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问题提出大豆是典型短日照作物,具有严格的区域性。育种实践证明,在某一生态区内要选择适宜其它生态区的,并具有良好生态类型的新品种(系)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根据稳定黑农号大豆品种在第一、二积温区主栽品种面积地位,并向第三、四积温区扩展原则,即扩大黑农号...  相似文献   

2.
杂交育种是广东常规稻育种中应用最广泛、成效最显著的方法,但回交育成品种的数量占比低。在简述玉香油占、美香占2号等6个品种及丰矮占1号回交导入系培育进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回交品种及导入系的相关情况,提出并阐述了回交育种的合理程序,包括:采用"多受体,少(一)供体"的杂交育种模式、受体亲本作父本、回交次数控制在3次及以下,回交育种要具备一定大的规模,回交后代的分离群体要种植大群体,并要施加选择压。  相似文献   

3.
大豆籽粒性状生态分布与育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根据我们多年对大豆籽粒性状试验结果及分析研究了全国大豆品种志(初稿)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文中阐述了大豆籽粒性状的地理分布特点。并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述了大豆籽粒大小、粒形、粒色等性状与适应性和丰产性的关系。证实了小粒、椭园形和黑豆属近野生性状的适应性强,稳产,但丰产性能差。大粒、园形和黄豆属进化程度高的性状,丰产潜力大。同时对籽粒性状与育种提出若干见解。大豆品质育种应以蛋白质和油分总量高为好。但培育高含油量低蛋白质,或高蛋白质低含油量的单用品种也是提高大豆产量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低酚棉修饰回交育种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酚棉不仅要求高产、抗病、早熟、纤维品质好,而且还要求种仁含棉酚量低,营养品质好。研究发现,低酚棉gl_2gl_2和gl_3gl_3两对隐性基因与诸性状有连锁关系,如果只两个亲本进行简单的杂交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本试验应用修饰回交育种法,以打破低酚棉与诸性状间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大豆育种     
多数杂种F_1种子都是通过手工去雄与授粉而得到的。与杂交有关的大豆花器官为萼片、花瓣、柱头和花药。当花芽初见时,只能看到绿色花萼,以后随着花的发育花瓣冒出花萼,展开为一朵小花。在展开的花瓣里有十个药围着一个雌蕊。雌蕊有一个柱头,尖端接受花药的雄性细胞(花粉)。柱头发育至少要比花药早熟一天,雌雄二性在发育上相差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大豆育种     
选育步骤 一、选择亲本 选择亲本是一个育种计划成收的关键。无论何时,只要可能,育种者利用的亲本至少有一个性状(特别是质量性状)较为突出,希望能传递给后代。例如,抗疫霉根腐病生理小种1的抗性,受单一基因控制,如欲选育抗病的后代,则至少有一个亲木必须具有抗病的基因。  相似文献   

7.
采用三个东北春大豆与三个山东省夏大豆品种的杂交组合及上述三个杂交组合的F_1代与各自春大豆亲本相杂交的回交组合(或三系杂交组合)为材料,以比较单交(二系杂交)后代与回交后代的表现,确定在东北春大豆育种中利用夏大豆的适宜杂交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回交二代群体的平均生育期均较单交二代群体早熟一级,但变异幅度较大。株高与倒伏性亦有同样趋势,说明回交没有减少群体内性状的变异性。F_4代品系的成熟期;结荚习性,株高等性状的调查表明,回交群体稳定品系较单交群体多,而不稳定的品系数大大减少。F_2—F_4代籽粒产量测定表明,以早熟春大豆黑农23为轮回亲本的回交劣于相应的杂交群体,F_2代单株产量减少25%,F_3与F_4代群体产量减少7%。但以东北中熟春大豆吉林13为轮回亲本的回交优于相应的单交群体,F_2代单株产量高10—25%,F_3及F_4群体产量高4.8—21.9%。说明在东北春大豆育种中利用夏大豆品种会因春大豆亲本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与早熟春大豆进行杂交时,可直接对单交后代进行选择。而当利用中熟春大豆品种与山东省夏大豆杂交时,可再用东北春大豆品种回交一次,比只进行一次杂交可获得好的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8.
大豆轮回亲本回交效应的研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所栾晓燕,陈怡,杜维广,张桂菇,满为群,谷秀芝在大豆育种中,种质资源和亲本选配是大豆育种的基础。再加上适宜的杂交方式,就为有效选择提供了可能性。随着育种工作的不断深入,大豆育种家们已经认识到引用外来资源...  相似文献   

9.
类回交育种的思考及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晰了类回交育种提出的思路,揭示其本质并重新定义了‘类回交育种方法’。类回交育种在具体方法和育种领域上可进一步拓展,具体方法包括:多轮类回交;以单交F1表现优异的组合开展类回交;双亲遗传距离较远的组合开展类回交;单交后代不选目标性状,类回交后代筛选目标性状的类回交。领域可拓展到杂交稻育种,分别阐述了类回交选育恢复系、三系保持系、两系不育系的程序,分析了类回交育种的重要性,类回交在杂交稻上利用较常规稻上应更具成效。  相似文献   

10.
Norman编著的《大豆生理、农学与利用》(Soybean Physiolo-gy,Agronomy and Utilization)一书是国外较新的一本大豆专业参考书。该书中“大豆育种”这一章是美国Iowa州立大学农洲系Fehr教授编写的,由凌以禄、马育华同志翻译。本刊从这期开始陆续刊载,以供国内大豆育种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回交育种分析花生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亲缘关系甚远的高油酸亲本Sunoliec95R与低油酸亲本汕油162配置杂交组合(F1),并回交2代(BC1和BC2),采用高效气相色谱法分析测定其籽仁中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在花生回交种中油酸及油酸/亚油酸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轮回亲本中控油基因已部分转入到回交种中.选育出一批高、低油酸和高、低O/L值花生种质,以期作为花生品质育种选配亲本的参考,为广西花生丰产种质拓宽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85年审定通过的湘棉10号(抗病岱红岱80—159),是1974~1980年采用(岱红岱×陕棉4号)F_3BC_2回交系谱法育成的棉花抗病丰产新品种。据1982~1984年全省抗病区试和长江流域抗病区试共46点次试验鉴定,高抗枯萎病,平均蕾铃病指1.16%,比感病对照岱红  相似文献   

13.
回交法在杂交稻抗瘟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IR26、IR24为轮回亲本,赤块矮,IR50等为抗源供体品种,采用回交育种法,,成功地将多个抗源的不同抗性基因导入轮回亲本,育成了一批抗稻瘟病的恢复系;用这些新育成的恢复系配组成选育得到汕优6216等一批抗稻瘟病的新组合,目前已在生产大面积推广。回交育种中的有关技术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大豆育种实践证明,无论是以不同基因亲本组合而产生的高产杂交后代的常规育种,还是以创造变异的诱变(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如辐射等)产生理想后代的诱变育种,以及基因导入的基因工程育种,都离不开生理学的帮助和决策。育种亲本和变异后代的选择,都要以生理性状为基础或选择指标来加以评判。近年来发展的高光效育种,是指在原有作物育种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特别是净光合速率,来选育  相似文献   

15.
大豆超高产育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岚  王连铮  赵荣娟  李强 《大豆科学》2007,26(3):407-411
我国大豆每公顷产量仅为1.83 t,比国外大豆主产国家低0.7~0.9 t.我国近几年每年进口2 500~2 700万吨.显著超过我国大豆总产,我国大豆年总产为1 700万吨左右.因此,提高大豆单产增加大豆总产是大豆产业的主要任务.通过过去15年的工作,利用杂交育种育成了超过4.5 t/hm^2的大豆品种3个:中黄13、中黄19和中黄35,其中中黄13在2003年已成为关内各省推广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2005年已推广22.4万公顷,居全国第三.  相似文献   

16.
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近十余年来世界大豆生产发展的重要科技动力。2011年,国内外在大豆分子育种相关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分子标记开发与辅助育种方面,发掘出与产量、发育、品质、抗病和抗逆等性状相关的新的分子标记或QTL;在新基因挖掘方面,克隆了与光周期反应、共生固氮、品质及抗逆性相关的基因,并分析了其功能。在大豆转基因育种方面,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取得了新的进展,转化效率有所提高,同时对一些功能基因(包括来自其它物种的一些基因)进行了功能评价和育种利用价值评估。转基因大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且出现一些新的发展方向。该文对这些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述了大豆光周期育种是实现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的较重要的高产育种途径,并对光周期育种进展及培育中日性大豆程序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大豆光周期育种急待解决的问题。旨在推动我国光周期育种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大豆起源于中国,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之一。大豆的种植历史悠久,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对大豆的需求量逐渐增多,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高产、优质的转基因大豆尤为重要。文中主要从大豆发展历程、大豆育种方法,以及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大豆育种工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美国大豆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2002年9月18-20日,全美大豆育种工作会议(National Soybean Breeder WorkshopMeeting)在圣路易斯举行.本着互通信息、交流经验、促进合作与防止重复研究的目的,会议总结和讨论了全美大豆育种领域的近况及存在问题,并针对普遍关心和关键性的问题作专题报告.下面仅就会议的主要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大豆蛋白质含量及产量的回交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两个杂交组合(组合Ⅰ:吉林28×吉林27;组合Ⅱ:吉林26×吉林20)的F1与其亲本分别回交,形成B1F1、B2F1世代,自交加代形成B1F2和B2F2及B1F3和B2F3世代,分析了高蛋白和高产亲本回文对后代蛋白质含量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回交后代BF1和BF2平均蛋白质含量及BF2变异幅度随回交亲本蛋白质含量的高低而变化。BF2蛋白质含量总变异幅度略小于F2,并随回交亲本蛋白质含量的高低,表现为偏态分布。与低蛋白高产亲本回交,BF2群体中低蛋白个体的比例增加,小于或等于低值亲本的比例两组合分别为9.2%和16.4%;相反,以高蛋白品种作回交亲本的BF2世代,高蛋白个体的比例提高,大于或等于高值亲本的比例,两组合分别达50.4%和36.4%。回交后代BF2、BF3平均产量与亲本产量水平方差分析结果呈现与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