活率为100%。移植4、6、8、10周移植组外周血人CD45+细胞表达(%)分别为4.87±1.23、9.22±2.07、12.34±2.38、8.14±2.36,CD19+B淋巴细胞表达(%)分别为1.07±0.50、2.17±0.95、3.34±0.90、1.67±0.90。移植后10周,在移植组小鼠脾脏可见CD19+B淋巴细胞分布。结论经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通过人脐血CD34+细胞植入可建立起人鼠嵌合免疫模型。缺少相应细胞因子刺激,CD34+细胞分化能力随时间减弱。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尿毒症患者肾移植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受体(IL-18R)的变化,探讨IL-18R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受试者分为尿毒症组(n=32),肾功能稳定组(n=24),急性排斥组(n=8),长期存活组(n=12)和健康对照组(n=7).提取受试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加入双荧光标记的鼠抗人CD4/IL-18Rα及CD8/IL-18Rα单克隆抗体,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测定,计算机分析打印结果.结果 CD4/IL-18Rα及CD8/IL-18Rα在健康对照组(n=7)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9±3.4)%和(14.9±4.6)%,而在尿毒症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7.6±9.7)%和(28.0±5.6)%,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2,P=0.04).术后恢复顺利者及术后长期存活者外周血CD4/IL-18Rα及CD8/IL-18Rα的表达明显低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排斥反应发生时外周血CD4/IL-18Rα及CD8/IL-18Rα的阳性率分别为(31.9±11.6)%和(45.7±14.7)%,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激素冲击治疗后其阳性率分别为(4.6±1.7)%和(11.2±3.8)%,与激素冲击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结论 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尿毒症患者肾移植前后外周血CD4/IL-18Rα及CD8/IL-18Rα的变化,可以较早预测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预测肾移植后恢复情况,评估排斥反应对激素治疗的效果,为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和选择抗排斥治疗方案提供简单、快速和非创伤性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和结核杆菌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少丽  袁涛  夏季  鲁卫平 《重庆医学》2006,35(23):2126-2127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和结核杆菌感染情况。方法165倒肾移植受者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刺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外周血白细胞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结核杆茼DNA。结果165例肾移植爱者中,102例(61.7%)术后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白细胞中巨细胞病毒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术前。3例(1.7%)术后受者检测出结核杆菌DNA。结论肾移植术后由于免疫抑制刺的应用,易发生感染并发症,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病原学监测,以降低移植受者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