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溶血卵磷脂(LPC)对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BRECs)凋亡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 原代分离培养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LPC,分别培养6 h、12 h、24 h,通过吖啶橙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率,F2000荧光光度计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并计算游离钙浓度.结果:(1)60 μmol/L LPC作用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24 h后, 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LPC浓度为20 μmol/L及40 μmol/L时;(2) LPC浓度从20 μmol/L增加到60 μmol/L过程中,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明显增加,而且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增加与LPC的作用时间有关,作用时间越长,钙离子浓度越高.结论: LPC能增加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促使BRECs的凋亡,而且LPC的这种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因此,脂代谢紊乱可能是通过诱导BRECs的凋亡而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对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bovine retin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RECs)表达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B,PDGF-B)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LPC(20、40、60 μmol/L)3组;LPC各组根据不同作用时间(6、12、24 h)又分为3个亚组,用PDGF-B试剂盒检测各组内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DGF-B蛋白的含量;用RT-PCR法检测PDGF-B mRNA的表达.[结果]LPC可使BRECs表达PDGF-B增加,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LPC(60 μmol/L)作用12h时效果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C可引起BRECs表达PDGF-B增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早期保护周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γ-氨基丁酸B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B receptor,GABABR)对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FS)大鼠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体系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1 d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FS组、FS+巴氯芬(baclofen)组和FS+法克罗芬(phaclofen)组.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FS,隔日诱导1次,共10次.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大鼠血浆中NO含量;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mRNA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nN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FS+baclofen组NO含量低于FS组[(19.02±9.31)μmol/L比(40.03±9.12)μmol/L],同时nNOS蛋白和mRNA表达也较FS组减弱;而FS+phaclofen组NO含量高于FS组[(66.46±8.15)μmol/L比(40.03±9.12)μmol/L],同时nNOS蛋白和mRNA表达也较FS组增强.结论:反复热性惊厥过程中,GABABR的改变可影响NO/NOS体系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胆固醇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胆固醇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分别以浓度为6.25、12.50、25.00、50.00 mg/L的胆固醇作用于ECV304细胞48 h,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活性,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浓度,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活性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浓度.结果 与无胆固醇组比较,胆固醇浓度为50.00 mg/L时培养液中LDH活性显著增加;25.0 mg/L,50.0 mg/L浓度组培养液中NO浓度显著降低;胆固醇浓度为6.25、12.5、25.0、50.0 mg/L组与无胆固醇组比较,随着胆固醇浓度提高,培养液中NOS活性逐渐降低,MCP-1浓度逐渐增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一定浓度的胆固醇能直接损伤人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影响内皮细胞的部分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尾加压素Ⅱ(urotensin Ⅱ, U Ⅱ)对大鼠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系统的影响。方法:体外血管薄片孵育,以生化及放射活性分析方法分别测定孵育液中亚硝酸盐(NO-2)含量, 血管 NOS活性及cGMP含量。结果:孵育1.5 h到3 h,U Ⅱ(10-9~10-7 mol*L-1)呈浓度依赖地刺激血管NO-2生成增加(14.8%~80.9%)。 U Ⅱ刺激血管组织总NOS和固有型NOS活性显著增加(P<0.05或P<0.01)而不影响iNOS 活性(P>0.05)。10-9~10-7 mol*L-1的U Ⅱ呈浓度依赖的增加血管组织cGMP含量(P<0.01)。实验还观察到NOS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GN-L-nitro-arginine, L-NNA)显著抑制了U Ⅱ刺激的血管组织NOS激活、NO生成和cGMP含量增加。结论:U Ⅱ激活血管组织NOS/NO途径,增加血管NO生成与cGMP含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代谢综合征(membolic syndrome,MS)患者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on endothelial cells,CECs)、血浆一氧化氮合酶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synthase/nitric oxide,NOS/NO)系统及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进行测定,探讨MS对此三方面的影响.方法 根据MS诊断标准选取34例患者作为MS患者组和47例正常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计数CECs、测定血浆NOS和NO水平及ET水平.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较,MS患者组CECs](3.11±0.69)vs(9.47±1.15),P=0.0011显著升高.②与对照组相比较,MS患者组NOS[(28.17±3.11)μmol/L vs(34.28±1.97)μmol/L,P=0.0361和No [(58.33±2.49)μmol/L vs(70.03±1.09)¨mol/L.P=0.0141均显著降低.③与对照组相比较,MS患者组ET[(56.35±10.15)vs(126.58±12.37),P=0.001]显著升高.④MS与CECs(P=0.001)和ET(P=0.001)呈正相关,而与NOS(P=0.011)和NO(P=0.006)呈负相关;CECs和ET(P=0.001)呈正相关而与NOS(P=0.035)和No(P=0.024)呈负相关.结论 MS患者血浆NOS和NO水平显著降低,同时致CECs增多和血浆ET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兔失血性休克复苏时视网膜组织及血浆中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 及牛磺酸对其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3组(n=8):对照组、休克复苏组、牛磺酸治疗组。采用失血性休 克复苏动物模型分别于休克复苏后3h活杀动物,采集血样及视网膜组织测定NOS及NO的活性和含量并观察视网膜组 织学改变。结果 休克复苏组复苏后3h视网膜组织中NOS活性、NO含量升高(P<0.01)。牛磺酸治疗组NOS活性及 NO含量同对照相比无显著性改变,组织学观察牛磺酸治疗组动物视网膜病变明显轻于单纯休克复苏组动物。结论 牛 磺酸对休克复苏所致的视网膜损伤可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 (NO)及一氧化氮合酶 (NOS)在再生障碍性贫血 (AA)和缺铁性贫血 (ID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硝酸还原酶特异地将NO3- 还原为NO2 - ,通过显色测定NO的浓度 ;利用NOS催化L 精氨酸生成NO ,NO与亲核性物质生成有色化合物 ,在特定波长 (5 30nm)下测定吸光度大小 ,计算NOS活性。结果 :AA患者血清NO浓度 (96 .9± 13.9) μmol L高于正常对照组 (76 .9± 2 0 .3) μmol L ;IDA患者血清NO浓度 (98.35± 11.86 ) μmol L高于正常对照组 (76 .9±2 0 .3) μmol L ;AA患者血清NOS活性 (35 .5± 8.1)U ml高于正常对照组 (2 8.3± 11.1)U ml,经治疗贫血症状改善者NO及NOS水平分别为 6 8μmol L和 2 9.7U ml,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IDA患者血清NOS活性是 (32 .5 4± 6 .12 )U 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NO及NOS参与了AA和IDA的发病过程 ,在AA和IDA的诊断和疗效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Apelin激活大鼠主动脉一氧化氮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Apelin对大鼠主动脉L-精氨酸转运、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NO生成的影响.方法体外血管薄片孵育,测定孵育液中亚硝酸盐(NO2-)含量、L-精氨酸转运及血管NOS活性.结果大鼠主动脉孵育3h后,Apelin(10-9~10-7mol/L)呈浓度依赖地刺激血管NO2-生成增加(33%、46%和69%,与对照组比较,均P<0.01);血管总NOS活性呈浓度依赖性(total nitric oxide sythase,tNOS)增加,分别较对照组增加0.68、2.36和2.5倍(均P<0.01),且以内皮型NOS(endothelialNOS,eNOS)活性升高(均为P<0.01)为主,较对照组分别增加2、4.6和5.5倍,而诱导型NOS(inducible NOS,iNOS)活性并无明显改变.结论Apelin通过激活血管组织NOS/NO系统,增加血管L-精氨酸转运与NO生成,引起血管的扩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NO) 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影响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N组)、脑缺血再灌注组(MCA O组)、脑缺血再灌注加侧脑室微量注射20 mmol/L的L-Arg 5 μL组 (L-Arg组) 及脑缺血再灌注加侧脑室微量注射20 mmol/L的L-NAME 5 μl组 (L-NAME组),作脑缺血30 min,再灌注 12 h、24 h和2 d,冰冻切片,相邻切片分别作焦油紫染色、NOS免疫组化、NOS mRNA原位杂交、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N组NOS的活性弱阳性表达;MCAO组术后24 h NOS的表达明显增强,与各组比较,P<0.05;L-Arg组术后12 h小血管内皮细胞出现NOS的阳性高表达,术后24 h神经细胞NOS的阳性表达最高,与各组比较,P<0.05;L-NAME组各时间点NOS活性的表达为阴性或可疑阳性,与各组比较P<0.05,NOS的活性明显受到抑制.凋亡细胞的计数结果为N组26.3±4.2个,MCAO组62±4.2个,L-Arg组40.6±2.7个,L-NAME组78.3±3.3个,P<0.05.结论 适量NO可有效降低细胞凋亡的发生,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神经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异丙酚对不同麻醉时期大鼠脑NO及NOS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不同麻醉时期SD大鼠皮质、海马、脑干、小脑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一氧化氮(NO)产量的动态影响,探讨异丙酚麻醉作用的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诱导期组、麻醉期组、恢复期组和清醒期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其余各组注射异丙酚100mg/kg,在不同麻醉时期断头取脑,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大鼠皮质、海马、脑干、小脑NOS活性和NO产量。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诱导期组与麻醉期组皮质、海马、脑干、小脑NOS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与麻醉期组比较,恢复期组各脑区NOS活性明显回升(P<0.01或P<0.05),清醒期组NOS活性继续回升;与对照组比较,皮质、脑干NOS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2)与对照组比较,诱导期组皮质、海马、脑干、小脑NO产量均降低,其中脑干、小脑下降明显(P<0.05),麻醉期组进一步降低(P<0.01);恢复期组各脑区NO产量回升,其中脑干NO产量上升明显(P<0.05);清醒期组各脑区NO产量显著上升(P<0.01);与对照组比较,皮质、海马、脑干NO产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大鼠腹腔注射异丙酚100mg/kg可降低不同麻醉时期大鼠各脑区NOS活性和NO产量,此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NO作为第二信使可能在异丙酚的全麻作用分子学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内毒素血症大鼠肠道传输改变及一氧化氮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内毒素血症状态与肠道传输改变及一氧化氮变化,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0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内毒素血症组:肠道伟输速度研究采用腹腔注射LPS 10mg/kg;观察内毒素血症肌间神经丛,以及空肠免疫组化染色显示NOSⅡ阳性神经在肠道分布及骨毒素血症后的变化。结果 内毒素血症后小肠传输速度加快,内毒素血症3、6、12小时血浆NO、空肠NOS活性(iNO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大鼠脑冷冻伤后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和血浆一氧化氮(NO)的变化,探讨氯胺酮对NO的影响。方法 49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未治疗组和氯胺酮治疗组。分别于2、6、24h处死动物,0℃~4℃取脑,匀浆离心制成10%组织匀浆,用分光光度法测脑组织NOS活性和血浆NO量。结果 脑组织中NOS水平在冷冻伤后2h明显升高,并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血浆NO量也有相应改变。氯胺酮治疗后脑组织NOS水平和血浆NO量在2、6h较未治疗组显著下降,24h无差异。结论 氯胺酮能降低冷冻伤周围脑组织中NOS水平和血中NO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大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及高压氧(HBO)对其的影响。方法:建立实验性大鼠CO中毒模型,采用改良的Griess法、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一氧化碳中毒及高压氧或常压氧治疗后大脑和小脑中NO、NOS活性。结果:CO中毒后小脑NO明显增加,NOS活性受抑制。HBO治疗使NO、NOS均恢复到正常水平。CO中毒后大脑NO降低,NOS活性受抑制。HBO治疗使NO增高,NOS活性恢复正常。结论:急性CO中毒使大脑及小脑NO、NOS活性均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能参与CO造成的脑损伤。HBO治疗有益于对脑NO、NOS变化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合成的影响。方法通过选用新生儿脐静脉,采用灌注消化法建立内皮细胞模型,分别取10.0mg/L、37.5mg/L、75.0mg/L大黄素作用于细胞模型,测定细胞培养液中NO、NOS含量。结果大黄素在75.0mg/L浓度时NO、NOS合成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合成是脉冲式的。结论大黄素可以通过调控NOS的合成,促进NO的生成,对内皮细胞具有促进其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氧化亚氮对应激性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氧化亚氮合酶抑制剂对应激性大鼠下丘脑氧化亚氮 (NO)、氧化亚氮合酶 (NOS)以及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和皮质醇的影响 ,探讨氧化亚氮对应激性大鼠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雄性SD大鼠 30只随机分三组 :对照组、模型组和L NAME组。取下丘脑组织匀浆 ,检测其氧化亚氮含量和氧化亚氮合酶活性 ;取血浆检测ACTH和皮质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模型组大鼠下丘脑氧化亚氮含量和氧化亚氮合酶活性明显升高 (P <0 0 5 ) ;血浆ACTH和皮质醇含量也明显升高 (P <0 0 5 ) ;与模型组相比 ,L NAME组大鼠下丘脑氧化亚氮含量和氧化亚氮合酶活性明显降低 (P <0 0 5 ) ;血浆ACTH和皮质醇含量也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提示氧化亚氮对应激性大鼠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一氧化氮及抗氧化酶在石棉致病中的作用 ,用改良 Myrvik法收集兔肺泡巨噬细胞 (AM)进行体外培养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 U ICC温石棉处理后兔 AM培养液中亚硝酸根 (NO2 - )的含量 (NO的静态氧化形式 ) ,同时利用黄嘌呤及黄嘌呤氧化酶反应系统测定 AM的细胞裂解液中 SOD的活性 ,和酶 -底物反应形成有色物质来测定 AM的细胞裂解液中 NOS和 GSH - Px的酶活性。结果显示 :随 UICC温石棉剂量的增加出现以下情况 :1 AM死亡率升高 ,细胞活性下降 ;2 AM培养液中的 NO- 2 含量增加 ,AM细胞裂解液中 SOD和 GSH - Px的活性降低 ,且以上均有剂量 -效应关系 (r1 =0 .6 1 1 4 ,P<0 .0 5 ;r2 =- 0 .5 1 2 6 ,P<0 .0 1 ;r3=- 0 .91 37,P<0 .0 1 ) ;3NOS在较低剂量组间呈剂量 -反应性增加 ,而在较高剂量组间呈剂量 -反应性降低 ,出现一个单峰曲线 ;4测得的NO的含量分别与 SOD和 GSH- Px活性呈负相关关系 (r1 =- 0 .71 2 5 ,P<0 .0 5 ;r2 =- 0 .8496 ,P<0 .0 5 ) ;5 NO和NOS在较低剂量组间呈正相关关系 ,在较高剂量组间呈负相关关系。以上提示 NO及其抗氧化酶在温石棉致病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铺灸对大鼠椎间盘、颈肌及脑组织一氧化氮体系的影响.方法 以12只大鼠建立颈椎间盘退变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铺灸组大鼠每天于颈部督脉隔姜铺灸,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15 d后取大鼠椎间盘、颈肌、下丘脑组织;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含量,化学比色法测定组织NOS的活性.结果 铺灸组大鼠椎间盘、颈肌、脑...  相似文献   

19.
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成酶在肾功能衰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含量及其意义。方法 测定 10例急性肾功能衰竭及 47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 NO和 NOS含量。结果  1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NO、NOS含量高于正常人组 ;2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NO、NOS含量低于正常人组 ;3慢性肾功能衰竭 NO、NOS与高血压、血肌酐和病程有一定相关性 ,即重度高血压、血肌酐≥ 70 7.2 μmol/L 和病程≥ 5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 NO、NOS明显降低。结论 肾功能衰竭时 NO变化具有双向性 ,作用具有双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