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1.职工队伍总数保持稳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与上年基本持平。1997年全国林业科研机构职工总数为1.75万人,专业技术干部0.96万人,职工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为1.01万人,为职工总数的58.04%,从  相似文献   

2.
<正> 被列为首批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县的靖安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土地总面积13.77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11.3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7%,人均有林地0.85公顷。林业对靖安县县域经济的振兴、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施科技兴林示范县四年来,全县上下大胆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破除传统林业观念,以林业产业化为主体,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起大林业生产联结大商品市  相似文献   

3.
<正>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全市林业用地面积387.08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90.3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为744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4%。改革开放以来,依照市委提出的“依靠科技,振兴重庆”的战略决策,制定了“科教兴林”发展战略,通过深化改革,主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积极探索林业科技改革发展思路,初步形成林业科研、成果转化与科技产业协  相似文献   

4.
<正> 吉林省延边州现有林业科技人员6502人,平均每年向社会奉献30~40项科技成果,据统计,“八五”期间,我州推广林业科技成果80项,科技贡献率达22%。但长期以来,我州林业走的是粗放经营道路,林业产值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森林资源的消耗取得的。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5.
<正> 一、北京市林业用地概况 根据北京市“八五”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北京市林业用地概况为: 1.林业用地面积:北京市总面积166.6667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82.9149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49.7%;非林业用地面积83.7518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50.3%。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46.4594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56.0%。疏林地面积1.6798万公顷,占2.0%;灌木林地面积17.3797万公顷,占21.0%;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8303万公顷,占3.4%;苗圃地面积0.3363万公  相似文献   

6.
<正> 林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技推广应用是促进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科技兴林的中心任务。北京市狠抓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取得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我市林业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据统计,每年科技成果应用面积均在13.3万公顷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28.3%。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林业科技推广工作距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本文将就影响我市林业科技推广的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必须尽快加以转变。科技进步在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实现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理论和实践已经无数次地证明了“科学技  相似文献   

8.
<正> 2002年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也是我们继续推进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出奇制胜在科技。根据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和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的精神及要求,今年林业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为六大工程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为中心,突出完成“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和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这两个重点,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把林业科技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 建国以来,山东省林业系统共取得科技成果1000项,其中1979年以后取得865项,占成果总数的86.5%,有272项获国家和部省级奖,其中获得国家科技奖4项。这些成果对促进林业生产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分析,林业取得的这些技术和成果,80%以上属于基础科技研究取得的,因此,加强林业基础科技研究是进行科技创新、发展高效科技  相似文献   

10.
<正> 河南省桐柏县位于大别山的桐柏山腹地,是里淮河的发源地,全县辖8镇8乡,215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人,总面积1941平方公里,自然特点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县现有林业用地10.9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56%,是典型的山区林业县,被定为全国第一批科技兴林示范县,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林业技术推广先进集体”等称号。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以增加林业科技含量为突破口,以大幅度提高林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提高林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山区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森林资源,但由于破坏严重,致使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影响到平原的工农业生产.因此,山区林业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增加木材及多种林产品产量.从1980年起到本世纪末,森林覆盖率达到36.23%;森林蓄积量达到8046.4万m~3;前十年平均年采伐量124.7万m~3,后十年平均年采伐量287.2万m~3;林业产值9.65亿元.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抓住重点,采取强有力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 高要市于1996年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市”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积极开展林业科研试验及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使我市林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绿化率达94.1%,森林覆盖率为55.8%,森林活立木蓄积量375.5  相似文献   

13.
<正> 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全县13万人口,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20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846万立方米,活立竹6000万根,人均拥有量均居全省之冠,森林覆盖率达84%,年产商品木材15万立方米,商品竹500万根,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1996年被列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和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县。  相似文献   

14.
<正>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林业已取得5000多项重大林业科技成果,但真正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的还不足10%,林业行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27.2%,低于农业42%的水平,林业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众多的科技成果与科技进步贡献率低、行业技术水平低的矛盾,说明了还有许多影响科技成果发挥效益的因素存在。因此,如何加速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林业两大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需要我们认真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 濮阳县2000年底林业总产值达到6043万元,森林覆盖率达17%,生态环境与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同努力实施林业人才、科技、效益发展战略是分不开的。 1.狠抓人才建设,促进林业发展升级。加快由单一农业向农林牧副多业发展的转变,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需要林业各类林业人才的积极参与。濮阳县  相似文献   

16.
<正> 鲁山县地处河南省西部伏牛山东麓,辖22个乡(镇),554个行政村,人口80.7万,总面积24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13万公顷,耕地3.6万公顷,是全省25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县之一。1990年确定为河南省科教兴林示范县,1994年被原林业部批准为全国19个科教兴林县之一。多年来,我们强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促进了林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林  相似文献   

17.
<正> 200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林业科技发展十分重要的一年。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2004年林业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林业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科教兴林这件大事,启动实施林业科教振兴计划,努力把科技支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林业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转变作出新的贡献。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把实施“科教兴林”战略作为新形势下加快林业发展的两项基本措施之一 ,表明国家重视林业科技、关心林业科技 ,支持林业科技的氛围正在形成 ;也表明国家在林业建设中 ,大力实施“科教兴林”战略 ,以科技为支撑 ,作为全面提高林业建设科技含量、建设水平和建设效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疆林业技术推广总站曾从1991年起进驻叶城县进行核桃良种良法推广。当时全县核桃面积为 6 0 0公顷 ,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业人均收入 77.4元 ,占全县 2 1 96万农民人均年收入 (6 94元 /人 )的11 5 5 %。通过良种良法的示…  相似文献   

19.
<正> “九五”以来,牡丹江林业科技推广站,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始终坚持把科技成果的转化放在推广工作的首位,紧紧围绕科技兴林和林业可持续发展这个中心,以突出促进“天保工程”的发展和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重点,克服了资金少、人员不足、条件差等困难,开  相似文献   

20.
<正> 科技下乡服务,加快林业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林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北京市林业局提出,林业科技下乡要以提高林业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做到“五个结合”:结合我市重大林业工程建设,结合山区、沙区综合治理开发,结合林业扶贫和富山计划,结合林业产业发展,结合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