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北部于奇探区是塔河油区外围重要的油气探区。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盆地分析、储层预测、荧光薄片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综合研究了于奇探区哈拉哈塘组和阿克库勒组碎屑岩的油气成藏条件,建立了油气成藏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区内油源主要来自阿克库勒凸起南部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油源较充足,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储集层类型以孔隙型为主,为大容积、中等-高渗透性储层,有利的储层分布区位于YQ3-YQ4-LX4-LX2井区一带;盖层封盖能力好,最有利的保存条件分布区位于于奇探区南部;圈闭类型主要为低幅度的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至少发生了3次油气注入成藏期,即燕山期、喜山早期和喜山晚期,油气分布主要受低幅度背斜和断层所控制;成藏模式为它源-双向排烃-多期次生成藏或古生新储-双向排烃-多期次生成藏,成藏演化经历了2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储层油气成藏具有独特性。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技术和方法,特别是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分析技术,对顺托果勒低凸起顺9井柯坪塔格组油气成藏期次进行了划分,并确定其油气成藏时期。结果表明,位于斜坡带的顺托果勒低凸起顺9井区柯坪塔格组第1期成藏时间为417.5~409.5Ma;第2期成藏发生在335.0~231.5Ma,属于海西晚期,是该井区最主要的成藏期,油源可能来自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灶和中上奥陶统烃源灶;第3期发生在20.1~19.7Ma,属于喜马拉雅中晚期,油源可能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灶;天然气成藏时间为23.5~15.3Ma,气源可能来自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灶。  相似文献   

3.
巴楚地区巴楚组生屑灰岩段储集层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石炭系巴楚组生屑灰岩段地层层序,在此基础上,利用岩心资料,研究了生屑灰岩段储集层特征及其分布;应用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研究了油气注入成藏史与成藏主控因素。研究区内生屑灰岩段海侵体系域储集层主要岩石类型为颗粒灰岩和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为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和裂缝型;影响储集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为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以及构造作用;最有利的储集层分布在巴楚西部巴什托麦 6—麦 4井区一带及其周缘;油气藏类型主要为背斜油气藏,其次为裂缝油气藏,至少发生了 2 次油气注入成藏(海西运动晚期与喜马拉雅运动晚期);提出储集层质量、构造演化、断裂和圈闭是控制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古生界是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勘探目的层,通过分析古生界油气输导层、不整合面和输导型断裂分布特征,认为台盆区奥陶系碳酸盐岩输导层、泥盆系砂岩输导层、加里东期和海西期的不整合面和断裂组成了良好的输导体系;划分了海西晚期主成藏期的中、下奥陶统顶面油气运聚单元,根据运聚单元与输导体系差异、有效烃源岩热演化差异在空间上的配置关系,对油气运聚单元的运聚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进而提出塔北沙西凸起-阿克库勒凸起、塔中Ⅰ号断裂带和塔中10-塔中1井一带是台盆区大型油气田的勘探方向,中央隆起两个倾没端、满西地区、阿瓦提坳陷北部是值得高度重视的3个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5.
于奇地区位于阿克库勒凸起北部,是塔河油田外围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相干属性等方法,对于奇地区断裂体系进行精细刻画,重点从断裂性质及样式、构造演化等方面探讨了研究区内的断裂体系特征。研究表明,于奇地区受阿克库木断裂和轮台断裂两组逆冲断裂的夹持,轮台断裂控制于奇地区碳酸盐岩地层的展布范围,切割改造了早期的走滑断裂,对油气的垂向运移有重要影响。NEE–NWW向走滑断裂是形成于海西早期的一组独立的走滑断裂,分布在于奇东部地区;NE–NNW向走滑断裂广泛发育,是塔河地区走滑断裂体系在于奇地区的延伸。NWW向为主的次级走滑断裂规模小,对储层和油气藏的控制作用有限;NE向为主的主干走滑断裂沟通烃源岩,且晚期发生伸展作用,对储层形成和油气运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坤 《石油实验地质》2011,33(4):364-370
塔里木盆地中部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资源丰富,但受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影响,具有混源供烃、早期充油、晚期注气、三期成藏、层楼式富集的成藏特征,油气运聚过程的复杂性制约了成藏规律的认识.该文从卡塔克隆起复式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入手,将油气运移体系划分成断裂型、不整合型、储集体型3大类,并讨论其4种空间组合模式.同时以油源断裂及区域不整合面演化为突破口,重点分析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成藏关键时刻,油气运移体系演化及其与烃源岩生排烃的配置关系,指出塔中Ⅰ号、塔中Ⅱ号以及NE向走滑断裂等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而高隆-斜坡区T60,T70,T74复合-超覆不整合面与东河塘组骨架砂体叠置是油气侧向运移的关键因素,岩溶缝洞网络与继承性圈闭的空间展布决定了油气优势运移指向与富集部位.由断裂-溶蚀裂缝-不整合面以及骨架砂体组成的层楼式运移体系相互匹配,呈立体网状阶梯式多期充注、调整,是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成藏演化最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7.
应用荧光显微镜技术,结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根据沥青产状与其围岩成岩演化的关系,可划分出油气成藏期次及大致成藏时间。通过对塔中16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的分析认为:该油藏具两次成藏的特征,第一次成藏发生在海西运动期,第二次成藏发生在喜马拉雅运动期。早期油气源自寒武系至下奥陶统,晚期油气源自中-上奥陶统。  相似文献   

8.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不明是目前制约玉北地区油气勘探的主要原因。玉北1断裂带成藏特征研究表明,玉北1井区奥陶系鹰山组油藏为受不整合控制的、与碳酸盐岩古岩溶有关的岩溶-缝洞型油气藏。鹰山组碳酸盐岩发育孔隙、孔洞、裂缝3类储集空间,从而形成裂缝-溶蚀孔洞型、裂缝型、孔洞型3类储层,其中裂缝-溶蚀孔洞型储层是该区最重要的储层类型。油藏范围主要受分布不均一的岩溶缝洞储集体控制,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具有大面积叠置连片和不均匀含油特点。鹰山组油藏经历多期成藏,海西晚期为主成藏期。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玉北地区油气聚集成藏主要受油源、储层、输导体系和盖层的综合控制。油源是该区油气成藏的基础;断裂、不整合面构成的立体输导网络,为油气运移提供了优质的运移通道;储层发育程度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及规模;巴楚组下泥岩段、中泥岩段等区域性盖层为油气保存提供了保障。在成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断裂通源,网状输导,储层控富,海西晚期成藏,后期调整"的玉北地区奥陶系鹰山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巴楚凸起油气聚集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巴楚凸起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富集单元之一。自奥陶纪以来经历了多次隆升剥蚀与下降沉积的交替过程。经喜马拉雅运动期的断裂褶皱,抬升剥蚀,定型为塔西南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巴楚凸起发育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以及石炭系3套烃源岩,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炭系碳酸盐岩和碎屑岩3套储集层,5套区域性盖层。圈闭形成干晚海西运动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主要类型为与断层有关的断垒和断鼻,在巴楚凸起有2种基本的油气聚集模式,即石炭系断背斜型和下奥陶统断块山及披覆背斜复合型油气聚集,油气沿断层及不整合面注入储集层,分布受古隆起,断裂不整合及裂缝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稀、稠油反序分布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原油密度分布大都有下稀上稠、心稀边稠的特征,而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隆起车排子凸起的原油分布却有上稀下稠的特征.通过油源对比及区域构造、烃源岩演化和保存条件的研究认为,该区有二叠系、侏罗系两个层系、多种类型烃源岩的油源供给,具有多个生、排烃高峰期.多期构造与沉积造就了不同封盖能力的盖层.多期成藏以及各成藏期不同的保存条件是形成车排子凸起稀、稠油反序分布的重要原因,晚期注入和一定的保存条件是形成该凸起新近系沙湾组稀油油藏的必要条件.勘探中应考虑"稠油之上有稀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阿克库勒凸起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重要的地质成果,但受研究区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改造的影响和资料的限制,对该区的构造发展演化过程缺乏系统、统一的认识。在最新的3D、2D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平衡剖面恢复,结合古构造变形特征的复原.进一步厘清了阿克库勒凸起的构造演化过程。加里东中期-海西期为鼻凸形成、抬升、剥蚀期;印支-燕山期,继承性发展;喜山期构造调整定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油气分布和勘探情况,发现阿克库勒凸起油气成藏受构造演化发展的控制明显.形成了4个油气成藏期。  相似文献   

12.
地质综合研究和勘探实践表明,塔河油田是在长期发育的古隆起基础上形成的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大型油气田。该油田主力产层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发育孔、洞、缝3类储集空间,组成裂缝型、孔洞-裂缝型、裂缝-孔洞型和生物礁(滩)相孔隙型4类储层。长期生烃、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期岩溶作用使塔河油田不同区块原油性质有一定差异。下奥陶统油气聚集成藏主要受阿克库勒凸起、碳酸盐岩溶蚀孔洞缝发育程度和石炭系巴楚组泥岩覆盖等多种因素综合控制。   相似文献   

13.
沙参2井实现了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首次重大突破,推动了塔中油田、塔河油田及和田河气田的相继发现和大油气田勘探理论的持续创新,逐步建立起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对盆地下古生界成藏地质条件与典型油气藏综合研究表明,稳定的古隆起古斜坡、多套非均质碳酸盐岩储集体、充足的油源供给与多期成藏等要素的配置控制了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形成与分布;塔北沙雅隆起南坡受加里东-海西期岩溶叠加改造形成了复式的缝洞成藏系统,受满加尔、阿瓦提两大生烃坳陷多期的油气充注改造形成了复杂的油气藏类型,单个缝洞型油气藏具有相对独立的油-气-水系统,平面上叠合连片含油气、不均匀富集;塔中卡塔克隆起下古生界具有典型的复式成藏特征,从寒武系往上部层系气/油比逐渐降低,油气富集规律相比塔北更复杂,总体表现出"平面分块、纵向分层、多点充注、相对高点富集"的特点;和田古隆起是具有优越成藏条件的早古生代三大古隆起之一,已发现了受不均一岩溶缝洞体控制、不均匀含油的玉北奥陶系油藏,但近期的勘探进程表明该区成藏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尚不明朗.塔北沙雅隆起南坡及围斜区、卡塔克隆起及北坡顺南-古城地区是奥陶系油气勘探的现实领域,而顺托果勒低隆、麦盖提斜坡、塘古巴斯坳陷玛东冲断带和塔北、塔中-巴楚寒武系-奥陶系深层是重要的接替领域.  相似文献   

14.
塔中地区东部中古51井区鹰山组碳酸盐岩油、气、水分布复杂。为探求鹰山组油气分布及成藏特征,通过对现有油、气、水勘探成果、断裂特征及储盖组合进行分析,应用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地震及地化等多种方法开展研究。研究表明,该井区鹰山组储层以孔洞型和裂缝-孔洞型为主,沿不整合面准层状分布。走滑断裂有着明显的控藏作用,油气井多分布在距离主干走滑断裂0.5~4.0 km范围内,产量随着离断裂距离的减少有增加的趋势;油气各地化性质距离走滑断裂也呈规律性的变化,呈现出“近断裂气远断裂油”的平面分布局面。良里塔格组良三—良五段联合鹰山组内部数套高阻层组成多套封隔盖层,垂向上多套储盖组合相互叠置,油气多层聚集。早期油藏受后期气侵影响,使得垂向上具有“上油下气”的特点。油气在盖层及走滑断裂的联合控制下,在有利的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内成藏。  相似文献   

15.
酒泉盆地酒西坳陷是典型的勘探程度非常高的含油气坳陷,其油气勘探潜力及有利的勘探区域是油气勘探决策面临的关键问题。通过酒西坳陷原油类型与油源的精细对比,厘定了不同类型原油分布的层系与区域,总结归纳了原油分布规律,探讨了油气运移与聚集成藏的控制因素,重新评估了油气资源潜力并预测了有利勘探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酒西坳陷青南次凹中部地区存在低成熟、中等成熟和高成熟3类原油。低成熟原油仅分布在下白垩统下沟组上段和中沟组,中等成熟原油分布在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段及以上地层,高成熟原油主要分布在深层下沟组下段与赤金堡组。青西凹陷南部的窟窿山构造带和北部的柳北构造带仅分布高成熟原油;鸭儿峡—老君庙—石油沟构造带和石北次凹西部斜坡带的古近系中仅分布中等成熟原油。青南次凹内部的油气以近源运移成藏为主,不同层段有效烃源岩的分布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层位。窟窿山断裂和121断裂是控制凹陷内油气运移成藏的关键断裂,鸭509断裂是控制油气由青西凹陷向南部凸起运移的关键断裂。新近纪以来祁连山向北推覆挤压形成的背斜构造带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圈闭,青西凹陷不均衡沉降与抬升为油气由西向东高效运移创造了有利条件。酒西坳陷仍然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基础与勘探潜力。青南次凹中部的深层、南部窟窿山构造带东段和北部柳北构造带的中层—深层是寻找高成熟原油的有利区;鸭西及其以南地区是寻找中等成熟和高成熟原油的有利区;鸭南—庙南地区和鸭儿峡—石北次凹西部斜坡地区的古近系是寻找中等成熟原油的有利区;石北次凹中部—北部的深层是寻找赤金堡组自生自储成熟原油油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6.
酒泉盆地酒西坳陷是典型的勘探程度非常高的含油气坳陷,其油气勘探潜力及有利的勘探区域是油气勘探决策面临的关键问题。通过酒西坳陷原油类型与油源的精细对比,厘定了不同类型原油分布的层系与区域,总结归纳了原油分布规律,探讨了油气运移与聚集成藏的控制因素,重新评估了油气资源潜力并预测了有利勘探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酒西坳陷青南次凹中部地区存在低成熟、中等成熟和高成熟3类原油。低成熟原油仅分布在下白垩统下沟组上段和中沟组,中等成熟原油分布在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段及以上地层,高成熟原油主要分布在深层下沟组下段与赤金堡组。青西凹陷南部的窟窿山构造带和北部的柳北构造带仅分布高成熟原油;鸭儿峡-老君庙-石油沟构造带和石北次凹西部斜坡带的古近系中仅分布中等成熟原油。青南次凹内部的油气以近源运移成藏为主,不同层段有效烃源岩的分布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层位。窟窿山断裂和121断裂是控制凹陷内油气运移成藏的关键断裂,鸭509断裂是控制油气由青西凹陷向南部凸起运移的关键断裂。新近纪以来祁连山向北推覆挤压形成的背斜构造带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圈闭,青西凹陷不均衡沉降与抬升为油气由西向东高效运移创造了有利条件。酒西坳陷仍然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基础与勘探潜力。青南次凹中部的深层、南部窟窿山构造带东段和北部柳北构造带的中层-深层是寻找高成熟原油的有利区;鸭西及其以南地区是寻找中等成熟和高成熟原油的有利区;鸭南-庙南地区和鸭儿峡-石北次凹西部斜坡地区的古近系是寻找中等成熟原油的有利区;石北次凹中部-北部的深层是寻找赤金堡组自生自储成熟原油油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7.
博孜9井的发现与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天然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西部的博孜—大北区段为超深、高温、超高压、构造变形强的复杂构造区,油气勘探程度低,近期部署在该区段的一口油气预探井——博孜9井取得了突破,压裂测试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气流。为了加快该区的油气勘探进程,分析了克拉苏构造带断裂分级组合、古构造对构造变形的控制作用,研究了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和巴西改组储层的物源、应力场及油气成藏特征,并评价了其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构造带发育博孜—克拉、克拉苏、克深、拜城等4条一级断裂,形成并控制了4个断裂构造带;②该构造带西部发育博孜、大北2个早白垩世开始发育的古构造,形成了5种构造模式;③该构造带发育巴什基奇克组和巴西改组两套砂岩储层,巴什基奇克组储层属于7 500 m超深层优质储层,受粗岩性、弱压实、低应力等3个因素的控制,巴西改组有利储层主要位于第二段,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的裂缝—孔隙型储层;④该构造带西部的原油来源于中侏罗统恰克马克组烃源岩,经历了"早期聚油、晚期聚气"两期成藏,东部干气主要来自上三叠统黄山街组烃源岩,为一期成藏,并形成东部干气、西部凝析气的成藏特征。结论认为,博孜—大北区段发育超过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的有利圈闭,目前已发现博孜9等一大批千亿立方米级气藏并持续取得油气勘探突破,博孜—大北万亿立方米大气区即将落实。  相似文献   

18.
近3年,四川盆地相继在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上震旦统灯影组二段和四段、下寒武统沧浪铺组一段、二叠系茅口组二段取得勘探突破,继安岳气区发现之后形成了新的万亿立方米级大气区——蓬莱气区。受大型张性走滑断裂、古裂陷槽、台缘带联合控制,蓬莱气区纵向上发育多层系规模化烃源岩、储集层及断控岩性圈闭;良好的"源-储"配置和垂向输导通道促进了多层系油气高效充注;"古隆今斜"的构造演化保证了油气高效汇聚;多层系直接盖层和区域盖层的发育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得益于成藏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良好配置,蓬莱气区震旦系—二叠系形成了特有的斜坡区深层—超深层、多层系、海相碳酸盐岩立体成藏模式——"立体供烃、立体成储、立体输导、早油晚气、立体成藏"。蓬莱气区多层系天然气勘探突破不仅大大拓宽了四川盆地深层—超深层天然气勘探领域,也证实了在历经多期构造运动后,古隆起斜坡部位的超深、超老地层仍具有形成规模性天然气聚集的潜力,对进一步深化四川盆地超深层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塔中北斜坡致密碳酸盐岩盖层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中北斜坡鹰山组发育大型海相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其上部盖层为良里塔格组3-5段的致密碳酸盐岩。在平面上,这套盖层基本上覆盖整个塔中北斜坡;在剖面上,致密灰岩呈块状分布,叠置相连,从而封闭下部鹰山组中的油气。通过对良3~5段致密碳酸盐岩盖层的岩性、厚度以及泥质含量几方面特征的分析,总结它们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进而探讨影响塔中北斜坡这套致密灰岩盖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其中重点分析了致密灰岩盖层厚度和泥质含量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塔中北斜坡良里塔格组的致密灰岩盖层厚度达到80 m,泥质含量的自然伽马测井响应值达到20API即可以有效的封闭油气,厚度和泥质含量在影响油气封闭性方面具有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