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 评价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4例高度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病人行3D DCE-MRA检查,随后行DSA造影及可行的血管内栓塞治疗。3D DCE-MRA用超快速三维梯度回波序列(3D FISP)(钆喷替酸葡甲胺0.2mmol/kg,1次扫描时间10s),工作站上三维重建,比较3D DCE-MRA及常规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及与载瘤动脉关系上的优劣,及对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价值。结果 39例脑动脉瘤患者共45个动脉瘤,3D DCE-MRA对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特异度73%,准确度90%。3D DCE-MRA对动脉瘤细节及瘤颈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DSA,尤其是颈内动脉海绵窦部及椎动脉近小脑后下动脉的动脉瘤,可指导DSA显示动脉瘤方向及预先制定治疗方案。但对周边部及动脉分岔处小动脉瘤的诊断应谨慎。结论3D DCE-MRA能无创有效地诊断颅内动脉瘤,所提供的三维信息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极大帮助。当诊断有怀疑时,应结合DSA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早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价值并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在我院治疗的3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头颅CT扫描及早期DSA检查,并行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及或手术夹闭,包括GDC34例,手术夹闭4例。38例患者按Hunt-Hess分级:Ⅰ级30例、Ⅱ级6例、Ⅲ级1例、Ⅳ级1例,所有病例均行DSA造影及CT扫描。结果 CT扫描均提示不同程度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DSA造影诊断:前交通动脉瘤13例,后交通动脉瘤16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颈内动脉分叉部2例。介入栓塞及手术夹闭成功36例,占94.7%。36例随访3~35个月无再次出血,全部病例CT复查显示弹簧圈形态、位置无改变,30例6个月后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2例后交通复杂动脉瘤介入栓塞失败,家属不愿手术治疗,他们分别于术后1周及1月后死亡。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需尽早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出早期诊断,早期进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DSA在诊断,治疗及患者随访中均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规行DSA检查,发现病变或可疑病变后行3D—DSA检查。结果:26例颅内动脉瘤中检出动脉瘤31枚,其中后交通9枚,C1段3枚,C2段5枚,C3段3枚,前交通6枚,大脑中3枚。椎动脉动2枚。3例2D—DSA未见病变3D—DSA确诊,5例因血管重叠3D—DSA排除了动脉瘤。6枚GDC栓塞,5枚手术夹闭,2枚颈内动脉可脱性球囊封阻术。结论:3D—DSA极大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和手术夹闭提供了可靠保障,在临床诊疗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血管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重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35例疑有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行普通二维DSA及旋转DSA检查,并行血管三维重建,获得关于动脉瘤的定位、方向、瘤颈、动脉瘤清晰度、载瘤动脉和周嗣血管分支的立体解剖图像,将旋转DSA及三维影像与普通二维DSA结果比较.结果 常规DSA检查发现动脉瘤36个(30例),其中7例动脉瘤的方向及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显示不清,3例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5例未见明显动脉瘤染色.加摄旋转DSA并行三维重建后,又发现3例微小动脉瘤,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39个(33例),2例仍未见动脉瘤.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宽窄,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清晰显示,避免了因血管重叠而产生的对动脉瘤的遮挡.结论 旋转DSA可从270°旋转视角更清晰地连续显示动脉瘤、瘤颈及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加三维重建后,动脉瘤的大小、方向、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的关系呈立体解剖影像,既提高了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的灵敏度,降低了漏诊率,又为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5.
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脑血管病变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三维重建采用表面遮盖法显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结果:螺旋CT血管造影能较好显示正常脑血管的形态和病变,在24例进行CTA造影的患者中,颅内动脉瘤17例。有7例SCTA未见异常。在11例进行DSA造影的患者中,有10例与SCTA结果相符,仅1例DSA诊断小脑上动脉动脉瘤,而SCTA显示阴性。结论:S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无创性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1996年4月-1999年5月期间34个病人的47个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进行了介入栓塞前评估,评估包括旋转DSA(RDSA)和选择性动脉造影CT(CTA)。目的是研究选择性动脉CTA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前评估中的作用。该组病人先行RDSA检查发现动脉瘤,当病人首选介入治疗时做螺旋CT。CT/血管造影系统由带C型臂的螺旋CT和滑动扫描床组  相似文献   

7.
64层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评价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28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DSA,CT三维后处理主要包括容积重建(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常规二维DSA检查后,对可疑病变血管行旋转DSA检查,应用三维工作软件行3D后处理,比较3D-CTA与3D-DSA对动脉瘤显示的价值.结果 28例病例中22例CTA和DSA均显示动脉瘤并经手术或栓塞证实,其中1例CTA和DSA显示单个动脉瘤,手术证实为2个动脉瘤,1例CTA显示假阳性.3D-CTA与3D-DSA均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形状、瘤径指向、瘤体直径、瘤颈、载瘤动脉、瘤体穿动脉情况,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 64层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细节显示上与3D-DSA无明显差异,一定程度上应能替代血管造影,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动脉瘤破裂后经血管止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实验性动脉瘤破裂后经血管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在9只犬颈动脉瘤破裂模型建立后,采用微导管技术放行游离钨弹簧圈动脉瘤腔栓塞。9处动脉瘤共用16间簧圈。栓塞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检查。栓塞后1周、1个月、6个月分别处死各3只犬并作动脉瘤组织学检查,并在处死前作血管造影。结果 栓塞即刻血管造影示5处动脉瘤完全闭塞,4年动脉瘤部份(〉70%)闭塞。所有9处动脉瘤栓塞后出血即刻停止。随访血管造影栓塞之动  相似文献   

9.
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目的通过与DSA对比,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度怀疑动脉瘤破裂的病人行CTA检查,同期行DSA检查及可行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比较CTA与DS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以及在显示动脉瘤瘤颈和载瘤动脉关系上的优劣。结果CTA检出动脉瘤26个,对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5.5%,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93.3%,与DSA比较无显著差异。CTA对动脉瘤细节及瘤颈的显示明显优于DSA。结论CTA能无创有效的诊断颅内动脉瘤,所提供的诊断信息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极大的帮助,CTA还特别适用于急症病人的动脉瘤筛查。  相似文献   

10.
3D DSA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作用,并与2D DSA比较。方法50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均行2D DSA及3DDSA检查。观察2D DSA及3D DSA(VR)对颅内动脉瘤瘤颈和瘤体形态的显示,评估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可行性。获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参考图像。通过对瘤颈和瘤体的测量,正确选择第1枚弹簧圈的直径及长度。结果50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中,2D DSA能清楚显示14个动脉瘤的瘤颈;VR能清楚显示所有动脉瘤的瘤颈。2D DSA能清楚显示26个动脉瘤的形态;VR能清楚显示所有动脉瘤的形态。2D DSA认为6例不能行血管内栓塞治疗;3D DSA显示全部能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并栓塞成功。49个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时均从3D DSA获取参考图像。48个第1枚弹簧圈选择正确。结论3D DSA在评估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可行性、获得参考图像、动脉瘤精确测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脑动脉瘤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16例脑动脉瘤患者行SCTA和DSA检查,并进行对照研究,其中8例行MRI检查。4例行GDC栓塞治疗,2例巨大动脉瘤行球囊导管栓塞术,1例行外科手术,其余病例行内科保守治疗。结果:所有16例动脉瘤均在SCTA和DSA上清晰显示,瘤颈和瘤体大小2种方法测量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值均>0.05),对瘤壁钙化、瘤内情况如血栓、瘤颈情况、动脉瘤在颅内空间定位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SCTA较DSA具有优势,又对瘤体及瘤颈的测量SCTA较DSA方便、准确,SCTA操作简单、微创、无危险性,患者易于接受。结论:SCTA对动脉瘤具有诊断作用,可作为脑动脉瘤诊断的筛查技术,对其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作为动脉瘤术前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旋转血管造影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脑血管造影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旋转DSA检查,比较DSA和旋转DSA对动脉瘤瘤体、瘤颈和载瘤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④21例患者共发现动脉瘤23个,常规DSA仅清晰显示16个,旋转DSA清晰显示23个。②DSA清晰显示瘤颈4个,载瘤血管11个,旋转DSA清晰显示瘤颈17个,载瘤血管21个。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旋转DSA比常规DSA更容易发现动脉瘤.能更清晰显示动脉瘤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是常规DSA不可缺少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目的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和确诊为脑血管疾病的71例患者行常规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和3D—DSA。结果本组共检查71例,经3D—DSA技术共检出动脉瘤44例64枚、颅内动静脉畸形(AVM)19例、血管狭窄致脑缺血8例(6例颈内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闭塞)。结论3D—DSA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对颅内动脉瘤、AVM、血管狭窄的诊断最为准确、快速、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旋转DSA和路径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Advantx LC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对63例患者施行脑血管造影。结果:通过使用旋转DSA和路径图,其中6例临床疑似颅内动脉瘤破裂而常规脑血管造影没有确切显示异常的患者确诊为动脉瘤,并顺利完成超选择插管,行瘤囊内弹簧钢圈栓塞术。结论:旋转DSA和路径图技术的应用既能缩短检查时间,又能减少造影剂的用量,特别是能精确的显示颅内动脉瘤颈部与其周围血管的关系,为临床提供精确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破裂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与DSA和手术对照,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3例均使用16层螺旋CT进行了CTA检查,其中18例行DSA检查;6例DSA下介入治疗,27例开颅行动脉瘤颈夹闭术;将CTA与DSA和术中所见对照。结果33例中,CTA共发现动脉瘤36个,其中18例行DSA检查者中,CTA发现动脉瘤20个,DSA发现动脉瘤21个;CT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瘤体(形态、指向、轮廓)、瘤颈的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与DSA和手术对照,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5.2%,对破裂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重组图像质量高,安全、快速、无创,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破裂首选的筛检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板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3mm)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8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利用平板DSA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再行3DRA检查,并利用其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分析其二维(2D)与3DRA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差异,并分析3DRA对微小动脉瘤的最佳显示角度,制订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结果平板DSA常规全脑血管造影检出颅内动脉瘤69例,微小动脉瘤1例;利用其3DRA检出动脉瘤82例,微小动脉瘤14例。13例3DRA显示而2D未显示的颅内动脉瘤均为微小动脉瘤,两者在动脉瘤检出率方面(93.18%对7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00,P<0.05)。14例微小动脉瘤中,2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7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3DRA显著提高了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是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和栓塞治疗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6例颅内动脉瘤病例的CTA与DSA资料,其中14例接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CTA和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无明显差异;就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及其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方面DSA检查优于CTA检查。14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中无1例死亡,术后行DSA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使用药物后缓解。结论CTA可以作为筛选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DSA在观察动脉瘤附近重要的穿支动脉血管方面明显优于CTA;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明显减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我国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尚未见报道。Bater报道美国约有200万未破裂的动脉瘤患者;Weir推测:占总人口2%的个体有动脉瘤,1%将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候发生破裂.0.5%将导致死亡。临床诊断依靠脑血管造影技术。包括CTA、MRA、DSA等,其中DSA被列为诊断该病的金标准^[1]。治疗上可以选择:外科手术、血管内介入、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不能够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目的,目前仅作为等待手术期间的过渡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平板DSA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技术。方法:72例患者利用平板DSA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再行3D-RA,并利用其Integris 3D-RA工作站行三维重组,分析其2D与3DRA对颅内动脉瘤显示的差异。结果:平板DSA常规全脑血管造影检出颅内动脉瘤56个,利用其3D-RA检出动脉瘤76个。结论:3D-RA可显著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应用好3D-RA技术是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MR-DSA在评价脑动静脉畸形栓塞前后的价值和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动态MR血管造影(MR—DSA)在观察脑动静脉畸形栓塞前后的价值和限度。资料与方法 22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在栓塞前后均行MR—DSA、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3D—CEMRA)、质子加权成像(proton imaging)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同时由2位有经验的医师独立进行双盲对照研究。结果 MR—DSA和DSA在22例脑动静脉畸形栓塞前后的瘤巢大小及分类上结果一致(100%),MR—DSA能够显示脑动静脉畸形栓塞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瘤巢及引流静脉延迟显影17例,瘤巢变小13例(其中完全消失4例),与DSA的符合率为100%。与DSA相比,分别有瘤巢内动脉瘤和栓塞后引流静脉及供血动脉直径变小各1例,MR—四A没有显示,而3D—CEMRA显示清晰。栓塞后的质子加权图像与栓塞前相比,22例均可见不同程度的高信号。结论 MR—DSA是一种快速、有效且无创的血管造影检查方法,能提供脑动静脉畸形栓塞前后的血流动力学信息,MR,DSA、3D—CEMRA和质子加权成像应在脑动静脉畸形的随访中相互结合,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