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叶民权 《地震学报》1990,12(1):103-111
震前干旱与强烈地震之间的关系,已日益为地震界所重视.本文通过新疆柯坪——乌恰地区历年降水量与Ms6.0强震关系的研究发现,该地区Ms6.0地震大部分(85.7%)是在震前1——2年的干旱背景下发生的;震级随旱区面积大小而增减.运用鉴定震兆信息量R值方法,对该地区降水因子预报地震的预报效能进行评定,效果良好.本文还对1985年乌恰7.4级大震震前的降水异常特征进行了讨论. 研究表明,震前1——3年大面积的干旱与强烈地震的发生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旱震关系,是强震中期综合预报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750年到1981年期间太阳活动与四川省强震(主要是七级以上地震)及降水异常关系的研究,发现四川省七级以上地震与太阳活动及干旱现象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一、太阳活动与强震的关系从1750年到1981年,四川省共发生7.0—7.9级地震12次(表一)。对这12次地震与太阳  相似文献   

3.
我国干旱、地震与厄尼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缪启龙  刘雅芳 《地震》1992,(2):58-65
本文分析了我国强地震前的气象效应、特大干旱的大气环流特征。表明强地震前的气象效应、大气环流特征具有预报意义。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厄尼诺事件与我国干旱、地震之间存在遥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云南省大理地震区干旱与地震发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些统计相关方程,并将其应用于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5.
自1979年10月开展任丘油田地震研究工作以来,已取得了很多成果。经过10年的努力,科研人员在油田已建起深井地震观测系统,并开展了各种研究工作,例如:诱发地震的研究及预报、油田开发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之研究、注水诱发地震的研究、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的研究、工程地震研究、震源物理研究、油田注水与地下水位的关系之研究以及地震地质背景的研究等。本文综合介绍了以上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任邱县鄚_1井出油与地震的关系越来越引起地震工作者的重视。本文收集了鄚_1井自唐山大震以来的出油资料,经过分析研究,认为鄚_1井出油与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旱涝与地震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全国的历史降水空间分布与历史地震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发现全国主要地震带上的雨量梯度远大于非(少)地震带上的雨量梯度。并对1952年以来全国雨量与地震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有85%强的震中位置集中于先年旱涝界面及涝中心边缘处,而处旱涝中心的不过15%,中小地震也如此。还对旱涝与地震的时间分布进行分析发现,单一的旱不是发震的主要前兆现象,而是在长期干旱背景上的特涝,更具有实际意义。因而从降水的时空特征给地震予报提供了可能的前兆手段。本文并从水分压力角度计算与探讨了旱涝与地震存在关系的原因,从而对旱涝震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1488年到1979年期间四川省大量县志,地方志等历史文献和现今气象资料的分析,发现降水与强震有一定的关系。震前表现为以干旱为主的特点,而且其空间分布有分区性的特征。同时对1976年松平7.2级地震前降水异常特征进行了讨论。认为今后在中长期预报的地震危险区,加强降水异常的观测和研究将有助于地震的短临预报。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东郭井自2008年1月观测以来出现的水位与水温成组异常及其与周围中等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异常与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异常的基本特征是水位阶降与水温缓升的形态配套,异常的幅度与震级大小有一定关系,异常持续的时间与井震距有一定的关系,还讨论了异常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张立人  陈正位 《地震》2001,21(1):53-58
提出一种地震活动期、幕最大地震M1的估计方法:利用中低震级累计频度∑N与震级近似的直线关系得到间隔地震频度N与震级的线性关系。用间隔度N与震级的线性关系估计最大地震M1。结果表明,以震级-间隔频率的线性关系估计的M1比震级-累计频度关系得到的M1更接近实际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震级-累计频率关系得到M1通常被高估。基于震级-累计频度关系曲线的特征和震级-间隔频度的线性关系估计的最大地震M1,可为中-长期地震趋势预测提供新的信息。研究表明,中国大陆自1979年开始的地震幕即将结束,而帕米尔东北侧自1915年以来的地震平静期也将结束。  相似文献   

11.
雷州半岛地裂与地震活动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吴运恒 《华南地震》1989,9(3):50-55
本文叙述了该区17年来出现的地裂现象和特征及地震活动情况。从地裂发生与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空间分布以及地裂与地震孕育的地质构造背景等方面对地裂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认为,雷州半岛地裂与地震活动无关,不属构造成因地裂,而是干旱、暴风雨、滑坡等营力引起的。但雷州半岛大面积分布玄武岩风化壳,其土力学性质可以形成相当规模的干裂而破坏和影响建筑物,因此,在工程建设时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12.
近地表大气电场异常与地震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郝建国 《地震学报》1988,10(2):206-212
自1977年以来,我们先后在白家疃、宝坻和北戴河等地震台设点对大气静电场进行了连续数年的观测和研究,通过与近场地震对比分析发现,大气电位梯度的负异常与近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也就是说,观测期间几乎所有的在测点附近100 km范围内ML4.0和250km范围內ML5.0的地震前均记录到了较大幅度的负电场异常,而在近场地震平静期则无该类异常出现,通过数年的观测和研究我们认为,对大气静电场与地震关系的进一步探讨,有可能找出可靠的地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3.
<正>地震电磁学在地震预测研究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长期观测研究表明,在地震发生前会出现许多电磁异常现象.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这些异常信息开展了地震预测探索研究.自20世纪以来,地震电磁异常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和重视,绝大多数强烈地震都有临震异常现象的发现与记载.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地震前电磁异常现象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许多观测、实验和研究,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为人们认识地震前电磁异常的现象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震例.  相似文献   

14.
碱泉子—洛包泉活动断裂带总体走向北东东 ,平面上由 7条呈左阶斜列状排列的活动断裂组成。断裂带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一直在活动 ,184 2年与 1914年发生了 2次 7.5级地震 ,并沿断裂带形成地震破裂带。对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及断裂活动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表明 ,碱泉子—洛包泉活动断裂带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约发生过 10次显著活动 ,其中大多数活动与 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青藏块体及其周边地震活动的迁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活动迁移是地震群体活动的一个特征,它可以反映地震构造带活动特点及其地震动力作用概况。本文研究了青藏块本及其周边地区强震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发现自1897年以来地震活动有自南而北,再由北向南的往返迁移规律,而且这种迁移与地震活跃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本区地震动力作用演变及发展,进而对本区第V地震活跃期今后几年地震活动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判断。  相似文献   

16.
杨立明  石特临 《地震学报》1995,17(2):180-187
应用非线性数学模型研究了地震活动的非线性行为:① 探索了门限自回归模型和指数自回归模型的理论和建模方法;② 利用门限自回归模型研究了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层次性;③ 利用指数自回归模型给出了震级序列的内在结构,解释了地震活动处于平静期和活跃期震级-频度的不同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7.
水库地震最大震级预测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库地震最大震级综合影响参数E值预测法及其与最大地震的经验关系自1987年被提出后,在很多大型水库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后20多年又有一批水库地震被确认。该经验关系是否适用值得研究。文中在收集增补最新水库地震资料的基础上,选取48个水库地震震例资料,统计确定了新的水库地震最大震级与综合影响参数的经验模型,并与已有经验模型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水库地震的最大震级上限≯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分维及无标度区是地震分形自组织两个重要特征参数。讨论了两个层次关联维特征及关联维 D_2计算的基本限制。初步探索了强震序列生长结构与分形原理间关系。提出地震分维函数与地震时序分布律新的研究方法及课题。分析了分维随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在地震预报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谢永  郑治真 《中国地震》1997,13(2):186-188
地震分布空间分维数Ds与b值之间关系探讨谢永郑治真(中国北京100045国家地震局地震数据信息中心)主题词:b值空间分维数Ds引言地球科学中的许多现象都有自相似性质,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级分布也具有自相似性。Ds和b值正是反映地震空间分布和震级分布的自...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单自由度(SDOF)体系弹性和弹塑性地震能量反应的计算,提出了自抵耗能和自抵耗系数的概念,并计算了弹性SDOF体系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总输入能、自抵耗能、地震输入能以及自抵耗系数与体系自振频率和阻尼比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体系自振频率等于地震动卓越频率时,自抵耗系数最小,地震输入能最大,结构的自抵耗能力较弱,且阻尼比对地震输入能的幅值影响较大;当自振频率远离地震动卓越频率时,自抵耗系数增大,地震输入能减小,结构的自抵耗能力增强,且地震输入能受体系的自振频率影响较大,基本上不受阻尼比的影响。文中从能量的角度对汶川地震中的一些实际震害作了相关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