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太平洋晚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菲律宾海东部,北部“大洋钻探工程”125航次782A和786A二个钻孔晚第三纪的钙质超微化石。本区自下而上划分为13个带(或亚带),存在三个沉积间断:晚渐新世与中中新世之间;中中新世与晚中新世之间以及晚中新世与早上新世之间。据超微化石分析,本区晚第三纪存在4个相对暖水期和4个相对较凉期。根据菲律宾海东部,中部“深海钻探工程”58、59、60三个航次以及我国东海陆架、台湾东海岸及西部地区,南海北缘等地钙质超微化石分带的对比,晚渐新世与早中新世之间以及中、上新世之间的沉积间断在环西太平洋一侧具有普遍性,但形成原因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中部柱状样MD972140中钙质超微化石氧同位素记录和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为该柱提供了可靠的年龄框架。氧同位素记录与生源和非生源组分的对比表明,粗组分和碳酸钙含量变化表现为冰期降低,间冰期升高,类似于大西洋型旋回,而蛋白石和非生源组分却与之相反。更新世以来粗组分和碳酸钙含量的变化总体上是由高到低,而蛋白石和非生源组分含量的变化是由低到高,反映了陆源物质输入量和表层水生产力的增加。由此可见,碳酸钙和蛋白石含量的变化主要受到钙质和硅质生物生产力以及陆源物质输入量的控制。氧同位素7期以来,蛋白石含量和硅质微体化石丰度在冰期升高及在间冰期降低的变化反映了表层水生产力的波动和硅质溶解作用的强弱。  相似文献   

3.
西太平洋边缘海区元素地层学研究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应用X射线萤光能谱对西太平洋边缘海区的4个钻孔的沉积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元素在地层中的分布方式与气候变化有极大关系,存在两种模式:CaCO_3溶解区元素高含量与气候暖期一致;CaCO_3保存区,元素高含量段与气候寒冷区相对应,因此元素在地层中的分布有明确的古海洋学意义。利用元素在地层中的分布,对深海地层进行气候地层学划分与对比精度很高,称之为元素地层学。  相似文献   

4.
对济州岛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颗石进行研究,共发现40个种。根据对颗石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的结果,可将本区划为两个环境区、两个颗石组合。提出海流是控制本区颗石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古海洋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冲绳海槽Z_(14-6)孔柱状样于1981年取得,该孔浮游有孔虫系统鉴定、统计及转换函数分析表明,该区12万年来曾存在三个温暖时期,末次间冰期存在两次寒冷波动。氧同位素5e亚期为最温暖时期,海水冬季表层水温高出现代1.9℃;氧同位素第2期为本区晚更新世以来最寒冷时期,冬季海水表层水温降至12.4℃,比现今低6.8℃。海水冬、夏表层水温差异与气候的寒冷程度有关,气候越寒冷,温差越大。此外,本文还就黑潮的某些古海洋学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热带西太平洋暧池幅员广阔,是全球大洋表层温度(SST)最高的海域(Philander,1990),也是全球大气运动最主要的热源地,它的维持和变化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近年来,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已成为科学家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随着多项国际性实验研究在暖池域的开展,许多学者对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机制、与ENSO的关系,以及暖池的变化对东亚气候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然而迄今有关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本身主要特征的研究却较少,除Wyrtki(1989)和Luksa等(1987)对暖池的某些特征作过初步研究外,尚未见有专文报道。本文利用1950-1990年间的1,7月SST资料,冬、夏季137°E(1967-1992)断面和夏季155°E(1972-1979,1987-1991)断面的观测结果以及其它有关资料,对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主要海洋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暖池的特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目前在现有的实测资料分析中对暖池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关于暖池的定义采用Wyrtki(1989)提出的标准,即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是指热带太平洋西部水温高于28℃的暖水域,它的边界除西部以菲律宾至新几内亚的岛群连线为界外,均以28℃等温线确定。  相似文献   

7.
刘敬圃 《海洋科学》1995,19(3):14-16
上一篇报道中我们论述了“晚更新世末期中国海出露陆架大平原的形成”,在我们研究陆架区环境演变过程中,就必须十分注重与其相邻的古海洋的环境特征。酉太平洋海区海洋环流极为复杂,控制和影响着该区的海洋水文、海洋气候的变化,并对附近沿岸大陆的气候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西北太平洋的古海洋学特征,对于我们探讨末次冰期盛时出露陆架上的环境演变意义重大。对于我们所要讨论的西太平洋的古海洋特征的研究,已有不少文献出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汪品先1990年的“冰期时的中国海研究现状与问题”[1]…  相似文献   

8.
高莉玲 《海洋信息》1999,(11):28-29
古海洋学与古气候学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提供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地球气候在不同时标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一年引人注目的活动是:第六届国际古海洋学会议于1998年8月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开,有30个国家的5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第七届国际古海洋学会议将于2001年在日本的扎幌召开。1999年5月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了多台地勘探会  相似文献   

9.
放射虫研究在古海洋学中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虫是海洋微体古生物的一个重要类群 ,广泛分布于从赤道至两极的各种海域 ,同时垂直分布于从表层到上千米深的水层中 ,其分布格局和群落结构受水体温度、盐度、生物产量和营养盐含量等环境因素控制 ,又与水体的迁移交换密切相关[1]。沉积物中的放射虫化石蕴含着丰富的古生态、古海洋环境等地质历史信息 ,其丰富的种类性、极高的分异度和对突发性海洋 气候事件的灵敏反应 ,对建立高分辨率地层层序、恢复古气候及重建高精度短时间序列的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不易溶的硅质壳 ,在CCD以下的深海区具有其他钙质类微体化石不可替…  相似文献   

10.
11.
闾国年 《海洋科学》1989,13(3):13-20
本文探讨了西北太平洋流系统变化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恢复了距今三万年以来这一地区洋流系統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昆明湖底沉积物的综合研究得知:1.昆明湖前身形成于3000余年之前,原先是一个天然湖泊,后经人工开拓形成如今的昆明湖。2.根据湖底沉积物特征将其划分为六层,Ⅰ—Ⅳ层系天然湖泊时形成的,Ⅴ—Ⅵ层为人工湖时形成。3.较高精度(采样间距为2—3cm)的孢粉资料呈现的变化与历史资料记载的气候变化大体相符。4.湖底沉积物中介形虫分布较广、腹足类次之。它们的变化规律与孢粉组合的变化大体相符。硅藻壳体仅见于上部样品中。5.湖底沉积物中的微量及痕量元素含量的测定,显示此湖水质的总趋势是洁净的。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中部最近130ka来气候变化的碳、氧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歧山剖面的碳、氧同位素记录分析表明,距今130ka来,黄土高原中部地区的气候至少经历了8次较大的波动。在万年尺度上,这些波动与全球的趋势基本一致,但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在大趋势相似的背景下,又有明显差别,反映了气候变化的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14.
艾比湖最近20Ka的氧碳同位素记录与气候突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根据新疆艾比湖ZKooB孔中30个氧碳同位素样品的测试数据,制作了艾比湖最近二万年来的氧碳同位素变化曲线,氧碳同位素记录的研究表明,最近二万年来艾比湖的δ^18O变化主要是受湖水的蒸发作用和淡化过程所控制,艾比湖的水体环境在最近二万年中至少经历了八次明显的波动变化,δ^18O变化所反映的环境演变过程与全球性气候变化基本一致。二万年来δ^13C值的波动主要受湖泊水体中TDIC变化以及湖泊水体与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