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从资本要素、自然要素、劳动力要素、绿化面积、生态技术、效率产出、城市环境污染等7个要素构建城镇化效率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Malmquist效率指数和DEA-BCC模型,运用DEAP2.1计量软件分析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效率.研究结论:①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效率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性,整体发展为下降态势.②城镇化效率与技术进步效率具有较大的关联性,技术进步对提高城镇化效率具有重要作用.③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投入变量的非集约较高,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适当拿捏投入变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科学客观评价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效率,将工业水环境污染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6年的工业用水效率进行静态测算,并用Bootstrap法对效率值进行修正,得到更贴合实际的效率值;再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效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修正后各省市的效率值可进行完全排序;上中下游的效率值呈现出中游<上游<下游的阶梯形式;工业用水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3.
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1年~2017年的旅游效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综合效率在时间上呈现螺旋式上升;在空间上呈“凹”型结构,长江中游各省市旅游业综合效率明显低于上下游;在关联性上,邻近省市之间明显缺乏旅游业资源配置和新技术开发上的联系性;在发展速度上,旅游业起步晚的省市,生产率水平提高程度较为明显.以此为基础,提出有利于提升长江经济带旅游业效率的建议,促进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市间旅游业的联合发展,以增强整个经济带的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构建了我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的多指标体系,运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法测算了2008~2012年我国各省区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产业总体效率有待提高,且各年度存在效率浪费,大部分省区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低下.同时,也测算了我国各省区文化产业的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结果表明: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从整体上看呈下降态势,技术进步迟缓为其主因.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将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核心议题.本文以长江经济带的3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环境压力、状态、恢复潜力三个维度出发构建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对各城市生态环境健康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长江下游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整体高于长江中游和上游.根据长江沿江36个城市生态环境各指标的差异,借助PCA排序对其进行分类,将36个城市大致分为六大类型.最后,利用相关分析探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压力、状态、恢复潜力等指标的关联性,了解城镇化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压力呈现指数曲线变化;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间生态环境与城镇化的耦合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6.
构建包含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高效化三重内涵的产业结构优化指数,采用等权重加权法评估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从生态人居、绿色经济、环境保护三个维度建立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测算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中下游地区呈梯度递增格局,省际差异较大;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呈稳步提升态势,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中下游地区差异呈缩小趋势,但省际差异依然较大;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与全国基本持平,上中下游地区呈梯度递增空间格局、省际差异较大;除下游地区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型,其他地区均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滞后型.建议加大长江经济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倡导家庭绿色消费,降低能耗强度;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和工业绿色发展;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协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基于景观生态安全理论和引力模型,探讨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动态演变及关联特征,不仅能为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优化提供新视角,而且可为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研究区,将景观结构安全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结合来构建生态安全指数,并引入到改进的引力模型中,对研究区空间网络结构动态演变及关联特征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1) 2005年-2015年环鄱阳湖城市群整体生态安全度有所降低,部分区域经历了由高生态安全度向低生态安全度的转化,生态风险提升;2) 在不考虑生态安全约束情形下,整个研究期间南昌市区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城市空间网络结构变化呈松散趋势.在生态安全约束下,研究区多中心网络结构特征逐渐凸显,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发育程度逐步走向成熟,向协同方向优化;3) 在不考虑生态安全约束情形下,多数城市关联强度低且处于稳定的均质状态,形成以南昌市区为首位关联城市的单核心特征.在生态安全约束下,城市群空间网络关联整体呈现异速非均衡特征,并形成以南昌市区、九江市区、抚州市区和景德镇市区为首位关联城市的多中心发展模式.可见,结合生态安全指数的引力模型能有效测度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动态演变及关联特征,可为环鄱阳湖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全面了解长江经济带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本文通过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能源消耗、环境治理和社会进步4方面对城市低碳经济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指数、能源消耗指数、环境治理指数、社会进步指数和低碳经济指数持续上升,低碳经济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指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2003—2013年间低碳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均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但区域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9.
运用DEA模型、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的结合、耦合模型分析了2002-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效率、旅游强度及耦合指数.结果表明:(1)2002-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逐渐趋向有效,旅游综合效率的极化效应愈加明显.(2)2002-2015年,长江经济带旅游强度的主体演化类型为先降后升型,旅游强度由区域非均衡阶段逐渐转向相对均衡阶段,但省市间旅游强度的差距仍然存在.(3)2010年之后,长江经济带整体上旅游综合效率与旅游强度开始步入良性协调轨道,高度、较高度耦合型省市的空间分布经历了"均衡—相对集中—分散"的演变过程,中度、低度耦合型省市在方向上历经了自西向东的梯度扩散过程,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集中—分散—均衡"的演变态势.高度耦合型省市具有较好空间集中性和年际变化稳定性,较高耦合型省市表现出对高度耦合型省市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10.
以2008—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标准差椭圆、重心轨迹等方法,测度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效率,刻画其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利用面板VAR模型,探讨旅游效率与生态环境的双向动态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2008—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空间演变方面,旅游效率重心轨迹大致呈“倒V”形变化,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2)2008—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环境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从空间结构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环境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环鄱阳湖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3)旅游效率和生态环境均存在自我增强机制,生态环境对旅游效率发展具有收敛性的阻碍作用,旅游效率对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发散性的促进作用,生态环境对旅游效率变动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生态效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通过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对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城市生态效率进行测算,采用Malmquist指数和Tobit模型,对测算结果进行分析,并探究影响城市生态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区域的生态效率整体上自东向西逐渐降低,空间集聚效应明显;科学技术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的主要增长点;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影响明显。应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控制来自生活、工业的污染;要发展信息和自动化产业,以绿色、集约、高科技为重点,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本和人力的产出效率。  相似文献   

12.
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方法,测算2003—2012年中国30个省的循环经济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及循环经济效率变化情况,同时探讨循环经济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并提出空间分异成因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循环经济平均综合效率较高,但达到最优的省数量少,且各省效率值差异较大,规模报酬递增省数量减少;中国各省循环经济效率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提高明显;循环经济综合效率水平总体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而效率动态变化大致呈现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空间分布,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速度差异是导致空间分异的主要制约因素;各省普遍存在要素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现象,需要采取相对应的对策进一步优化投入产出量.  相似文献   

13.
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将雾霾因素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能源效率中,对长江经济带地区11省2006—2015年能源效率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离差分解模型对省际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考虑雾霾因素后长江经济带地区的能源效率水平均有所下降;长江经济带能源效率水平总体差异是由上、中、下游地区内部带来的,而上游地区内部差异是影响长江经济带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地区内的发展水平差距大制约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雾霾硬约束下协调三大地区内部省际间经济、环境以及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区域协调、健康的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利用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7年~2016年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处于上升的趋势,下游城市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远高于中上游城市,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远高于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大多数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其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匹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中高质量城市主要分布于长三角地区、中低质量城市集聚于长江中游地区,低质量城市集中于长江上游,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圈层扩散分布格局,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产业结构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要驱动因素,经济基础、民生福利及环境治理同样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各驱动因素对长江经济带各区域作用存在异质性.因此,应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促进各城市分工合作,强化城市群的区域带动作用,着力破解跨行政区域协同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促进上中下游聚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时空交互层面分析2005—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规制与生态韧性的演进特征,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厘清环境规制对城市生态韧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从2005年的0.167增长到2020年的0.903,生态韧性由0.227增长至0.747,两者呈波动上升趋势;各城市环境规制强度的局部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其生态韧性在空间演化方向上的依赖性较强,并呈现一定程度的时空竞争。2)环境规制强度与城市生态韧性间的倒U型关系显著,环境规制的实施对周边地市虽有正向溢出效应,但对本地区生态韧性的提高作用更为明显。3)子城市群环境规制对本地生态韧性提升具有正向直接效应,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各有差异;武汉城市圈环境规制呈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环鄱阳湖城市群间接效应为正,环长株潭城市群环境规制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运用全局Geary指数C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PM2.5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PM2.5表现为较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总体空间格局呈现出较为显著的集聚态势并不断增强.热点区以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分布为主,数量和范围呈现出缩小态势,次热点区显著减少但仅围绕在热点区周围,次冷点区由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向中游和下游地区移动趋势明显,冷点区范围呈现出显著扩张的趋势,长江经济带上游仅甘孜州外其他地区都转变为冷点区.此外,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PM2.5保持空间相关性的空间距离为867 km,在此范围内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状态.在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影响因素分析中得出,产业结构是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最大影响因素,其次为经济发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城市雾霾污染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人口密度产生的影响由长江经济带下游和中游逐渐向部分上游地区扩展,交通运输状况对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较大.结合各区域雾霾污染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提出长江经济带更应注重联防联控基础上,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度并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2005—2018年的创新效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揭示创新效率空间差异的影响因子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呈现两段式特征,2005—2010年为平稳发展期,2011—2018年为波动变化期;“一圈二群”创新发展趋势尚不明朗,目前还处于创新发展的初级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2005—2018年创新效率空间分异显著,整体上呈现“发散-聚敛-发散”的特征;经济基础(ECO)、产业结构(INDU)、外商投资(FDI)、政府支持(GOV)以及基础设施建设(BAS)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发展的驱动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长江经济带体育产业效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选取2013-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CCR、BCC和Malmquist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体育产业综合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评价,并构建Tobit模型对体育产业综合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体育产业综合效率整体处于较高水平;投入冗余率高于产出不足率,且投入冗余现象较产出不足现象严重;规模效率无效出现率高于纯技术效率;4个时期内,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从下降状态转变为提升状态,并且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Tobit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政府干预对体育产业综合效率具有负向影响作用,政策效应对体育产业综合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提出了要加强跨区域合作、发挥"体育+"的溢出效应、释放多种动力的叠加效应,进而促进体育产业效率向更高水平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一带一路"倡议与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探索长江流域港口能级与城市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长江经济带港口体系建设和港城关系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长江沿线港口与城市2008-2017年的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耦合协调度模型、DCI模型和VAR模型,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索不同港口城市的港城关系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结...  相似文献   

20.
以福建省为例,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城镇化效率指标体系,采用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方法,综合测算了2002—2014年福建省城镇化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Malmquist效率;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福建省城镇化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化上看,福建省城镇化Malmquist效率整体上处于不平衡的增长阶段,未达到理想状态,综合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呈波浪式上升态势,纯技术效率则总体偏高并略微上升;从空间演化上看,福建省城镇化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城镇化效率为HH类型的地区主要集中于厦门、泉州等地,面积增加且空间上具有向外部区域扩散的现象,LL类型的地区集中于三明、南平等地,面积略微下降且空间格局保持稳定.文章的研究旨在为福建省资源配置、城镇化规划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