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通过解剖学测量和临床应用, 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可行性、安全性 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 20具成人颈椎标本通过 CT扫描后进行数据测量, 内容包括: 椎体高度、椎体 前后径、椎体宽度、椎弓根横径、椎弓根高度、螺钉长度、横切面角度、矢状面角度、横切面进针点距离、 矢状面进针点距离, 确定进针点, 并进行尸体标本置钉。根据测量数据和术前影像学检查对 5例颈椎骨 折脱位患者行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 术后观察复位及螺钉位置情况及短期随访结 果。结果 横切面角度从 Cxiaobiaokaishi3xiaobiaojieshu(45.7°±4.0°)至 Cxiaobiaokaishi5xiaobiaojieshu(52.1°±5.9°)逐渐增大, 至 Cxiaobiaokaishi6xiaobiaojieshu(47.8°±6.7°)、Cxiaobiaokaishi7xiaobiaojieshu(44.4°±8.3°)又 有所减小。矢状面角度从 Cxiaobiaokaishi3xiaobiaojieshu(93.4°±7.2°)至 Cxiaobiaokaishi6xiaobiaojieshu(112.1°±6.2°)逐渐增大, 至 Cxiaobiaokaishi7xiaobiaojieshu(102.7°±8.5°)又有所减小。横 切面进针点 Cxiaobiaokaishi3xiaobiaojieshu~Cxiaobiaokaishi5xiaobiaojieshu位于椎弓根对侧, Cxiaobiaokaishi6xiaobiaojieshu~Cxiaobiaokaishi7xiaobiaojieshu位于椎弓根同侧;矢状面进针点距离 3.4~7.5 mm。 5例患者术 中减压彻底, 螺钉均位于椎弓根钉道内, 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结论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的理想进针点位于距上终板 5 mm左右, 椎 体前正中线附近。横切面角度约为 45.7°~52.1°, 矢状面角度约为 93.4°~112.1°。螺钉长度约为 32 mm。  相似文献   

2.
下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4  
目的:为椎弓根螺钉在颈椎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介绍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用游标卡尺和X线摄片测量方法,对54具成人颈椎干燥标本C3~C7椎弓根的高度、宽度、长度、进钉点定位及椎弓根轴线的角度等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颈椎椎弓根可以接受螺钉内固定;进钉点定位在C3~C6位于关节突背面外上象限的中点,C7位于关节突中垂线接近上关节面的下缘;进钉方向平行于椎体的上终板,与矢状线的夹角在C3~C6为40°~45°,C7为30°~40°。应用椎弓根螺钉钢板治疗颈椎损伤、肿瘤19例,无颈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18例获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固定节段稳定,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临床疗效满意。结论:颈椎椎弓根内固定,固定坚强,手术后可以摆脱外固定,方便护理,利于病人早期锻炼和康复,是一种良好的重建颈椎稳定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2,他引:1  
目的明确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男14具、女6具)尸体颈椎标本,仔细解剖颈部的后侧和侧前方,以清晰地暴露颈椎侧块,保护好脊神经前、后支(C2-7)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确定安全的进、出钉点,从C2.3-C5.6直视下置人经关节螺钉。通过CT重建,测量经关节固定螺钉的角度、长度、螺钉尖与椎动脉的距离,并确定经关节螺钉矢状面的安全进钉角度(sagittal safety angle,SSA)。结果经关节固定螺钉方向在矢状面呈尾倾,冠状面呈外倾,各固定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理想角度为在矢状面尾倾平均37.3^o±5.0^o,在冠状面外倾平均16.6^o±4.6^o。经关节螺钉钉道长度平均为(18.7±1.4)mm,在C2.3,水平螺钉钉道长度与C3.4C4.5C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经关节螺钉矢状面安全进钉角度为41.9^o±5.6^o,螺钉钉尖与椎动脉的距离平均为(5.8+1.5)mm,各固定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置钉时要求一定的准确性,可以作为颈椎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颈椎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拔出强度.方法 取10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_3~T_1),游离成三个颈椎运动节段(C_(3,4),C_(5,6),C_7T_1).在椎体两侧随机进行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或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置入直径3.5 mm皮质骨螺钉.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以上位椎骨侧块外下象限中点为进钉点,在直视椎弓根下,螺钉在冠状面内倾约45°、矢状面尾倾约50°.由上位椎骨下关节突经关节突关节、下位椎骨的椎弓根,进入下位椎骨的椎体内.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以侧块外上象限中点为进钉点,在直视椎弓根下,螺钉方向参考CT测量结果 ,尽量与椎弓根倾斜角度保持一致,在横断面上内倾约45°、矢状面上螺钉指向椎体的上1/3.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行拔出强度试验,比较两种螺钉固定的最大轴向拔出力.结果 颈椎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平均最大轴向拨出力为(694±42)N,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为(670±36)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后路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拔出强度大干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从生物力学强度方面考虑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作为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5.
下颈椎后路钢板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为临床靠拢颈椎后路钢板螺钉固定的最佳操作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取15具尸体的C3-7作为解剖标本,男11具,女4具;年龄35~70岁。以C3-7上、下小关节突最外缘的连线为外边线,以关节突与椎相反交处的连线为内边线,在下关节突最下缘做水平为关节突的上、下边线,在内外、上下边线上点处分别做连线(横中线、纵中线)将关节突分为四个区域,两连线交点处为关节突的中心点,分别测量关节突的长度  相似文献   

6.
Objective To compare biomechanical pullout strength of cervical transfacet pedicle screws to that of standard pedicle screws. Methods Ten fresh human cadaveric cervical spines were harvested. On one side, transfacet pedicle screws were placed at the C3,4, C5,6, and C7T1 levels. On the other side, pedicle screws were, placed at the C3, C5, and C7 levels. The screw insertion technique at each level was randomized for right or left.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transfacet pedicle screw insertion was about located at the midpoint of the inferolateral quadrant of the lateral mass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screw was about 50° caudally in the sagittal plane and about 45° medially in the axial plane. Screws were placed across the facet joint and the pedicle into the body of the caudal vertebra. The entry points for pedicle screw was located at the midpoint of the superolateral quadrant of the lateral mass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screw was about 45° toward the midline in the transverse plane and toward the upper third of the vertebral body in the sagittal plane. The pedicle screws were oriented along the axis of the pedicle in an effort to avoid violations of the cortical wall. All the screw insertions were based on direct observation and the CT scan on the pedicles. After screw placement, axial pullout testing was performed. Results The mean pullout strength for the transfacet pedicle screws was (694±42) N. This compares with (670±36) N for the pedicle screws (P< 0.05). The greatest difference at a single level in pullout strength was observed at the C5,6 level, with a mean difference of 38 N. Conclusion Transfacet pedicle screws exhibited statistically greater pullout strength to pedicle screws. At each level the transfacet pedicle screws exhibited greater pullout strength than the pedicle screws. Posterior transarticula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the cervical spine affords an alternative to standard screw placement for plate fixation and cervical stabilization.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量成人下颈椎棘突椎板的解剖学参数,探讨下颈椎棘突椎板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取20具C3-C7尸体标本,仔细解剖以清楚地暴露椎板和棘突。分别采用手工和CT测量椎板高度、厚度;以棘突和椎板的交界处进钉,对侧椎板中上端背侧出钉,通过CT重建测量螺钉进钉角度、钉道长度及钉尖与椎动脉、脊髓的距离;随机抽取100例正常成年人下颈椎CT图像测量下颈椎棘突根部中缘宽度、棘突椎板交界处椎板中缘厚度,分析置钉可行性。结果: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未发现螺钉侵犯椎管、横突孔。下颈椎标本各节段椎板高度、厚度的手工测量值与CT测量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建CT测量C3-C7节段椎板高度、厚度逐渐增大,分别为(12.4±1.2)~(13.7±1.3)mm和(4.5±0.9)~(5.4±1.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钉道长度呈增大趋势(13.7±1.2)~(15.8±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钉尖与椎动脉、脊髓的距离分别为(20.1±2.7)~(25.8±2.9)mm和(4.1±1.8)~(5.0±1.2)mm;横断面的前倾角度为(73.0±9.9)°~(85.3±1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正常成年人下颈椎CT图像测量棘突根部宽度及椎板中缘厚度最小值均为C4,分别为(8.5±1.1)mm和(4.3±0.5)mm,最大值均为C7,分别为(14.5±2.0)mm和(6.0±1.1)mm。结论:下颈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具有解剖学可行性,棘突椎板螺钉内固定存在一个安全、稳定的进钉区间。  相似文献   

8.
李杰  赵刘军  徐荣明  张明  蒋伟宇  祁峰 《中国骨伤》2013,26(10):873-877
与传统前路和后路手术相比,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ATPS)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优势、相对安全等特点,仅通过一次前路手术可解决减压和重建两个问题。但是由于ATPS采用了较为特殊的解剖通道,临床上暂无专门用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配套内固定系统,下颈椎ATPS技术的适应证相对较窄,尚不能替代传统前路和后路手术方法。如何精确置钉以及ATPS相关内固定器械的开发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下颈椎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颈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颈椎标本,仔细解剖颈部的后侧和前侧方,清楚显露颈椎侧块和椎弓根。以侧块外下象限的中心点为进钉点,从C3/4~C6/7直视下经关节突关节置入椎弓根螺钉,通过CT重建,测量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钉角度和钉道长度。结果: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均成功置入,螺钉固定方向在矢状面呈尾倾,冠状面呈内倾,理想角度为在矢状面尾倾50.3°±4.9°,在冠状面内倾42.8°±4.0°。螺钉钉道长度为(34.1±1.4)mm,各固定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可行的,但置钉时要求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颈椎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下颈椎经颈后正中入路应用经关节螺钉联合侧块螺钉或椎弓根螺钉行内固定治疗的固定效果.方法 2003年2月至2007年10月,对22例患者通过后路应用经关节螺钉联合侧块螺钉或椎弓根螺钉行内固定治疗,男14例,女8例;年龄24~73岁,平均43岁.其中下颈椎创伤性骨折脱位13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例,颈椎管狭窄伴Ⅱ型齿突骨折1例,颈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4例.结果 共置入经关节螺钉45枚,其中C4,5 2枚,C5,639枚,C6,74枚;共置入侧块螺钉12枚,C3、C4各6枚;共置入椎弓根螺钉41枚,其中C24枚,C32枚,C46枚,C721枚,T18枚.术中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未出现椎动脉、神经根和脊髓损伤等置钉相关并发症.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3年8个月,平均17个月.植骨融合时间3~5个月,平均3.5个月.术后发现1例患者的2枚经关节螺钉松动,部分脱出.经加强颈托制动,术后4个月获得融合.结论 通过后路固定下颈椎时,采用经关节螺钉联合侧块螺钉或椎弓根螺钉固定,均可取得较好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下颈椎后路螺钉固定除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技术已普遍应用外,经关节螺钉和经椎板螺钉固定技术也逐渐被重视。本文就此介绍下颈椎后路4种螺钉固定方式,并对各自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生物力学研究内容包括三维稳定性、抗拔出力、置钉技术和螺钉特点等。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技术,因其优越的三维稳定性和较强的抗拔出力,已经作为下颈椎不稳的一种有效固定方法。经关节螺钉固定作为一种新的下颈椎后路固定方法,具有广范的手术适应证,并且该技术相对安全、简易,临床上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经椎板螺钉固定技术临床应用不多,但通过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证实,该技术可成为临床上可行的补救技术。上述4种下颈椎后路螺钉固定技术,各有其优劣,临床应用也各不相同,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将有助于下颈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发展,更有效的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2.
颈椎斜位片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C形臂X线机以不同角度拍摄的尸体颈椎样本的斜位片观测颈椎椎弓根。在此基础之上不同角度的颈椎斜位片上观察术前拟行下颈椎椎弓根钉植入的患者颈椎椎弓根影象学表现。在这两个观测的基础上找到颈椎椎弓根及螺钉植入的最佳斜位片角度。方法选用干燥的人颈椎(C3~7)标本在C形臂X线机辅助下通过透视不同的斜位角度(40°、45°、50°、55°、60°)观测椎弓根。同时在颈椎标本观测的基础上,对拟行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患者术前摄不同角度的颈椎斜位片(45°、50°、55°)观测颈椎椎弓根的显示。两次试验都是观测椎弓根的长度及对侧椎弓根在椎体上显影的位置(把椎体3等分)。结果通过测量发现55°颈椎双斜位片对椎弓根长度的显示及对侧椎弓根位置显示与其他角度斜位片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55°双斜位片对术前颈椎椎弓根的判断及术中椎弓根钉植入准确性的判断是斜位片的最佳角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半椎板切除减压并单侧侧块螺钉固定在颈椎疾患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165例颈椎疾患患者,男132例,女33例。年龄32~78岁,其中32~40岁12例,41~50岁52例,51~60岁75例,61~70岁23例,71~78岁3例。全部实施半椎板切除减压并单侧侧块螺钉固定术,术后随访134例,6~38个月,平均29个月,分析其临床疗效及该手术方法的可行性。结果临床功能评价:优89例(53.9%)、良42例(25.5%)、可31例(18.8%)、差3例(1.8%)。结论半椎板切除减压并单侧侧块螺钉固定术减压效果较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下颈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与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三维稳定性之间的差异。方法:12具新鲜人体颈椎标本,制成C4,5、C5,6节段三柱损伤模型。随机选取6具标本在C4,5、C5,6行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另6具标本在C4,5、C5,6行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在非限制性和非破坏性的试验条件下测试它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的稳定性,分别测试标本损伤模型制作前完整标本组(A组)、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组(B组)和螺钉钢板组(C组)3组数据。结果: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组和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组在各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的均数均小于完整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在前屈运动中的ROM和NZ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中,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稳定性优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稳定性优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在使用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时,相对于单独螺钉固定,建议以螺钉钢板形式固定。  相似文献   

15.
下颈椎内固定治疗进展及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庆  徐荣明  马维虎 《中国骨伤》2007,20(9):652-654
本文介绍了下颈椎前路和后路使用各种器械进行内固定的最新方法,并对其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颈椎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可以明显提高植骨融合率,其并发症以内固定松动或失败最为常见,简要介绍了预防该并发症在操作时需注意的各种事项及方法。颈椎前路界面固定技术可以无须另外取自体髂骨或腓骨等进行植骨,避免了二次手术的并发症。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以避免融合后相邻节段的继发退变以及由此引起的新症状,最终疗效还需要大宗病例积累和长期随访结果证实。颈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操作方法较多,但比较简单,固定可靠。对神经根、脊髓的损伤是其最重要的并发症,熟悉颈椎解剖可以避免这些并发症。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是目前固定最为牢固的方法,操作比较困难,主要并发症是螺钉穿破椎弓根,术前仔细的影像学研究或使用导航技术,做到个体化置钉,可以有效提高置钉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手术对原有的枕颈畸形或上颈段病变因急性损伤失稳定后的治疗效果,并分析手术成败的原因。方法6例原有枕颈畸形和上颈段病变的患者,因急性损伤造成上颈段失稳定和颈髓损伤;根据枕颈结合部畸形特点、上颈段脊髓受压和骨折情况,采用枕颈后路手术,对枕骨大孔后缘和(或)上颈椎行后路减压、枕颈后路内固定和内固定侧旁植骨。结果随访1~3年,术前手术设计合理的5例患者被治愈,不合理的1例患者死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术前对颈髓受压情况估计不足,以致减压不彻底,内固定不当反而加重压迫。结论术前充分了解及分析病情和颈髓受压情况,并作出准确的手术设计,是避免手术失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钛网结合钛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患者应用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28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按Frankel评分标准进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定;围手术期无明显并发症,植骨均在术后12周达到临床愈合,颈椎生理曲度保持良好,无椎间盘高度的丢失,钛网无下沉、移位,钢板及螺钉无松动,无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3.5个月开始出现融合迹象,术后1年骨融合良好。结论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应用前路颈椎钢板固定技术结合钛网植骨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恢复,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并能维持有效的椎间高度,植骨易于融合。通过自体椎体开槽减压取骨或加异体骨植骨避免了髂骨取骨所带来的损伤及手术时间的延长,且住院时间短,有利于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动和功能恢复。手术病例及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是否有致压因素及颈椎稳定性等情况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8.
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颈椎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遂良  戴嘉平 《中国骨伤》2005,18(10):599-600
目的:探讨钉棒系统经颈椎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颈椎损伤的适应证,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2月-2004年2月共收治颈椎损伤41例,对其中不稳定型25例采用钉棒复位内固定系统经椎弓根行复位、减压、固定,男16例,女9例;年龄28~67岁,平均47.4岁。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7例,B级7例,C级3例,D级3例,E级5例。共经椎弓根植入螺钉116枚。观察复位情况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组病例无神经、血管损伤,1例并发切口感染,复位和脊髓压迫解除满意。随访时间9个月~2年6个月,平均2年。1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者Frankel功能评定改善1~3级。无内固定松动和复位丢失。结论:采用颈椎后路经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可获得即刻复位、减压,并有良好的稳定性,适用于多柱受损和需后路复位、减压的不稳定型颈椎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