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的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对目前用于中医证候量化诊断(如多元统计分析、计算机模式识别、DME/流行病学等)方法作了详述和讨论。认为证候量化研究应该重视中医理论,充分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途径的交叉协作,使证候研究者具备较好的数学素质,使用较好的数学研究方法,从方法学上为证候量化研究提供正确保证,整体把握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中医学问题。其次,要重视建立数学模型所用本底资料的科学性、可靠性、准确性,力求从源头上搭建证候量化的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2.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抓住“证”这一关键环节开展研究,就有可能带动中医理论、疗效评价、证候本质等各项研究的进展。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围绕“证”开展了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中医辨证依然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临床上往往因为医生经验的不同辨证结果大相径庭,科研中也因遵循辨证标准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研究的发展,因而建立统一的、客观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成为目前中医药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近20年来中医证候量化诊断研究主要应用了半定量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法、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法、计算智能、复杂系统分析方法等.中医证候是一典型的非线性复杂系统,用解决复杂问题、系统问题的方法("综合集成研讨厅"法与复杂系统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医证候是符合中医理论的,且可提升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认知度,将为中医证候定量化、规范化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从量的角度研究中医学,已经成为中医学证候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途径。文章系统回顾证候量化研究现状,对量化分析思路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是两类主要分析思路,其核心问题是证候分类和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研究存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为止,中医辨证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临床上往往因为医生经验的不同辨证也有所差异,科研中也因遵循辨证标准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研究的发展,因而建立统一、客观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便成为目前中医药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统一、客观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已成为目前中医药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临床流行病学、模糊数学等多学科的介入,进行中医证候量化标准的研究成为可能,为建立客观规范的证候标准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由于此方向的研究仅处于起始阶段,在方法学上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在研究中还有很多问题悬而未决,本文从临床调查资料的辨证、方法学的应用、临床验证3个方面就目前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解决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研究存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风刚  赵钢 《中医药学刊》2004,22(9):1622-1623
迄今为止,中医辨证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临床上往往因为医生经验的不同辨证也有所差异,科研中也因遵循辨证标准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研究的发展.因而妇立统一、客观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便成为目前中医药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统一、客观的中医证候诊由标准已成为目前中医药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临床流行病学、模糊数学等多学科的介入,进行中医证候量化标准的研究成为可能,为建立客观规范的证候标准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由于此方向的研究仅处于起始阶段,在方法学上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在研究中还有很多问题悬而未决,本文从临床调查资料的辨证、方法学的应用、临床验证3个方面就目前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解决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对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探讨未来发展思路。在发展模式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是“证诊断标准”和“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并行发展的两种模式。在制定方法上,运用到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在应用模式上,以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应用较为广泛,操作性强,更适于临床推广和使用。总体来说,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呈现出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趋势,为中医临床诊断提供了较为客观、标准化的工具。未来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发展主线或将以病证结合诊断标准为主,同时建立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方法学规范,强化诊断性试验的应用;重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探索并构建微观诊断指标体系或是未来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脘痛证候的量化诊断规律。方法:以因子分析方法对808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从胃脘痛临床症状中提取12个因子,分别代表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肝胃气滞、气阴两虚、胃热炽盛、胃阴亏虚、肝胃郁热、脾胃气虚等8个证候,同时对各个证候进行量化。结论:因子分析所得的胃脘痛的常见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近年来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回顾,论述了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在各种证候标准化研究中的应用。结论:只有联合应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从多角度探寻证候内部特征,将临床流行病学设计思想贯穿于证候规范化研究之中,结合文献调研,专家咨询才能更好实现中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完善辨证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0.
刘纳文 《山西中医》2008,24(1):56-58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之一,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精髓."证候"是中医立法处方的依据,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和关键环节.证候具有诊断学和治疗学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对中药复方的特点和研究现状入手,对血药浓度法、生物效应法在药动学上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和比较,指出生物效应法与血药浓度法的相关性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对中药复方药理学基础—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用科学的语言阐明中药复方体内过程和作用机理,对中医药实现现代化,走向国际市场具有重要的显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对中药复方的特点和研究现状入手,对血药浓度法,生物效应法在药动学上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和比较,指出生物效应法与血药浓度法的相关性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对中药复方药理学基础-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用科学的语言阐明中药复方体内过程和作用机理,对中医药实现现代化,走向国际市场具有重要的显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进行了系统综述。本研究主要从传统医学文献研究、现代医学文献研究、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中医证候的多方位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为量化临床症状和体征,建立冠心病心绞痛计量诊断表,探讨常见中医证候的规范化和量化研究方法提供依据,为建立冠心病心绞痛常见中医证候诊断模型,实现冠心病心绞痛定量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治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基本病理改变是免疫复合物所介导的血管炎.SLE与中医古籍中所记载的"蝴蝶丹"、"马缨丹"、"日晒疮"、"鬼脸疮"、"阴阳毒"等病症相近似.现代医学主要采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治疗SLE,并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但也存在明显的毒副作用.中医学者应用中医药治疗本病亦有所突破,现对相关文献整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证候计量诊断研究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量诊断(Quantitative Diagnosis),是在现有的诊断知识基础上,使用精确的数学(包括统计学)方法,建立诊断指标(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等指标)与疾病之间的某种数学模型,通过一定的运算程序做出诊断的方法学。中医证候计量诊断(Quantitative Diagnosis of TCM Syndrome)则是以现有的中医证候(或证候要素)宏观辨证标准当作参照标准,建立微观指标(或微观指标加症状的指标体系)与证候(或证候要素)之间的某种数学模型,通过一定的运算程序做出诊断的方法。计量诊断不是依靠某位医师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是综合分析以往名家的丰富经验和医院积累的根据统一诊断标准确诊的大量病例,建立数学模型,使诊断更全面和客观,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中药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空间的产业之一。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170多家公司和40多个研究机构正在从事天然药物的新药开发。近10年来,中成药制品在世界市场已经打开了一条通道。美国已开始着手中药复方制剂的临床试验;德国则准备在现行医疗保险中将中药列入传统疗法范畴;日本及东南  相似文献   

17.
杨徐杭 《陕西中医》2002,23(11):1002-1004
通过对中医诊法中时间诊断理论依据及内容的探讨 ,说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转归等均受年、季、月、日周期影响 ,诊病时重视时间与疾病间的关系 ,对判断发病时间、病变部位、病变性质、预后转归及疾病防治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胆囊炎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与慢性胆囊炎发病的关系,揭示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选择确诊为慢性胆囊炎患者200例,填写临床观察表,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慢性胆囊炎的中医病因、发病特点、症状分布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的规律和不同因素与证型分布的关系。结果年龄、性别在慢性胆囊炎的发病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胆囊炎中医证型分布为肝胃郁热证型33%,肝胃气滞型26%,肝胆湿热型19%,肝气郁滞型14%,肝阴不足型8%。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是否伴胆囊结石在慢性胆囊炎的证型分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出现频率最高的20个症状进行聚类分析,与频数分析得出的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结果大体一致。结论年龄、性别与慢性胆囊炎的发病无关。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胃郁热证和肝胃气滞证为多见;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及是否伴胆囊结石与中医证型分布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