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现场实测调查鄂西南传统干栏式民居室内热舒适水平,首次构建居民的热舒适模型。研究分冬夏两季进行,对208户民居进行热环境参数实测、387位居民的主观热感觉进行问卷调查,再用回归方程进行大量数据分析,确立其热舒适阈值为:夏季热中性温度为26.0℃,可接受的温度范围是22.2~29.7℃;冬季热中性温度为13.2℃,可接受的温度范围是8.1~18.4℃。按此值选取两户典型传统民居进行热环境评价,发现夏季室内热环境较舒适,冬季室内热环境较差;进而提出当地传统民居的优化重点是冬季保温,适当兼顾夏季防热。最后结合当地乡村住宅的现状,分析适宜的热环境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以徽州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地一幢典型传统民居进行为期一年的室内多项环境参数现场测试以及连续监测,从舒适性角度对民居室内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徽州传统民居具有"冬冷夏凉"特性;夏季自然通风、遮阳以及隔热性能良好,其室内热环境较为适宜;冬季防寒保温及密闭性效果不佳,其室内热舒适性差;过渡季(春、秋季)室内热环境较好,人体热舒适性好。徽州传统民居室内具有较好的声环境,但是光环境不佳,大部分时段不能达到现代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3.
为调查山地木板壁民居对重庆夏季湿热气候的适应性,选取当地典型木板壁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在夏季对其室内热环境进行实测。结合当地建筑特点及居民生活习惯,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APMV对室内热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木板壁民居夏季依靠自然通风显著改善了室内热舒适度,夏季典型日APMV达Ⅱ级以上的约占65%。传统木夹壁民居在热环境营造上响应了当地气候特点,具有较好的气候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西递徽州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递典型徽州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在冬季对其进行了太阳辐射强度、温湿度、风速及黑球温度等室内热环境参数的测试。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发现传统民居保温防寒效果差,冬季室内阴冷潮湿,依据Fange建立的热舒适模型进行分析,室内热环境不满意率高达71%以上,热舒适度低。为此,对传统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为传统民居的发展和改善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寒冷地区居民夏季的热舒适状况,对银川市72户住宅进行了现场调查,在进行现场测试的同时对167位居民的热感觉以ASHRAE的7级标尺进行问卷调查。实测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夏季的热中性温度为25.9℃,比期望温度(21.7℃)高出4.2℃,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得到的80%可接受温度上限分别为28.5℃和28.1℃。处于寒冷地区的银川居民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弱,中性温度及可接受温度上限低于我国现行非人工冷热源室内热舒适标准。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传统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现状特点及形成机理,对徽州传统民居夏季室内的空气温度、湿度、壁面温度、风速进行实测。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发现,传统民居的夏季隔热、通风效果优于现代民居。传统民居各功能区域低于热舒适区上限温度的时间频率均高于85%,但湿度较高,夏季热环境良好。阁楼夏季的热缓冲层效果明显,传统民居坡屋顶及屋面构造、空斗砖墙构造对于夏季隔热效果显著。此外,天井热压通风量夜间大于日间,夜间通风是带走室内热量的重要手段。白天围护结构隔热,夜间天井通风是徽州传统民居营造夏季室内环境的被动式策略。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徽州民居过渡季室内热舒适及室内热环境差异性,对当地典型传统民居与新民居室内外过渡季热环境参数进行实测,测试结果表明秋季室外温湿度均高于春季,春季气温更为稳定。传统民居中不同空间温湿度差异不大,地垄具有良好的保温防潮作用。民居室内湿度较为适宜,温度在18℃以下所占比例较大,新民居较传统民居保温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8.
天井在传统的徽州民居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室内热环境的作用,选取黄山地区4个典型徽州民居,从温度和湿度两方面思考不同形式的天井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结合对传统徽州民居的调研与实测检验,阐明天井对徽州民居室内热环境改善具有的重要价值,同时,为气候适应性住宅的设计和研究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对苏北沿海地区传统民居及新民居的夏季室内热环境进行了实测对比研究,发现传统民居全天室内温度波动幅度比新民居小,热稳定性更好。通过对二者壁面温度的分析发现,传统民居围护结构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传统民居室内空气温度纵向有分层,屋顶处空气温度比1.5m处高2.4℃。传统民居由于单面开窗,夏季室内通风不畅,全天室内风速不足0.1m/s,夜间室内风速仅为0.01m/s。运用Fanger提出的PMV-PPD修正模型对室内热环境舒适度进行了预测分析,发现传统民居夏季室内舒适度较差,全天室内PMVe计算值均在0.85以上。  相似文献   

10.
胡艳丽  何梅 《建筑节能》2015,(4):92-95,99
为全面了解关中地区乡村住宅热环境状况和人体热舒适度,对该地区216户乡村住宅热环境与居民热舒适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实测了传统典型乡村住宅的冬夏季室内温度。结果表明,2层室内热环境较差,1层的厦房、客厅和卧室温度变化特性基本一致,但是卧室由于直接接受太阳光照射,冬季热环境较好,夏季卧室温度则稍高于客厅温度;根据ISO 7730标准和我国标准,该地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舒适温度区间分别为13.9~20.8℃、12.3~22.5℃,夏季室内舒适温度区间分别为24.7~28.0℃、23.9~28.8℃;总体上,关中地区村民对冬季室内热感觉及满意度的分布频率低于对夏季室内热感觉及满意度的分布频率。因此,关中地区乡村住宅节能设计应以冬季保温为主,兼顾夏季防热。  相似文献   

11.
夏季针对东莞地区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的调查表明,把空调温度设在26~27℃可以满足70%以上居民的舒适要求。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南方典型湿热气候区长期生活影响下,人体热期望度和适应性对室内热环境的主观评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建筑节能的考虑,在该地区适当提高室内空调设计计算温、湿度也可以满足人的热舒适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关于"热感觉"与"热舒适"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哈尔滨市居民的热感觉与热舒适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热感觉投票值分布频率与热舒适投票值分布频率是有差异的。对新加坡现场调查结果的分析数据也表明:热感觉与热舒适是不同的,热感觉和热舒适既仔在于稳态热环境中又存在于动态热环境中。  相似文献   

13.
关于热感觉和热舒适与热适应性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热舒适研究的发展过程,讨论了热感觉、热舒适及热适应的定义,并分析了热感觉与热舒适的差异及与热适应性的关系,得出了人们对同一热环境有不同的热感觉及热舒适性,主要是由于人体的适应性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热舒适"的讨论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赵荣义 《暖通空调》2000,30(3):25-26
指出了人体热反应研究中关于热舒适的一些模糊概念及对热舒适与热感觉关系的含混认识。分析了热舒适与热感觉的不同含义、现有的不同解释及两者的稳态和动态条件下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连续刚构桥的温度效应不容忽视,在T构阶段,温度变形影响立模标高的确定,能否对T构阶段进行温度效应的仿真计算与分析对桥梁建设提供参考在桥梁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文中对某连续刚构箱梁桥T构阶段,通过大型应用软件ANSYS计算了温度应力及温度变形,从结构建模、加载、求解到后处理,说明了ANSYS在连续刚构箱梁桥温度效应计算中的应用,仿真分析和计算表明,对连续刚构桥T构阶段温度效应仿真计算与分析可行。  相似文献   

16.
张宇峰  赵荣义 《暖通空调》2007,37(12):25-31
对30名受试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均匀热环境和不均匀热环境下人体全身热感觉、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均匀热环境下,全身热感觉、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可接受范围涵盖了(0,1.5)的热感觉投票和"舒适"与"稍有不适"标度范围内的热舒适投票;在不均匀热环境下,全身热可接受度与热舒适密切相关,而全身热感觉与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出现分离,热感觉不均匀度是其原因。综合考虑全身热感觉和热感觉不均匀度的影响,提出了综合评价模型。经验证,该模型适用于全身热状态为中性偏热的均匀和不均匀热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上海地区人体热感觉和适应性热舒适现状,通过环境参数测量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式来分析和探讨室内外气候条件、服装热阻、热感觉等关系。本文主要涉及自然通风建筑内人体热感觉和热中性温度随季节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适应性热舒适研究中,人体中性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得到的上海地区适应性热舒适模型可为适合我国自身特点的热舒适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丁颖慧  陈滨  陈星 《暖通空调》2006,36(9):29-34
在大量热舒适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模型建立的形式、研究的内容、处理问题的方法手段等,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热舒适模型的建立和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大连住宅冬季热环境及热适应现场调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2012年冬季对大连住宅室内热环境、居民热感觉和热适应措施进行了现场测试,并收集了36户共102份热感觉主观问卷.结果表明大连居民对热环境的接受度是93.2%,热中性温度是20.44℃,热期望温度是20.81℃,80%可接受温度区间是17.38~24.28℃.57%的受试者认为室内湿度干燥,需要采取加湿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重庆地区高校教学楼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教室室内热环境。利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的方法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描述了教室室内热环境状况,得出了该环境下学生可接受的热环境范围,分析了预测热感觉与实测热感觉的差异以及风速对热感觉的影响,提出了改善教室室内热环境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