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 ,缺氧缺血时由于损伤了细胞膜 ,引起其通透性改变 ,加上ATP合成减少供能不足所致的钙活性下降等原因 ,可导致钙内流现象 ,引起低钙血症。另一方面严重缺氧可抑制甲状旁腺功能 ,也可使血钙在体内异常运转 ,而造成血钙下降。那么以缺氧为主要病理生理机制的捂热综合征患儿是否也存在细胞外的低钙血症 ?为此 ,我们对近几年来在我院住院的 10例捂热综合征患儿进行血钙含量的测定 ,以了解捂热综合征患儿的血钙变化。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0例捂热综合征患儿中 ,男 4例 ,女 6例 ;年龄在 15d至 5个月之间 ,其中小于 1…  相似文献   

2.
王敏  朱丽萍 《安徽医药》2015,(1):177-178
目的:分析婴儿捂热综合征临床病历,探讨其发病致多脏器损害的预防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儿科近3年救治的53例婴儿捂热综合征致多脏器损害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情况和护理体会。结果患儿主要是在寒冷季节小于3月龄的农村婴儿,积极预防与护理可减少该病的发生。结论提倡科学育儿,加强产妇宣传如何科学防寒,消除婴儿捂热综合征致多脏器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张梦茹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8):2824-2824
婴儿(≤6月)闷热综合征是指因保暖过度、捂闷造成缺氧、高热及抽搐为主的征候群。严重者或治疗不及时均可导致死亡或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现将2003年3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婴幼儿(包括新生儿)闷热综合征2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捂热是由于过度保暖或捂闷所引起,主要表现为哭闹、面色潮红、体温升高等。而新生儿腋温超过37℃或肛温超过37.8℃即为发热。对捂热的新生儿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保暖过度或捂闷过久可引起捂热综合征。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细致的观察能力,提高护理水平。做好新生儿捂热的预防和对产妇进行积极的宣教工作,避免引起新生儿捂热,一旦发现捂热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捂热综合征是一组小婴儿,尤其是新生儿因捂闷造成的高热、大汗、惊厥、呼吸循环衰竭症侯群,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因物理因素引起的疾病.由此造成夭折者也屡见不鲜。目前尚无统一命名,有称为闷热综合征、蒙被窒息综合征等.1993-5~1996-5三年共收治42例本病综合征患儿,现报告如下,并控讨其发病机理。1 一般资料男29例,女13例,日龄  相似文献   

6.
蒋华丰 《淮海医药》2013,31(5):439-439
目的探讨婴儿捂热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捂热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8例患儿中,14例治愈,3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捂热综合征发病急、病情重,做好预防及正确的诊断和积极治疗是降低发病率、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婴儿捂热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溯性收集13例婴儿捂热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并进行分析。结果经综合治疗9例治愈,1例好转,3例死亡。结论降低婴儿捂热综合征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关键在于及时正确的诊断及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8.
张敬如 《河北医药》2012,34(22):3471-3472
出生缺陷是影响我国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唐氏综合征(DS)又称21三体综合征或先天愚型,是引起出生缺陷的常见疾病,该病是由于第21号染色体数目的异常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疾病,属新发突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婴儿捂热综合征的通气指证。方法:选择2014年—2016年冬季30例婴儿捂热综合征患儿(重度)作为对照组,2017年—2019年冬季30例婴儿捂热综合征患儿(重度)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监测到患儿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超过Ⅱ型呼吸衰竭标准时进行有创机械通气,观察组则是早期给予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前和机械通气后第2天的危重评分、心率改善情况、乳酸水平以及治愈率、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心率及血气分析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能迅速纠正婴儿捂热综合征(重度)患儿的全身组织及重要脏器的严重缺氧状态,减轻症状,降低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Mirizzi综合征(Mirizzi syndrome MS)是指持续嵌顿和压迫胆囊壶腹部和颈部的较大结石,引起肝总管狭窄或胆囊胆管瘘,以及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管炎及梗阻性黄疸症状的称谓,其发病率占胆囊切除患者的0.7%~1.1%,该病术前诊断困难,外科手术时处理不当可发生胆管损伤等严重的并发症。作者两院于2005年8月~2008年11月收治Mirizzi综合征22例患者,为提高其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1.
韦晓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4):3745-3745
婴儿捂热综合征又称被捂综合征、蒙被(缺氧)综合征。是儿科常见的急症,易误诊误治。自1992年以来共收治28例院内外首诊时曾被误诊的本病患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婴儿捂热综合征是指因保暖过度、捂闷造成缺氧、高热及抽搐为主的征候群 ,严重者或治疗不及时均可导致死亡或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现将我院 1 997年 2月至 2 0 0 1年 4月收治的 2 6例患儿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6例婴儿捂热综合征患儿中 ,男 1 8例 ,女8例 ;年龄 2 0d至 5个月 ,其中 <1个月 4例 ,~ 3个月 1 6例 ,~ 4个月 5例 ,~ 5个月 1例。发病季节 :春季 6例 ,秋季7例 ,冬季 1 3例 ,夏季无。城镇患儿 4例 ,乡村患儿 2 2例。原发病 :1 9例发病前身体健康 ,6例病前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 ,1例有营养不良。诊断标准 :全部…  相似文献   

13.
捂热综合征在寒冷季节时有发生,由于过度保暖或捂闷过久所致以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和呼吸循环衰竭为主要表现。我们自1995年11月至1996年3月收治31例捂热综合征患儿,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18例,女13例;年龄<28天3例,~3个月20例,~6个月7例,>6个月1例。冬春季发病,农村28例,城市3例。起病方式:患儿起病前大都身体健康,起病急骤,有明确蒙被捂热史:(1)裹捂过多;(2)母婴同盖一床被;(3)乘车途中包盖过严。临床表现:高热27例,抽搐20例,昏迷ZI例,均有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循环衰竭等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病区新生儿捂热综合征发病状况及其危害性,以采取相应措施.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病区(NICU)1997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捂热综合征53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3例患儿占同期新生儿病区收治病人总数的1.17%,多见于农村(83.0%),每年2月份、12月份为发病高峰.本病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差、后遗症多,本文死亡率达15.1%.结论捂热综合征关键在于预防,应加强宣传科学的新生儿防寒保暖越冬知识,摒弃不合理的传统育儿观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生儿捂闷综合征的病因及紧急处置。方法 :回顾分析 2 4例新生儿捂闷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 :早发现 ,及时处理可降低病死率和后遗症。结论 :加强育儿宣教 ,以防为主是减少本病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的器质性病变,使其激动的形成或传导发生障碍而引起心电过缓为主要特征的多种心律失常症状的综合征。由于心率缓慢,患者常有周围脏器供血不足的表现,如头晕、眩晕、记忆力减退、乏力等,严重者可致阿-斯综合征或猝死。我院近期成功救治了1例病窦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频发阿-斯综合征的患者。现将抢救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从2000年10月-2002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24例捂热综合征息儿发病后6小时内测定其血钙含量,以明确捂热综合征时的血钙变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武永萍  李晓东  魏占芳  田志新 《河北医药》2012,34(10):1513-1514
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一种复杂的血管性疾病,指肝静脉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引起的以门静脉高压或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高压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因BCS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本文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该病诊断及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婴儿捂热综合征(infant muggy syndrome,IMS)是儿科常见急危重症之一,国际疾病分类(ICD-9E)已将其单独列为一类疾病[1],在寒冷季节是小婴儿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且若早期对病情判断不及时并针对性治疗,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多脏器功能严重障碍甚至衰竭而危及生命,疾病恢复后也可能遗留脑瘫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本资料探讨捂热综合征患儿血浆脑利钠肽(BNP)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为早期诊断并判断疾病程度提供较为理想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0.
血清酶学变化在婴儿捂热综合征和预后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会东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2):3095-3096
目的:了解婴儿捂热综合征(IMS)时血清酶学改变以及判断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住院治疗的45例捂热综合征患儿进行血清酶学检测,并选择同期住院的非捂热综合征的轻病患儿20例为临床对照组。结果:(1)捂热综合征病情越重,早期血清酶升高越显著。(2)AST、LDH、CK于疾病初期升高非常显著,1周后均显著下降。重症病例CK-MB1周后下降无显著性意义。(3)早期血清酶升高与预后有显著相关性。AST、γ-GT、LDH、CK、CK-MB血清水平,治愈组与死亡组及后遗症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表明IMS预后不良。结论:血清酶水平对病情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