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血管球瘤7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珍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9):1205-1206
血管球瘤(Glomus tumor,GT)是发生在动脉直接连接静脉之处血管球细胞的一类少见肿瘤,常见于四肢末端,也可发生于鼻、咽、骶尾等处,发生于胃壁的血管球瘤极为罕见。本组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及我院1995~2005年诊断的血管球瘤7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球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10例血管球瘤患者施行血管球瘤切除手术。结果: 10例术后症状均消失,经病理检查证实临床诊断。平均随访3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血管球瘤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影像特点、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少见的胃血管球瘤,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进行探讨。结果胃血管球瘤临床缺乏特征性,术前极易误诊,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易误诊为平滑肌瘤或间质瘤。镜下细胞形态颇具特征性,大小一致,呈圆形或立方形,单层或多层排列在血管周围。免疫组化:波形蛋白(vimentin)、肌动蛋白(actin)、SMA(+)。结论胃血管球瘤临床易误诊,确诊需做病理活检,免疫组化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4.
血管球瘤属血管周细胞肿瘤的一种,多发生于四肢末端;而肺部血管球瘤比较罕见。本文通过对1例肺血管球瘤的术中冰冻标本及术后石蜡标本进行相关临床病理特征观察,并回顾文献,探讨肺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球瘤(GT)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通过组织学观察,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8例GT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发生于四肢末端,组织学上多由形态较一致的小圆细胞组成,细胞间界限清楚,胞浆透明或嗜酸性,胞核多数较小而圆位于中央,瘤细胞团巢间可见散在分布的薄壁血管。免疫组化显示Vim、SMA阳性,Desmin、CK、S-100、CgA、LCA、Tg、Syn、FⅧa和CD34阴性。结论血管球瘤较为少见,多属于良性肿瘤。典型血管球瘤结合其特殊的好发部位、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化标记一般可作出准确诊断,而伴有异型细胞核的血管球瘤和血管球肉瘤诊断较难。  相似文献   

6.
徐伟莉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2):161-162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报道3例胃血管球瘤,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的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特点进行探讨。结果:胃血管球瘤临床缺乏特异性,镜下组织形态颇具特征性:肿瘤由不同比例的球细胞,血管结构和平滑肌组织构成,细胞形态圆而规律,核圆,胞浆宽且界限清楚;免疫组化波形蛋白、肌动蛋白及SMA均为阳性。结论:胃血管球瘤非常少见,属于良性肿瘤,根据特定的形态学改变和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7.
张益  高卓  滕晓东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7):800-801,842
目的 研究胃原发性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结果 5例均为胃壁肿块,镜检小圆形上皮样细胞围绕,细胞大小一致,圆形,胞浆透明,核圆形或卵圆形,围绕薄壁小血管生长,部分肿瘤肌间浸润;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而CD117、S100蛋白(S-100)、CD34、嗜素(CgA)、细胞角蛋白(CK)、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和CD99均(一).结论 胃原发性血管球瘤是极其少见的良性肿瘤,病理形态特征和免疫表型是诊断的主要依据,要特别注意和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道间质瘤以及淋巴组织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8.
周萍  朱正龙  戴黄琼 《中外医疗》2010,29(32):16-17
目的探讨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血管球瘤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5例中3例为经典型血管球瘤改变,1例为粘液样型血管球瘤,1例为非典型血管球瘤。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5例Vimentin(+),3例Actin(+),CK、Myoglobin、desmin、Syn、CgA、S-100、EMA、LCA、CD31、CD34均(-)。结论血管球瘤最常见部位为指甲床下,但也可见于正常血管球细胞较少甚至缺如的部位,在少见部位的诊断应综合分析,结合临床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2例胃血管球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胃血管球瘤形态学上由大小一致的血管球细胞围绕扩张的血管呈实性和巢状排列,核圆无异型性。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SMA及actin(+)。结论胃血管球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胃原发性良性间叶性肿瘤,易误诊为类癌、胃间质瘤等,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球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6例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以及术后随访。结果肿瘤细胞呈形态一致的圆形、卵圆形,胞界较清;胞浆丰富红染、透亮,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像;肿瘤血管丰富,瘤细胞围绕血管呈实性巢片状、血管外皮瘤样排列;免疫组化示26例肿瘤细胞vimentin、SMA、Actin均为(+),CK、CD117、Syn、S-100、CgA、desmin、CD99、CD34均(-)。26例患者中术后随访18例,12~36个月,均无复发、转移。结论血管球瘤多属于良性肿瘤,来源于血管球变异的平滑肌,结合其临床症状、好发部位、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化标记,可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血管球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15例血管球瘤的超声特点、临床表现等资料,并与45例神经鞘瘤、14例血管平滑肌瘤相比较。结果:血管球瘤、血管平滑肌瘤以及神经鞘瘤在性别、年龄、分布、长径、前后径及痛疼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其他2种疾病相比,血管球瘤临床特点为好发于年轻女性,病灶较小,主要分布于指趾,常伴有特征性疼痛。在超声下回声均匀程度以及超声多普勒血流信号方面3种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球瘤具有较特征的临床与超声表现,高频超声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胃血管球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复习6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5例为良性胃血管球瘤,1例为有难以预测的潜在恶性的胃血管球瘤。肿瘤细胞大小一致,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红染或透亮,围绕血管排列。免疫组化抗平滑肌抗体(Smooth muscle antibody,SMA)、actin、laminin、Vimentin阳性表达,而CD34、CD117、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及AE1/AE3、Anti-cytokeratin(CAM5.2)、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等均阴性表达。结论:胃血管球瘤较少见,绝大部分为良性,临床、细胞学及冷冻快速病理检查均易误诊,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扩大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2000年至2011年诊治甲下血管球瘤13例,所有患者都有典型症状:疼痛、触痛、冷敏感。Love's试验、Hildreth's试验、冷敏感试验均阳性,部分患者有遇冷后患指疼痛史。全部病例均采取肿瘤切除手术并依赖术后病理确诊。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临床疼痛症状均明显减轻至消失,Love's试验和冷敏感试验都转为阴性,没有出现感染及甲床畸形,无复发病例。结论:临床中必须提高对血管球瘤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完整切除肿瘤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手部血管球瘤的手术治疗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回顾与分析从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53位手部血管球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5个月到1年的随访。诊断手部血管球瘤的方法要从手术治疗、临床的主要特点进行。结果:在患有手部血管球瘤的53位患者之中,有5位患者为手掌部血管球瘤,有48位患者为甲下血管球瘤,手术切除要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切除成功的概率是100%。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同临床诊断结果符合,切口愈合为一期。结论:通常情况下在手指甲下发生血管球瘤的情况较多,在手掌侧发生血管球瘤的情况比较少,在临床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十分的明显,与X线检查相结合诊断较为容易。手术切除在显微镜下进行,具有良好的预后性。  相似文献   

15.
颈静脉球瘤的MRI和DSA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苏赞瑞 《右江医学》2008,36(5):560-562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瘤的磁共振(MRI)和脑血管造影(DSA)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所见的18例经MRI和DSA确诊的颈静脉球瘤患者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MRI和DSA影像学特点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颈静脉球瘤患者病程较长且进展缓慢,临床以耳部及颅神经受损为主要表现,肿瘤较大可出现小脑、脑干及颅内高压症状,肿瘤内迂曲的流空血管及"胡椒盐"征是颈静脉球瘤特征性MRI表现;DSA主要表现为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及其周围于动脉期可见不规则畸形团块状影,实质期肿瘤血管异常染色呈湖状或巢状,无静脉早显现象。结论颈静脉球瘤周围解剖关系复杂,典型的MRI和DSA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可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1病例资料患者,男,62岁。1995年发现右前臂外侧肿物,渐增大,近日生长较快,局部无红肿,触痛明显,于2005年2月26日入院。病理检查:灰红、圆形肿物1个,表面光滑,无包膜,体积1.8cm×1.0cm×0.8cm,切面灰红、实性、质软。镜下:瘤组织富于血管,瘤细胞呈圆形、椭圆形,细胞较一致,片状分布,围绕血管周围套袖样排列,胞质淡嗜伊红,核位于中央,核分裂少见。免疫组化显示:Vimentin(++),NSE(++),PCNA(+)/(-),CK(+)/(-),desmin(+)/(-)。网织纤维染色显示:网织纤维围绕单个瘤细胞。病理诊断:右前臂实性血管球瘤。2讨论血管球瘤起源于特殊化的动静脉吻合…  相似文献   

17.
血管球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发生于胃的血管球瘤更为罕见.由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极易误诊,早期确诊率低.现结合笔者诊断的1例胃血管球瘤病例,并复习近10年来国内相关文献的6例[1~6]报道,对胃血管球瘤的影像学和内窥镜特征,以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胃血管球瘤误诊原因,提高对该病的临床早期诊断正确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等。 方法 分析1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病理特点和治疗情况,同时复习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 结果 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行3D腹腔镜胃局部切除手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胃血管球瘤,术后恢复良好。 结论 胃血管球瘤发生非常少见,属于良性肿瘤,以胃窦部为多见,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手术切除是安全的,术后近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下血管球瘤的发病及显微镜下手术切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甲下血管球瘤的发病和显微镜下手术切除治疗结果。结果17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临床诊断,术后全部疼痛消失,零复发。结论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即能明确甲下血管球瘤的诊断;镜下微创操作手术彻底、疗效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胃血管球瘤临床、病理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胃血管球瘤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位于粘膜下层及肌层内,呈围血管生长的巢团状排列,肿瘤细胞小圆形,大小、形态较一致,胞界不清,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未见核分裂象。肿瘤细胞表达SMA和Vimentin,其中1例部分表达CaLponin,弱表达Syn;CD34、CD56、CKAE1/AE3、CD117、CgA、DOG1、S-100、CD99、HMB45及MeLanoma均不表达,Ki-67<1%(+)。3例患者随访1年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胃血管球瘤是一种罕见的胃部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确诊需靠组织病理及免疫表型检查。治疗主要通过手术楔形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