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脏嗜酸性脓肿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10例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肝脏嗜酸性脓肿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病因、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与治疗效果.结果 以腹痛(5/10)、血常规检查发现嗜酸细胞升高(7/10)、血清寄生虫抗体阳性(6/10)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肿块位于肝右叶6例,肝左叶1例,同时累及左...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32岁。因体检超声检查提示脾占位性病变入院。查体:腹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软,全腹未触及包块,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肋下4cm,无移动性杂音,肠鸣音4次/分。超声所见:脾大,脾内见90mm×90mm圆形不均质强回声,余未见异常。CDFI显示:肿物内见血流信号丰富。超声诊断:脾占位性病变。CT检查显示:脾占位性病变,不除外胰尾左肾上极受累。后在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病理诊断划睥转移性腺癌。[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穿刺活检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声引导经皮细针穿刺活检是目前临床获得肝肿瘤组织病理学诊断最常用的方法,也被认为是鉴别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的金标准.但由于肿瘤大小、是否合并变性坏死或取材部位不当及操作者经验等原因,仍有假阴性或诊断结果与CT、临床诊断不符者.本文在超声造影(CEUS)提高病灶显示率和诊断率的基础上,行经皮穿刺活检,以提高穿刺活检阳性率,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14 岁,以发热1 d,头晕14 d为主诉入院.患者于14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在当地诊所服退烧药(具体不详),发热得到控制,后感头晕,头部不适感.来我院进一步治疗.体检前额部可见软组织肿胀,有压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0× 109·L-1,红细胞4.5×1012·L-1,血小板310×109·L-1.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探讨结肠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1例结肠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钡灌肠检查7例,均未获确诊,误诊为结肠癌4例,肠结核2例,节段性肠炎1例。纤维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10例,确诊嗜酸性肉芽肿5例,诊断为结肠肿块5例。术中快速活检6例,均确诊为嗜酸性肉芽肿。手术行病变肠段切除6例,右半结肠切除3例,横结肠切除1例,乙状结肠切除1例。9例随访0.5-13年,无复发病例。结论纤维肠镜和术中快速病检是结肠嗜酸性肉芽肿的主要确诊方法,病变肠段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脾脏脓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脏脓肿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8例经CT检查并脾切除或脾穿刺病理证实。单发性5例,多发性3例。结果脾脓肿CT表现如下:CT平扫示所有病灶表现为单或多个低密度囊或囊实性病灶(20-40Hu),其中1例病灶含气体,2例有肝硬化、脾肿大,3例有胰腺炎,1例有脾周围炎及少量腹水;脾内多个低密度病灶3例。1例伴有结例囊壁较光整,1例囊壁部分不光整。结论脾脓肿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脾脓肿有较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4月—2010年4月接受PET/CT检查的乳腺肿块患者42例,其中男性1例,女性41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2.6岁,均未接受任何治疗,乳房肿块均为新近发现且直径>1cm。患者均在细针穿刺前行胸部  相似文献   

8.
口腔癌易发生区域性淋巴转移,而通过适当的检查方法明确口腔癌病灶是否已发生颈淋巴转移,对于探索口腔癌发生颈淋巴转移的规律和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近年来我院收治的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常用的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检查诊断方法进行探讨与评价.  相似文献   

9.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又称为结节性肝细胞增生,为肝脏非常少见的良性占位性病变,虽然FNH并非真性肿瘤,但常作为良性肿瘤进行统计和研究。该病在B超检查中呈低回声或混杂回声影,需要与肝血管瘤等良性肿瘤及肝癌等恶性肿瘤相鉴别,在做CT平扫加增强后被确诊发现的。  相似文献   

10.
胡向蒙  吴勤丽  赵碧芬  王伟新 《浙江医学》2009,31(7):1007-1007,1014
腺样囊性癌为涎腺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涎腺癌的第二位。该肿瘤生长缓慢,但侵袭性强,且易发生转移,临床易被误诊为良性肿瘤。术前行组织活检因需切开包膜,易引起肿瘤播散,因此属禁忌症。然而,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术前确诊对决定手术范围、选择麻醉方式至关重要。现笔者对近年来收治的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术前细针穿刺吸取细胞学(FNAC)检测结果作一回顾性分析,探讨FNAC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以骨骼肌脓肿为突出表现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运用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1例以骨骼肌脓肿为突出表现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结果 坏死肿瘤组织中存在大量中性粒细胞,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见变异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弥漫性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肿瘤组织中CD30散在大细胞阳性、上皮膜抗原(EMA)散在大细胞阳性,CD3、CD45Ro、CD68阳性,CD20、CD79a、肌红蛋白阴性.结论 伴骨骼肌脓肿形成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罕见报道,该患者为T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应与炎性疾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等鉴别,组织形态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法是较好的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刘杰  罗波 《重庆医学》2015,(20):2878-2879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一种来源于鳞状上皮基底层处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侵袭性高,预后较差[1].其发病率仅占皮肤恶性肿瘤的5%左右,但却占死亡构成比例的75%[1];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升高的趋势[2].由于肿瘤早期体积小,病变部位隐匿,常因远处转移病灶而被发现.MM皮损及瘤细胞形态多样,其确诊及鉴别诊断依赖临床表现和常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本文通过回顾分析细针穿刺(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检查的1例转移性MM,探讨FNAC涂片中细胞形态与人黑色素瘤抗体-45(HMB-45)和黑色素-A(Melan-A)标志物在诊断转移性MM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