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文效用的发挥存在于传播过程中。就民国时期来说,公文传播具有宣传说服与政治教化、修辞行为与政治灌输、符号意义与政治认同等政治功能,皆为树立和巩固政治权威所服务。然而,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公文传播的政治功能效果明显但有限。  相似文献   

2.
万恩德 《档案管理》2018,(2):7-10,88
多元、民主意识的觉醒催动了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由国家向社会的转型,在记忆研究领域表现为个体意识的回归.个体的记忆会受到记忆主体的寿命、价值观、社会经历的深刻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褪色,而经过记忆的外化、加工、张扬、接受等过程融入集体记忆的部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伸记忆的持久性.文章基于时空观对个体记忆进行区分,主要分为社会时间境记忆、自传时间境记忆和事件境记忆,并从权力共谋、社会情境、记忆价值三个层面分析个体记忆向集体记忆转化的机制,以期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个体记忆的重构和共享.  相似文献   

3.
4.
博物馆是记忆的载体与媒介。在博物馆中,记忆的生成、塑造和延续机制有三个层次。第一,展品自身的物理存在构成与参观者的沟通系统,并通过这样的沟通激发后者的回忆;第二,博物馆的展品遴选、展陈设计、路线规划、解说词的撰写等元素构成了符合某种历史话语的叙事系统,集体记忆在这样的话语体系中生成并凝塑参观者的文化和族群认同;第三,博物馆自身的历史——其概念的提出、展馆的设计与建设、展陈的叙事构建等过程——促发并强化相关参与群体的集体记忆与认同。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教育体系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活动,构建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文章以新闻传播学科为考察对象,对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总结线上教学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并结合线上教学模式和线下教学模式的各自优缺点,借鉴相关先进经验,从教、学、管三个方面探讨后疫情时代新闻传播教学体系"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变革之路,为进一步完善教学供给服务系统,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后疫情时代全面提升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明清小说中的有关宣卷和进香活动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明代妇女生活的状况.听卷和进香,成为明清妇女消除寂寞和拓宽生活空间的重要宗教活动.尤其是那些婚姻生活不幸和艰于子嗣的女性,她们从中寻找精神归宿,也借此外出游山玩水、遣怀散闷.同时,作者通过这些描写揭示了人物形象的内心隐秘世界,也是研究古代宣卷仪轨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词学专家龙榆生在词学衰微不振的背景下创办《词学季刊》,其目的是要联动词坛,流布新知,重振旧学,使传统词学在发展的困境中顺利完成现代转型。在刊物创办中,龙榆生编撰结合、邀约名家、联通互动的编辑传播策略,使得《词学季刊》在传统词学的传播构建上独具面目。其具有时代感的创刊理念和富有现代特色的编辑传播策略,对于今天小众化专业期刊的编辑出版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9.
10.
鲍磊  段峰峰 《视听》2022,(6):81-83
抗美援朝主题影片《长津湖》实现了主流价值与商业元素的完美结合,以精彩剧情和良好口碑获得大众认可。在仪式化的观影体验下,大众沉浸于共同体想象中,集体记忆被唤醒。良好的观影体验助推个体将影视文本转化为情感符号,借助社交平台分享体验获得情感满足。通过对影片进行拆解和重构,媒体大量制造相关话题,影片影响力得到扩大。在影片传播过程中,应在传承民族集体记忆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利用新兴媒介,实现多样化传播;挖掘衍生话题,实现影片内外联动;注重延续记忆,鼓励优秀影片“进校门”与“出国门”。  相似文献   

11.
吕菲 《声屏世界》2022,(1):11-12
集体记忆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建设集体记忆必须以现实情况为蓝本,讲述史实,弘扬核心精神.媒介是建构集体记忆不可或缺的路径.文章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相关报道为考察视角,对媒介建构抗美援朝集体记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刘显利  罗桐香 《兰台世界》2016,(19):112-115
为了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带领解放区农民,依据战时需要,制定农业互助合作的政策措施,创新农业互助合作形式,呈现战时农业互助合作的典型特征,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回顾和反思这一时期的农村互助合作运动,仍有宝贵的经验可以总结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有浩如烟海的种种古籍珍本一直流传至今,这是世界文明的一个奇迹。中国为什么有那样多的古籍流传至今呢?我国历史数千年来从没有中断过,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除此而外,我认为还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无数热心的文献家努力搜聚、珍藏、保护和整理这些古籍,使之免于各种厄难,代代相传,就像是无数接力队员,一棒传一棒,一直传到今天。  相似文献   

14.
"集体记忆"通常被用以建构人们对某个群体的认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民众"国家认同"呈现"谈化"的趋势,青年群体"反中"情绪浓厚,"本土"倾向明显。目前一种新的纪录片样态——"微纪录片"方兴未艾,因其符合青年群体快节奏、碎片化观看体验而受到热捧。在两岸缺乏共同集体记忆的现状下,尝试通过微纪录片对台传播,建构台湾青年群体的集体记忆,促进"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符号和元素。大众传媒在塑造、重现大众的集体记忆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凝结爱国主义情感、强化国家认知、建构国家认同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以央视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为例,探讨文物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重构大众集体记忆的方式,分析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内在联系,以及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最后总结《国家宝藏》对重塑集体记忆、建构国家认同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静仪 《新闻前哨》2023,(14):14-15
红色文化是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它不仅仅是一种展示和传承的载体,更是激发全民共同追求的精神动力。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各种文化遗产的地方,更是一个将个人记忆与历史叙述紧密联系起来的场所。本文通过深度访谈法,探究博物馆如何从符号、仪式及空间等方面加深个人记忆,从而形成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17.
石岩 《视听》2021,(6):82-83
在观看影视剧的过程中,受众通过媒介仪式的感召,借助象征性符号与参与式互动,唤起内心深处的民族记忆,从而达成一致的民族认同.《西游记》作为一部经典影视剧,在集体记忆的构建过程中,通过象征性的地点、人物、事件构建象征性符号,受众将个人生活和剧情进行链接,集体记忆不断加深,从而达到集体认同.此外,在当前的社交媒体时代,受众通...  相似文献   

18.
政论专题片一直以来都是宣传主流思想重要手段,在融媒体时代,政论专题片也成为集体记忆的重要表征。8集政论专题片《必由之路》通过图像修辞、声音修辞、宏大主题的个案切入、融媒体跨屏传播等路径,从视觉到听觉、从过去到现在、从国家到个人、从宏观到微观,实现了对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历史跨越全面再现,而受众在这一过程中也完成了记忆的参与、回顾和创造,国家意识形态得到深刻认同,这正是政论专题片对集体记忆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受众对抗日题材电视剧的观看行为来研究人们关于抗日战争历史的集体记忆,并以众所周知的"抗日神剧"——《抗日奇侠》中的片段为例进行调查。将集体记忆与抗日题材影视作品联系到一起,关注在情节夸张、违背史实的"抗日神剧"中,人们的集体记忆是否会被消解与解构,以及是否与原本的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目的相悖而行,以及进行集体记忆断裂与连续的争议的思考。期间在借鉴其他学者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编制一份适用于问卷调查的集体记忆量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问卷,并最终通过相关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来研究关于抗日战争历史的集体记忆的消解与重构。加强叙述抗日历史的电视剧的创作与审核,尊重事实,推陈出新,避免过度娱乐化的大众媒介产品对人们的集体记忆的消解与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婚丧庆吊文告是潮汕民国时期社会语言的一种样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语言学研究语料。对婚丧庆吊文告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反映民国时期潮汕区域民众社会语言发展的状况,以及社会语言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