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改进的熔喷加工工艺生产出的聚乳酸熔喷超细纤维吸油材料,所得纤维直径细,约为1~10μm,结构蓬松。测试聚乳酸熔喷非织造布与丙纶熔喷非织造布对于大豆油、大豆油废油、废机油、92#汽油、0#柴油的吸油速率及吸油倍率、压力下的保油性能、吸水率以及油水选择比。测试结果表明:聚乳酸熔喷超细纤维吸油材料对于5种油的吸油倍率分别为27.7、30.2、47.2、7.61和18.85倍,吸油性能显著优于丙纶熔喷非织造布;其在2 500 g砝码下重压5 min的保油率分别为38%、34.5%、25.3%、39.3%和58.33%,压力下的保油性能略低于丙纶熔喷非织造布。  相似文献   

2.
以木棉/PET/ES纤维集合体为研究对象,测试评价了该纤维集合体对机油、植物油、柴油3种油液的吸油性能,并分析了影响该纤维集合体吸油性能的因素。结果表明:该纤维集合体具有优良的吸油性能。其每克对纯机油、植物油、柴油的吸油倍率分别为63.00、58.50、43.81 g,对油水混合物中机油、植物油、柴油的吸油倍率分别为30.28、24.29、30.51 g。对3种油液的保油率均能达到80%以上。该纤维集合体对含水油液中油液的去除效果达97%以上,所以该纤维集合体具有优良的油水选择性。研究发现,影响纤维吸油性能的因素有纤维自身的拒水亲油性能、纤维集合体的结构以及油液的黏度。  相似文献   

3.
探讨经氧化石墨烯溶液处理的丙纶纺黏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吸油性能。针对目前市场上丙纶熔喷非织造材料吸油倍率普遍不高的问题,采用浸渍烘干法,将丙纶纺黏熔喷复合非织造布浸渍于不同浓度的氧化石墨烯溶液进行处理,对比了处理前后非织造布的吸油性能。试验表明:经氧化石墨烯处理后的丙纶纺黏熔喷复合非织造材料的吸油倍率成倍增加,吸油性能得到显著提高。认为利用石墨烯良好的吸附性能可以改善丙纶非织造吸油材料的吸油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比分析废旧纺织纤维的吸油性能,进而为废旧纤维在吸油材料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选用废旧棉、亚麻、羊毛、丙纶为原料,测试吸油倍率、保油率,研究吸附时间、含油废水温度、废水含油量对纤维吸油倍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纤维的形态结构对吸油能力影响大,4种废旧纤维中亚麻的吸油倍率最高,保油率最低;丙纶的吸油倍率最低,保油率最高;棉和羊毛的吸油倍率和保油率均居中。羊毛的吸油速率最快,吸附10 min达到吸油饱和,棉、亚麻、丙纶的吸附饱和时间为20 min。含油废水温度越低越利于纤维对油液的吸附,亚麻、棉和羊毛适合吸附含油量小于200 m L/L的含油废水,丙纶适合吸附小于100 m L/L的含油废水。  相似文献   

5.
以自制的熔喷聚苯硫醚(PPS)非织造布作为吸油材料,综合考察其吸油性能。结果表明:熔喷PPS非织造布对不同种类油都有着良好吸附能力,对食用油、原油、机油、柴油的饱和吸油量分别为45、38、39、30 g/g;对4种油的持油率都在80.00%以上,吸油10 s即可达到饱和吸油量的90%,持油性能好,吸油速率快;在重复试验5次后,其饱和吸油量约为初次使用的50%,具有很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减少海洋溢油事故带来的危害,选取天然可降解的聚己内酯(PCL)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不同质量分数的PCL纤维膜,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纤维形貌,并对不同质量分数的PCL纤维膜水接触角、吸油倍率和保油率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随PCL质量分数的增加,纤维直径逐渐增大。当PCL质量分数为16%时,纤维之间无串珠结构,直径分布均匀,平均直径324 nm,具有较好的可纺性。纤维膜对水的接触角为137.08°,对3种油的吸油倍率最高分别为机油36.73 g/g、花生油34.20 g/g和菜籽油30.63 g/g,保油率均在55.0%以上,经过5次循环使用后,对3种油的吸油倍率仍均可达到15.0 g/g以上。说明PCL纤维膜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吸油性能、保油性和一定的循环使用性能,在油水分离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以熔喷聚丙烯(PP)非织造布为基材,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技术,在PP非织造布表面上引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单体,制备了PP-g-BMA吸油材料。考察了改性聚丙烯材料接枝率、吸附温度、吸附时间、水溶液的含盐量以及水溶液的pH对改性聚丙烯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最佳吸附条件:改性PP材料接枝率为13.4%,温度为20℃,吸附时间为7 s,吸附体系pH为9。改性聚丙烯吸油材料的保油性能、重复使用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接枝改性PP材料具有优异的保油性和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8.
赵博 《产业用纺织品》2022,(11):24-28+50
选取5种不同面密度的保温及吸油用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对其物理性能、力学性能、透气透湿性能、拒水性能及吸油性能等进行测试,分析面密度、厚度及孔隙率对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厚度、面密度及纤维在材料中的分布状态决定着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的力学性能、耐磨性能及硬挺性能。孔隙率是影响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透气透湿性能、保温性能及吸油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改善丙纶非织造布在使用中出现的亲水性较差、易产生静电等现象,采用等离子处理机对丙纶非织造布进行改性处理,探究处理时间和处理功率对丙纶非织造布表面形貌、力学性能及亲水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等离子处理后的丙纶非织造布亲水性能均有所改善,且处理功率较处理时间对提高丙纶非织造布的亲水性能更明显;当处理功率为75 W、处理时间为2 min时,丙纶非织造布的断裂强力较处理前的损失较小,半衰期为10.42 s,静态接触角为37°,芯吸时间为600 s时芯吸高度为46 mm,亲水性能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0.
在吸油或擦拭过程中,对材料在压力下的吸油性能要求较高。将4种聚丙烯树脂在相同的成形工艺条件下制成熔喷非织造材料,测试其表观密度、纤维直径、透气量和接触角以及其在有无压力下的吸油倍率,探究熔喷非织造材料结构性能与吸油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蓬松性是影响熔喷非织造材料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纤维直径,而5.6°之内的接触角变化对吸油倍率无明显影响。同时,在受力吸油应用工况下,需要考虑材料的回弹性。  相似文献   

11.
王钦  封严  赵东 《纺织学报》2015,36(11):99-102
为了提高应用于擦拭布领域的聚酯/锦纶6(PET/PA6)双组份纺粘水刺非织造布的亲水亲油性能,以二苯甲酮(BP)为光引发剂、丙烯酰胺(AM)为亲水接枝单体、丙烯酸丁酯(BA)为亲油接枝单体,采用紫外光接枝的方法将AM和BA接枝到PET/PA6双组份纺粘水刺非织造布表面以提高其亲水亲油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等研究了接枝前后的PET/PA6双组份纺粘水刺非织造布的结构,并分析了其亲水性、亲油性和刚柔性等性能。结果表明,AM和BA成功接枝到PET/PA6双组份纺粘水刺非织造布表面,且非织造布的亲水亲油性能和柔软度随着接枝率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接枝率为18.32%时,接枝后非织造布的吸水率提高了39.25%,吸油率提高了73.58%,非织造布的柔软度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聚酯/锦纶6(PET/PA6)双组分纺粘水刺非织造布的亲水亲油性能,以二苯甲酮(BP)为光引发剂、丙烯酰胺(AM)为亲水接枝单体、丙烯酸丁酯(BA)为亲油接枝单体,采用紫外光接枝法将AM和BA接枝PET/PA6双组分纺粘水刺非织造布表面以提高其亲水亲油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研究了接枝前后PET/PA6双组分纺粘水刺非织造布的结构,并分析了其亲水性、亲油性和柔软度等性能。结果表明,AM和BA成功接枝到PET/PA6双组分纺粘水刺非织造布表面,且非织造布的亲水亲油性能和柔软度随着接枝率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接枝率为18.32%时,接枝后非织造布的吸水率提高了39.25%,吸油率提高了73.58%,非织造布的柔软度较好。  相似文献   

13.
测试了4种维纶湿法非织造布的性能,通过对比4种湿法非织造布的测试结果,分析了不同试样的硬挺度、过滤性能、吸油性等。试验结果表明:非织造布材料的硬挺度、过滤性能、吸油性等均与面密度和厚度有一定关系,维纶湿法非织造布材料具有独特的过滤性能,在过滤、电池隔膜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氨基纳米银溶液对海藻酸钙纤维水刺非织造布进行浸渍处理,制备载银海藻酸钙纤维水刺非织造布,对浸渍处理前后的表面形貌、成分、载银量、吸液性能和抗菌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海藻酸钙纤维水刺非织造布能吸附氨基纳米银溶液中的银颗粒且银颗粒均匀地分布在海藻酸钙纤维表面;载银海藻酸钙纤维水刺非织造布的吸液率最高可达到20.590 g/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抗菌率均达到99.00%以上。  相似文献   

15.
利用紫外接枝技术将甲基丙烯酸丁酯(BMA)接枝到熔喷聚丙烯(MBPP)非织造材料中,提高材料亲油性;对涤纶(PET)针刺非织造材料表面浸轧无氟拒水剂NT-X018,使材料表面更加疏水亲油;采用热压黏合法,将改性MBPP非织造材料和拒水PET针刺非织造材料复合,制备改性MBPP/拒水PET复合吸油材料,以改善MBPP非织造材料力学性能较差的现状。分别采用正交试验确定紫外接枝改性MBPP非织造材料及PET针刺非织造材料拒水整理的最佳工艺,并将MBPP非织造材料、改性MBPP非织造材料、PET针刺非织造材料与改性MBPP/拒水PET复合吸油材料进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改性MBPP/拒水PET复合吸油材料吸附率与保油率、重复使用性能及力学性能都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丝素蛋白整理对莱赛尔非织造布性能的影响。通过丝素蛋白浸轧整理莱赛尔非织造材料,并测试了不同浓度丝素蛋白整理所得莱赛尔非织造布的厚度、透气率、回潮率、芯吸高度、防静电性、强伸性、弯曲刚度。研究表明:随着丝素蛋白浓度的增加,非织造布的回潮率、吸水性能增加,静电荷的逸散速率增大,防静电性提高;强伸性改善;而透气性能、弯曲性能逐渐下降。认为丝素蛋白质量分数为6%时,整理所得莱赛尔非织造布的综合性能较理想。  相似文献   

17.
以聚乳酸纤维和苎麻落麻纤维为原料制成的针刺非织造布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纤维原料的不同混合比对非织造布的拉伸断裂强力、透气性、保暖性、芯吸效应和含液率等性能的影响及其原因,并将聚乳酸/苎麻落麻针刺非织造布作为无土栽培基质进行草坪种植试验,结果显示种植出的小麦草生长状况良好,发芽率高达97.7%,证明其作为无土栽培基质可行。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中空粘胶纤维的压缩性能和吸油性能。观察了中空粘胶纤维的外观形态,测试了中空粘胶纤维的压缩性能,并与普通粘胶纤维、莫代尔纤维、莱赛尔纤维进行了对比,同时也测试了中空粘胶纤维的吸油倍率和保油率。结果表明:中空粘胶纤维有明显的中空结构;较一般再生纤维素纤维有着更大的可压缩空间,蓬松性好;在吸油性能上,平均每1g纤维能吸收20g~30g的纯油溶液,放置24h后,纤维仍然保有80%以上的纯油。认为:中空粘胶纤维具有较好的蓬松性和吸油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运用环形电极作为接收装置获得静电纺纳米纤维束,对获得的纤维束进行吸水保水及芯吸性能研究,同时对不同沉积时间和不同纤维直径的纤维束进行吸水和保水性能对比。结果表明:随着沉积时间的增加,吸水倍率和保水率均有明显增加;随纤维直径的增加,吸水倍率和保水率减小,但相互之间差别不大。此外,对其芯吸高度进行对比发现:随着沉积时间和定向程度的增加,芯吸高度升高;随纤维直径的增加,芯吸高度下降。  相似文献   

20.
新型吸油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面上的浮油一般是通过吸油材料吸除的 ,这类吸油材料包括木浆基纤维素材料或聚合物纤维非织造布。纤维素材料具有亲水性 ,也具有亲油性 ,因此其不但吸油 ,也会吸水。聚合物纤维非织造布 ,如 PP熔喷非织造布 ,只具有亲油性 ,但不具亲水性。美国 Kimberly- Clark公司最近开发出一种由两种材料组合而成的新材料 (美国专利US5834385) ,这种新材料是由以纤维素纤维作填料 ,外层包裹可透液 PP熔喷非织造布组成。外层的非织造布可吸油并将油转移到纤维素填料层中 ,而水却被挡在了外层。由于纤维素纤维是可更换的材料 ,而 PP则为不宜更换的材料 ,因此这种结构可以大大节省 PP熔喷布的消耗。新型吸油材料是由两片外层材料中间夹裹吸收填料而组成 ,面向水面的一面经凸凹轧纹处理后形成方形截面或其它形截面的凸凹结构 ,这种结构的作用是提高与油面的接触 ,有助于非织造布层的透油速度。两外层的搭边处向外延伸一段并封合好以形成良好的接缝 ,保证内层吸收材料不会向外透出 (新型吸油材料的结构如图 1所示 )。在两片外层材料间充填芯材后 ,整体吸收体呈圆柱体形。它是由一系列内连的部段组成 ,每个部段可以是两端闭合的圆柱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