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力言语康复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使用听觉和言语问卷分级及术后产生听觉的最小电流值(T值)的方法,评估并比较内耳畸形与正常解剖结构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方法:按术前影像学检查将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分为正常结构组和内耳畸形组,并配对组合,对思儿家长进行问卷形式调查随访,对术后听力及言语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分析,记录术后1年凋机T值。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结果及T值。结果: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家长术前主要担心术后效果不理想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多数认为听力言语康复训练应由医疗机构进行;秩和检验显示:2组CAP及SIR均无显著差异,术后1年调机时产生听觉的T值无显著差异。结论:①内耳畸形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经正规康复训练,听力言语康复效果与内耳解剖结构正常植入者相同,人工耳蜗植入术可帮助伴耳蜗畸形的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重建听力,重返主流社会;②听力言语康复训练尚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59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家长和康复教师进行调查随访。根据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对患者的听觉能力和言语能力进行分级评估。用组内单因素秩和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P和SIR分级结果与性别、惯用手、内耳发育、颅脑影像学情况、术前助听器使用、术前语训、植入耳侧、植入电极类型、植入年龄、植入后时间、术后语言环境、术后康复模式、家庭经济状况等13个因素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术前助听器使用情况、术前语训、植入后时间、家庭经济状况组间CAP分级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不同的植入耳侧、植入后时间、家庭经济状况组间SIR分级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植入后时间、家庭经济状况与CAP、SIR分级结果均有显著相关。结论植入后时间、家庭经济状况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学龄前耳聋儿童单侧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 ,CI)后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对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且在听觉言语康复机构按照中国残联聋康中心标准进行听觉言语康复1年以上的165例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进行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 ,CAP)、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IR)评估,分析性别、植入年龄、基因突变类型、助听器佩戴经验以及内耳畸形与康复效果的关系。结果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植入年龄、基因突变与CI儿童的CAP、SIR得分增长相关(P<0.05),而性别、助听器佩戴史及内耳畸形(大前庭水管综合症)与CAP、SIR得分增长无关(P<0.05)。1~3岁组CAP提高速度最快,2、3、4岁组SIR增长速度最快;GJB2基因突变致聋的CI儿童康复12个月后的CAP、SIR得分均高于非G IB2突变者。结论植入年龄为1~3岁者早期听觉康复速度较快,植入年龄为2~4岁者早期言语能力发育速度较快;G JB2突变致聋的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更优;大前庭水管综合症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效果与非大前庭水管患儿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55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的听力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分析各种可能因素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力及言语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各项可能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并根据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对患儿的听力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使用卡方检验对影响术后康复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最后将从单因素分析中筛选出来的听觉及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植入后时间及家庭经济状况与CAP显著相关,植入后时间、居住地、术后康复模式与SIR显著相关。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时间、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伴脑白质病的语前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的可行性及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方法 海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13年9~11月行人工耳蜗植入的14例伴脑白质病语前聋患儿为研究组(年龄1~6岁,平均3.79±1.93岁),同期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语前聋患儿16例为对照组(年龄1~6岁,平均4.38±1.93岁),术前均行临床听力学、影像学检查及语言能力、智力水平等评估,经乳突后鼓室面神经隐窝入路一期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均到海南省聋儿康复中心进行言语康复训练;采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e,SIR)对两组术后康复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儿术后不同阶段的CAP和SIR分级.结果 所有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均获得听觉反应和不同程度的言语交流能力,随着康复时间延长两组患儿CAP及SIR分级均呈上升趋势;研究组术后6、12和24个月CAP平均分级分别为2.571±0.416、3.714±0.496、5.000±0.492级,SIR平均分级分别为1.357±0.133、2.143±0.275、3.071±0.245级,与对照组CAP(分别为2.688±0.313、3.875±0.364、5.000±0.354级)及SIR(分别为1.500±0.129、2.313±0.176、2.875±0.221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脑白质病的语前极重度感音性聋患儿经过术前充分评估后可以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术后2年内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与不伴脑白质病的同龄患儿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脑白质异常的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可行性及听力言语康复效果分析。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120例(120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中,有脑白质异常的患儿15例。随机抽取15例脑白质无异常的聋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植入人工耳蜗后手术效果、开机调试结果及听力言语康复效果。结果 130例(30耳)电极全部植入耳蜗内;2所有患者术后无脑膜炎、面瘫、脑脊液漏等并发症;3所有脑白质异常患儿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都有听觉;4脑白质异常儿童术后平均听阈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5随访6至24月后,脑白质异常患儿的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过严格术前评估后,人工耳蜗植入可应用于脑白质异常伴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患儿,其术后效果与脑白质无异常的聋儿植入效果基本一致,术后的听力言语康复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使用听觉和言语问卷分级的方法评估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分析康复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探讨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问卷评估方法。方法 对97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家长和康复教师进行调查随访。根据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对患者的听觉感知能力和言语产生能力进行分级评估。CAP共分1-8级,SIR共分1-5级。用组内单因素秩和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P和SIR分级结果与植入电极类型、植入年龄、病因、病程、术前助听器使用情况、植入深度、植入时间、康复模式、家庭经济状况等9个因素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植入体型号(P=0.0439)、植入时间长短(P=0.0001)、康复模式(P=0.0460)、家庭经济状况(P=0.0140)与CAP有关;植入时间长短(P=0.0001)、康复模式(P=0.0271)与SIR有关。植入年龄、病因、病程、植入深度以及术前助听器的佩戴与CAP和SIR均无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植入时间长短和家庭经济状况与CAP显著相关;植入时间长短与SIR显著相关。结论植入时间越长,人工耳蜗对患者听觉言语发展的效果越明显。康复模式与手段对人工耳蜗植入后患者的言语和康复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听觉和言语问卷分级的方法评估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分析康复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探讨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问卷评估方法。方法对97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家长和康复教师进行调查随访。根据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对患者的听觉感知能力和言语产生能力进行分级评估。CAP共分1—8级,SIR共分1—5级。用组内单因素秩和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P和SIR分级结果与植入电极类型、植入年龄、病因、病程、术前助听器使用情况、植入深度、植入时间、康复模式、家庭经济状况等9个因素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植人体型号(P=0.0439)、植入时间长短(P=0.0001)、康复模式(P=0.0460)、家庭经济状况(P=0.0140)与CAP有关;植入时间长短(P=0.0001)、康复模式(P=0.0271)与SIR有关。植入年龄、病因、病程、植入深度以及术前助听器的佩戴与CAP和SIR均无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植入时间长短和家庭经济状况与CAP显著相关:植入时间长短与SIR显著相关。结论植入时间越长,人工耳蜗对患者听觉言语发展的效果越明显。康复模式与手段对人工耳蜗植入后患者的言语和康复能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脑白质异常的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方法:采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对伴脑白质异常的语前聋患儿(研究组)进行术后效果调查,并与无综合征及明显病因的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两配对样本的t检验比较两组不同阶段的CAP和SIR的结果。结果:经统计学分析,研究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6个月CAP和SIR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12个月、2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从短期来看,轻度脑白质异常的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经过正规康复训练,其听力言语康复效果与无综合征及明显病因的语前聋患儿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更科学的指导聋儿言语康复。方法 选择在我院接受诺尔康CS-10A人工耳蜗植入的76例儿童患者,术后1年使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per 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对患儿术后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听觉感知水平和言语表达能力作出分级评估。结果 统计学分析显示植入年龄、耳蜗发育有无畸形、家长文化程度、家人是否积极参与患儿术后康复、患儿每天佩戴耳蜗的时间 和术前有无助听器佩戴史6个方面均与术后言语康复效果具有很好相关性。结论 植入年龄越小、耳蜗发育正常、家长文化程度高、家长参与、每天佩戴耳蜗时间越长和术前佩戴助听器均利于患儿言语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内耳畸形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前影像学检查为内耳畸形语前聋人工耳蜗21例,并筛选背景接近的21例正常耳蜗结构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配对组合。对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3个阶段听力言语康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9例前庭导水管扩大综合征和6例Mondini 畸形患者与耳蜗结构正常者相比,听觉言语结果无明显差异。畸形比较严重的1例Mondini和5例共同腔患者与耳蜗正常者相比,听觉言语结果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前庭导水管扩大综合征患者人工耳蜗术后效果与耳蜗发育正常者相似,但对严重的Mondini 畸形和共同腔等内耳畸形者行人工耳蜗植入时术前应准确评估畸形的程度及伴发的畸形,以助于术后制定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GJB2基因突变致聋患儿与非GJB2基因突变且内耳结构正常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方法 对37例经C下及MRI检查排除内耳畸形的聋儿术前行GJB2基因检查,根据结果 分成A组(GJB2基因突变10例)和B组(非GJB2基因突变27例),术后随访0.5~2年,进行术后的听阈、言语识别率及言语能力评估.结果 37例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全部成功,均建立了主观听性反应.A组的声场听阈水平平均为34.41±6.12 dB HL.言语识别率平均为76%; B组的声场听阈水平平均为36.23±4.16 dB HL.言语识别率平均为79%,两组均达到平均言语康复级别二级;两组听觉及言语能力测试结果 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耳蜗患者中GJB2基因突变率高,可能是内耳结构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人群耳聋的主要致聋原因;GJB2基因突变致聋患儿与非GJB2基因突变且内耳结构正常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基本一致.人工耳蜗植入可作为GJB2基因突变致聋患儿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s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Nurotron® cochlear implants.DesignNinety-eight paediatric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severe-to-profound sensorineural deafness who received cochlear implantation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age: group A (≤3 years), group B (4–7 years), and group C (8–16 year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one year for hearing and speech performance after the surgery. The comprehensive Auditory Perception Assessment, MAIS, CAP and SIR hearing and speech assessments and rating materials were used for assessment before the surgery and at 3, 6, and 12 months after implant activation.ResultsThe scores of patients in the open-set speech assessment, Chinese Auditory Perception Assessment, MAIS, CAP and SIR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cochlear implantation in all age groups. The younger the age at implantation, the better the results. Moreover, the hearing and speech performance of cochlear implant recipients gradually improved with the extension of rehabilitation time.ConclusionsNurotron® Venus? cochlear implantation can improve the hearing and speech performance of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severe-to-profound sensorineural deafness.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听觉行为分级(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IR)评估语后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言语交流状况,探讨其得分与听力下降时间、植入时间、术前助听器使用情况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3例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其听力下降时间、植入时间、术前助听器使用情况等相关资料,应用CAP、SIR分级评估其言语交流状况。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19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及结果分析。结果:CAP分级平均得分为6.13分,统计分析示CAP分级与听力下降时间、植入时间、术前助听器使用时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均P〉0.05)。患者均为语后聋,其SIR分级的平均得分为4.91分。结论:语后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CAP分级与听力下降时间、植入时间、术前助听器使用情况无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CAP分级的精确性和细节上的欠缺或该研究样本量限制,未显示出其与3个变量之间的关系。SIR不适用于评估语后聋患者人工耳蜗植人后的言语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前语言交流能力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的语前聋患儿 31例进行随访调查,平均植入年龄为46.71±24.78月,术后1个月开机进行康复训练;采用视频分析法于开机后12个月对患儿的轮流交流、主动交流、视觉交流及听觉注意等进行分析,并根据以下方面分组:按植入年龄分为≤36个月组16例,>36个月组15例;按术前有无正规康复训练(时间超过3个月)分为康复组14例,未康复组17例;按术前残余听力分为≤80 dB HL组6例,>80 dB HL组25例;按术前是否使用助听器(时间超过3个月)分为使用组21例,未使用组10例.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各组前语言交流能力的差别.结果 术前进行康复训练、术前佩戴助听器、术前残余听力好的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的前语言交流能力得分高于术前未进行康复训练、术前未佩戴助听器、术前残余听力差的人工耳蜗植入患儿(P<0.05);植入年龄≤36个月组与>3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残余听力好、佩戴助听器、进行过正规康复训练的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其前语言交流能力较好,而植入年龄对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伴分泌性中耳炎的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同期植入人工耳蜗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期间伴分泌性中耳炎同期植入人工耳蜗的感音神经性聋患儿30例(A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不伴分泌性中耳炎的感音神经性聋患儿30例(B组)比较。所有患儿均采用面隐窝入路植入人工耳蜗,术后随访24个月,采用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uce-Ⅱ,CAP-Ⅱ)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评估并比较两组患儿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结果 A组患儿同期植入人工耳蜗后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前A组CAP-II评分为0.87±1.07分,SIR评分为1.07±0.37分,术后分别为5.07±0.91和3.73±0.87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B组术前CAP-II评分为0.93±1.17分,SIR评分为1.10±0.40分,术后分别为5.23±0.77和3.77±0.73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A组与B组之间术前、术后CAP-II和SI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音神经聋患儿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同期人工耳蜗植入安全可行,且分泌性中耳炎对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像学评估对耳蜗骨化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及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解放军总医院2009~2012年间7例耳蜗骨化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方式等资料,总结分析其术后康复效果。结果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和MRI检查,特别是耳蜗MRI仿真内窥镜可判断耳蜗骨化范围及程度。植入时1例患者因一侧耳蜗完全骨化而失败,另一侧植入顺利,其余6例均手术顺利,无手术并发症。人工耳蜗开机后7例患者均有听觉反应,但CAP)及SIR分级不同(因病例数量少未做统计学分析)。结论耳蜗骨化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评估需将颞骨高分辨率CT和MRI结合,MRI仿真内窥镜重建可清晰显示耳蜗病变程度及范围。对于耳蜗轻度骨化患者,经典面神经隐窝入路一圆窗龛前方开窗术可顺利植入电极。人工耳蜗植入术可以作为伴有耳蜗骨化的极重度感音性聋患者的治疗手段,术后康复效果影响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