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竹织叶野螟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织叶野螟在石首市桃花山地区与黄脊竹蝗混同发生,严重影响竹林生长。本文摸清了竹织叶野螟生物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探索了竹织叶野螟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竹织叶野螟生物学特性的观察,摸清了竹织叶野螟在大竹县的生活史,探索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毛竹受竹织叶野螟危害后,竹叶次生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毛竹受竹织叶野螟危害后,竹叶中单宁和黄酮含量增加,总酚含量下降.说明毛竹次生代谢物质和抗虫性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竹螟成虫灯诱结果的统计分析,竹螟的诱蛾量2011年比2010年增长了76%,其中竹织叶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 Walker的增长更是达到了233.5%,成虫数占其总诱蛾量的78%。表明竹螟虫口增长趋势明显,而竹织叶野螟的增长趋势更为显著,仍为优势虫种;竹织叶野螟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在5月18日—6月8日,其诱蛾量占总诱蛾量的84.32%;根据竹螟成虫诱蛾量预测幼虫的发生量与实际调查幼虫发生量相比较,准确率可达到93.7%。  相似文献   

5.
竹螟种群变化与预测预报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竹螟是浙江省安吉县的竹子主要害虫.近几年来,由于竹林经营集约化和开展综合防治,我们在竹螟测报调查中发现竹螟的种群结构发生了变化,竹金黄镰翅野螟5 a数量占竹螟总蛾量的53.8%,最高年份达78%.原来的测报规程是以竹织叶野螟的发生规律为依据制订的,这对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刘曼  任春光  杨茂发  姚松林  徐思远 《林业科学》2013,49(9):107-111,187,188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竹织叶野螟雌雄蛾触角感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织叶野螟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分为74~80个亚节的鞭节组成。触角上存在7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其次是耳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Ⅰ型、耳形感器Ⅰ型、栓锥形感器、鳞形感器和Bhm氏感器为雌雄蛾所共有,腔锥形感器Ⅱ型、耳形感器Ⅱ型仅分布于雄蛾触角上,且腔锥形感器Ⅱ型为螟蛾科首次发现。对竹织叶野螟触角各感器的形态、分布以及雌雄间触角感器形态和数量差异进行描述,此外就竹织叶野螟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感器间的差异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竹织叶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在我省分布较广,对刚竹属等竹种危害较大。2005~2007年黄山市林科所山场都发生了大面积的竹织叶野螟虫害。我们在开展虫情监测、调查摸清其生活  相似文献   

8.
危害毛竹的螟蛾科害虫有10种之多,大面积成灾的以竹织叶野螟为主。此虫早于1859年已由Walker定名,但关于它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一直很少报道。竹织叶野螟1960年在浙江省安吉县双建公社严重危害刚竹林。1970年浙西北突然大发生,被害毛竹林35万亩。1973年后,苏、浙、皖三省年年大发生。仅浙江省嘉兴地区西部四县,1976年被害毛竹林面积40万亩,当年新竹受害致死250万株。受害竹林下年出笋大为减少,新竹眉围下降。为迅速控制竹织叶野螟的危害,现将浙江、江苏两省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竹织叶野螟,又称竹苞虫、竹卷叶虫.2003年成片竹林大面积发生,为此,我们对该虫的防治进行研究,获得了初步经验.  相似文献   

10.
嵇卫星 《江苏林业科技》2010,37(4):41-42,46
对宜溧山区竹织叶野螟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详细观察,并调查分析了溧阳3 a的成虫诱捕和幼虫虫口密度。结果表明:宜溧山区竹织叶野螟成虫的盛发期在5月28至6月8日,幼虫的盛发期在7月20日前后;模拟出盛发期幼虫虫口密度与5月25~30日时间段平均成虫诱捕量之间的线性关系:Y=2.174 9X-41.506,可作为准确预测幼虫发生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毛虫暴发年份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来研究暴发年份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的种群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增殖期,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达4.27%,种群趋势指数为7.6;在暴发初期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为4.25%,种群趋势指数为4.81,增殖期易引起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剧增。这一结果表明,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关键时期在增殖期末期。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福州市长乐区珍稀植物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Murr.)Carr)种群,探讨其种群生命表和生存曲线,研究油杉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长乐市油杉种群中树个体数最多,大树其次,幼树最少。油杉种群存活曲线为凹型曲线,属DeeveyⅢ型,表现为衰退型种群。油杉种群的个体死亡率和种群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相似,表现为油杉种群早期死亡率较高,生长到Ⅵ龄级时,其种群死亡率呈现逐步下降趋势。油杉种群生存函数曲线表现出该种群前期数量锐减、中期种群稳定和后期种群出现衰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来研究思茅松毛虫的种群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思茅松毛虫平均存活率达1.63%,种群趋势指数为1.6529。在各虫态中,危害期幼虫期死亡率最高,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因素和被捕食,捕食性天敌影响很大,思茅松毛虫的防治关键时期也在幼虫危害期。根据这一结果和生物灾害精确管理原理,编制了思茅松毛虫防治历。  相似文献   

14.
对四合木种群生殖值和生殖分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四合木种群的生殖值从低龄组到高龄组 ,呈现出一种低→高→低的趋势。 3~9a生殖值缓慢增加 ,1 0~ 2 1a生殖值迅速增高 ,1 9~ 2 1a达到最大值 ,2 1a以后生殖值缓慢下降并渐渐平缓。在生境条件较差的群落中 ,四合木种群生殖值较高 ,这可能是其适应恶劣环境所采取的生殖对策。四合木的生殖值受环境因子的选择压力 (kx)以及种群存活率 (Lx)所控制。生殖分配 (RA)与生殖阶段有关 ,从花期到果期 ,RA呈下降的趋势。四合木种群在 4~ 2 1a之间 ,其RA随年龄增大逐渐递增 ,2 1a以后 ,随年龄增大逐渐递减。根据其生殖年龄和生殖分配值大小 ,可将四合木种群的生殖期分为生殖起动期 ( <9a)、生殖增长期 ( 9~ 1 2a)、生殖高峰期 ( 1 3~ 2 7a)和生殖衰退期 ( >2 7a)  相似文献   

15.
《Southern Forests》2013,75(4):269-275
Land cover has changed rapidly across the tropics over the past century; however, detaile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describing the extent and possible drivers of such change is widely lacking. Here, we constructed a history of land-cover change at the district level in Malawi over a 37-year period from 1972 to 2009, the immediate post-colonial phase. Overall, there was a loss of 12 760?km2?(36%) of original forested area but also 11 161?km2?of new forest establishment, resulting in a relatively modest overall net loss of 1 599?km2?(5%). We correlated changes in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establishment with changes in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derived from spatially explicit data from the same time period. Deforesta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 order of influence) changes in male school attendance, sex ratio, population density, hospital bed numbers, protected areas and dependency rate,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hanges in cattle density; forest establishment broadly showed the invers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same variables. Although direct drivers of deforestation are well known for Malawi and much of Africa, the significance of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within this study can help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social pressures behind such drivers. In particular, development,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demographic factors are important predictors of deforestation rate within our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6.
以杂交鹅掌楸体细胞胚为材料,研究体胚不同发育阶段、大量元素和维生素C、基因型、激素组合以及移栽基质对体胚苗萌发和移栽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鱼雷型胚萌发效果最好;3/4 MS培养基较适合体胚苗的萌发;Vc有利用保持体胚苗维持正常形态。不同基因型体胚苗萌发差异较大,基因型1×5002萌发效果最好,成苗率为84.26%;而1×4088仅有13.24%。KT 0.1 mg/L+IBA 0.1 mg/L有利于促进体细胞胚的萌发。不同基因型体胚苗移栽存活率有差异,黄心土较混合泥炭土更适合体胚苗移栽。  相似文献   

17.
红树林丽绿刺蛾的抗逆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红树林是自然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 ,具有造陆、护岸、护堤等功能 ,是维持海岸生态平衡的重要生态系统。由于人为破坏和干扰 ,使红树林的植物种类由多变少 ,由高大乔木变为矮小灌丛 ,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日益衰退 ,遭受各种有害昆虫的危害 ,严重影响其生长 ,极大限制红树林各种功能的发挥。国外主要有澳大利亚、泰国、印尼、新加坡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先后报道白骨壤(Avicenniagerminans)、海漆 (Excoecariaagallicha)和桐花树 (Aegicerascorniculatum)叶片遭到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为害 ;古巴大量的大红树苗木受蛀干害虫为害 (Westetal.,1 985 ;Whittenetal.,1 986)。国内仅林鹏 ( 1 985 ;1 993;1 997)、汪维礼 ( 1 988)等报道了福建、浙江秋茄 (Kandeliacandel)被藤壶 (Balanussp .)、卷叶蛾 (Tortricidae)和茎腐病危害 ,并提出红树林病虫害防治是营造红树林实践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丽绿刺蛾 (Latoialepida)是红树林主要食叶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18.
浙北海堤湿地松防护林带的前期生长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湿地松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前期生长观察研究认为:湿地松在海堤的生长量虽略低于平原水稻土,但也生长良好,在土壤含盐量为的老海堤上生(含苗龄)湿地松平均树高、胸径分别达 0.34 % 9 a 3 a到和;在土壤含盐量达到的新筑海堤上也生长良好,大苗移栽成活率达,栽后 5.64 m 9.4 cm 0.5 % 100 % 3 a(含苗龄生)平均树高、胸径,是适于海堤发展的防护林或绿化树种。为提高造林成活 6 a 3.86 m 5.2 cm率,在海堤造林宜采用大苗移栽。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移植西南桦组培苗苗期所使用不同的追肥品种和浓度对苗木成活率、苗高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使用红心土:火烧土:木屑=3∶3∶4混合基质及钙镁磷6kg/m3基肥效果最佳;追肥使用质量分数为0.4%硫酸钾复合肥效果最好,成活率及苗木高度均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20.
我国珍稀濒危植物见血封喉在海口地区集中分布于自然村落周围。为初步探讨人类活动对见血封喉种群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在海口地区共设置6个样地,从种群的大小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5个方面分析了海口地区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种子的萌发率高,幼苗个体丰富,但是幼树个体缺乏,中龄期个体相对丰富,老龄期个体数量较少;纺锤型的大小级结构表明种群属于衰退型。②现存的Ⅱ、Ⅲ级个体数少,导致静态生命表中Ⅱ、Ⅲ级个体死亡率出现负值,由于接近实际寿命,在第Ⅵ级死亡率达到最高。③虽然见血封喉种子成活率较高,但由于其幼树的存活率较低,其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但是如果剔除掉人为干扰在幼树阶段的影响,其生存曲线属于Ⅰ型,呈凸型,这表明该海口地区的环境条件较适宜见血封喉种群的生长。④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为聚集分布,这与大多数珍稀植物种群一致;人为干扰和自然环境影响其分布格局,使种群由聚集分布转变成随机分布,后又向聚集分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