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陈涵坤  林涛 《医学信息》2010,23(17):3257-3258
目的探讨老年人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0年至2008年间入院的53例老年和62例非老年DC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龄患者病程较长,青中年患者病程短,高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尤以心力衰竭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较青中年组增高为著。老年组和非老年组的主要死因均为心力衰竭。结论老年人DCM确诊时大多已呈中、重度心力衰竭,易出现合并症,主要死因为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3.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lomyopathy,DCM)是严重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也是因心室扩张及收缩功能障碍而导致心脏移植的最常见原因。过去的研究中,DCM的异质性亚群中检出自身抗体或其他免疫介质为自身免疫机制参与DCM发病这一假说提供了依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DCM患者血清中存在各种循环自身抗体,包括抗受体自身抗体、抗肌球蛋白及ADP/ATP转运蛋白等的自身抗体。离体和在体研究的证据均证实,DCM中至少有一个亚群是自身免疫介导性的。因为DCM是多病因的,不同DCM亚群可能具有不同的发病学机制。未来对DCM的分型可能区分为“自身免疫性心肌病”和“不同病因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4.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严重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也是因心室扩张及收缩功能障碍而导致心脏移植的最常见原因。过去的研究中,DCM的异质性亚群中检出自身抗体或其他免疫介质为自身免疫机制参与DCM发病这一假说提供了依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DCM患者血清中存在各种循环自身抗体,包括抗受体自身抗体、抗肌球蛋白及ADP/ATP转运蛋白等的自身抗体。离体和在体研究的证据均证实,DCM中至少有一个亚群是自身免疫介导性的。因为DCM是多病因的,不同DCM亚群可能具有不同的发病学机制。未来对DCM的分型可能区分为“自身免疫性心肌病”和“不同病因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5.
马睿 《现代免疫学》1998,18(5):315-317
抗线粒体内膜ADP/ATP载体(ANT)的抗体在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通过与膜上的钙通道结合增加了钙离子内流导致钙超负荷,而且还干扰线粒体的能量代谢和转化,使胞浆-线粒体的磷酸化电位消失,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在临床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抗ANT抗体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王微 《医学信息》2019,(16):93-94
目的 分析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临床特征与心电图的特点。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52例ATVC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及心电图特点。结果 52例患者中18例室性心律失常,占34.61%;右心力衰竭9例,占17.30%;无症状者25例,占48.07%;无症状占比高于室性心律失常和右心力衰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伴有晕厥发作史,占50.00%;22例电图检查出现V1~V3导联Epsilon波,占42.31%,20例在右侧胸导联发现T波倒置,占38.46%;V1~V3导联QRS1值为0.1~0.22 s,平均(0.13±0.03)s,V4~V6导联QRS2值0.08~0.18 s,平均(0.11±0.02)s,QRS1平均值高于QRS2平均值,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其中QRS1≥0.13s者19例,占35.53%(P>0.05);QRS1/ QRS2≥1.2者32例,占61.53%(P>0.05);20例V1~V3导联出现T波倒置,占38.46%,与未出T波倒置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8例肢体导联低电压,6例完全性的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室内阻滞,2例类右束支阻滞,2例左后分支阻滞,2例左前分支阻滞,2例aVF导联出现T波电交替现象。结论 ARVC患者主要表现为无症状和心律失常型,其心电图检测主要表现为右胸导联与Epsilon波QRS间期的延长。熟悉了解ARVC患者心电图特点,对临床诊治ARVC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福珍 《医学信息》2010,23(16):2744-2745
扩张型心肌病临床以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栓塞为基本特征,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病人采取正确的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扩张型心肌病临床以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栓塞为基本特征,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病人采取正确的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扩张型心肌病(FDCM)的分子遗传学认识不断提高,目前已发现FDCM有19个不同的致病基因,基因型和基因表型关系的研究也在深入,对该分子水平的研究可能引起临床治疗学上的新观点。现对FDCM遗传学研究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死者男 ,37岁。于 2 0 0 2年 10月 10日晚 9点 30分自觉身体不适 ,第 2天晚 11点 30分被发现其已死亡 ,于 2 0 0 2年10月 13日行尸体解剖。尸体检查 男性冷藏尸体一具 ,身长 16 8cm ,尸体僵硬 ,背侧尸斑。发育正常 ,肌肉发达 ,较强壮。角膜浑浊 ,两侧瞳孔圆 ,直径均为 0 6cm。口、鼻、外耳无畸形 ,无明显异常分泌物。体表无瘀点、瘀斑、黄染等。四肢脊柱无畸形 ,双下肢无明显水肿。肛门及外生殖器未见明显病变。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气管居中 ,甲状腺不肿大 ,胸廓无畸形 ,腹部饱满 ,肝脾肋下未触及。体腔所见 :双侧胸腔均有 5 0ml的淡色…  相似文献   

12.
利用二维彩色多普勒在心脏形态学、血液动力学及心室功能方面对扩张型心肌病 (DCM )及缺血性心肌病 (ICM )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利用二维彩色多普勒技术分别测定 5 2例DCM组、ICM组及正常对照组的数据 ,利用定量和半定量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测定 ,用统计学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正常组分别与DCM组及ICM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 (P <0 0 5或0 0 1) ,ICM组与DCM组有比较显著的差异 (P <0 0 1)。DCM组主要是心肌弥漫性改变 ,心腔普遍扩大 ,心脏收缩功能明显减退 ,舒张功能为“正常”。多瓣膜返流发生率高且严重。ICM组以心肌局部病变为主 ,主要是左心腔扩大 ,左室收缩功能正常或轻度减低 ,舒张功能明显减低。瓣膜多为单瓣膜返流且较轻。结论 :二维彩色多普勒是临床鉴别诊断DCM和ICM最可靠、最简单及无创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肠道病毒持续感染是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发生的重要病因,然而病毒感染后导致DCM发生的机制至今尚不明了.研究表明:肠道病毒一方面可以在心肌组织中持续复制,进而通过自身蛋白酶直接损伤心肌细胞,或是通过机体的免疫系统对心肌产生间接的损伤;另一方面,病毒也可以一种自然变异的形式在心肌中长期潜伏.  相似文献   

15.
扩张型心肌病是引致心脏增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常见的原因之一.虽至今其病因仍不明,但随着检查技术的发展,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人则越多,故对其病因的寻找、治疗方案的研究亦在积极的发展、β受体阻断剂、生长激素等能更有效地改善症状,其中β受体阻断剂更可能对可疑病因作出治疗,本文综述了扩张型心肌病各种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余玲  高莉  陈艳梅  方小芸  康婷 《医学信息》2018,(18):160-162
目的 探讨不同的出院随访间隔时间对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8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访间隔时间分为1周组29例、2周组29例、4周组30例,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护理,出院后分别间隔1周、2周、4周随访,共12个月,对比各组患者再住院率、服药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出院12个月后,4周组再住院率为33.20%1,高于1周组的7.20%、2周组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组与2周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组服药依从性为70.00%,低于1周组的96.55%、2周组的9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组与2周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组生活质量评分为(90.70±4.79)分,高于1周组的(70.96±12.68)分、2周组的(69.93±9.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组与2周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出院后,每间隔2周进行1次详细的随访,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林盈 《医学信息》2009,22(7):1376-1376
目的 评价心酰胺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方法 将64例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时照组34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酰胺120mg+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5天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营养心肌,有心功能不全者给予洋地黄,利尿荆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总有效率64%.两组比较,有效著性差异(P<0.05).结论 心酰胺既能产生正性肌力作用,又能扩张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使扩大的心脏缩小或恢复正常,对扩张型心肌病治疗有实用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北方地区汉族人干扰素(IFN-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扩张型心肌病(IDC)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顺序特异性引物和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检测了31例IDC患者(患者组)和35例健康献血者(对照组)中IFN-r启动子基因874位点的多态性变化。结果结果表明IDC组IFN-r(874T)等位基因频率(32,26%)显著高于对照组IFN-r(11.43%),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该等位基因频率增高与IDC相关。结论我国北方地区汉族人IFN-r基因874T位点的多态性在IDC的疾病病程中有重要作用,IFN-r启动子基因874T可能是IDC的易感性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扩张型心肌病是引致心脏增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常见的原因之一.虽至今其病因仍不明,但随着检查技术的发展,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人则越多,故对其病因的寻找、治疗方案的研究亦在积极的发展.β受体阻断剂、生长激素等能更有效地改善症状,其中β受体阻断剂更可能对可疑病因作出治疗,本文综述了扩张型心肌病各种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韧粘素-C(TN-C)、脑钠肽(BNP)和Ⅲ型胶原前体氨端肽(PC-Ⅲ)的含量及意义。方法: 对30例DCM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采血测定血清TN-C、 BNP和PC-Ⅲ含量。结果: DCM患者血清TN-C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力衰竭越重,DCM患者血清TN-C、BNP和PC-Ⅲ含量增加越明显,TN-C与左室射血分数负相关(r=-0.894 7,P<0.01)、与BNP(r=0.952 2, P<0.01)和PC-Ⅲ(r=0.240 4, P>0.05)正相关。结论: DCM患者血清TN-C明显升高,血清TN-C可反映DCM患者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