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教师成为研究”的运动在欧美广泛兴起,也是我国当前教师专业化中的一个理想目标。它强调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实际情境和教育行动加以反思、研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教师不应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而是一个不断反思的研究。每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这是教育研究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师即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反思性教学”等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各种教育文献中,“教师成为研究者”作为一个有号召力的口号在教育领域广为传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教师参与的教育研究,是很难将教育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实际中的。正如“教师即研究者”的积极倡导者斯坦豪斯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学,或如何能够评定课程规划。如果教育要得到重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学生的研究传统。”[1]我国…  相似文献   

3.
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课题。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教师已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合作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在当今,从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科研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科研已经成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是时代发展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英吲课程理论家斯滕豪斯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著名口号,极大地鼓舞了教师重新市视自己的生存状态和职业生活。然而如何让自己真正成为研究者,教师不免有着种种迷茫和惆怅。  相似文献   

6.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定:“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通过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如今,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状况如何?研究了哪些问题?研究成果有多少?成果的质量有多高?这些都是本研究所关注的。  相似文献   

8.
自从“教师成为研究”这个口号提出以来,教育改革的车轮已经碾过半个世纪的风雨里程。但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在实践层面,对这个口号的理解还远没有达成共识,是让教师成为专业的研究或按照专业研究的方式去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呢,还是教师就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研究或像英国学埃里奥特主张的那样“教师的反思性实践本身就是研究”呢?这样的争论无疑还将继续下去。考虑到教师的职业特征和教师教学时空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讨论已有多年,多数意见是肯定的,但也有不同的意见,或心中的疑虑。这种疑虑,盖源于“教师研究者”的定位问题。本文有助于廓清认识上的疑虑,故予以发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在教育走向内涵发展的今天,“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基层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与之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仍有不少教师对教育科学研究缺少清晰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把握课题研究的实践操作。如找不到合适的切入口,不善于系统地进行课题设计,忽视开题论证,研究文本中术语使用不当,缺乏对资料的有效积累与深刻分析,不能很好地陈述研究过程、呈现研究成果,把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相对立,等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需要自己研究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努力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做一名有较强研究能力的创新型教师已成为现代教师的必然选择。行动研究作为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中介,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作者阐述了自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观念的理解,分析了当前教师学术地位不高的原因,揭示出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的内外条件,并且对教师这一研究者的身份进行明确的定位,即教师作为研究者不同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教师研究的立足点在于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教师研究的着眼点在于沟通教育科学与实践的联系;教师研究的方式以行动研究为主。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教师在与高校开展合作研究时,没有体现研究者角色,形成身份缺失的现象。文章分析了研究者身份缺失的种种表现及影响,进而提出一些改进的策略,为丰富基层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做一点尝试,期望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教师要成为学型、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要从“经师向人师转变”等等,这是近年来针对课堂教学高耗低效、教师越教越累、学生越学越苦提出来的一句“口号”,也是常见于报刊杂志的一句话。这句话向人们表明,新时期要做一名优秀教师,除了爱岗敬业、拼搏奉献、热爱学生、扎实工作之外,还必须要成为一名研究。  相似文献   

15.
陈华忠 《宣武教育》2006,(11):44-44
周建国在《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第7期上撰文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许多学校和教师的共识,很多学校试图通过教科研唤醒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变革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振兴教育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遗憾地发现各级科研机构“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检查监督多,参与研究、强化服务少,俨然摆出专家的“阔架子”;很多学校和教师心态浮躁,企图以教育科研为“灵丹妙药”,立马改变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6.
由斯登豪斯主持的“人文课程研究”作为一项经典性行动研究案例,在教育领域持续不断引起人们的兴趣。它不仅使得行动研究在英国复兴,而且发展出一种以“过程模式”著称的课程开发模式,同时,它提出的“教师成为研究者”、“研究作为教学的基础”等观念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7.
“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根植于“行动研究”。开展行动研究是实现这一理念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8.
翁炳煌 《小学校长》2006,(3):25-26,8
新课程呼唤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科研素养”,为此,许多学校纷纷提出“科研兴校”、“科研强师”。这让一些学校尝到了甜头,尤其是“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我们的中小学老师敢于揭开教育研究头上神秘的面纱,使其从高高的学术殿堂走进了广阔的学校课堂。但是,在教科研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许多农村中小学教科研活动的价值趋向都出现了明显的“偏差”,甚至是“应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9.
“教师成为研究者(或教师即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目前已经作为一个有号召力的口号广为传播,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师教育改革中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运动,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教师作为教与学的研究者这一角色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表面上显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教师成为研究者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